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戏曲大格局
—— 评龙江剧小戏《弘治私勘》

2022-02-08郭玲玲

剧作家 2022年2期
关键词:弘治小戏小剧场

■ 郭玲玲

《弘治私勘》这出小戏的主要人物仅四人,均由黑龙江省龙江剧艺术中心的年轻演员来扮演。舞美设计简单质朴,半壁茅草屋、一段篱笆墙、两方石桌椅,还原了戏曲最写意的本真。此外,朴实无华的服装、小道具的使用以及基础灯光的简单叠加等细节,也无处不体现着该剧的小成本特质。

小故事、小演员、小剧场、小制作。“小”,是《弘治私勘》最明显的标签,也是给人最直观的印象。在当下以追求宏大叙事与恢弘制作的戏剧生产大环境下,它显得有些另类;在以鼓励现实题材剧目生产的戏剧创作大背景下,它更是显得格格不入。作为省级院团,黑龙江省龙江剧艺术中心是有排演大戏的实力的,《松江魂》《九腔十八调》等斩获国家艺术基金的优秀剧目也证明了这一点。但他们却在受疫情影响、演出并不景气的情况下,不为展演、不为评奖,克服困难、投入人力物力排演了这样一部小戏,不仅折射出戏曲人那份真挚的初心,同时也附着了思虑深远的意义。

着眼剧种建设

龙江剧,在我国现存的348个戏曲剧种中是可以用“小”字去形容的剧种。年龄小——诞生于1959年,是新中国较为年轻的戏曲剧种之一;流布范围小——仅限于黑龙江省,是名副其实的“小剧种”。从20世纪60年代剧种摸索阶段的《寒江关》《五姑娘》《樊梨花》《春灵庵》,到80年代较为成熟的《皇亲国戚》《张飞审瓜》《铁弓缘》,再到90年代被誉为龙江剧精品艺术三部曲的《木兰传奇》《荒唐宝玉》《双锁山》,龙江剧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创造了众多保留剧目。但作为人造剧种,龙江剧没有如京剧、昆曲那样绵长的历史积淀过程,自然就缺乏丰厚的家底,即传统剧目。剧种的传承有赖于在传统剧目中咀嚼剧种特质,有赖于在口传心授的过程中铸炼剧种程式,有赖于在复排演出中延续剧种精神,而这恰恰是龙江剧所缺乏的。

进入新世纪以来,现实题材剧目上演比例日趋扩大,这对于积淀较浅的年轻剧种来说是有一定风险的。现代戏对剧种程式化的要求并不很高,或者说,剧种程式化的表演在现代戏中很难有发挥的空间。年轻剧种体系尚未完善,观众对年轻剧种的辨识度还远没有对古老剧种那般清晰。龙江剧同样面临此困境,一方面新创剧目难以让剧种本体艺术特征发挥得淋漓尽致,难以在观众心中形成固有认知;另一方面演员缺乏传统戏的浸润,对于表演程式、声腔板式难以烂熟于心,化为己用,逐渐从内部开始异化。

从这一点来说,《弘治私勘》的排演是积极的、有益的,它体现了龙江剧人清醒的认知与前瞻性的判断。如何“守正创新”?新编历史剧无疑是年轻剧种的一个选择。关于守正与创新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强调过——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是守正的路径和发展。

《弘治私勘》剧虽小,却兼具了守正与创新的意识。一方面它立足龙江剧本体。古装戏极大限度地赋予了它在表演程式上的空间,如知县苟士行与衙役抬花轿舞上的那段数板,诙谐幽默、活灵活现,插科打诨中丑角的形象瞬间立体。古装戏中丑角的夸张是让人舒服的,忍俊不禁的,而现代人物的夸张则容易透露出违和感,所以在现代戏中是很难见到如此生动的小花脸表演的。再比如剧中朱祐樘与衙役的打戏、桃花的挥剑自刎等处导演手法的运用,一招一式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干净利落,尽显龙江剧魅力。从剧本到导演再到表演,这出小戏都在努力朝着戏曲的本体回归,去繁就简,一改以往舞蹈大场面的渲染,着意刻画和丰富每个人物的表演,充分展现每个行当的艺术特质。另一方面,该剧做旧如新。主题的表达触及裙带关系引发的权欲与贪腐,尽管在深挖成因方面尚有欠缺,但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这也是新编历史剧在新时代下创新意识的体现,以史为鉴,借古喻今。

