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电影《西伯利亚理发师》中的先例现象探析
2022-02-08郭丽洁
蒋 露 郭丽洁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影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喜爱,逐渐成为一种大众化的艺术。人们通过电影可以非常直观地了解一个国家的国情、历史文化背景和诸多的社会现象,为研究先例现象提供丰富的语料。《西伯利亚理发师》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该部影片由俄罗斯著名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执导,荣获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它是一部从俄罗斯视角出发拍摄的史诗经典,优美的摄影、感人的故事、宏大的架构,使这部电影极具观赏性。
1 先例现象概述
1987 年,俄罗斯语言学家 Ю.Н. Караулов首先提出了“先例文本”这一术语,在俄语学界掀起了一股研究文本先例性的热潮。В.В. Красных 等一些学者继承和发展了 Ю.Н. Караулов的先例文本理论,先后提出了先例名、先例情景、先例表述、先例文本联想等诸多概念,并把先例名、先例情景、先例文本、先例表述统称为先例现象。他们认为先例现象的特点有以下三点:第一,为该民族文化共同体所有成员所熟知;第二,可以在认知和情感方面发挥作用;第三,在民族文化共同体成员的言语中多次出现。先例现象一般来源于文学作品、社会生活、历史典故、宗教传说等,因其广泛的熟知性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不同的层次,可以将先例现象划分为个体自有先例现象、社会共体先例现象、民族先例现象、全人类先例现象[1]。民族先例现象是指被某一语言文化共同体所有成员所熟知,并且进入集体的认知中。全人类先例现象是指被全人类所共知,并且进入全人类的认知空间中。本文着重对该片中出现的民族先例现象和全人类先例现象进行具体分析。
2 《西伯利亚理发师》中出现的先例现象
2.1 全人类先例现象
2.1.1 有关外国人物及其经典作品
在《西伯利亚理发师》中,安德烈·托尔斯泰和珍妮的儿子同教官死磕的情节全程围绕莫扎特展开。莫扎特是天才音乐作家的典型代表,为全人类所熟知,它具有先例现象的模式性特征,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先例名。影片中还出现了与莫扎特相关联的两个先例名,分别是《费加罗的婚礼》(«Женитьба Фигаро»)和费加罗(Фигаро)。《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最杰出的三大代表作之一,是各大剧院上演最为频繁的一部歌剧,费加罗是这部歌剧中的男主人公,他正直聪明、遇到困难永不退缩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全人类所熟知的先例名。
2.1.2 有关俄罗斯人物及其经典作品
电影中提及了俄国著名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Лев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和他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Анна Каренина»)。高尔基曾经说过:“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在人们的认知中,列夫·托尔斯泰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俄罗斯的文化符号,具有先例现象的模式性特征。《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三大长篇小说之一,以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的名字为题目,其内容作为先例文本被广泛流传,其中有一句名言被众人所熟知:«Все счастливые семьи похожи друг на друга,каждая несчастливая семья по-своему»(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安娜·卡列尼娜这个名字也可以作为一个先例名,她是俄国上流社会贵族妇女的典型代表,被俄罗斯民族语言文化共同体成员所熟知。
2.1.3 有关历史人物
