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碎片化:观察新媒体传播特性的窗口

2022-02-08

新闻传播 2022年14期
关键词:媒介情绪用户

江 婷

(新安晚报社 安徽 合肥 230001)

一、碎片化传播的涵义及理论研究

碎片化,原意是完整的东西分割成诸多零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常见于各种后现代主义的研究文献中。如今,碎片化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最显著的传播特征。碎片化传播,指的是在信息生产、分发等各环节体现出碎片化特征的传播状态,以内容篇幅短小,实时信息流为特点的信息传播活动。

易钟林、黄升民、杨雪睿是国内较早研究碎片化传播现象的学者。易钟林认为,从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到数字媒介,每一次新技术出现,都使信息的传播方式呈加速度发散状态传播,到达终端的往往是些信息碎片。黄升民、杨雪睿认为社会阶层“碎片化”产生的直接影响是消费阶层的碎片化,消费者在精神消费形态上的碎片化主要体现在媒介接触上,消费者深陷在各类媒介和信息中。学者喻国明认为与碎片化相伴随的传播领域的分众化,是除旧布新必要的中介阶段。媒介碎片化体现的是个性化,“传播致效的一个基本前提是,重视每一个细分的个性化族群的特征,以及每一位单一消费者的个性和心理需求。”

二、新媒体传播的“碎片化”特性

新媒体传播的碎片化表现在信息生产传播的各个环节,在信息供给端,媒介主体多元化,用户评论参与信息生产,采、写、编等信息生产时间大大缩短;在编辑过程及呈现上,出现了以消费情绪为导向的倾向。

(一)媒介市场去中心化,信息源分散化

碎片化首先体现在媒介主体的多元化、信息源的分散化,除了报纸、广播电视台的微信公众号,诸如今日头条、澎湃新闻等新闻客户端、新闻短视频APP 之外,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平台也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资讯的重要渠道。人们从被动接收信息变为主动搜索信息,一旦获知某条重要资讯,可以从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该资讯的详实信息。

新媒体与用户的交互性强。媒体发布信息,开放评论,用户之间开展交流对话,用户评论成为信息的重要补充部分,与新闻相关性强或是事发时在场的用户,甚至是当事人提供新闻细节,使得新闻内容更丰富更有故事性。

(二)采、写、编间隔时间短,碎片化发布

新媒体的碎片化传播特性,对新闻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从发现线索到发布信息,时间越来越短,这意味着记者采访、写稿,到后期编辑、把关,每关之间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

碎片化传播,体现在信息发布方式的转变上。以往记者要了解清楚事件全貌后才会成稿,而如今拿到线索即刻核实,每次发布的信息可能是碎片化的,但后续的实时信息流最终绘出事件全貌。2022年3月21日,东航MU5735航班在广西梧州坠毁,央视新闻官方微博当天16:02 分发布消息。随后,地方媒体抢发失事客机波音737—800相关信息,如大皖新闻客户端于16:59 分以快报方式发布该客机具体机型、机龄等信息,17:55 分再快报该航班2分钟内急降7500多米的信息。当天这些信息都是零碎的、不完整的,及时满足了所有关注这起空难的人的信息需求。

(三)内容呈现上倾向于微传播

“人们用以消费媒体的时间越来越支离破碎,而媒体的种类、媒介的形态越来越多元化,这使得每个消费主体——人,对于媒介内容的消费无论主观与客观上都呈现了一种微小、精悍、迅速的需求。”微传播成为主流的新闻传播模式。

微传播的是海报传播、数据新闻、短视频等多种形态的“微内容”,传播方式是转发点赞等“微动作”,信息内容经由依托社交链传播的关系型分发,每个用户构成传播链的一环,互相传递、交换信息,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将传播效果放大。东航MU5735 航班3月21日在广西梧州坠毁,次日凌晨1:04分,新京报微信公众号发布《东航坠机,目前为止我们所知道的最新信息》,文章以短视频、海报、数据等多媒体形式,报道了救援现场、最新进展、失事可能原因分析、客机内部结构、波音系飞机在国内应用情况、60年来事故率等信息,报道手段整合短视频、海报图片等微形式,并且将涵盖大量信息的图片置前,兼顾到快阅读用户的需求。

