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下网络暴力对青少年群体影响的探究
——以美国为例

2022-02-08李昕萌

新闻传播 2022年14期
关键词:暴力社交

李昕萌

(齐齐哈尔大学党委宣传部 黑龙江 161006)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出版物等传统媒体的部分功能渐渐被新媒体取代。以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异军突起,不断推动着媒介的发展和变革。由于人口总量的差异与文化的不同,互联网在不同国家的渗透率也随之不同,从而各个国家与地区的社交媒体使用习惯也各不相同。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强国,除了经济发达外,科技水平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同样,网络的发展与社交媒体的使用,也相比其他国家较早地进入普及阶段。

一、美国社交媒体的现状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在2005年开始追踪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况时,发现只有5%的美国成年人至少使用过一个社交媒体平台。这表明,当时的大多数人都不喜欢、不习惯使用社交媒体,因为在那时它并不是用来进行沟通和交流最方便的工具。但是,在其后的十几年间,社交媒体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猛发展。截至2011年,这一比例已经上升到美国总人口的一半;到2019年底,已经有72%的公众在日常交流中使用一种或多种社交媒体平台[1]。

过去20 多年中,随着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使用社交媒体,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且正在改变着社会和经济结构,其用户群体也在不断拓展。大多数美国成年人都会在不同的社交媒体上来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和感受。从年龄上来看,青年人是最早、最频繁使用社交媒体的群体之一。近年来,老年人对社交媒体的使用也有所增加。不难看出,广大网民向移动端设备的转移趋势进一步加强,手机则作为互联网第一终端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对于很多用户来说,使用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社交媒体来建立联系和纽带。在过去几年间,Facebook已经为超过10亿人提供服务,成为了世界最大的社交平台。而在这个庞大的网络社区里同时活跃着数以万计的人,其中有不少是年轻人。约有四分之三的Facebook 用户和六分之一的Instagram 用户每天至少访问一次这些网站。由于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人们每天都会在社交媒体上花费一定的时间,人们对社交媒体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并且与社交媒体的黏合度也在不断攀升。

二、网络暴力的产生与主要形式

现代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社会性问题,例如:假新闻、用户隐私被侵犯、校园暴力以及社会不公平现象等。其中,校园暴力一直以来都是公众非常关注的话题之一。因为它不仅对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伤害,也给家庭的正常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多年来社会上报告的校园暴力案件数量惊人,家长们对校园暴力现象尤为关注,他们担心孩子在学校受到欺凌或被侮辱。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出现让网络暴力慢慢在我们的生活中浮现。它是一种危害严重、影响恶劣的暴力形式,通常表现为人们在网络上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言语、图片和视频[2]。可以说,网络暴力是校园暴力的延伸,它不局限于时间、地点与施暴方式,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社交媒体与网络暴力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交媒体应运而生,这为大众与家人、朋友,甚至陌生人的交流提供了更方便与快捷的方式。社交媒体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特点迅速成为了信息交流最重要的渠道之一,给人们带来全新的交流体验,使人们的沟通频率达到顶峰。但是,随着这一进步的开始,社交媒体上存在的网络暴力发生的频率也在增加。

研究显示,71%的年轻人使用Facebook,53%的年轻人同时还使用Instagram 和Twitter。更重要的是,92%的新一代年轻人使用YouTube 等视频和影音社交媒体来关注和分享他们所看到的[3]。从这些数据来看,社交媒体正在以惊人速度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在中国,社交媒体的普及率也非常高,68%的大学生每周在社交媒体上花费1-6个小时。随着社交媒体的使用人数逐年增加,人们在社交媒体上花费的时间也越来越多,这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网络暴力的侵害。

