融媒体时代下微纪录片创作路径探究
2022-02-08吴金娜
吴金娜 王 璨 陈 威
(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黑龙江 152061)
一、微纪录片创作概况
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微纪录片”作为一种新兴产物应运而生,凭借其“微”的优势,迎合了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满足受众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得碎片化信息的需求。同时,因其制作门槛低,周期短,传播快等特点,为许多自媒体爱好者提供了创作机会,由此诞生了一批优秀的微纪录片作品,如《中国手艺》《了不起的匠人》《早餐中国》《李子柒视频》等,创作者巧妙地从生活中发现创作灵感,自如地运用新媒体进行创作,他们以独特的审美方式和审美视角反映人们的现实生活和文化现象。从平淡的生活中揭示出人的精神世界和审美思维,营造独特的审美意蕴。
新媒体在给微纪录片创作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又给其创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微纪录片拍摄与创作泛化,许多自媒体创作者利用新媒体平台按照个人意愿自主进行创作,对创作内容、结构形式、视听艺术等方面缺少严谨的创作技巧,这就使得微纪录片创作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为了提高微纪录片创作的整体水平,在实践创作中要求创作者对影视知识有着更深的理解与创作能力,同时要结合时代发展要求进行改革与创新。
二、微纪录片创作实践发展路径
(一)创作主题多元化
微纪录片在传统纪录片的基础上融合新媒体时代要求,在创作过程中遵循影视艺术的创作规律和原则,在主题内容上保持纪录片的真实性。创作中创作者以个人的审美倾向看待生活,用一个个真实的镜头进行记录和叙事,以现实社会中的人和物为主体进行拍摄,创作过程中融合多种叙事元素,运用富有创意的表现手法以平行或对立的叙事模式进行创作。
在主题选择上呈现出广泛化、多样化、大众化发展趋势,将镜头聚焦于普通个体,用平视的视角记录大众生活。微纪录片《早餐中国》《李子柒》《乡村教师》《中国梦365 个故事》等,从选题来看,微纪录片改变了传统纪录片以国家意识形态为主的叙事方式,每部作品围绕一个主题展开一系列创作,每个作品都有一个独立的故事,故事主题多数将视角聚焦于普通的人或事,着眼于小叙事,在平凡而细小的故事中推动情节发展,演绎精彩故事,由此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正如微纪录片《中国梦365 个故事》,该片每集3分钟,365集为一个单元,以中国梦为主题,从我们身边的各行各业入手,全景式、多角度、多层面的记录发生在百姓身边丰富多彩的感人故事,展现中国普通百姓的心灵之光,通过小叙事折射出中国梦的大情怀,借助新媒体网络平台的优势传递正能量。微纪录片《李子柒》作为一部美食类系列片,作品以美食为主,根据季节特点选择当下大自然中的可用食材,真实记录每一道美食的原生态制作过程,从食材的选取到成为美食端上餐桌,一切都追求古香古色的原生态生活。在已播出的100 多条视频中,观众领略了每个作品背后饱含的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由此看出,在新媒体语境下,微纪录片创作的叙事主题灵活多样、真实新颖,可以是生活、自然、文化、美食、历史、手工艺等方面,打破原有的固有思维模式,增强蕴含创意性的叙事元素,符合被大众认可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而且倾向具有真善美的故事内涵和传递正能量的创作理念,以此增加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叙事结构短小精湛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从传统纪录片到微纪录片,叙事结构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同的叙事结构可以传达不同的叙事效果。微纪录片“微”的特点和受众碎片化需求,决定了微纪录片短小精湛的结构特点。一般情况下,微纪录片的时长在3-10 分钟左右。观众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加丰富的视觉信息,这就要求创作者必须对作品的叙事结构进行合理设计,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表达完整的故事情节,以迎合观众的能动性观赏需求。
