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驱动下的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
2022-02-08郑州大学郑州450001
●马 越 (郑州大学 郑州 450001)
“双一流”建设使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新时代,并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引领我国高校的发展,文献资源保障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支撑。在“双一流”建设目标和任务的驱动下,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决策都产生了新的资源与服务需求。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学术环境产生巨大影响,教研人员传授、学习、创造、交流和共享知识的方式已发生巨大变化。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正面临着来自用户、信息技术环境、自身服务需求等方面的挑战。同时,在数字化网络化的环境下,数字资源已成为高校用户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因此,图书馆需要从“双一流”建设视角,重新审视数字资源建设,明晰数字资源建设的需求变化和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建设策略与措施,提升数字资源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
1 “双一流”建设驱动下数字资源建设的需求变化
1.1 以学科建设为中心
“双一流”建设是通过建设一批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优势学科和领域,带动一批高水平大学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学科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和根本。而图书馆馆藏资源对学科建设起着不可或缺的文献支撑和保障作用,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因此,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也必须以学科建设为导向,面向学科进行针对性建设和优化配置:深入了解学科发展状况和学科资源需求;掌握学科资源的馆藏和使用情况;制定学科资源建设规划与方案;建立全方位的学科资源保障体系,提高学科资源保障水平。
1.2 更高的馆藏质量标准
在1994年开始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中,图书馆的相关评估指标是生均藏书量,目的是解决高校文献信息资源“量”的保障问题[1]。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需要一流的文献资源支撑,因此必须重视馆藏质量。一是资源的内容质量。要选择学科最重要的经典文献和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文献信息,不仅要具有前瞻意识,着眼与现有教学科研水平相匹配的资源,发挥保障作用,更需拉高标杆,以高品质的学术资源来提升教研人员的视野,发挥引领作用。二是馆藏结构质量,要对数字资源的学科结构、收藏等级结构、资源类型结构进行关联调整和优化,构建布局合理、重点突出、特色鲜明、有主有从,与本校学科发展相匹配的数字馆藏体系。
1.3 多元化的新需求
在科学研究方面,数据密集型研究、数字学术研究和开放科学对资源建设与服务带来显著影响。一是科学数据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研人员在数据的存储、利用、管理、监护和出版等方面的需求日益提高。二是数字化科研成为主流研究方式,科研人员需要利用各种研究工具提高研究效率。三是开放科学构筑了新的科研基础形态,科研信息的获取和科研成果的发表、保存、传播、评价都发生了变化,科研人员不仅需要利用各种开放资源,更需要适应和参与开放科研。
在教学学习方面,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从以传授结构化的知识为主向促进学生理解知识、独立思考转变。例如,“翻转课堂”通过在线课程把知识的传授放在课外,把知识的内化放在课内,实现深度学习和思维能力培养。这种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的变化对教学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管理决策方面,图书馆的既往服务以科研和教学为主,而“双一流”建设的周期评价、动态调整机制需要对学科建设绩效进行动态跟踪与监测,对学科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和预判。同时,学科建设规划、资源配置、人才引进等均需基于多源数据进行分析,做出正确决策。图书馆要重视基于文献数据的分析型数据库和工具的引进,深化学科情报服务,为学科建设和科研战略提供决策咨询。