与发短信和老式传呼机等电子通信手段不同,人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可以随时与其他人联系并分享想法、视频、照片和其它个人信息的社会里,社交网站正在极大地改变世界交流的方式。这种交流方式的转变不仅让网络暴力开始流行,也影响了所有用户的社交媒体使用体验。在普通人的认知中,社交媒体是一个相对隐私的平台,人们可以通过点击和刷新来接收推送流中的即时信息。在Instagram上,不同人的主页会被推送不同的图片内容。正是这样,一种与普通文字或语言模式不同的暴力行为就此诞生。例如,在Instagram 中某些人以羞辱为目的,任意篡改和发布他人的照片。或者直接发布对他人贬损或仇恨言论的图片,并使用夸大和歪曲事实的标题和描述来博得关注,更有甚者则创建虚假个人账户来冒充他人发布不实言论。这些都是随着社交媒体的更新换代而产生的新的网络暴力模式。社交媒体的出现让这种存在于网络之上的暴力行为传播得更快,也更容易通过复制粘贴消息和截图等方式保存这些暴力内容。

细心者会发现,匿名是网络暴力行为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施暴者在欺凌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经常键入诽谤性评论。然而,这些话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却不敢表达。当这些评论出现时,没有人知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职业或性别。在很多社交媒体的传播模式中,匿名不仅增加了传播的神秘性,也降低了社会责任感,使用户更容易从事敌对、攻击行为。而网络暴力事件也往往与这些特点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例如,在一些社交平台中,用户可以通过匿名方式发布自己对其他人的任何言论,并且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本应是人们分享信息和交朋友的平台,但现如今却被部分大众滥用来伤害他人。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欺凌以多种形式出现,例如通过短信、电子邮件、评论的方式,发送令人反感、尴尬的照片或视频。这些辱骂或散布谣言的行为严重侵害了被欺凌者的隐私,对其正常生活造成干扰。如果任由其发展,甚至会危及社会稳定与发展。同时,社交媒体又具有传播迅速、内容多元、交互性强的特点。因此,社交媒体不仅是人们获取信息和通信的主流平台,也成为了滋生网络暴力的平台,因为这些平台给了人们社交自由和言论自由。有研究表明,一半以上的青少年正在经历网络暴力,同时也有同等数量的青少年正在实施网络暴力。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在过去10年间,美国大约有200万人死于网络暴力事件。在很大比例的网络暴力受害者中,每年大约有4400 人自杀[4]。这4400 名无辜的人选择以这种方式结束他们年轻的生命,这一事实令人震惊。

(二)网络暴力与性别

在过去十年里,网络暴力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容易遭受网络暴力,身处的网络环境也更险恶。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18 岁至24 岁的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在网上受到语言攻击和骚扰。在所有被攻击对象中,女性占到了73.3%,这表明女性在互联网中处于弱势地位。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对男性而言,在遭受网络暴力时,“暴力点”主要集中在虐待和身体伤害上的威胁;而女性则更容易遭到侮辱和死亡的威胁。

在2016年,美国女演员阿什利·贾德在肯塔基大学观看篮球赛时,她说裁判的判罚是不公平和不准确的,并且她将自己的观点发布在社交媒体上。但随之而来的,是网友对她一连串的侮辱,只因为这些人觉得这位女演员不懂球赛。在过去的10年里,这件事已经成为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网络暴力事件之一。在此次事件中,她的外表、性别、体型和出身都成为网络恶霸所攻击的目标。

虽然两性平等长期以来一直是当今社会的理想标准,但在匿名的网络环境中,仍然存在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在仅对女性参与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00 名用户中每5人就有1 人表示在网上遭受过骚扰[5]。造成女性成为网络暴力的主要对象的原因,大众普遍认为与社会认知有关,女性通常被视为是易受伤害和情绪化的人群。因为从思维方式与身材体型两方面来看,大多数女性心思细腻,并且身材通常比男性娇小,所以在刻板印象中,女性的角色大多数是感性的、柔弱的。在遭受同样的创伤后,由于基本的社会认知,女性也需要比男性有更长的自愈时间。

(三)网络暴力与心理健康

与现实生活中的欺凌一样,网络暴力是一种会造成某人痛苦的攻击行为,通常的表现形式是心理折磨。网络暴力有以下特征:1.破坏性。由于缺乏控制,人们经常通过网络进行自我发泄或者攻击他人。2.隐蔽性。因为网络的可匿名性,用户的真实身份不易被察觉。3.持续性。网暴内容是可复制的,可传播性很强,容易出现不受控制的现象。例如,一封侮辱性的电子邮件可能会一传十、十传百,最终被传播给数以百万的人,并且长时间被保存。

