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纪录片的发展理念与路径探讨

2022-02-08杜嘉琪何佳惠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5期
关键词:纪录片时代

杜嘉琪 何佳惠

(作者单位:1.苏州大学传媒学院;2.洛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播音主持系)

纪录片作为传播我国意识形态和宣传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媒介工具,伴随着不同时代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特性的不断变化,其发展轨迹往往能折射民族文化与当代社会的深刻变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我国纪录片将翻开崭新的发展篇章,在纪实主题、叙事方式及审美表达上不断开拓创新,凭借温度与力度吸引了众多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的青睐。与此同时,伴随着科学技术持续提升、传播渠道愈发多样化和平台加快融合,我国纪录片产业正进入“更好的时代”。

1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现状概述

从内容来看,“在中国,纪录片有着长期的意识形态表达和政治宣传传统,从新中国纪录片诞生之日起这就是其核心诉求”[1]。以往中国纪录片多与革命历史事件和社会重大现实主题相关,其肩负着向广大社会群众开展宣传教化的政治任务。新时代以来,在加强重大题材创作的基础上,纪录片呈现出主题多元化与叙事体系化的融合发展态势,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从传播环境看,随着未来年轻一代成为纪录片市场的中坚力量,“现代文化类纪录片专注于美食、人物与现实,从而满足当下年轻人对于文化多元表达和文化想象的感知欲”[2]。例如,《我在故宫修文物》以独特的视角和表现形式,引导观众从现代生活中去捕捉古代文化的回响;《舌尖上的中国》将镜头延伸至中国大江南北美食制作背后鲜活的劳动者,让观众通过“舌尖”感受到灿烂的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这些都丰富了纪录片的品类与样式。

从叙事模式看,随着新时代我国纪录片的发展流变,娓娓道来的平民化、质朴化叙述,以其更强的说服力逐渐缩短了与观众的距离[3]。例如,纪录片《激荡中国》在片头用普通家庭自述式的口吻进行表达,体现了不同时代的人所具有的特点,以及他们身处环境的时代特征。

2 以理念突破推动纪录片高质量发展

2022年1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关于推动新时代纪录片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繁荣创作生产、做强行业主体、提升传播能力、提高管理效能等具体要求。对照《意见》的精神,中国纪录片需要进一步更新相关理念,推动纪录片行业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我国纪录片要建构“大文化”、钻研“融媒体”、树立“泛纪录”思维,在全球视野下塑造大国形象,展示中华民族文化,促进文化交流的“破圈破壁”。

2.1 突出“大文化”理念,塑造国家和国民形象

当前,仍有一些国家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单一刻板、印象浅表化,因而,新时代纪录片需要传承传统文化,利用跨文化思维,在全球范围内展现中国现代化进程。例如,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借助美食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出去[5],传达出中国人对生活的态度、对亲情的思念和对家乡味道的怀念,这种由味蕾引发的情感共鸣,推动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增长。再如《一带一路》《远方未远》《海上丝绸之路》等纪录片,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通过讲好“一带一路”上的传统友谊故事,塑造中国作为倡导者和实践者的良好形象,引导国际社会全面、客观地看见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就目前来看,新时代纪录片要树立“大文化”的理念,使中国的社会面貌与核心价值观通过影像跨域传播,塑造面向世界的可亲、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

纪录片中的文化不是狭义上“阳春白雪”,而应该在坚持主流价值观的前提下,扩展至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传统的考古和文物保护类纪录片的摄制手法已经落后于时代,当前以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运用年轻人喜闻乐道的对话方式,充分激发年轻人的能动性,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纪录片的叙事中,以参与者的身份感受国宝之美[6]。