电影中也提到了马其顿王国的国王亚历山大(Александр) 和 法 兰 西 第 一帝国皇帝拿破仑(Наполеон)这两个历史人物。拿破仑具有先例现象的模式性特征,是历史上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典型代表。同时,影片中还提及了与拿破仑相关联的先例情景——卫国战争(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和先例地名——圣赫勒拿岛(остров Святой Елены)。卫国战争是源于历史且具有典范性的情景,这个先例情景指向1812年,亚历山大以少胜多,把拿破仑打得溃不成军,拿破仑由盛转衰,最终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这座岛因拿破仑身亡此地而出名,成为一个先例地名。另外,亚历山大同样具有先例现象的模式性特征,他作为希腊文明传播者的典型代表被全人类所熟知[2]。
2.2 民族先例现象
2.2.1 有关俄罗斯文化习俗
影片中因为珍妮向自己的好朋友布里耶夫斯基发起了挑战。决斗(дуэль)是一种标准化的情景,具有相应的文化伴随意义,为俄罗斯民族语言文化共体成员所熟知,可以作为一个先例情景。自彼得大帝决斗文化开始盛行,便受到俄罗斯贵族的推崇,并逐渐蔓延至整个社会,如人们非常熟悉的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和伊凡·屠格涅夫就曾因口角而相约决斗。
在珍妮和拉德洛夫将军一起庆祝谢肉节(Масленица)的情节中,可以看到很多俄罗斯民族特有的先例现象。比如,人们骑着三套车(тройка),跳谢肉节最常见的民族舞蹈——圆圈舞(хоровод),脖子上挂小圆面包圈(сушка),和黑熊共同畅饮伏特加(водка),吃薄饼(блины),男人们光着膀子在河面上互殴(Бой на кулаках)。谢肉节是古老的斯拉夫节日,从多神教时期就被流传下来,它为期7天,每天都有不同的庆祝方式。影片主要呈现了庆祝谢肉节的第6天和第7天。第6天,人们在集市上狂欢。第 7 天是宽恕日(прошение день),人们会相互请求对方宽恕自己,见面时需要相互说 «Бог простит»(请上帝宽恕我)。在这一天,人们会把象征着寒冬女神像的稻草人烧掉,把废旧的东西扔进篝火里,预示着摆脱阻碍生活的障碍。谢肉节过后,人们将开始神圣的斋戒(Великий пост)。以上这些标准化的情景在庆祝谢肉节时都会一一复现,是为俄罗斯民族语言文化共体成员所熟知的先例情景[3]。
电影中,珍妮来到军官学校看望在决斗中受伤的托尔斯泰,在告别时,托尔斯泰要求珍妮亲吻他的脸颊三次,因为亲吻两次在俄罗斯是不吉利的。三记吻(Троекратный поцелуй)是一种标准化、理想化的情景,它具有一定的内涵意义和相应的文化伴随意义。这一情景通常发生在俄罗斯人跟亲朋好友见面或者告别的时候,他们会彼此拥抱,并在对方的脸颊上亲吻三次,表达美好祝愿。之所以亲吻三次是因为俄罗斯大部分人都信奉东正教,数字三在东正教里是三位一体的象征,即圣父、圣子、圣灵,受其影响数字三备受俄罗斯人的喜爱。
2.2.2 有关音乐歌曲
影片中多次出现了《小军帽》(«Фуражка»)这首歌,它是俄罗斯军官学校士官生的一首队列歌曲,士官生在列队拉练时都会唱这首歌,被俄罗斯民族语言文化共同体成员所熟知。歌中这样唱道:«Фуражка,милая,не рвися.С тобою жизнь моя прошла.С тобою бурно пронеслися.Мои кадетские года.Я помню день свой поступленья,когда венчались мы с тобой.Я отдал кварту приношенье и окропил тебя вином.Бывало,выйдешь на прогулку-Все дамы смотрят на тебя.И шепчут,шепчут потихоньку:какое милое дитя.» 其 中,«С тобою жизнь моя прошла»( 我 的生命与你同在)这句歌词唱出了士官生们的信仰,«Бывало,выйдешь на прогулку-Все дамы смотрят на тебя»(当你出去散步的时候,所有的女士都在看你)体现出了小军帽给他们带来的无限荣誉。
3 《西伯利亚理发师》中先例现象的功能
3.1 称名功能
先例现象在执行称名功能时,会在内容层面上创造出两层信息:其一指称现实信息;其二传递背景信息、认知信息。托尔斯泰(Толстой)这个先例名在影片中发挥称名功能。男主在车厢初次遇见珍妮做自我介绍时,特意强调了自己和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只是同名。«Я забыл вам представиться!Андрей Толстой,к вашим услугам!»«Толстой?»«Нет,мы не родственники»(“我忘记自我介绍了,安德烈·托尔斯泰,很高兴认识你。”“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不,我和他没有关系。”),此处先例名托尔斯泰(Толстой)突出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本片中男主人公的名字;第二层,在影片中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男主在影片中实则是作为俄罗斯的文化符号,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在他身上寄托了自己想要展现的俄罗斯精神。
