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如何做好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正面报道

2022-02-08

新闻传播 2022年14期
关键词:专题片电视新闻

贾 杰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 哈尔滨 150090)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周易·贲》里,就有通过观察天象,了解四季时序变化;观察人类社会各种现象,来教育感化治理天下的观点。[1]可见,自古以来通过社会现象来传播、引导政治观点、社会观点和文化观点的理念就已存在。“新闻”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唐朝,《新唐书》中有记载,“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到了清朝“新闻”一词已有了现代意义,多指“新鲜消息”。《红楼梦》中多处出现的“新闻”,就多属此义。现代社会中,我们将新闻准确表述为“公共关注的最新事实信息的报道”。[2]从我国的社会舆论宣传上来看,正面报道不仅能展现出我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也能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特别是新闻中的正面报道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报道遵循的重要指导方针之一,如何在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中做好正面报道,正确地、充分地发挥新闻报道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一直是新闻工作者需要时刻谨记、重点攻关的重要课题。

一、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中正面报道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面对今天社会转型期的复杂情况,我们更需要立体式的报道,能够从中看到更多的社会光明面、乐观的前景,更多地鼓舞士气的报道,均是正面报道。[3]

(一)制作过程难度大

新闻专题节目的特点是题材有深度,采访点次多、拍摄内容多,时效性比较差,话题比较严肃,这些因素都不利于视频传播。特别是现在网络新闻发展迅速,新闻“实时化”已经成为趋势,电视新闻专题未来的发展与制作,面临着巨大挑战。

(二)受访主体不可控

受采访对象年龄、文化程度、工作性质、个人性格等多方面影响,很难量化出一个“标准”的正能量人物,这就在无形中给采访任务加大了难度,刻画的人物很容易出现模式化,脸谱化的特点,失去独特性,给人以千篇一律的感官。

(三)正面报道与报道正面

应该认清批评和质疑不绝对是负面报道,应该努力学会通过负面现象做出正面报道。而不是把正面报道仅仅定义为报道正面消息,缩减为“表扬”与“成绩”,避免出现“低级红”和“高级黑”。

(四)收视低迷

长期以来,西方新闻将坏消息才是真正的新闻"(bad news is real news),"流血才能上头条"(to bleed to lead)等原则奉为圭臬,[4]揭露社会阴暗,偷拍、冲突的画面,搭配以“吐槽”和曝光的语言,极大地刺激观众感官,容易引起受众的强烈反响。从传播学角度讲,属于“沉默的螺旋”。即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大众媒介所鼓吹的某些观点,在社会上占有优势,对受众造成一种压力。大多数人力图避免因持有某种态度和信念而造成孤立,会放弃原有的想法和态度,实现与主导意见趋同。[5]因此,正面报道不是原罪,任何新闻报道都是有导向性的,都是一定的意识形态的反映。优秀的正面新闻专题节目也可以做好舆论监督,也可以在人民群众引起广泛共鸣、强烈反响。

二、完善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正面报道的对策

(一)选取合适制作角度——“润物细无声”

目前,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交互手段、方式便捷繁多的时代,新闻实时化,信息碎片化,网络自媒体、短新闻林立。电视专题片也要从抓住现有受众,开始转向吸引对此关注较少的年轻层级群体并重的时代。这就需要在秉持真实、权威的前提下,灵活不呆板,多样不单一。

其中正面报道更应避免将观众的注意力停留在“歌颂”上,而是引领观众“随风潜入夜”。在正面专题报道中,可能缺乏激烈地矛盾冲突等吸引观众的画面,激发观众好奇心,但顺畅的逻辑转场、多变的镜头,悬疑的设定,让观众对后续的发展和解决有继续追看下去的迫切。例如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在2020年播出的《千万难题》这部电视新闻专题片,讲述了债权人李某和债务人张某的案件执行。原本简单的执行,却由于债务人张某曾为公职人员,借职务之便欠下千万借款难还而变得难判、难还、难协商、难和解。由于债权双方没有冲突、矛盾等激烈画面,为避免枯燥乏味,记者采用纪实手法,分多次、多机位拍摄,由审问被告、询问知情人、实地走访和召开执行听证会四部分组成,最终圆满解决,既维护了申请执行人的利益,也照顾了被执行人的实际困难,既体现了司法的力度,也体现了执法的温度。全片最大限度去还原事实真相,用最大的诚意,将复杂的案件简单化处理。除此之外,多机位拍摄,类似直播的制作方式,更加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与真实感,也让观众感受到司法的公正性。

