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格式塔视角下历史题材电影的审美特征
——以《至暗时刻》和《芝加哥七君子审判》为例

2022-02-08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5期
关键词:丘吉尔心理学

何 洁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20世纪上半叶,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力量迅速发展,意识形态上强调统一发展成为格式塔心理学诞生的社会背景。除此之外,康德的先验论、马赫的经验批判主义和胡塞尔的现象学为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哲学基础。康德认为,人在看外界时,心中已经有了对外界的先验要素。观看的过程,即是观众把握外界的过程。区别于康德的观念,胡塞尔强调整体为先的同时,还注重人的先验。而马赫则认为,作为整体的经验与部分元素的特征不同,也就是说,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关于格式塔心理学在电影中具体发挥着什么作用,本文以《至暗时刻》和《芝加哥七君子审判》为代表,探究以格式塔理论为指导的影视作品在整体和部分上对电影审美特征的影响。

1 格式塔含义

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1912年。格式塔(Gestalt)一词由德文音译而来,主要是指“完形”,即强调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形状或形式,也就是物体的一般属性;二是指一个实体和它具有的特殊形状或形式的一般属性[1]。格式塔最早起源于视觉领域的研究,强调整体,也就是说,人们在观看外界的某一事物时,心理上已经形成了一个整体,并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种强调整体的格式塔心理学应用到电影中,可以促进电影的美学研究,符合观众的心理特质。

2 电影审美经验与格式塔心理学

之所以能将生活发展为艺术,是因为艺术中包含着一种美。在多数情况下,人们可以直接感受到这种美,但是有些美需要人们有一定的审美经验才可以捕获到。审美经验来源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体验,但又是情感体验的再次升华。审美经验的挖掘在某种程度上离不开审美者的心理体验,而审美者的心理体验又不能离开心理学独立存在。电影欣赏是观众通过荧幕对影片内容的一种客观鉴赏,是一种整体性的审美活动。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整体的同时又强调整体并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电影的欣赏过程与其理论基本相符。

“心理场”、谢弗自然主义声音理论和“异质同构”理论都是格式塔心理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影制作与观赏的过程中,格式塔心理学一直在发挥其作用,所以,运用格式塔理论来研究电影是一种可行的手段,能为电影发展带来新的启示和建议。

3 格式塔理论语境下的电影空间

3.1 “心物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影中的场景愈发壮观,好莱坞大片不断挑战着人们的常规视觉体验,技术突破也给观众带来了无与伦比的视觉盛宴,刺激着观众的感官世界。在这个过程中,观众通过欣赏影片里的人物形象、精彩画面、动听音乐、艺术意境等来感受影片里的精彩世界。在观看过程中,“心物场”也在发挥作用,让观众对作品产生共鸣,获得美的享受。在“心物场”理论中,人们看到的或是身体感受到的事物,会与人们大脑中的场发生联系,经过大脑内在解构后获取的感觉才是人们的意识经验,而这种内在解构的场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在电影观看过程中,观众感觉到的东西来自银幕的呈现,并在“心物场”的作用下获取自身的审美经验。同时,银幕内容也被观众的知觉转变为其自身的意识经验,由此产生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3.2 基于“心物场”理论的电影审美体验

《至暗时刻》是导演乔·赖特拍摄的一部关于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历史传记片。影片中,导演乔·赖特通过巧妙的镜头语言,刻画了一个饱满立体、令人印象深刻的首相形象。观众在观看过程中,首先受到的是来自影片内容的影响。一个有相关生活经验的电影鉴赏者在欣赏过程中,其“心理场”比普通观众可能稳定。而且,一个对政治感兴趣的观众在观看这部影片的过程中,获取的审美体验则可能与专业的电影鉴赏者不同。在格式塔语境下,人的行为是发生在行为环境中的,换言之,行为环境影响着人的行为[1]。比如,一个对政治感兴趣的观众,他如果从事政治学研究或是刚听完一场政治演讲,那么他所处的行为环境便不同于一个电影人,他在观看这部影片的过程中,则是自我和行为环境交互发生作用的场,在“心物场”的作用下,会使得他对丘吉尔的理解不同于普通观众。同理,《芝加哥七君子审判》改编自美国历史上的真实事件,由于行为环境、地理环境的不同,观众观影后获取的审美体验就会完全不同。相较于国内观众,美国观众尤其是经历过那段历史的美国人在看到影片后,受到自我、行为环境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加上“心物场”发挥了作用,自我稳定性会弱于国内观众,所以他们观看影片后更容易情绪高涨,由此获得更深的审美体验。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们所知觉的世界是心物的。在观影过程中,不仅仅是知觉引导着“心理场”,同样受到客观环境的“物理场”的影响,是“心理场”和“物理场”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基于“心理场”,有着不同经验的观众会获得不同的审美体验。