着眼人才培养

回归本体的剧目可以保护剧种、建设剧种,剧目与剧种互为滋养,互相促进,剧种的发扬又会促使更多优秀剧目的产生,取得更大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而这一目标最终得以实现的关键,还是在于戏剧人才的培养与成熟,人才是最终的载体。

《弘治私勘》首演当日,在青年演员演绎完仅半小时后,一组更为年轻的演员重又呈现了稍显稚嫩的版本。如果说费时费力排演这部古装剧还不足以证明他们坚守龙江剧艺术本体的初心的话,那么一部小戏分两组演员来排演的行为,用意则再明显不过了:通过排演《弘治私勘》这样强化剧种特色的剧目,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锻炼队伍、建设梯队,让龙江剧后继有人、薪火相传,让龙江剧艺术传承发展,弘扬壮大。

注重人才的梯队建设,是省龙江剧艺术中心长久以来始终坚持的理念。从龙江剧代表人物白淑贤,到“小白淑贤”李雪飞,再到“小小白淑贤”栾兰,代际的传承从未停止。《弘治私勘》大胆起用年轻演员,在排演中学习、在演出中历练、在总结中提高的做法,更凸显其放眼未来、未雨绸缪的宽广视野。更难能可贵的是,《弘治私勘》行当齐全,主要人物分属老生、花旦、大花脸、小花脸,可谓生旦净丑各美其美,程式之美美美与共,集于一台。著名戏剧评论家王评章曾言:“缺行不仅严重限制演出题材,而更根本的是剧种会萎缩、畸形、残缺。”所以,注重“角儿”的培养,也不忽视行当的整饬,才能让剧种更健康、更有序、更稳定地传承和发展下去。

着眼“小剧场戏曲”试验

自2000年中国第一部小剧场京剧《马前泼水》演出至今,小剧场戏曲这一概念的出现已有22年了。在经济和文化环境相对较好的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小剧场戏曲演出早已见怪不怪,成为深受年轻人追捧的文化现象,也拥有了较为固定的观众群。渐成规模的小剧场戏曲节同样吸引了众多地方剧种和院团争相参与:梨园戏的《御碑亭》、越剧的《再生·缘》、京剧的《碾玉观音》、评剧的《染》、昆曲的《草桥惊梦》……2020年,连续举办了六年的“上海小剧场戏曲展演”正式更名为“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被冠以了“国字号”。小剧场戏曲异军突起,可黑龙江却尚无一部,这是令人遗憾的。

观念的落后导致了行动的滞后,边疆省份往往如此。受小剧场话剧先锋性的影响,小剧场戏曲常被误认为离经叛道。实则并非如此,小剧场戏曲在某种程度上说更凸显戏曲本体特征,哪怕是对国外名著的改编,如《椅子》《草芥》等剧。关于小剧场戏曲的特征在此不多赘述,但小剧场戏曲是未来戏曲院团占领市场、推广剧种、提高票房的途径之一,已是不争事实。

《弘治私勘》在主题开掘和样式创新方面略显保守,距离典型的小剧场戏曲还有一段距离。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次具有突破意义的尝试,迈出了我省创排小剧场戏曲的第一步。在快速娱乐消费盛行的今天,演出时长较短、观演关系革新、剧情完整的小戏曲,可以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走进剧场。40分钟回归剧种本体、原汁原味的龙江剧表演,既不说教,也不冗长,足以让观众领略到龙江剧的魅力,进而让更多龙江观众喜欢上本土剧种。

《弘治私勘》并不惊艳,品相朴实。但正是这种朴实,让人忽略了它暂时的不完美,而看到了它蕴含的那份龙江剧人真挚而沉甸甸的初心。小戏曲,大格局,初心不变,静待花开。

猜你喜欢

弘治小戏小剧场
龙江剧《弘治私勘》
以史为纲:民间小戏实证研究的新范式——读陈美青《质野流芳:山西民间小戏研究》
《宪宗实录》成书时间考误
古锁里藏了个小戏精
且慢过度夸赞“小戏骨”演技
素秀至珍传世与出土的明弘治、正德瓷器
弘治帝先捧后杀除奸臣
小剧场
小剧场
小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