(二)深度挖掘正面形象——“此处无声胜有声”

文学作品创作的人物形象,往往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具有极强冲突感和戏剧感,从而引人入胜。而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中,正面人物的刻画、拍摄画面的选取、具体事例的选择,都能避免人物脸谱化、僵硬化,切切实实感受到这是鲜活的人、动人的事儿,进而发挥真正的宣传作用。2021年有一句感动全国人民的话:“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句话出自戍边烈士陈祥榕。《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部专题片,全片没有出现一滴泪水。在宁静的屏南小镇,流水潺潺,陈祥榕烈士少年时的视频和他家人周围人的回忆,交替出现。从腼腆的少年模样,到皴裂的手拿着桔子饱经风雪的战士。没有传统训练的画面,有的是冰封的雪山、无垠的冰川,有的是高寒缺氧下紫红的脸,深刻感受到寒冷和荒凉,火热与青春。全片基本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却刻画了最深的理想与信念:一是陈祥榕的母亲问他的儿子是否勇敢;二是一等功臣之家牌匾,所代表的荣誉与伤痛;三是陈祥榕的照片留在母校,为后辈所带来的精神力量。回忆的温馨,戍边的肃穆,爱国的豪情,相信每一位看完节目的观众,都会引起强烈共鸣追思烈士陈祥榕,并把清澈的爱,献给祖国。

(三)“见微知著”而非“管中窥豹”

面对电视新闻专题片,常因时效性不强,从而错失需要正面宣传的舆论焦点。央视新闻调查《复工》这期节目,提前预判疫情缓解后的复工,是大多数人最为关切的话题,策划选取两家受疫情影响严重的餐饮企业和一家因疫情销售订单激增的流通企业在疫情期间的生存状况为缩影,记者多次、多地采访,历时近一个月的周期去制作。通过记录企业共享员工减少人力成本、清理食材库存回收现金流到卖半成品创收等自救措施;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与行业协会积极联系团体订餐,政府减税,银行放贷,房东减免、缓租等一系列措施,多措并举,最终,实现主、客体共同发力共渡难关。《复工》以个别行业中的个别企业为切入点,体现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作为新时代经济社会繁荣的微观基石。同时,也体现了政府发挥积极作用,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主题。

“过于追求高雅的文笔,最终既引来钦佩,也带来枯燥。”同样,一部新闻专题片,开篇气势恢宏可足够吸睛,但要持续保持高昂饱满的精神状态观看,不免让观众身觉枯燥,乏累。此时,以小切入,更能引人入胜。同时,在全社会投入复工复产的浪潮中,《复工》的及时播出引起了社会广泛热议,预判克服了新闻电视专题节目制作周期长的问题。

(四)拍摄手法创新——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拍摄模式通常以访谈为主,再配以有深度的画外音,容易使观众失去看下去的兴趣。因此,在拍摄时,主创人员要善于创新,通过多种拍摄角度和拍摄手法来展现主题。2021年,黑龙江省交通运输厅为贯彻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制定了多条处置公路突发事件的应急方案。黑龙江广播电视台《真相》栏目在报道此事时,没有以拍摄会议的形式对事件进行报道,而是从黑龙江省公路应急处置中心的一次演练作为切入点,利用纪实的拍摄方法,以沉浸式的体验和记者出镜,将会议部署的内容,利用直观的镜头语言展现出来。通过展示特种装备和人员拉练,反映出黑龙江省交通运输厅在应对交通突发事件时,准备了充足的应急预案,也展现出相关部门在落实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时,开展工作的雷厉风行和井然有序。

这样动起来的画面,既避免了枯燥感,又使正面报道的主题更加直观。同时,利用特定场景给观众以代入感,也增强了节目对受众的吸引。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通过不断地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在报道之初,巧妙地选择拍摄手法和拍摄角度,让正面报道也能吸引观众。

总之,作为新闻工作者,要始终坚持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重视和改进批评报道,明确批评是为了改进工作和解决问题。始终为党和人民做好新闻舆论监督工作。始终为建设和谐社会,弘扬正能量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专题片电视新闻
天耀中华 (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片尾曲)
中国梦 (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插曲)
新媒体视域下电视新闻创新发展的几点思考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新闻编辑在电视新闻中的重要作用
梦想阳光(大型专题片《必由之路》主题歌)
电视新闻评论发声三策
电视新闻的三大功能性硬伤
电视新闻解说词发展三趋势
大型理论文献专题片《跨世纪红星》解说词(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