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新闻编辑观转型路径分析
2022-02-08李政
李 政
(河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 郑州 450000)
随着5G、AR、VR、大数据、区块链等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媒体类型逐渐丰富,从单一的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逐渐衍伸出微博、微信、短视频等品类丰富的新媒体。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越来越多的社会热点事件都是从网络发端起源,传统媒体跟进介入,经过融合传播,最终引起广大网民的热议和持续关注。作为传播媒介的私人智能手机逐渐平民化、普泛化,加上社交网络平台或自媒体短视频平台的高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受众的阅读习惯[1]。受众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移动阅读,阅读行为灵活度高、自由度高,阅读习惯呈现“短、平、快”的特征[2]。新闻创作如何在海量信息潮流中脱颖而出,既符合当代民众移动阅读的行为习惯,满足现代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又依托新闻的阅读量与关注度推动新闻行业向良性健康方向发展,是新闻编辑与创作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当代新闻编辑观转型的重要思考方向[3]。尤其是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兴媒体的冲击、海量新闻大数据的冲击使得传统媒体的受众量不断下降,受众对媒体的关注度与信任度也在不断减弱,新闻从业者需要转变与革新新闻编辑观,以优质的新闻与良好的互动将社交媒体用户转变为忠实的新闻受众。
一、大数据时代新闻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大数据时代,新闻的内容与表达形式丰富多样。从新闻内容上来看,新闻包括社会新闻、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文化新闻等不同分类。由于新闻孕育环境的复杂性,不同新闻分类又可细分为若干类,如政治新闻又包括民生类政治新闻、环境类政治新闻、涉警类政治新闻、涉及社会性事件政治新闻、涉及政策类政治新闻等[4]。从新闻表达形式上来看,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一般是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落在纸上、呈现在电视媒体上;在融媒体环境下,新闻的表达形式更加多样化,音频、视频、网络链接、H5 等等成为承载新闻内容的重要载体。但是,大数据时代新闻信息迭代层出不穷,并非每一条信息都是有价值、有作用的,在数据的海量、动态、异构等特征下潜在着价值密度低的问题。因此,新闻行业需要快速、精准地攫取有效的信息,经加工打磨后形成高价值新闻,实现关注与价值双赢。
(一)发展机遇
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成为了舆情信息产生、聚合、扩散的孕育环境。据统计,2021年全国新闻所涉及舆情事件的首发渠道占比中,网络平台占79%,其中43%的舆情事件首发于新浪微博,表明新浪微博是舆情曝光与首发的主渠道之一;抖音、快手等短视频与直播平台异军突起,成为舆情事件首发的新发酵池、民众个人意愿倾诉的新树洞,且舆情首发都是在事件或现象发生当天,具有较高的时效性;其余21%的舆情事件首发渠道为当地传统媒体如电视台、报社等。因此,互联网与社交网络平台为新闻编辑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舆情信息源,且网络舆情信息从孕育、爆发到传播速度非常快,较好地满足了新闻对时效性的高要求。鉴于网络舆情信息的海量、动态特性,大数据时代赋予了新闻行业更多的信息渠道与大量的可筛选信息,为新闻采编提供了源源不竭的舆情信息来源。其次,大数据时代催生了一系列数据处理、统计、分析软件或工具,用于对海量异构信息进行快速整合处理,并挖掘出数据中蕴藏的潜在规律和特征。这些工具或软件也为新闻行业开展新闻信息处理工作插上了翅膀。相较于传统的舆情信息整理方法而言,新兴的统计模型、计算软件等极大地提升了舆情信息的处理与整合效率,从而助力新闻信息编辑与发布的时效性。
(二)生存挑战
