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县)融媒电视新闻评论的创新与转型
2022-02-08曾亚东
曾亚东
(南京市栖霞区融媒体中心 江苏 210046)
在多元传播的媒体融合时代,媒体运营的准入门槛逐渐变低,新闻信息的获取途径更为开拓,“两微一端”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人们通过移动终端设备获取信息成为主流趋势。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全民记者”的发展态势也愈加明显,新闻传播的效率、范围有了显著的提升,并且开放性和互动性也越来越强。评论也变得简单化,个人化,舆论变得更具螺旋性,短期倾向性。
而电视这一传统媒体,由于传播模式的局限性,受限于播出时间、编辑制作等方面,新闻评论缺乏传播到达力、内容引导力、创作队伍建设持续力。区(县)融媒往往在舆论场中站不住,控不稳,收效甚微。基于此,有必要探讨区(县)融媒电视新闻评论的创新与转型。
一、区(县)融媒电视新闻评论存在的问题
目前,区(县)融媒的电视新闻评论主要有新闻短评、新闻述评、评论类节目等形式,多以记者、主持人、专家、嘉宾等对新闻事件本身进行评论,或以新闻专题形式,边述边评,起到正面引导,舆论监督作用。整体来看,各区(县)融媒存在着如下共性问题。
(一)传播缺乏到达力
近年来,人们逐步从新闻的阅读者,成为了新闻的制造者与点评人。当前,“两微一端”平台的评论,以热点评论、新闻评论、互动评论等方式为主。粉丝较多、影响力较大的“大V”所发布的新闻评论,可以引导言论趋势,可以将自己的观点精确送到他的每一个受众。但是,部分“大V”、意见领袖等,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较低,有时会为“抢首发,谋爆款”,不去核实事件的真实性,充当“键盘侠”,易出现言论不实、刻意煽动等情况,这种为了博取更多的关注度的评论方式对我国电视新闻行业有着较大的冲击。而电视受限于自身的传播模式,评论的时效性相对滞后,首播时间较为固定,加之受众收视习惯固化,电视新闻评论缺乏传播到达力。虽然节目播出的红红火火,但是评论的实际传播效果却不容乐观。[1]
(二)内容缺乏引导力
当前,无论是在现实生活还是在网络环境中,新闻评论都起着非常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尤其是在娱乐、经济、安全等领域的重大事件当中,更是加强社会监督和引导舆论的关键途径。传统的新闻评论一般以电视、报纸等作为主要的媒介,传播过程中的互动性不强。因此,舆论引力难以形成规模。但在融媒体时代下,受众群体又十分庞大,并且受众之间也能进行实时的互动。针对同一事件拥有相同或不同看法的受众,可以分别找到各自的“阵营”,从而进行群体化的新闻评论“再创作”。这些“再创作”的评论往往是基于广泛认可的观点之上,具有普遍意义,极易引起流量,形成共鸣。而区(县)融媒的电视新闻评论,在横向上无法跟上新媒体的节奏,在纵向上又缺乏深度,往往在进行了首次评论后变招不多,很难在主流意见形成后再进行有效的引导。
(三)创作队伍建设缺乏持续力
在大多数情况下,新闻评论的观点是决定受众是否能接受该评论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观点是新闻评论中最具说服力的信息。想要提高新闻评论的深度和层次性,建设高质量的新闻评论队伍是关键,优秀的新闻评论员在创作出优质新闻评论的同时,也能吸引更多的受众,引领一个良好的舆论倾向,切实提高新闻评论的影响力。但实际上,我国新闻评论队伍中的专业人才非常匮乏,其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新闻评论员,首先必须先是一个优秀的新闻从业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思想也要与时俱进,并具备良好的政治意识和人文素养。然后,通过不断的实践与积累,才能转型成为合格的评论员,可以说评论员的培养与成长的周期较长。二是,为了适应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当代人阅读新闻更趋于碎片化,很少全身心地投入到某一则新闻的阅读当中,自然难以从中获得深刻的体会。这导致评论员的作品得不到受众认可,与之相关的单位内部绩效考核等无法全部兑现,造成薪资水平普遍不高,人才流失,评论员队伍建设缺乏持续力。
二、区(县)融媒电视新闻评论的创新与转型的建议