Kowalski、Giumetti、Schroeder 和Lattane 的一项研究表明,人们有网络暴力的经历与负面心理(如学习成绩差、旷课或逃学、辍学和产生暴力行为)之间存在着明确的联系[6]。甚至还会产生极端的行为,例如:抑郁、自卑甚至自杀。这些情况不仅对受害者身心造成创伤,并且对其未来生活也有长期影响。因此,网络暴力已经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各大媒体每年都会报道大量的由网络暴力产生的自杀事件,网络暴力的负面影响比传统的欺凌行为更为严重。

《英国医学杂志》发表了一项对16410 名14 至16 岁芬兰学生的青少年健康和学校行为的健康促进研究。结果显示,经常被欺负或每周至少被欺负一次的男孩中,4%的人有严重的自杀倾向,而没有被欺负的男孩中只有1%的人有严重的自杀倾向。在经常受欺负的女孩群体中,有8%的女孩表现出严重的自杀倾向,而在未受欺负的女孩中,这一比例仅为1%。同时,一项基于美国学生的研究给出了类似的结果,并进一步强调了欺凌和伤害与严重的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之间有着高度的关联性。此外,有抑郁症状和网络暴力经历史的青少年比没有这种经历的青少年表现出更高的情绪困扰。同时,绝大部分网络暴力受害者饱受着身体折磨,如:头痛、腹痛和睡眠问题。他们在处理自己的情绪问题、与同龄人相处和其他社会活动时,也会表现出更高程度的感知困难。此外,这类人群的表现还存在:焦虑,部分人表现过于活跃,还存在吸烟,经常酗酒和其他有害行为。

结语

互联网的使用通常是免费的,用户不需要为使用哪种社交媒体支付额外费用,这让网络暴力的产生变得没有“门槛”。在现实社会里,互联网并不是一个安全的地方,人们躲在电脑屏幕后面,说着他们想说的话,不管内容是好是坏。有人认为,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中,即使有暴力行为的存在,对人们的影响也并不大。回想一下,我们可能都在各种社交媒体或新闻评论中看到过极端的言论。或许你从来没有关心过,甚至没有想过帮助那些正在经历网络暴力的人。但是,当这些言论被传播时,它们却往往会引起公众的强烈注意。网络暴力不仅让人们的生活受到巨大伤害,而且还严重地阻碍着社会进步。对施暴者来说,他可能贪图一时嘴快,在事件过程中自得其乐,但对受害者来说,他们遭受的创伤是无法弥补的。我们经常能看到公众人物被“网暴”,他们轻则会关闭社交媒体账号,重则无法承受舆论压力甚至自杀。

随着社交媒体逐渐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更多的新兴网络社交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新生代社交方式与传统思想、价值观、行为方式相互共存、相互激荡,往往容易令人们忽视甚至习以为常地看待网络暴力的发生。网络暴力已经是互联网时代一种普遍现象。当代青少年长期接触网络,习惯了用互联网获取信息、与人交流,网络暴力在这个特定群体中更为常见。

在青少年群体所经历过的网络暴力事件中,主要包括网络语言暴力、网络谣言暴力等类型,其中网络语言暴力最为突出。而还在成长的青少年正处于“叛逆期”,想要去挑战“权威”,更追求“言论自由”,喜欢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但缺乏一定的分辨能力和网络道德观念。这让人不得不担忧,那些“网暴”别人和被别人“网暴”青年的身心发展。

尽管如此,在青少年群体中,大学生往往需要更多的引导与帮助。正值成长中的大学生在情感上可能并不成熟,他们需要与同伴、父母、老师和朋友进行沟通交流并得到回应。许多学生或许上学在离家很远的地方,第一次独立学习和生活。他们需要独自面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大量问题的冲击。当遇到困难时,他们的情绪经常难以控制,这会加剧网络暴力所带来的创伤。

因此,关注网络暴力对当代高校大学生的影响也应该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点任务之一。只有让学生得到正确的引导、及时的倾听和安慰,才能让学生对大学生活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学生才可以在校园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暴力社交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反性别暴力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第二章 暴力原则
“暴力”女
社交距离
真的有社交网络成瘾这回事吗?
两公婆之间的暴力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宅女爱上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