3.2 暗语功能
先例现象的暗语功能是指通过对先例现象的使用与理解,能判断出交际对方是否为同一共同体成员,即能够识别出是否是自己人[4]。拿破仑(Наполеон)这个先例名在电影中发挥暗语功能。影片中醉酒的拉德洛夫将军大闹谢肉节庆祝现场,要活捉扮演拿破仑的侏儒献给沙皇。«Наполеон с Одинокого острова на льду.Я его государю доставлю,живьём!»(“拿破仑从孤岛回到这冰天雪地,我要活捉他献给沙皇!”),这段情节体现出了俄罗斯民族对沙皇的崇拜意识以及对卫国战争取得胜利的民族自豪感。对于俄罗斯人而言,其提及拿破仑就会联想到卫国战争,他们对这场战争充满了民族自豪感。但是,对于俄罗斯之外的观众而言,他们可能不理解为什么拉德洛夫将军看到扮演拿破仑的侏儒时反应会如此强烈[5]。拿破仑这个先例名被俄罗斯民族内部成员所熟知,而且只有这个群体才会引起这种联想,通过拿破仑能够识别出观看影片的观众是否属于同一群体。
《小军帽》这首歌在电影中同样发挥的是暗语功能。托尔斯泰因为用琴弓抽打将军被流放到西伯利亚,他的好朋友来到火车站与他告别,为了得到托尔斯泰的回应,他们唱起了《小军帽》这首歌。当托尔斯泰听到这首歌时,就马上知道是他的好朋友正在呼唤他。《小军帽》是士官生们共同熟知的歌曲,他们通过这首歌能识别出说话人跟自己是否属于同一群体,这首歌是他们的接头暗语。
3.3 情感功能
先例现象的情感功能是指说话者利用先例现象来表达对讲话内容所具有的某种主观情感、态度等[6]。莫扎特这一先例名在电影中发挥着情感功能,强调了讽刺意图。在美国的一个训练场上,教官看到墙上挂的莫扎特画像,以为天才音乐家莫扎特是他手下的一个士兵,并辱骂士兵们为什么不告诉他莫扎特已经死了。当所有人都遵从教官的命令诋毁莫扎特时,只有安德烈一个人不愿意诋毁心目中的偶像——莫扎特。在安德烈身上可以看到鲜明的俄罗斯人的性格:坚韧淳朴,甚至有些固执死板,因为安德烈身上流着俄罗斯人的血液[7]。教官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来自俄罗斯最珍贵、最悠远文化的洗涤,最后成功被安德烈打动。«Хорошо, он великий композитор.»«Что?»«Ладно,ты выиграл!Моцарт-великий композитор!»(“ 很 好, 他是一个伟大的作曲家。”“什么?”“很明显,你赢了!莫扎特是伟大的作曲家。”)。教官和安德烈分别代表着美国文化和俄罗斯文化,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借助莫扎特这一先例名讽刺了教官的无知,把教官的愚昧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莫扎特在影片中代表了传统文化和古典美学,安德烈对莫扎特的执念是对古典艺术和俄罗斯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
亚历山大在电影中同样发挥的是情感功能,具有幽默、诙谐的意味。珍妮为了讨得拉德洛夫将军的欢心,在早就得知将军是秃头的情况下,依旧夸赞将军的头发像亚历山大的头发一样浓密。«Кого же вы мне напоминаете?Возможно,Александра.»«Наше го царя?»«Нет,Александра Македонского!У него тоже была роскошная копна волос.»(“我感觉你像一个人?好像亚历山大。”“沙皇?”“不,是马其顿王国的国王亚历山大!他也有你这般茂密的头发。”)此处先例名亚历山大为电影营造了诙谐幽默的气氛,达到了一种喜剧效果。
4 结语
先例现象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和空间象征,它作为语言文化中的一项参数,对语言学家研究某个民族的文化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西伯利亚理发师》这部史诗级影片能够让观众了解到俄罗斯民族对一些事物、现象的基本认知和看法,对学习和探索俄罗斯先例现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通过对电影《西伯利亚理发师》中先例现象及其功能的分析,可以让观众对俄罗斯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了解该部电影的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