2.2 树立“泛纪录”思维,让纪录片实现“破圈破壁”效果

当下的纪实影像有可能由一部手机拍摄制作而成,时长也可能只有几分钟,从广义看这些视频都可以算“纪录片”,因而“泛纪录”的概念被提出。“泛纪录”意味着摆脱以往的格里尔逊模式、直接电影、真实电影等经典纪录片制作手法,毕竟这些手法是与电影、电视为载体的纪录片时代相匹配的。以短视频纪录片为例,由于短视频纪录片具有体量短小、篇幅精悍的特点,大多数都是从内部视角聚焦拍摄,拍摄者通常运用“第一人称”转述其见闻,或者直接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见闻感受。例如,纪录片《武汉:我的战“疫”日记》使用自媒体视频博客(Video Blog或Video Log,简称Vlog)的形式拍摄,由医生、普通市民、救援人员等多个不同侧面的武汉疫情亲历者,以“我”的视角来记录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一些感人故事,减少了客观权威带来的压迫感,使其表达更具有感染性。这部由网民用户共同参与创作的“全民日记”,实现了两种不同媒介形式的优势融合:一方面,它打破了传统纪录片长达几个小时的限制,将长度压缩到几分钟,创造出精品化的视频内容;另一方面,它有效弥补了短视频拍摄碎片化的短板,保证了叙事的连续性、完整性。在《武汉:我的战“疫”日记》里“我的小黑板”这一集,孙要强老师用5分钟的时间,将自己“特殊”的上课画面记录下来,向观众呈现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教师们“停课不停学”变身主播的真实事迹。

“互联网+”语境下的“泛纪录”影像为满足社交网络平台的话语传播属性,具有较强的口语化和个性化的语言风格。这里笔者仍以《武汉:我的战“疫”日记》为例,在第3集中,导演使用了架设在雷神山医院的数码摄像机和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语音作为本集纪录片的主人公来展开叙事,通过网络空间“趣缘化”的表达特性,如“月亮不睡我不睡,昼夜监工不怕累”等语言,让机器拥有了人的特性,使受众倍感亲切自然。此外,这一集采用互联网5G全天候直播施工现场,记录为收治新冠肺炎患者而建设的雷神山医院,让观众感受到中国速度的同时,也见证了一直“在场”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武汉[8]。

2.3 钻研“融媒体”理念,推动纪实影像的全球传播

在移动互联网传播背景下,新时代纪录片通过特色化平台终端,连接个性化受众进行垂直分发[7],积极进行渠道融合的探索。例如,《武汉:我的战“疫”日记》曾经每晚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连续播放,且微博和微信会同步进行更新,在哔哩哔哩(bilibili,简称B站)上的央视纪录官方直播账号每晚8点也会同步上线,此外,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也会在直播间轮番重复播放。这打造了集传统电视平台、视频网站、新媒体平台于一体的全媒体矩阵,通过“大屏”联动“小屏”,将内容精准输出给用户,从而产生“1+1>2”的传播效果,优化新时代纪录片的传播路径[8]。

在整个纪录片行业中有许多利用融合渠道实现现象级传播的经典案例,如《人生一串》合理地利用B站等现代新媒体平台极强的互动化、活跃化特征,打造色香味俱全的优质美食纪录片内容,依靠微信推送、微博、豆瓣讨论区等多平台推广,实现纪录片影响力的最大化。但总的来说,目前的新时代纪录片在传播思维方面依旧有一些缺陷,只是简单地将各种渠道相加,并非是充分融合,尤其是以年轻人为主体的新媒体平台并没有完善的纪录片传播体系,这也造成新时代纪录片在青年群体中“入圈”的程度不够深、“出圈”的成效不佳,未能高效发挥传播矩阵的聚合力。此外,在国内的抖音、快手平台,以及抖音的国际版(Tik Tok)和国外的油管(Youtube)等平台上,还聚集了一大批短视频和微纪录的民间制作者、编辑者、转发评论者,他们是新一批推动中国影像国际传播的人士,其中不乏关键意见领袖(Key Opinion Leader,KOL)和视频制作高手,在合适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通过他们的帮助来推动中国纪录片和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

3 新时代纪录片的发展路径探索

纪录片创作主体单一,整合传播与营销思维缺乏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本文建议实现产业布局变革,变固态的渠道“加法”为液态的“融合”,这是未来纪录片打破发展僵局的有效路径。