1.4 资源建设与资源服务深度融合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用户对知识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和精准化,基于比文本更细粒度的知识组织需求愈发旺盛[2],因此只有与资源服务深度融合的资源建设,才能提供更好的支撑。图书馆要将数字资源建设融入不同的服务场景或过程,针对具体需求,用一定的信息组织方法和技术对本馆购买、自建的数字馆藏及网络资源、共享资源进行深度聚合和开发,提供精准的资源服务。例如,对数字资源按学科进行多维度的聚类、组织、开发、整合和揭示,形成学科信息门户;嵌入科研项目的全过程,依据不同研究阶段的需要,对各种形态的数字资源按主题进行搜集、组织、整合,建设专题数据库。
2 “双一流”建设驱动下数字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系统规划
数字资源的泛在化、资源类型的多样化、用户需求的多元化、馆藏建设的系统性需要科学的发展规划来指导。国外已有许多大学图书馆制定了数字馆藏建设规划或发展政策。而我国高校图书馆针对数字资源的建设规划较为薄弱,目前可以查阅到的屈指可数,导致在数字馆藏建设中无章可循,易受人员变动的影响,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馆藏建设质量及其连续性和一致性难以得到有效保证[3]。“双一流”建设对数字资源建设的科学性、资源配置的合理性、资金利用的有效性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秉持全局观,从学校、图书馆的目标定位出发,加强数字馆藏发展规划,使馆藏建设更加科学合理。
2.2 缺乏深度评价
馆藏评价是馆藏建设的重要环节,目的是指导和改进馆藏建设。国际图联发布的《资源发展政策制定指南概览》指出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政策应有基于资源评估的资源发展规划、资源建设深度指标等[4]。目前,在数字资源建设中存在重建设轻评估、对资源现状缺乏系统梳理、对使用情况缺乏深度分析等问题,影响后续建设的精准性和科学性。另外,评价实践比较粗放,一是将统计等同于评价,仅进行资源数量、使用量及成本等数据的统计,忽视对馆藏的内容和效用的分析;二是数字资源评价多从数据库层面进行,较少深入学科建设,或从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的粒度去评价。
2.3 服务绩效欠佳
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已初具规模,但数字资源的利用并不尽如人意。除了少数综合性数据库利用率较高之外,大部分订购资源的利用率不容乐观,存在供需失衡,资源利用不充分的问题,导致经费紧张与资源浪费并存。究其原因,资源建设的质量、模式和针对性等均对其服务效益产生了影响。
2.4 缺乏馆藏特色
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以采购为主,对本校优势特色资源的数字化及搜集入藏较为欠缺,同时数据库商的大宗销售策略使图书馆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选择自由,同类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5]。据调查,不少图书馆的纸质馆藏本地流通量减少,而馆际互借流通量上升[6],这充分说明每个馆的独有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数字资源更是如此。因此,应将特色馆藏作为数字资源建设的重心。特色馆藏建设不仅能够提升本馆的核心价值,也是对资源共享联盟的重要贡献。
3 “双一流”建设驱动下数字资源建设策略
3.1 以学科建设为导向,加强科学规划
图书馆要根据学校的发展战略、馆藏现状、用户需求及使用情况等对数字资源建设做出长效稳定的发展规划,确定本馆数字馆藏发展目标、馆藏范围、层次结构和馆藏特色,明确有关评价、选择、购买数字资源的原则、标准与规定。“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数字资源发展规划要注意从过去的资源导向转向以学科建设为导向。以保障重点学科,扶持潜力学科,兼顾一般学科为指导原则。优化馆藏学科结构,制定各学科资源建设方案,针对不同学科进行精细化建设,提高重点学科资源保障水平。
