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支持榆林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研究

2022-02-08边琳丽刘泽惠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2年7期
关键词:农村信用榆林产业化

边琳丽,刘泽惠

(榆林学院 管理学院,陕西 榆林 719000)

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明确指出“产业兴旺”是其核心发展要求。传统农业模式向现代农业模式过渡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乡村产业兴旺的有效助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任何阶段、任何环节都离不开金融支持。榆林市不仅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也是陕西省杂粮的主产区,其经济增速居陕西省前列。随着我国农业的深化改革,榆林市委市政府重新定位农业发展,把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纳入全市的战略发展目标中,确立了“能源化工强市,特色农业富民”的总体发展思路。因此,研究榆林市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助于推进金融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良性互动,进而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1 金融支持榆林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1.1 金融支持榆林农业产业化的生产经营管理

作为农业生产的三大经营主体,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中介组织、农业散户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都需要金融的支持。①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发挥着领头羊作用,给予其充足的资金支持,可以有效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种植,提高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并对成长型农业企业或普通农户起到带头示范作用。②农业中介组织(即农民专业合作社)属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中坚力量,这类企业经营主体联结本地农户,不断提升农业产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力求达到一定规模,但成长缓慢,强烈需要金融支持。③农户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导力量,属于弱势经营主体,容易被金融机构忽视,融资难阻碍其进一步的产业化发展。由此可见,无论何种形式的农业经营主体,在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时,仅靠内源融资无法满足其需求,获得充足的外部金融支持是必然之选。

1.2 金融支持榆林农业产业化的生产基地环境建设

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环境建设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前提,为农产品的种植、加工、销售等整个产业链提供有力保障,强有力的金融支持有助于优化农产品的生产工艺,升级加工设备,引入高精尖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技能素质,进而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因此,有效的金融支持是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必然之选。

1.3 金融支持榆林农业产业化的保险制度建设

农业具有弱质性,不仅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还会受到产业价格波动的市场因素制约。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充足的金融支持,可以增加农业保险服务范围,拓宽农产品保险的覆盖面,加强农业保险的深度与密度;同时还可以提高农业产业化企业的保险意识,分散农业产业风险,提高规模化农业生产的市场竞争力,健全农业保险制度,保护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因此,金融支持无疑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之选。

2 金融支持榆林产业化发展遇到的瓶颈

2.1 农村金融机构支农力度不足

农村金融机构是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包括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其中,正规金融机构主要指中国农业银行为代表的商业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为代表的政策性银行、以榆林农村商业银行为主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非正规金融特指民间借贷,以上金融机构在各自的金融支农领域均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仍存在农业资金供给乏力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

2.1.1 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单一。金融机构具有营利性,相对于欠发达农村地区的农业组织,与城市中的大规模企业合作更具吸引力。除农业银行、农商银行外,其他银行很少设置县级以下银行机构;农业发展银行重在落实国家农业政策,作用有限;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机构缺乏有效监管,风险性大。因此,由于金融机构的资金分流、金融服务网点设置少,使得金融服务提供的产品仅限于存取款,金融品种单一、稀少,无法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不同资金需求。

2.1.2 农村金融服务方式不合理。农业生产周期短,资金需求旺盛,而贷款服务程序繁琐、手续复杂,周期设置较长,不符合农业企业的即时性融资需求,这种期限错配影响了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顺利开展。

2.1.3 信贷抵押范围面窄。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政策的推行,缓解了农村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是农村企业拥有的产权规模小,可供抵押的产权范围仅限于土地使用权、厂房等固定资产,部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不符合抵押条件,陷入融资难的困境中。

2.2 农业保险机构发展缓慢

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受自然灾害和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榆林现有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主要由人保财险、永安财险、中华财险、中航安盟财险、平安财险、中国人寿财险、太平洋财险等构成,共同承保玉米、马铃薯、奶牛等14个中央、省级特色、省级险种。农业险种覆盖面未能涵盖全部农作物,且仅针对种植环节设置保险,如果运输、销售等环节出现问题,农业经营主体将损失惨重、生产经营无法得到保障。保险机构未设置配套的大灾风险补偿机制,如果灾害来临,现有的保费资金很难弥补赔偿压力。

2.3 农村信用环境有待改善

农业经营主体与金融机构共同构建的农村信用环境较差,使金融机构出现“惜贷”现象,进而导致农业产业化发展无法得到充分的金融支持,分析其原因可知:①农村地区受教育程度不高,农民对于金融机构的产品和服务缺乏了解,信用意识淡薄,加大了金融机构的放贷风险;②农村信用评价体系不健全,由于信息不对称,农村金融机构无法全面获取贷款者的还款能力、信用水平等重要信用评价信息,使金融机构长期处于信用信息缺失的风险环境中;③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使农业经营主体生产运营的效益波动较大,导致还款困难,如果涉农企业缺乏监督、管理混乱、企业社会责任感不强,则会出现故意拖欠金融债务的现象,破坏农村信用环境,降低金融机构为农业产业化提供金融支持的积极性。

3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3.1 加大金融机构支农力度

①金融机构应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重视程度,深化内部改革,设立专门的“三农”服务部门,增加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网点,依据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金融需求,拓宽业务范围,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推荐农业产业化发展;②优化金融服务方式,简化贷款审批流程,降低贷款利率,推出符合农业生产周期的信贷产品,提升金融服务质量;③放宽信贷抵押范围,在现有产权抵押的基础上,将农产品、农机具、经营权等纳入抵押范围,确保信贷抵押的多样性,使农业经营主体实现“有物可押,有物可贷”,同时创新担保模式,提倡农业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担保,对于信誉良好的贷款者还可“先贷后押、先贷后保”,及时满足其资金需求,保障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金融支持。

3.2 健全农业保险制度

农业保险制度的健全,需要在规范农业保险机构的基础上,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拓宽农业保险的环节。农业保险不仅局限于主要农作物的种植环节,还应对非主流农作物提供保险,同时对农产品的运输、销售环节进行补充保险,实现农业保险的全覆盖。此外,保险机构应设立专项的大灾风险应对准备金或设置再保险制度,缓解其在大灾出现时面临的资金匮乏,分散大灾风险,削弱农业保险机构的风险,保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金融支持。

3.3 完善农村信用环境

优化农村金融市场,需要金融机构、农业经营主体的共同努力,同时政府的引导监督作用必不可少。①榆林市政府应加大金融保险产品服务的宣传力度与金融环境法治、守信的重要性,通过微信、微博、短视频平台等线上途径,结合深入农村实地宣讲、发放宣传手册的线下途径,多渠道推进农村信用环境建设;②建立健全农村信用评价体系,构建完善的信用档案,使金融机构、农村经营主体的信用信息公开透明,既保障了金融交易的顺利进行,又对双方实现了反向监督;③榆林市政府应建立配套的奖惩措施与信用评级制度,对于信用等级高、履约情况良好的金融机构或农业经营主体,给予政策补贴与税收优惠,提供简化流程的信贷服务,如果信用等级低下,政府应予以一定的惩戒,并督导其严格守信,净化农村信用环境,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金融支持。

4 结束语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其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增强金融支持有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又扩大了金融需求,二者相辅相成。虽然现阶段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但从政府、金融机构、农业经营主体等3个角度出发,均可探索出优化路径,为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可能。

猜你喜欢

农村信用榆林产业化
榆林感怀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走榆林
山西省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平泉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榆林力量
——为榆林抗洪救灾而作
系统产业化之路
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改制方向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