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农村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2022-02-08高建新GAOJianxin
高建新GAO Jian-xin
(洛阳理工学院,洛阳 471023)
0 引言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18 年制定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2021 年又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和《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2020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加快科技创新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推出更多涉及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十三五时期我们已经完成了脱贫攻坚的历史任务,十四五时期将着重于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乡村行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乡村高质量发展在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布局中占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最雄厚的基础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是解决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1 农业科技引领农村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经过十三五脱时期贫攻坚的进一步加持,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当前在农业农村仍然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矛盾。一是农村治理水平低及农村内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二是乡村人口及乡村产业的空心化趋势仍在加剧,三是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缺失双重叠加,四是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受阻和农民持续增收困难叠加等诸多问题,使得农村高质量发展面临重大挑战。
1.1 农村现代化治理水平低及农村发展不平衡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乡村治理在我国都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乡村治理的发展史。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当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全面实现新时代下的乡村振兴成为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但是要实现农村的均衡发展,首要任务就是实现农村治理的现代化。其实,对于我国来说,农村治理一直是我国国家治理的优势和优良传统,自封建设会以来,我国历史上有皇权不下县,乡村主要依靠乡绅和宗族治理,这种治理模式使我国乡村社会一直保持一种相对和谐稳定的社会风尚,充分发挥了乡贤、乡绅和宗族的作用,维护了当时相对稳定社会状态下的和谐氛围。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实行了人民公社、村集体的治理模式,这种治理模式在新中国百废待兴时期为集中力量办大事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作用,在这种模式下,当时多数集体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公共项目建设和基本农田水利得到了有效保障,快速提升了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治理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为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积极性有所调动,粮食产量和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科技助农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单一的农户作业成为制约农业生产效率提升障碍;受农业科技的影响,不同家庭对于农业科技和农业资源的使用效率不同,使得农村发展出现了不平衡不均衡的情况。而这时,农村治理的弱化是的农村这种不均衡很难得到有效改善,乡村经济的发展大多脱离了基层农村治理的范畴,成为某些乡村能人和乡贤自己的事业。因此现阶段加强乡村治理能力,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果的有效保障,只有创新乡村治理才能确保乡村均衡发展。
1.2 乡村人口及乡村产业空心化趋势日益加剧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后,许多村子确实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部分农民靠自己的努力和政府的政策走向了脱贫致富的道路,积累较多的财富,随着部分农民手中财富的增加,他们就有了更高的追求,开始向往城市生活。或者是到城市里边买房,或者是举家迁往城市寻求创业出路。尤其是一些年轻人,他们可能是因为升学后毕业留在城市就业同时开始了城市生活,也可能是辍学回家后外出务工,通过外出务工不断开阔视野和解放思想,或者走向创业之路,或者依靠务工积攒的收入,使自己成为了城市的一员。这些情况使得在农村留下的都是一些老弱妇残幼,在农村居住的劳动力已无力经营农村资源。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缺失,使得其他资源也得不到良好的开发,农村科技资源、资金资源、土地资源和公共设施等都不同程度地荒废掉了。从而乡村产业也成了无本之木、无根之水,而这种现象随着城镇化进程和现代社会科技的进步将会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
1.3 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缺失的双重叠加
解放初期,我国在人民公社、农村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治理机制下,构建起了相对较为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六七十年的农业学大庆就是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高峰期,经过新中国建设初期20 多年的建设,我国大多数农村都建立起来较为完善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试行了包产到户政策,多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没有了维护资源和维护人员,年久失修,这些基础设施就丧失了它原有的作用,同时村干部和村小组干部的主要职责就在于一个二传手或者是传令兵的作用,农村公共服务基本上等于空白。这使得很多农村农民认为基层治理基本上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他们不知道这些村干部存在的意义在哪里。
1.4 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受阻和农民持续增收困难
农业龙头企业是农村产业化发展的引领者和主力军,在农村产业兴旺中起到引导农村产业发展方向、开拓农产品市场、创新农业科技、提升农村综合服务能力的重要作用,在推进农村产业化发展中不可或缺。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受到了诸多因素的限制。一是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不足,由于多数企业缺乏科技支撑,致使农产品开发链条还很短,不能有效发挥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优势,提升加工产品的附加值;二是资金资源压力日益增加,由于多数农村企业存在销售、管理、技术等方面的人才,使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很难快速销售出去,从而造成产品积压,而产品积压必然会带来资金方面的问题,但是农业企业由于资产价值不足,很难得到银行贷款,即使能够得到有限的民间资本,但民间资本的高成本又导致企业生存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企业发展受阻,也会严重影响农民的持续增收,因为农民的收入来源农作物主业收入比例在逐渐减少,养殖业收入又总是徘徊不前,所以在农村农民外出打工收入就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而这时由于农业企业发展受阻,务工人员的收入自然就得不到保障,致使农民持续增收日益困难。
