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图书馆人才培育的哲学基础*
2022-02-08金秋萍广西财经学院南宁530003
●金秋萍 (广西财经学院 南宁 530003)
蓝倩玲 (华中农业大学 武汉 430070)
1 引言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概念,人是在实践过程中实现自我解放的主体,就人的本质属性判断,其本质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在现实上又表现为社会关系的综合,而社会关系又是在人类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1]。对此而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论述提出了三个科学命题:一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二是实践或劳动是人的本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三是人的本质即是人的需要(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2]。按照唯物辩证法,发展是事物变化运动的过程,人类发展史就是人的本性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历史,这就涵盖了前两个命题的思想,同时充分揭示了前两个命题产生的原因。就此而言,人的需要(即为人的本质)是前两个命题的综合反映。
就图书馆的建设而言,涉及到传统图书馆与现代图书馆的界定问题,也关系到人本图书馆与物本图书馆的选择问题,这与图书馆人的哲学内涵紧密关联,选择什么样的哲学基础,就决定了图书馆人的“基本属性”,也就决定了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方向[3]。因此,很有必要研究图书馆人的属性,提炼图书馆人的具体特点,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研究图书馆人的哲学概念和基本属性,离不开图书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图书馆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的图书馆科学发展观和图书馆人才第一资源四个方面的问题,这四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在内在逻辑上是统一的,共同推动图书馆人才培育的实现。本文拟具体、系统、科学、规范地探寻图书馆人才培育的哲学基础,为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 正确厘清图书馆主体与客体的哲学关系
2.1 图书馆主体和客体的内涵
哲学的基本问题必然要涉及到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厘清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要弄清楚主体和客体的基本属性[4]。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主体是指在认识活动和实践中占据主导和支配地位的人,往往发挥主动作用。以此推论,实践活动的主体必定是人,反而言之,人并不一定就是以主体的形式存在。由于人作为主体存在形式的差异性,随之而来也具有层次性,马克思将人的主体分为个体、群体和类(相同类别)三种存在形式[5]。就图书馆而言,无论是传统图书馆还是现代图书馆,图书馆的主体始终是工作人员,他们可以以三种形式存在,图书馆主体发挥主导、主动和支配作用,对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客体则是主体所指向的外部世界和客观事物,也就是说主体所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就是客体,客体的基本属性就是对象性和客观性。从原则上讲,一切客观事物都可以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对象,但是,由于认识的相对性,人类认识和改造的只能是一部分物质世界,换而言之,只有进入人们认识和实践范围的事物,与主体进行信息交换、产生互动作用,才算得上是现实的客体。对图书馆来说,其客体应该是图书馆主体的作用对象,图书馆的客体可以是自然客体,也可以是社会客体,它们都是图书馆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客观事物。
2.2 图书馆主体和客体的哲学逻辑
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唯物辩证法的改造,创造了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以实践的思维方式论证了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形成了总体论的思想体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体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而不是消极被动地适应世界,而客体的存在不依赖于主体,可以独立存在。唯心主义观点则认为没有主体则客体就不存在,客体完全依赖于主体而存在,可见这种唯心主义观点颠倒了主体与客体的依存关系[6]。按照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图书馆的客体是独立存在的,它并不依赖于图书馆主体,图书馆的主体能动地反应和改造客体,在具体实践中积极能动地发挥作用,其外在表现形式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服务行为。
2.3 图书馆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关系的运用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关系可以概括为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两个方面。主体客体化也称为主体对象化,在主客体关系中,谓之客观对于主观的必然,在实践中主体通过自身力量转化为对象物,如人类通过科学知识制造出生产工具。而客体主体化,它与主体客体化相对应,在主客体的关系中,谓之主观对于客观的必然,客体通过某种方式转化为主体力量的因素,形成主体的一部分。按照此哲学观点,图书馆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中,图书馆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两个方面都是可能存在的,如图书馆的搜索引擎和文献工具就是主体客体化的体现,读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起到为图书馆服务的作用也是客体主体化的表现形式。
3 积极发挥图书馆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创新服务能力
3.1 图书馆人主观能动性的哲学内涵
按照马克思的哲学观点,主观能动性也称为自觉能动性,它是指人们的主观意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对客观物质世界主观能动的反应,据此,主观能动性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人可以主动认识物质世界;其二是人可以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具体在实践中,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者的有机统一,就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观能动性[7]。换而言之,主观能动性就是指人们在实践中主观能动地对客观世界的作用与反作用,实践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从图书馆的治理体系来看,要求图书馆人有意识地自觉地想问题、干实际工作,以尊重图书馆客观运行规律为根本基础,积极发挥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图书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进程中提供优质服务。
3.2 图书馆人主观能动性的有效运用
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进程中有所建树,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其理由有三:第一,事物的本质规律通常隐藏在所表现出来的现象中,惟有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情况下,才能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从而正确地指导人们的实际行动。第二,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和各种条件,执行实实在在的行动,才能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第三,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进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失败,这就要求人们意志坚定并且保持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达到其目的。就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而言,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就是高度重视和增强图书馆人的积极性和他们的创造活力。新时代下信息化发展十分迅速,给图书馆带来巨大的冲击,现行以效率和效用至上的传统管理策略已经不能适应图书馆发展的需要和读者的需求。鉴于这种形势,图书馆必须提高服务水平,推行全新的管理模式,创新服务策略,才能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当下,图书馆要想进行服务创新,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更新图书馆服务观念,包含以人为本观念、凝聚力观念、效益观念、市场竞争观念、数字化服务观念等,只有充分发挥图书馆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服务对象的需求为导向,才能更新图书馆服务观念和服务方式,达到服务创新的目的[8]。