3.2 完善数字馆藏评价体系,及时反馈调整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数字馆藏评价要以学科为基础,进行馆藏保障和服务绩效的综合评价,以评定当前馆藏能否支撑学科的建设发展,并及时进行反馈与调整。
数字馆藏的保障分析包括核心资源保障、引用文献保障和缺藏资源分析三个方面。核心资源保障分析可利用书目核对法将学科馆藏与核心资源目录进行匹配对比,分析学科核心资源收藏情况;基于引文的保障分析是将本校发表的学术论文所引用的参考文献与馆藏资源进行匹配对比,得出馆藏对科研产出的直接保障情况;缺藏资源分析重点关注引用无馆藏的资源、文献传递资源和对标高校资源,以了解基于用户实际需求和潜在需求的缺藏资源。
数字馆藏服务绩效评价采用基于用户使用数据的定量评价和基于用户满意度的定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全面客观地反映数字馆藏在学科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定量评价主要通过使用、成本和效益三个维度展开,可从数据库、书、刊等层级对其检索量、下载量进行分级汇总,对数据库的检索成本、下载成本进行统计分析,重点关注零利用的书刊和使用成本过高的数据库,为馆藏调整提供依据。效益主要是对本校发文的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评价馆藏资源对本校科研产出的贡献度。定性评价则主要通过用户满意度调查,对数字资源的建设现状及其组织揭示情况,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总体满意度等进行调查,为电子资源的进一步建设提供依据。
3.3 建立并优化需求驱动采购模式
资源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用户需求,以用户为中心才能实现精准建设。在“双一流”建设的多元化需求下,建立需求驱动采购(DDA)的模式是必然趋势。特别是在电子图书领域,DDA模式的实施能有效提高资源与用户需求的匹配度。但要注意,用户需求既有合理、理性的,又有盲目、随机的,用户选择的内容并非都有意义和价值。因此,不能将用户需求作为唯一的采选标准。高校图书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需要对DDA采购模式进行优化,以专业思维加强质量控制,根据本馆的资源建设方针、规划和经费配比,以及资料是否真正具有知识价值和收藏价值[7],对用户需求进行评估和审核,选择订购或即时获取等不同方式提供保障,平衡好读者需求与资源价值的关系。
3.4 实施精准化采购
数字出版的持续增长和连年大幅上涨的价格,读者需求的多样化与个性化,以及后疫情时期的经费压力使传统的基于用户需求预估、大宗交易的资源建设模式已无法完全满足和适应当下图书馆的需要。大量研究证实科研人员对电子资源的使用符合“二八定律”,少量的电子资源支撑着科研人员最主要的信息需求[8]。图书馆要根据用户使用数据、引文分析数据、用户反馈数据,探索以用户需求和使用情况为依据的精准化采购模式。对使用范围广、用户数量大、使用率高的数据库,可选择全库购买、按年付费的采购模式;对用户数量少、使用率较低的数据库可采用学科包订购、按品种选购、按篇付费、按次计费等采购模式。如电子期刊数据库,对使用量较低且各刊使用量比较平均的数据库,可选择按篇付费;对使用量总体偏低但个别期刊使用量较高的数据库,采用按品种选购与按篇付费相结合的采购模式。电子图书可在一定采选标准的指导下,采用永久性购买(PA)、短期借阅(STL)、循证采购(EBA)和获取即拥有(ATO)等模式进行即时、小量、精准、持续按需采购[9]。通过精准化建设,寻求图书馆经费支付能力与读者需求之间的平衡。
3.5 加强资源渠道建设,提升保障能力
2015年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OCLC)重新定义了图书馆资源建设的边界,指出共享资源是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4]。馆藏的概念已在一定程度上扩展到所有可在合理时间内获取的资源[10]。高校图书馆在数字资源建设中应进一步加强共享意识和联盟意识,以“可用”为目的,关注资源的可发现和可提供。特别是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更要积极拓展资源获取和服务渠道,通过各级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和文献传递系统,减轻资源保障压力,满足“双一流”建设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这就需要馆员对各级文献资源保障系统、本馆学科资源的优势和短板,以及学科资源在全国各学术机构的分布情况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当用户需要本馆缺藏时,能快速找到并提供给用户。
4 “双一流”建设驱动下数字资源的建设措施
4.1 开展系统深入的学科信息需求调研