2 农业科技引领农村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历史机遇
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科技创新将成为有效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的动力。在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创新是根本性决定性力量。
2.1 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国家战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更加重视“三农”工作,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扎实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为做好“三农”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提供了基本遵循。从最新的文件精神来看,一是要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即稳定粮食年播种面积和产量、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保障“菜篮子”产品供应、合理保障农民种粮受益、统筹做好重要农产品调控。二是要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即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阶段性任务、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农机装备研发水平、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有效防范应对农业重大灾害。三是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即完善监测帮扶机制、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支持力度、推动脱贫地区帮扶政策落地见效。四是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即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五是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即健全乡村建设实施机制、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扎实开展重点领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六是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即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七是加大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即扩大乡村振兴投入、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抓好农村改革重点任务落实。八是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即压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责任、建强党的农村工作机构、抓点带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展开。
2.2 确保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考察中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重点在于要因地制宜培育符合乡村特点的优势特色产业,不断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是21 世纪以来党中央第19 个指导“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由此不难看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地位。从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我们有一个很清楚的看到,中央在确保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面不管是在理论创新,还是在现实实践都深刻的认识到了乡村振兴中乡村治理的重要作用。打造治理高效的乡村基层组织治理和社会治理体系是确保乡村振兴效能的关键举措,自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提出了农村社会治理创新,到2022 年我国基层组织治理创新仍任重道远,基层党组织尤其是农村基层党组织虚化弱化边缘化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而这种现象的解决将会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2.3 持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十七大报告又指出,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十九大报告更是从战略性、全局性的高度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明确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并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从十九大对乡村振兴战略五大要求的实现路径来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乡村振兴总任务的强有力支撑。为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8 年发布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从这个规划的战略角度审视,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这些政策文件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指明了方向、带来了机遇。
2.4 稳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战略
党的十九打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城乡融合发展”。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总要求,强调了新时代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发展的相互关系,突出了乡村发展和城镇发展整体性关系,突破了从乡村本身考虑乡村发展的问题,这也从另一个视角为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乡村发展思路实现了从“城乡二元发展”到“城乡统筹发展”再到“城乡一体发展”的转变,从而鲜明地确立了一种新的城乡关系,同时这也是我国城乡发展思路的与时俱进。它也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是新时代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
3 农业科技助推农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3.1 提升农村乡村治理水平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解决当前中国乡村治理问题的重要路径,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要求。解决当前我国社会尤其是农村的主要矛盾,实现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必然要求。因此,探索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路径,突破乡村治理的瓶颈问题,成为新时代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重要保障。