4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推动图书馆科学发展
4.1 以人为本图书馆哲学思想的内涵
马克思所强调的人,是处于社会中的人,是实践中的人,也是现实中的人。马克思认为,人在本质上不属于个体的抽象物,而是充分体现在现实中,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9]。马克思还从唯物史观出发,对人的本质规定性做了科学界定,他认为人是世界的最高存在,在人的身上充分凝结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做到了两者的有机结合。人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实现社会的不断进步。人将目的和手段融为一体,同时具有主体和客体的两重属性。按照马克思唯物史观,我们必须关注人类世界,历史是无数个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活动的合力,人不断追求自己的目的,不断超越自己,以此开展实践活动,其出发点是人,经过反复的实践活动和实践进程,其最终落脚点还是人的自我完善,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人本哲学的核心思想,马克思批判性地继承了前人以人为本的思想,在系统总结科学实践的基础上,丰富了以人为本哲学思想的科学内容和哲学内涵[10]。从图书馆的发展历史来看,以人为本是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大量的事实已经证明,图书馆事业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图书馆在具体实践中是否坚持以人为本。凡是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图书馆人的思想素质和相应业务水平的图书馆,其凝聚力和向心力就会显著增强,图书馆人的创造力和创新性就会不断涌现,工作必定开展得有声有色,图书馆现代化建设一定会有活力。反之,如果在实践上与以人为本背道而驰的图书馆,管理必定混乱,也容易导致人心涣散,尽管有些图书馆设备和条件比较先进,但是效益和形象还是存在较大差距,究其原因,是没有很好地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
4.2 图书馆实施以人为本的系统工程
要想实施以人为本这一系统工程,图书馆需要在思想观念、组织管理、激励奖惩、教育培训和选贤任能等方面下功夫,并将这些方面加以综合运用,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满足读者的现实需求,推动以人为本系统工程的实现。为此,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重视发现人。这里的人是指图书馆高素质有能力的人的总称,至少应具备几个条件:一是思想素质先进,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以事业作为人生的追求;二是好学上进,勤奋刻苦;三是具有坚忍不拔的志向,在事业上往往持之以恒;四是业务精博兼顾,符合新时代图书馆人的要求。第二,严格管理人。对图书馆人的管理必须严格,一方面,不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增强组织纪律观念,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另一方面,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寻求发挥图书馆工作人员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方式和途径,激发他们的工作活力。第三,科学激励人。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对于增强图书馆人的科技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无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第四,重视教育人。图书馆应该高度重视教育和培训工作,这对提高图书馆人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至关重要,图书馆需要打造一支优秀的专业化人才队伍。第五,大胆使用人。在充分调动图书馆人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基础上,图书馆可以重点关注高素质的人才,大胆使用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发挥他们的示范作用和牵引作用。
5 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实现图书馆事业的创新和发展
5.1 “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哲学诠释
对于人才是第一资源,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理论诠释。马克思指出,人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和开拓者,是社会创新的推动者和引领者,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创立者,是人民群众中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代表。人才资源是一个国家具备较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战略性、基础性的功能作用。这里有两层含义:第一,人才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马克思指出,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基本要素有机构成的,由于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就是第一资源。在生产力的三要素中,劳动者占据特殊的主导地位,发挥着积极的重要作用。第二,人才是先进文化的实践者和创立者。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先进文化就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文化。人才是先进文化的实践者和创立者,从历史和现实来看,人才往往在历史长河中发挥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牵引作用。
5.2 注重图书馆人才培育,实现图书馆事业的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历来重视推陈出新,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图书馆要想实现发展,一个重要的关键点就是要实现创新。由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所以图书馆要大力弘扬和倡导创新思维,鼓励人才为创新发展作出贡献,图书馆应该建立一支创新型人才队伍,为图书馆的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11]。在图书馆现代化建设中,应该充分利用和挖掘图书馆人才资源的潜力,注重图书馆人才的培养和运用,尊重他们的真实才干和首创精神,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鼓励他们勇做创新的闯将。鼓励图书馆对人才进行体制创新、理论创新和文化创新,为创建创新型图书馆贡献各自的力量,使他们在图书馆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主导作用和牵引作用,为图书馆创新发挥真正的示范作用,从而实现人才资源的乘数效应,实现图书馆事业的创新发展。
6 结语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与图书馆哲学的基本问题紧密相关,解决了两者相互作用的关系问题,从而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图书馆人的主观能动性,达到认识和改造图书馆实践活动的目的。同时,以人为本的图书馆科学发展观为图书馆发展提供了价值选择,为发展图书馆进行了核心定位。科学利用图书馆人才第一资源,可以有效地实现图书馆事业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推动图书馆人才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