从叙事结构来看,在继承传统纪录片线性渐变式结构框架的同时,通过碎片化片段的剪辑加以串联实现完整叙事。作品叙事往往省略前期的过渡铺垫情节,直接切入主题,以单条叙事线索推进故事情节发展,省略冗繁复杂的抒情篇幅,偏重真实的细节展现,通过对事物细微情节的刻画吸引观众,让其从始至终都以饱满的热情领略其中的审美趣味。以小成本、大情怀的创作理念传播正能量。如微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共100 集,每集5 分钟,分四季播出,每季25 集,作品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呈现文物背后承载的历史、文化、精神等方面的内容,采用两条线索并进的结构展开叙事,以实现丰富的叙事效果,传达深厚的文化内涵。微纪录片《早餐中国》,单集5 分钟左右,叙事结构整体上采用小文本、微叙事,从食材准备到早餐收工,重点围绕制作过程进行多镜头详细展示,旨在强调早餐的突出特色,其中穿插一些顾客对早餐的评价。最后,结合店主的人生历程配上一首富有时代或地方特色的单曲循环,让受众在欣赏美食的同时感受普通人在奋斗中所拥有的强大能量。
融媒体语境中,新兴的传播媒介改变了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作品叙事结构打破传统纪录片的线性结构,采用交叉板块式结构,整体短小精悍,实现短时间内完整表达重要内容,以此满足受众碎片化娱乐的审美需求。
三、视听艺术的有效传达
微纪录片作为视听、时空、艺术与技术互相综合的艺术形式,以画面和声音为媒介在运动时空中创造艺术形象,这就要求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既要注重创作技能的应用,又要追求作品精致化。
首先,注重视觉元素的运用技巧。微纪录片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是靠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组合来完成基本叙事,创作者根据叙事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拍摄手法,同时加强对创作技术的突破,提高镜头拍摄技巧,保证镜头画面的构图、光线、色彩等视觉元素贴合作品的表达内容和风格特色,实现画面效果符合受众的审美心理需求。在《李子柒》视频中,无论是镜头拍摄还是色彩构图,都具有独特的魅力,镜头多采用中全景拍摄,在展示美食制作过程的同时,突出田园般的诗意环境,画面中主人公简单纯朴的衣着造型与周围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在镜头中相互映衬,镜头间处处流露出古风古色和谐美妙的田园诗境,创造令人向往的理想之美。微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在镜头上多采用小景深、小景别,大部分是特写镜头之间的转换,通过极具冲击力的画面突出被摄主体富有特色的故事内容,完美地呈现画面细节,在体现和突出主旨的同时能够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从而提升受众的观看体验。与以上两种视觉表达不同的如《早餐中国》,在拍摄过程中打破传统思维模式,拍摄手法灵活多样,重在展示内容的真实性,增加观众的代入感,剪辑节奏轻快活泼,包装设计精致新奇,画面上恰到好处地配上卡通字幕,营造一种轻快的氛围,适合当下受众的观看需求。
其次,巧妙地将听觉元素和视觉元素有机结合。一方面,微纪录片创作中为了保证画面的真实性叙事,大量采用主人公口述实录和同期声,如微纪录片《乡村教师》中,伍昌云面对镜头通过口述叙事的方式讲述她的乡村教师生活,语言朴实无华、亲切自然,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快速建立了对主人公的情感认同。如微纪录片《李子柒》,从头到尾没有旁白解说,除了背景音乐之外,只有镜头实录的环境声与奶奶交流的同期声,重在通过制作过程吸引受众眼球,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和亲切感。另一方面,音乐是影视作品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音乐,它在整个电视作品中起到叙事、抒情、阐释的作用,以音乐的美去感化、激励电视观众的心灵,将观众带入特定的音乐审美意境之中,感受生活,体味人生。”微纪录片中的音乐有别于其他影片的音乐,属于一种新型样式的现代音乐,充满了时尚化。根据不同的主题内容,选择和主体内容相匹配的音乐,将镜头画面中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深层情感,通过音乐的巧妙运用,有效地渲染气氛,烘托出作品的主题内涵。
综上所述,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移动传播时代的到来,微纪录片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交流与互动模式,受众群体年轻化,这就要求作品在创作中寻找适合受众的视听语言和传达方式,从而得到受众的接受和认可。新时代在微纪录片创作中,需要在满足受众审美需求的同时,实现作品的创作模式转型与审美价值的有效提升,这也成为微纪录片创作、传播与接受的取胜之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