①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障。在我国,无论乡村社会如何变迁,个体诉求如何变化,党和政府依然是农民群众解决问题和表达诉求的最为信任的对象,在新中国乡村治理的特色所在。因此,不管在哪个时期,不管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要想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实现治理现代化,首先是要坚定不移的确立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切实提升自身建设,提升党员领导干部驾驭乡村治理的能力,让乡村党员干部成为引领农村社会发展的“主心骨”,深入群众,走群众路线,带动群众积极参与现代社会治理,实现党的领导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有机统一。
②夯实农村基层治理人才队伍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人才保障。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人才队伍建设是根本。乡村治理现代化关键和核心问题是人的现代化,是农民的现代化。因此,培育一批与乡村振兴相适应的乡村人才队伍,提升现代化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所在。在此,首先是要积极培育乡土人才,挖掘本乡本土优秀青年才俊、有乡土情怀的务工返乡人员,甚至是有乡土情怀的本乡本土成功人士积极投身乡村建设事业,特别是对一些有志于向党组织靠拢的有为青年,鼓励他们加入党组织,成为基层党员队伍的新鲜血液,优化基层党员队伍结构。其次是鼓励乡村出台吸引青年大学生、城市有为青年和企业家以及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层的相关政策,积极开发资源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为有创新意识的认识提供创造财富的土壤。最后是要不断加强党的思想意识和革命传统教育,让党的思想之花开遍神州大地,让农村大地成为我们党确保新时代群众路线的丰沛土壤。
③构建“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新体系是确保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初始条件。在乡村治理中,要以自治为“基”,法治和德治为“翼”,构建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一是要健全和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村民自治体制机制,坚定不移的依托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委员会和村民理事会等各种形式的决策机制,形成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民事民决的村民自决机制,通过引导农村各类组织和村民有序参与农村社会发展事务,培养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农民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水平和能力。二是要提升乡村治理的法治化水平,强化法律在农业支持保护、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态保护、农户与农民权益保护、农村市场秩序维护等方面的权威地位,引导村民切实提高法律意识和守法素质,推进平安乡村建设。三是要强化德治建设,我国历史上就注重“德化育人”,通过榜样示范和典型引领,不断强化村民的道德规范建设,营造良好的乡村德治环境,破解法治、自治困境,解决法治、自治难题,实现自治、法治和德治的有效平衡,为乡村治理现代化奠定扎实的基础。
3.2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科技创新是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的决定性动力,实现农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科技同样是决定性力量。一是科技筑牢农业根基引领乡村产业重大变革,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农业科技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带来了更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都影响和决定着农业产业迭代和农村现代化的前进方向。超级稻新品种、冬小麦节水新品种与配套技术集成应用、玉米籽粒机收新品种及配套技术集成应用、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等技术取得的重大进展,推动者农业技术迭代的快速发展。二是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科技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在农村农产品安全健康、农民增收和绿色发展中要回重要作用,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面向世界经济发展主战场、直面国家重要战略发展需求,更要面向人民生活健康需要,切实解决符合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绿色农业发展迫切需要的难题,突破核心技术难题,提升农业产业的技术经济效益。三是激发涉农企业创新活力,进一步强化涉农企业在现代乡村技术创新战略中的主体地位,鼓励涉农企业创新研发投入,优化涉农企业创新环境,拓宽涉农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渠道,鼓励涉农企业建立新型研发机构、搭建研发平台,引导农业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向涉农企业集聚。新时代农业科技发展要以自强自立为基点,以提升现代化水平为关键,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着力点,实现农业科技供给的自主、安全和高效,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第一动力。
3.3 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十四五时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在于解决关乎农民生活,在城乡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中存在明显差距的问题,主要包括农村水网建设、村镇道路建设、网络设施建设、农田水利设施、能源网络建设等方面,一方面要坚持建管并举,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另一方面要在加速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的同时,协调推进新基建建设,构建科学高效、系统完备、安全可靠、绿色智能的现代化乡村基础公共服务体系,使之成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支撑。
在乡村公共服务提升上,一是解决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问题,夯实乡村教师队伍,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拓宽乡村教师吸纳渠道,健全农村培训市场机制;二是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强化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村)卫生服务中心(站)职能职责,推进村卫生室纳入乡镇卫生院一体化管理体系,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推进全民建设和全民健康融合发展;三是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统一的居民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制度,统筹乡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应对乡村老龄化、空心化趋势,建立科学合理的养老服务体系。
4 结论
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要依靠科技力量,不管是在基层治理能力建设,还是在产业兴旺;不管是在城乡融合发展,还是在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都需要科技创新这一不竭动力,加强农业农村科技创新能力,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主要力量。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想带话建设不仅可以提升乡村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更是为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动力源泉和体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