相较于新媒体,电视媒体有着一些先天的优势,如电视媒体公信力强,从业人员普遍具有良好的政治意识、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等。故区(县)融媒应充分发挥电视媒体先天优势,加快电视新闻评论的创新与转型。
(一)依实而评,坚持质量取胜,提升内容竞争力
电视媒体创作出的新闻评论,能够较好地遵循新闻事实,在核实新闻来源的基础上,通过有效抓住受众的记忆点和思维规律,彰显社会责任感,普及和宣传主流价值观。但是,随着受众的流失,“给谁看,谁来看”开始困扰着电视媒体,在区(县)层面,这个问题更为突出。因此,区(县)融媒的电视新闻评论应当从内部着手,取“往之精华”。即依实而评,在遵循与还原事实的基础上,坚持内容为王,质量取胜,提升内容竞争力。内容上可以从细微处入手,由点到面,力戒教条式的说教,使评论观点鲜明,更有深度性与建设性。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创新与转型,充分发挥电视媒体可视、可听的特点,如在电视直播中加入多媒体平台互动,在录播评论中大量应用视频、音频、图片等,结合网络观点与热点,加入互动环节,通过汇聚大众观点,阐述自身核心观点,点出舆论导向,对于一些含义抽象、篇幅过长、不再符合当前传播特性的新闻评论,应当注重对内容的合理设计,让评论变得生动,有形。加入手语元素,扩大特殊群体覆盖面,让评论“润物细无声”。
(二)以理而论,吸纳多元观点,增强评论互动力
区(县)融媒的电视新闻评论应当在“论”上下功夫,论述不仅要以理而论,就事论事,更要有针对性、指导性和正确的价值观;论述不仅要“我来论”,更要“他来论”,应与多元化的传播渠道、互动方式等进行融合;论述不仅要“大开”,更要“大合”,通过评论,将观点统一,往正确的舆论上引导。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当代人阅读信息的方式和习惯已经发生较大的转变,所以需要注意迎合受众的实际需求,形式要多样,语言要简洁精炼,带有一定的幽默感,这样更能得到受众的认可。如直播类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可开放音频、视频连线、网络连线等方式与场外人员进行互动,录播类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针对不同年龄的受众与喜好,运用虚拟主持人、虚拟场景等,创新评论模式,丰富节目形态,从而增加节目观感与受众粘性。
(三)以制汇才,优化人员配置,强化队伍专业力
传统媒体行业中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新闻评论人员,这对于保证新闻评论的质量具有显著的优势。融媒体时代下,想要加快电视新闻评论的创新与转型,同样离不开优秀的新闻评论人员。对此,必须注重新闻评论队伍的建设,通过机制激励,促进人员结构和整体配置的全面优化。一是,需要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尽快建立起专业的培训体系,确保所有的新闻评论人员均能接受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不定期邀请相关方面的专家到单位内部开展讲座,从中总结有效的评论技巧,为新闻评论队伍树立“意见领袖”。二是,区(县)融媒应当提供大量的实操机会,可以通过内部周评会,月评会,让评论员通过实践积累,变得既会评,又敢评,不乱评。[2]同时,加强单位内部对评论内容的审核力度,严格落实三审制度。三是,建立大众评论员队伍,树立主持人、专家学者等评论员的亲民形象,合理推广本土意见领袖。最后,要适当提高新闻评论员的薪资、职级水平,以可观的薪资和福利吸引更多有能力的人才投入到队伍当中,进一步强化评论员队伍的专业能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新闻评论有一定的严肃性,要从严把控舆论导向,谨慎打造“网红”式的意见领袖。[3]
结语
新闻评论是一种具有传播影响力、舆论引导力的重要体裁,进行科学创作是发挥新闻评论积极效应的必要前提。在全员参与的融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对传统电视媒体带来较大的冲击。区(县)融媒的电视新闻评论想要加快创新与转型,需注重新闻事实的科学性、真实性和完整性,通过依实而评,以理而论,以制汇才等方法,加强评论的深度与层次,巧妙借助新媒体的力量来优化人员和技术配置,切实提高电视新闻评论质量与时效,打造符合融媒体时代传播特性的电视新闻评论,助力我国媒体融合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