微传播还能起到引流作用。3月20日,安徽池州,一名女司机驾车冲入平天湖,危急时刻路过的两个小伙跳水救人。安徽网海芋星海报工作室将女子被救人者拉出车门的瞬间照片作为背景制作海报,以《女司机驾车冲入湖中池州两干部跳水救人》为题,仅用100多字描述新闻事件,再配以大皖新闻客户端二维码请用户扫码看详情。

(四)以消费情绪为导向的信息编辑倾向

恐惧即流量,愤怒即流量。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彭兰认为,“从信息特征上看,与不带情绪意义的刺激相比,具有情绪意义的刺激能引起更多的注意倾向。”为了流量最大化,以消费情绪为导向的媒体信息生产和编辑倾向进一步加剧,内容上以仇恨叙事和悲情叙事为主要表现。乌俄战事爆发后,信息场域内就出现了导向仇恨情绪的大量碎片化报道,客观性尽失。3·21 东航客机坠毁消息发布后,有媒体引导性报道客机失事原因是东航“上百亿巨亏压力下严控维修费用、压降成本”,文章标题断章取义自东航2021年中报——“通过节约航油等大项目成本、严控单位餐食机供品费用、维修费用、日常支出等方式压降成本”,在事故原因未查明前,通过挑起网民情绪来获取流量。

三、碎片化传播的消极影响

(一)消解权威,解构新闻严肃性

媒介主体的多元化,信息源分散化,媒介接触的碎片化消解媒介市场的权威,单一的权威不复存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彭兰教授指出,碎片化传播的场景特点是,时间的碎片化、情境和空间的快速切换。从碎片化这一窗口观察新媒体传播,社交与娱乐信息是适应移动场景特点的,对于深度内容的阅读,“需求虽然仍在,但是时空的碎片化,使得人们难以保持一个封闭的、持续静态的阅读过程。”这一移动场景特点意味着碎片化传播的内容是偏生活化娱乐化的,用户在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上,在吃饭聚餐等场合中,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消费的大多是轻松休闲的信息,对深度和严肃性新闻的需求降低。

(二)信息失真,新闻客观性受到挑战

碎片化信息想要迅速抓住用户的注意力,需要信息具有情绪冲击力,导致以情绪消费为导向的信息生产和编辑倾向,导致新闻故事化,导致经过情绪过滤的真实,先入为主的情绪和偏见充斥信息场域,一些新闻反转即来源于此。2018年10月28日10:08 分,重庆万州区一辆22 路公交车在万州长江二桥坠江,最初有媒体报道事故是因公交车避让逆行小轿车而起,小轿车女司机遭受巨大舆论压力,后证实因公交车乘客与司机激烈争执互殴,致车辆失控。流量诱惑当前,新闻专业主义、新闻客观性遭受挑战。

(三)碎片化传播的后果之一是“标题党”

碎片化传播情绪导向的一个显著表现就是标题党。震惊、惊了、居然……各种表示极端情绪的标题充斥在媒体报道中,引用传媒人梁文道的话说,“周遭如此喧哗,我必须用尽心思把文章的标题起得耸动一点,让我发言的姿态张狂一点”,也许耸动性标题之下的文章信息量少,但用户可能因此点击报道,媒体因此获取流量。实际上,这类标题不断抬高用户的情绪阙值,用户越来越难被打动,点击率并未因为标题的耸动性而显著提高,反倒媒介形象因此受损。

(四)议题趋同性,多样性差

在热点事件上,新媒体抓住碎片化信息抢时效性,几乎同一时间段内收到多家媒体同一个标题的新闻推送,或者是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大家争相推送同一报道,已经是用户司空见惯的事。短时间内多家媒体议题趋同,异质信息少,用户受困于“信息茧房”。碎片化传播依托的社交媒体传播链条强化了这一困境,所谓人以群分,人际关系和算法推荐功能一并造成信息过滤效果,从而造成用户的兴趣和见识窄化。

结语

碎片化传播时代的媒体人才,要有跨媒体的思维方式,在适应碎片化传播特性的同时,破解其消极影响,新闻从业人员要坚守新闻专业主义,努力避免情绪化导向,以实时信息流向用户提供整体真实的信息。而作为信息接收者,主动利用完整时间打造系统的认知框架,才能自如适应碎片化传播时代。■

猜你喜欢

媒介情绪用户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