获取精准的学科信息需求对提高资源的针对性、适用性,优化馆藏和经费配置,制定科学的馆藏发展策略至关重要。因此,图书馆要深入了解学科建设的总体状况。不仅要掌握本校一流学科的学科体系和专业设置,还应该对学科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态势有一定的了解。只有在对学科发展情况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准确理解学科的信息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源建设,例如,对竞争优势学科领域进行查缺补漏;加强对跨学科、多学科的文献支持和保障;对新兴的、具有潜在竞争优势的学科领域进行资源的扩充[11]。
4.2 提高核心资源保障率
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提高学科国际竞争力,必须有高质量的资源保障。图书馆要以学科最重要、最有影响力和能够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资源为质量标准,依据在数字馆藏评价中确定的学科核心资源目录,全面梳理本馆的保障情况。对缺藏的核心资源,参照教研人员的发文、引用、拒访、文献传递等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订购,逐步提高核心资源保障率,为学科建设提供关键推动力。
4.3 建设多元化的数字资源体系
高校图书馆要扩展数字资源建设范围,从单纯的文献类资源向支持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与管理决策的多种类型资源发展,特别要关注科学数据、数字化科研工具、全媒体教学资源等新型资源的建设,并积极参与开放获取出版,形成多元化的数字资源体系。
对科学数据,图书馆应遵循可发现、可访问、可交互、可重用的原则[12],提供开放科学数据的发现与利用服务以及存储与管理服务。一是对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国际性数据中心的数据平台、数据仓储以及数据期刊等已开放的科学数据资源进行搜集、集成,并按学科进行分类导航,为用户提供浏览、检索和下载等服务。二是建设科学数据管理与服务平台,对本机构产生的科学数据提供长期保存、管理、发布等服务,鼓励研究者开放和共享数据。
对数字化科研工具,图书馆要搜寻主流的学术工具,进行分类导航和推广。主要包括学术信息搜索与发现工具、文献管理类工具、支持对不同终端信息进行整合和共享的云存储工具、有助于推广研究成果,扩大影响力的学术社交媒体工具等。
在教学资源建设中,图书馆要购买符合本校需求的国内外数字化教材教参、参考工具书、多媒体学习库、实验室指南等商业数据库,收集国内外其他高校的MOOC、SPOC、微课等在线课程资源,对本校教师的教材讲义、教学课件、课堂教学的音视频、教参资料、试题等进行标准化加工制作。更重要的是,要按照课程进行教学资源的二次开发与整合,从各种数字资源中查找出与每门课程相匹配的教材、教参、学术专著、期刊、论文、MOOC、SPOC、微课、音视频等具体内容,与课程直接建立链接,将教学资源嵌入教学平台与教学过程。
在开放获取资源建设中,一是要加强资源质量控制,制定开放获取资源的评价标准,对已有的各类开放获取资源进行遴选、整合、导航,建立OA资源导航系统或一站式检索平台,将其纳入本馆馆藏,为用户提供便捷的获取途径。二是建立机构知识库,对本机构的学术成果进行数字化出版,增强其可见度和传播度,提升本机构的学术影响力。三是提供开放出版资助,将部分文献订购费转为开放存取期刊的论文处理费,帮助本机构无资金资助的科研人员更好地将学术成果在商业出版模式下实现开放存取,并将开放出版论文进行本地化长期保存和开放利用[13]。
4.4 加强学科特色资源建设
“双一流”建设的核心是学科,要从全球视角加强学科特色资源建设。高校图书馆要以重点学科领域、重点专题领域为依托,构建兼顾“全”、突出“精”和“新”的学科信息门户[4],最大可能地整合世界范围内的各类学科文献资源,并对资源中的知识进行挖掘重组,实现特色资源的深度聚合和开发,提供一站式发现与获取、研究前沿、课程教学资源、专业数据库导航、科研专题资源库等,将学科特色资源建设与学科知识服务无缝对接,融入师生的教学和科研流程。尤其要加强对本校原创资源、独有资源的搜集、数字化加工与入藏,建设具有本机构特色的独有学科资源。
5 问题与思考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面对用户需求的多样化与个性化、数字出版的快速增长、数字资源价格的连年增长、后疫情时期的经费压力,本文提出了拓展资源获取渠道,提升保障能力,建立并优化需求驱动采购模式,实施精准化采购,积极参与开放获取出版等建设策略与措施。但如何将服务环境、用户需求、馆藏分析、用户使用、成本分析等多源信息数据化,构建数学模型和决策支持系统,使资源建设决策从定性考量走向定量判断,客观发掘用户真实需求、精准定位资源缺口、选择最经济的建设模式,驱动数字资源的精准化建设是一个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