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问题 打造精品教材
——以北京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
2022-02-08周海燕
周海燕
(北京出版集团教材中心 北京 100120)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材既是教师的“教本”,也是学生的“学本”,是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和基本依据,是反映国家认知、体现国家意志、传承民族文明的重要载体。[1]因此,教材与其他种类的图书相比,更加要求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创新性,相应地对教材编辑的要求也就更高、更全面。 本人从事小学数学教材编辑工作多年,经历了教材按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编辑送审的整个工作过程,积累了一定的编辑经验,在新一轮教材修订工作即将到来之际,特将小学数学教材编辑环节中的5 个核心问题加以提炼与总结,供同行参考、交流。
一、严把教材意识形态关,避免出现政治性问题
教材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育人育才的重要载体,教育思想和理念、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等,都集中体现在教材中。为国家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必须要充分发挥教材的核心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一本体现社会主流价值、弘扬正确政治导向的教材的问世,不仅是国家事权的落实、国家意志的体现,而且能够帮助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打上中国底色,植入红色基因,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大任。因此,教材编辑一定要守住教材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严守政治信念的底线。有人会觉得,小学数学教材文字不多,内容浅显,又属于自然学科的范畴,几乎没有触碰政治红线的概率。但教材无盲区,一定不能抱有侥幸心理,要细致认真地审阅每一段文字和每一幅插图。
比如,在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认识10 以内的数》第1小节《认识1~5》的原稿中,作者不慎选用了错误的国旗图片(国旗中的四颗小五角星平行排列),幸亏编辑在审稿时及时发现,替换了正确的国旗图片,否则待此书正式出版后,必将带给一年级新生对国旗的错误认识,后果不堪设想。
又如,2017年1月,教育部规定中小学教材中的“八年抗战”全部改为“十四年抗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从1931年算起,到1945年结束。教育部同时还要求“视情况修改与此相关内容,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按照该精神,将已经出版使用的三年级上册第96 页第18题的叙述由“京西卢沟桥畔的宛平城是抗日战争爆发的地方”在重印时修改为“京西卢沟桥畔的宛平城是七七事变爆发的地方”,保证了抗日战争最新说法的落实到位。
二、确保教材内容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强有力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抓住了教育的本质要求,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使命,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进一步丰富了人才培养的深刻内涵。
立德树人的意思是培养有思想、有品德的人才。为了在教材中更好地渗透这一理念,作者和编辑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挖掘相关的内容作为德育教育的优秀素材,以生动鲜活的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塑造和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比如,2011年11月,北京市公布了“北京精神”的具体内容是“爱国、创新、包容、厚德”,此时正值小数教材的编写阶段,于是作者和编辑将这个看似简短,却又朗朗上口的8 字精神贯穿在整套教材中,作为插图背景、题目叙述内容出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又如,教材通过为山区孩子捐书、为盲人哥哥带路、坚持练习毛笔字、关注生活中的碳排放量、比较用盆水洗菜和用流水洗菜的用水量等丰富多彩的生活事例,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友善助人、坚韧不拔、践行环保、勤俭节约等优秀品质。
三、严格审查教材文稿内容的科学性
虽然是小学数学教材,但同样需要编辑在定义的表述、知识的前后连贯性、习题的逻辑性等方面细致琢磨,这不仅是因为要打造高质量的教材,更重要的是数学学科本身就是在向学生传递一种清晰严密的逻辑思维,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数学素养和数学思想的合格人才。
比如,五年级上册第14页第4题的原稿是这样的:星期日,芳芳和妈妈一起到早市购物,芳芳做了记录。请你估计一下,买这些东西100元够不够。
估算题的一般思路就是将数字扩大或缩小为相近的整数后进行计算。这道题在估算买带鱼大约花了多少钱时,容易将带鱼的单价“22.2 元”缩小为“22 元”,将购买带鱼的质量“1.9 千克”扩大为“2 千克”,再用22×2=44(元)。那么问题就来了:这里一个数扩大,一个数缩小,该如何准确地判断扩大和缩小后的两数乘积与原来两数乘积的大小关系呢?若不能判断,就不能准确地知道100元是否够用。实际上,这道题在估算的逻辑关系上是不科学的。
正确估算的逻辑关系是:如果购买物品的质量和单价同时往大看一点儿,100 元还够用,那么按原质量和单价购买就一定够用。如果购买物品的质量和单价同时往小看一点儿,100 元勉强够用,那么按原质量和单价购买就一定不够用。而不能为了凑整数,将购买物品的质量和单价一个往大看一点儿,另一个往小看一点儿,因此这道题的数据有问题,不符合估算数据的科学性。
所以在审稿时,编辑建议将这道题改为精算题,仍保留题目原有的数据,问题变为:买这些东西一共花了多少元?这就避开了为了估算而估算且不符合逻辑的错误数据,这种修改也得到了作者的认可。
四、特别关注教材行文的严谨性和准确性
语言文字是图书的灵魂。小学数学教材的文字量虽然不大,但其教材的属性决定了这类图书的文字一定要讲求严谨性和准确性,因此作为教材编辑就一定要仔细推敲文稿中的每一个字、词、句和标点,不放过任何一处疑问,力争使每一句话的表达意思准确,符合科学原理,没有歧义,保证教材所传递知识的准确无误。
比如,“柬埔寨是亚洲一个美丽的国家,有一千一百四十三万人……”,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肯定是动态变化的,所以为了表述得准确,就一定要注明时间点,于是将这句话改为“柬埔寨是亚洲一个美丽的国家,2011年有一千一百四十三万人……”。
又如,将“扩大10 倍”的说法改为“相当于原数乘10”,将“缩小10倍”的说法改为“相当于原数除以10”,这样的表述更精准。
五、切实保证教材插图示意的客观性、科学性和精准性
小学数学教材中往往配有大量的插图,这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习惯,而且是对文本的图示化解释,方便小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插图,加深对题目的理解。对带有强烈“生活味”的插图,编辑要着重检查是否符合实际生活的客观性;对带有“数学味”的几何图、统计图类的插图,编辑要着重检查插图是否符合科学性和精准性。
比如,二年级上册第49 页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的例题插图,在原稿中是这样呈现的:方桌上摆着一个玩具小熊,四个小朋友(其中小青的右手放在小熊的右臂上)围坐在方桌旁,分别从小熊的正面、后面、左面和右面四个不同的方向观察小熊,让学生将观察小熊的四个结果与四个小朋友分别连线。
这道例题讲解的是分别从正面、后面、左面和右面四个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玩具小熊),让学生在头脑中对观察位置及其对应的观察结果有正确、清晰的认识和表象。但原图中放在玩具小熊右臂上的小青的右手却妨碍了观察物体的科学性——观察物体时不应该有其他无关的物体影响观察者的观察视线,从而导致观察结果的不准确。因此,将此图中小青的右手修改为放在体侧则更合理、科学,有关观察物体的知识也呈现得更精准。
结语
综上所述,教材编写出来了,经过主编审稿、作者修改,成为“齐、清、定”的稿子了,却不能马上送去排印。这是因为未经编辑加工的稿子中还会有缺漏和不足之处,甚至可能存在较严重的问题,语言文字、量和单位、标点符号等也有待进一步的润饰和规范统一,这就需要责任编辑对稿件进行专业的加工整理。教材编辑的工作也是任重而道远的,非得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态度去做不可,也非得依靠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帮助不可。[2]只有秉承这种对教材的敬畏之心和谨慎的态度,才可能将政治性与思想性、科学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教材呈现在读者面前,才可能打造出无愧于新时代的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