大数据在给新闻行业带来诸多便利与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同样给新闻行业带来了一定的生存挑战。一方面,自媒体时代舆情信息的发布者具有较高的话语权,其在创作传播内容时多掺杂个人主观色彩与价值倾向进行素材剪辑、取舍、发布,其选择性的播报行为以及界限不明的创作监管导致其传播内容或有意或无意地引导受众偏离真相[5]。新闻编辑如果单纯以网络平台作为信息渠道,缺少对事件真相的深入走访与调查,将会导致所报道的新闻信息偏离实际,背离新闻行业的初衷。相比较而言,传统的新闻行业主要用双脚丈量世界,用言语走入人心,用采访获悉真相,用新闻还原实际,新闻的真实性与可信度均较高。一方面,大数据时代舆情信息具有鲜明的异构特征,数据的复杂度较高,即使目前存在大量的统计工具或挖掘模型,也很难从海量信息中快速提炼出有价值的舆情,绝大多数的舆情信息会湮没在大数据洪流之中,只有部分带有特殊色彩、拥有广泛受众基础的新闻如娱乐圈新闻、疫情新闻等能够在信息流中脱颖而出[6]。因此,剔除无效信息,整合高价值舆情,在大数据时代也给新闻行业带来了诸多的人力与物力挑战。
二、大数据时代新闻编辑观念存在问题分析
大数据时代,舆情信息与相关技术方法的层出使得传统新闻编辑模式呈现出较大的不适应特性,无论是在工作模式、工作方法还是在工作覆盖度上均存在诸多问题,具体如下:
(一)新闻编辑工作的滞后性
大数据出现之前,新闻编辑工作模式主要为资料收集、新闻编辑、新闻报道发布,上述步骤都是建立在事件发生的基础之上,这就造成事件发生到新闻报道之间有着较大的时间差,而这一时间差对于新闻时效性而言是致命缺点。新闻编辑工作的实时性不够、滞后性严重,极有可能出现观众注意力偏移,对原本期待或高度关注的事件后续不再关注,转而投注到新的衍生话题中。这种发展方向与关注度的偏离大多是由于新闻编辑工作滞后,新闻话题的吸引力减弱、公众对新闻话题缺少讨论的兴趣,使得新闻话题的生命力被新的话题攫取,原本关注新闻话题的群体转而为新话题的热度贡献流量。
(二)新闻编辑工作的陈旧性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各行各业升级转型、提质优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引擎动力,新闻行业同样如此。计算机、服务器、采编系统、图形处理软件、视频处理软件、数据统计分析模型等均为大数据时代下海量舆情信息的过滤、处理、整合、采编、发布、传播等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与技术支持。但回顾当前新闻编辑工作的相关方法,大多仍沿用传统的采编工具,技术突破性不够、方法创新性不强,致使新闻编辑工作难以适应海量、动态、异构舆情信息所带来的各种压力与挑战。
(三)新闻编辑工作的片面性
新闻除对事件真相进行完整还原以外,还应当以正确的价值观对事件内容给予适当的评论,引导受众关注此类事件并树立正确的新闻态度。在实际新闻编辑工作中,若是编辑人员缺乏对新闻信息的全面了解与掌握,仅仅结合个人观点与情绪对新闻内容进行编辑,则新闻的真实性与全面性会受到影响[7]。同时,编辑人员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也对新闻编辑工作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其在立足自身价值观与社会背景的基础上表达对舆情事件的态度、看法与情绪时,若是忽略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以及民众的普适性观点,则新闻编辑的结果将引起舆论哗然。因此,编辑人员调研不足、理解片面、背离大众价值观而开展新闻编辑工作,将会影响新闻的专业性。
三、大数据时代新闻编辑观转型与创新
(一)端正态度
作为专业的新闻人,新闻编辑人员应当深刻认知到大数据时代给新闻行业带来的重重冲击与挑战,充分认知到自媒体环境下新闻信息的显著特征。互联网技术与移动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全民进入智能终端时期与自媒体时代。在媒介载体融合、宣传内容整合的融媒体土壤的孕育下,民众的自发性、主动性意识快速苏醒。社会公众的关注点始终集中在社会现象、真实事件层面,普通老百姓作为事件或现象的目击者,通常抱持着诉求、好奇、发声等复杂心理,利用智能手机实时拍摄、记录身边事,并利用具有极高关注度与热度的社交网络平台、短视频平台等将所记录的新闻信息发布出去,整个过程不需要经过任何审核,简单的拍摄与发送使得新闻信息发布的自由度非常高。因此,大数据时代,社会个体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信息发布的志愿者,是渴望表达个人观点、努力寻找诉求渠道、致力扩大话语影响力的社会治理共同参与者,更是手、口、脑自由的“新闻发言人”。而这些权利都是传统广播电视新闻无法赋予给普通民众的。因此,新闻编辑从业人员应当高度重视民众的“新闻发言需求”,汲取社交网络平台中舆情信息“短、平、快”的特点,学习短视频平台舆情信息的图文并茂与鲜活生动,端正态度、创新方法、精炼内容、增加互动,让新闻受众成为新闻编辑工作中的重要参与者,让新闻成为人们指间的新风尚。