3.1 丰富创作主体,推动国家创作基金制度

我国纪录片行业如果按照生产主体其总投入进行排序,分别为电视台、新媒体、民营公司与国家机构[9],在国家政策、产业环境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下,纪录片的创作主体很长一段时间被局限于中央电视台(以下简称央视)或部分省级卫视。尽管市场化后多元主体意识逐步融入纪录片的创作,但这些作品很多以猎奇为主,缺乏人文关怀,专业性也不够强。由此可见,一方面我国即将迎来纪录片产业中商业化主体的迅速增长,但是另外一方面,商业化对纪录片的选题种类、呈现方式、核心诉求等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本文建议进一步落实纪录片的国家创作基金制度,扩大创作基金的支持覆盖面。从2014年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设立了每年1千万纪录片扶持基金,但是其资助的范围仍然不够大,笔者建议设立国家层面的纪录片创作基金,同时增加资金资助的额度,扩大资助的范围,尤其是增加对体制外纪录片制作者的扶持力度。

3.2 完善产业布局,深耕纪实影像的垂直领域

在纪录片边界拓展和外延突破的过程中,新时代纪录片逐渐开始注重往类型化、定制化和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产生了包括《我在故宫修文物》《大国工匠》《留住手艺》等工匠精神类纪录片、《人世间》《中国医生》《生命的秘密》等医疗健康类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记忆》《记住乡愁》等人文历史类纪录片。这些拥有着广泛的话题量与关注度的纪录片进一步推动了新媒体时代受众个性化需求的成型,也让纪录片的创作主体走向专业化和深度化,他们充分利用现代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进行用户画像,在对用户的喜好展开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深耕垂直类内容领域,实现更高效的用户连接,完成精细化传播。

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兼顾多方面受众的情感需求,提升圈层融合的质量,有助于准确把握当下受众的偏好,打通各类市场。在央视平台播放了《舌尖上的中国》以后,许多平台也推出了《人生一串》《早餐中国》《宵夜江湖》等美食类纪录片作品,但整体来看,新时代纪录片在不同主题下并没有系统的垂直划分,除了美食美景类纪录片较多之外,历史类、科技类、社会类纪录片的“垂类”都有待开拓。

3.3 拓宽传播渠道,变固态的“加法”为液态的“融合”

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打破仅在电视端纪录频道播放的模式,积极进行渠道融合的探索,是当前纪录片拓宽市场的重要突破口。如与爱奇艺、腾讯视频合作播放的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充分利用总台资源优势,通过跨频道、跨媒体、多语种、多样态整合传播,获得了百万点击率。它摆脱了传统电视平台的单屏传播限制,让传统媒体平台拥有了难得一见的传播力与关注度。随着传播实践工作的进一步深入,网络平台将自制的纪录片输送给电视端播放也是现代纪录片重要的传播方式之一。例如,乐视网制作的纪录片《传家》的版权就被央视平台所购买,在互联网平台以及电视端都实现了良好的传播,成为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相互输送内容的有益尝试。

媒介产品的传播力取决于其传播的广度,相较于影视剧、综艺,目前国内主旋律纪录片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仍是电视台这一媒介组织,然而电视台的纪录片往往是其自主拍摄的,导致大部分的纪录片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可喜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以央视为例,纪录片逐步形成以电视平台(如CCTV频道)、自建平台(如央视频)和新媒体平台(如哔哩哔哩、新浪微博、爱奇艺等)为一体的多元传播矩阵。下一步,人们期待该矩阵着力变革,让生产端成为纪录片创作的突破重点,将单一的传播思路延伸至内容、渠道和传播的一体化构建,同时通过国内国际跨界合作、播映权购买、产业上下游延展等方式不断拓宽纪录片的产业空间,为新时代纪录片的创新发展搭建一个孵化平台。

猜你喜欢

纪录片时代
超赞的自然纪录片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壮丽七十载奋斗新时代
壮丽七十载 奋斗新时代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