4 格式塔理论语境下的电影声音

4.1 谢弗声音理论

在电影《声音景观》中,谢弗认为:“在今天,所有的声音都属于一个事关不同可能性的连续场,这些场无不置于音乐的全面支配之下。”谢弗还特别解释:“场,就是我们的观察所发生的场所。那被我们视作形象或背景的,极大程度上是由场、主体与场的关系决定的。”我们可以用形象、背景与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来考察声音现象。

在电影《芝加哥七君子审判》中的抗议大会上,防卫军的脚步声、警察的出证词、杂乱的人声和枪声交互出现。正如谢弗所说,“声音景观”一方面指的是观众听到的声音,另一方面代表着声音背后的事件,声音作为一种整体性存在。在谢弗提及的理论中,“场”是一个整体,它可以被知觉、被感受、被洞察,是一种尚未引入反思就被察知的事物原始状态[2]。

《至暗时刻》的开头有一场精彩的议会戏,前任首相张伯伦被要求下台,两方政党隔着主持人对吵,议会室里的声音很杂乱,嗡嗡嚷嚷,这些声音看似杂乱无序,但反馈给观众的却不是分割、断裂、无序的,相反,此时的声音更具有谢弗所说的整体性。在这部影片中,观众在格式塔的作用下,将这些杂乱无序的声音看作是一个整体,代表的是整个混乱的议会,而不是去探寻每一个声音的具体内容。这个混乱嘈杂的场景,一方面反映着丘吉尔上台前面临的艰难处境,烘托人物的出场;另一方面,观众将声音当作一个整体去看待,这声音表现出整个英国政坛的混乱状态。

4.2 格式塔的组织原则

随着工业科技的不断发展,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工业技术会剥夺人类听觉,导致听觉不断衰退,从而漠视自然世界的一些声音。麦克卢汉对此保持乐观态度,他认为,“如果我们理解了新媒体所带来的革命性变革,我们就能预见并控制它们,而不是继续做它们的奴隶”。也就是说,麦克卢汉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面对同一问题,谢弗则强调万物有灵论,追求自然主义的声音理论。在马克思·韦特海默和沃尔夫冈·苛勒等人看来,人们有将知觉感受到的现有部分结构整合为整体结构的能力,在这种整体结构的引导下,人们可以去认知其他事物。

韦特海默总结出五项组织原则,包括图形和背景、邻近性、类似性、封闭性、格式塔趋向(简化性)[3]。图形和背景原则主要强调整个画面中较为突出的主题,如在《芝加哥七君子审判》中,抗议大会的人群杂乱,但组织者的身影永远在画面中较为突出的地方,当抗议人员与警察起冲突时,导演要重点表现的几个“芝加哥君子”也未被人海淹没,而是在画面中处于突出地位,哄乱的人群构成了画面的背景,对主要人物起到烘托作用。在电影《至暗时刻》里,丘吉尔的首次亮相非常精彩,起初画面一片黑暗,只见一缕小火苗,随后画面出现了一道红色火光,照映着丘吉尔的面容。同时,在画面其他部分,只有窗户亮着一点昏黄的光,其余全都陷入黑暗中。亮与暗的对比让丘吉尔在整个画面里非常鲜明突出,黑暗勾勒出他的轮廓,成为展示他的一个重要背景。

邻近性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彼此接近时,其表现形式相近的部分在人们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倾向于一起被感知[3]。在《至暗时刻》中,丘吉尔的贴身打字员是个重要角色,丘吉尔的很多政治思想、决策,以及首次亮相时的演讲稿,都是由打字员在打字机上完成的。在多场戏中,丘吉尔的话变成“嗒嗒”的打字声,而当他犹豫不决让打字员删除文字时,他的话又变成“嘀嘀”声,这种声音在时空上的邻近性,让观众在听取的过程中自发地将两种声音一起感知,形成一个整体处理,以此来感悟丘吉尔的人物形象。