(二)拓宽渠道
真实有效的素材是高质量新闻编辑的前提。大数据时代下,素材的收集渠道丰富且多样,为高质量新闻编辑提供了大量且时效性较强的素材。新闻编辑工作人员应当积极拓展舆情信息的网络资源渠道,对主流媒体、报纸、论坛、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新闻官方微博等发布的舆情信息进行监测,收集、整理、归类,并依托新闻专业从业人员对新闻价值的高度敏锐性进行洞察,从中提炼出高价值新闻进行编辑与报道。与此同时,新闻编辑从业人员在窃喜于信息渠道拓宽之余,也应当认知到大数据的双刃剑两面性。素材与舆情信息的海量中包含了价值密度不等以及真实性有待考证等问题。新闻编辑工作人员一方面应当加强对新闻素材真实性的探究与考察,在收集新闻相关素材时,要清晰抓住问题的本质,不能被一些高频词、热点噱头等故意歪曲事实真相的内容所干扰,避免对事件的过度夸大导致新闻偏离真相。一方面,应当立足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引导社会道德与法制建设为原则,甄别网络信息的层次性,在海量的网络舆情信息中剔除掉那些低俗、恶性趣味的信息,从而有效把控新闻的质量与层次水平,让有价值的新闻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让高水平的新闻成为提高人们知识水平与道德水平的助力棒,保证新闻的严肃性与庄重性。
(三)优化技能
大数据时代,新闻编辑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大幅度提升,其对海量异构信息处理与筛选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同时,如何学习短视频的图文并茂优势对新闻内容进行编辑,更好地攫取人们的眼球,提高人们对新闻报道的关注度,成为了新闻编辑工作人员的重要思考内容,也是其转型发展方向。大数据时代为新闻编辑工作人员带来了大量的图文编辑软件、数据统计工具等,是新闻编辑的极大助力。新闻编辑工作人员在选题定题、素材搜集、内容编辑、图文排版、封面配图、内容校对、新闻阅读量监测、受众反馈互动等方面都可以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作方法进行升级改造。例如,音频视频剪辑可借助PR、AE、AU 等软件,新闻选题定题可利用用户画像方法对目标受众进行需求分析、特征描绘,从而更好地进行互动交流。除了专业编辑技能外,新闻编辑人员应当思维逻辑清楚,善于独立思考,并且拥有积极的工作心态、良好的沟通能力、较强的执行力以及优秀的新闻判断和阅读能力,通过不断优化个人专业技能,将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整合传播、立体呈现,满足大数据时代新闻编辑工作人员的内在专业要求。
(四)增加互动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新闻的特点也随之改变,参与主体扩大化、传播机制复杂化、网民情绪化等现状已成为新闻行业、新闻编辑工作人员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新闻反映着社会群体的呼声,新闻事件关联着社会群体的切身利益,因此新闻事件容易引发民众关注、形成热点话题并快速发酵爆炸。互联网时代,新闻信息发布途径和渠道可以自由选择,自由度高。在融媒体环境下,人们热衷于利用微博、微信朋友圈、公众号等媒体渠道描绘生活、表达诉求、发泄不满、揭示不公、传承美德,满足社会公众对个性化表达意愿和分享需求的深切需求。新闻编辑工作人员应当关注并尊重社会公众对新闻的参与心理,学习网络新闻的模式,在电视新闻播放的同时,允许受众通过网络渠道发布弹幕,或者现场随机抽取正在观看新闻的用户进行现场连接,交流其对于此类新闻事件的看法与意见,让观众能够与电视新闻产生近距离的心灵接触,在网络互动的前提下提高观众对电视新闻的参与感与忠实度。
结语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新闻行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样也存在着严峻的生存挑战。为了与新兴媒体及网络新闻行业平分秋色,重新切割新闻受众市场,提高电视新闻的收视率,新闻编辑工作人员应当端正工作态度,拓宽信息渠道,优化专业技能,增加双向互动,在上述编辑观转型的基础上,对新闻素材进行有效地整合、处理、归纳、剪辑、编排,形成高质量、高时效性、高价值与趣味性的新闻,促进新闻行业在大数据时代健康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