韦特海默认为,人们倾向于把具有同类特征的事物放在一起组合感知,如事物的形状、运动状态、方向、颜色等,他将这些总结为类似性。《芝加哥七君子审判》的开头部分是一系列的电视广播,各种新闻都关注着美国的一场战争,从而出现不同的采访声音,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在格式塔心理的类似性原则下会对声音加工处理,将分布在不同组织层次的信息储存在大脑中,进而形成一个整体的事件认知。

《至暗时刻》在展示议会场景时,出现许多封闭性的构图,如对阵的两党派人员分布在画面中,但这些场景展示的内容并不完整。丘吉尔的首次亮相,除了他那张沟壑纵横的脸外,画面中其他内容都陷入黑暗中,整个房间看不到其他事物,但观众看到这个画面时并不会觉得怪异和不舒服,这就是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封闭性原则在发挥作用。封闭性是指人们的内心知觉对形式或内在上不够完满的对象有一种使其完满的倾向。这是在知觉期待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心理倾向,对于呈现出来的不够完整的图形或结构会在心中期待变得完满。在观看过程中,观众不会对画面的不完整感到怪异,这是因为在封闭性的原则下,人们的知觉会自动补充画面,在心理期待中将画面变得完满,所以即便画面呈现出的多数地方是黑暗的,观众仍然能够填补出这些地方应有的样子。

格式塔理论中有一个观点解释审美经验的形成,即“异质同构”观点。“异质同构”的产生受到物理学中“力场”的影响,该观点认为外部事物与人的内部心理活动之间存在异质同构的关系[4]。导演可以通过影片表达自己对历史的解读,也可以使得观众心里激起对艺术的欣赏。观众在观看《芝加哥七君子审判》的抗议场面时,或许会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美国的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总统选举和德州大雪等,导致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走上街头抗议的现状。电影内容与现实情况相互交织,因此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可以深切感受到“芝加哥七君子”带领美国人民反抗时的激昂心情。抗议人员与警方在法庭上的对峙场面,在现实中也正上演着,观众无须猜想,就可以感知到电影所要传达的情感。总而言之,导演通过影片来表达自己对历史的认识,观众则可以在电影文本和现实的交互中产生情感共振。外部事物在影响着观众的观影感受的同时,也提升了观众的审美享受,激发出艺术美感。

格式塔理论家阿恩海姆说过:“能较好地把知觉与视觉传达联系起来的莫过于运动。”可见在视觉传达中,僵硬的视觉信息无法带动人们的视知觉,只有在画面中去创造一种带有倾向性的张力,才能激起受众的视知觉[5]。在《至暗时刻》中,女打字员首次接触那些为丘吉尔服务的工作人员时,影片不断变换长镜头的拍摄角度,通过运动的长镜头展现了一个庞大的工作阵营。如果导演没有采用运动镜头,而是将地下室里的各种忙乱景象一个个陈列在观众面前,那么影片想要呈现的紧张焦灼感,以及女打字员刚开始工作时的无措茫然的心理状态将会大打折扣,运动着的画面在无形之中产生了张力,使得观众的心悬了起来。通过运动镜头,画面产生了巨大的张力,变得丰富有趣起来,知觉和视觉都得到最大程度的调动,故事也变得扣人心弦。

5 结语

格式塔心理学自从1912年诞生,到1945年融入美国心理学体系中,经过了接纳、迁移和融合三个时期,现在已逐渐完善,像谢弗对听觉格式塔和自然主义声音理论的追求一样,对格式塔心理学的掌握,不仅适用于日常生活中,在鉴赏艺术作品时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在电影《至暗时刻》和《芝加哥七君子审判》的一些片段里,就体现出格式塔心理学所强调的整体性,同时也表现了韦特海默所提出的近邻性、类似性等原则,对历史剧电影的审美探究具有帮助作用。

猜你喜欢

丘吉尔心理学
“没有用”的心理学
温斯顿·丘吉尔的20条励志名言
温斯顿·丘吉尔的20条励志名言
丘吉尔的奇闻轶事
段子里的丘吉尔
去他的丘吉尔
丘吉尔的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