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现代丝路寒旱特色农业的内涵、问题与发展对策
2022-02-08许开录张立衡
许开录,张立衡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一、甘肃的省情特点与现代丝路寒旱特色农业的内涵
甘肃位于祖国地理版图中心,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汇处、西秦岭山地边缘(凡炳文和陈文,2006)[1]。地域广阔,地貌复杂,地形狭长,气候干燥且类型多样。土地资源大体是“三分山、三分草、两分沙、一分林、一分田”。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海拔在1 000 米~3 000 米之间,年日照时数2 487.5 小时,年平均气温6℃~19℃,年均降水量仅为300mm,且时空分布严重不均,70%的降水集中在7、8、9 三个月。自产水资源多年保持在289.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和亩均水资源分别为1 077立方米和378 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2 和1/4,属我国严重的缺水地区。耕地面积520.95 万公顷,只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2.62%,人均耕地0.20公顷,有效灌溉面积不到耕地的1/3,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林地面积796.28 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1.33%;草场面积1 430.71 万公顷,草原综合植被盖度53.02%。高寒和干旱是长期制约甘肃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
甘肃立足省情特点,在充分考虑资源环境、市场需求和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提出大力发展现代丝路寒旱特色农业,这是对农业区域布局与发展战略的一种全新定位,也是将发展传统大宗农业的劣势转变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优势的一种新的实践与探索,不仅有利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形成与其他省区错位发展的差异化农业发展格局,而且还有利于打造“甘味”区域公用品牌主导的农业特色产业集群,探寻甘肃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路径。结合省有关文件中的表述,有学者将甘肃现代丝路寒旱特色农业定义为:运用现代技术、装备、管理改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抢抓“一带一路”倡议机遇,深挖国际国内双循环市场潜力,积极探索具备绿色、优质、高效的区域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张博文,2020)[2]。基于此,我们将现代丝路寒旱特色农业的内涵特征概括为:①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实用农业生产技术为依托,通过推动生产技术和生产装备的革新以及采用现代生产组织方式、管理手段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模式促进农业生产由超小规模的劳动密集型、分散型经营向适度规模的技术密集型、合作型经营转型。②通过深挖市场潜力、改善生产条件、提升产品价值,推动农业从低附加值的初级农产品生产、内销向高附加值的“甘味”特色农产品生产、外销转型,在“延链、补链、强链”的过程中,整体提升农业的综合效益。③更加注重甘肃农业与“寒旱”气候条件的契合匹配、特色定位与提质培优。一方面,甘肃现代丝路寒旱特色农业立足“寒旱”特质气候条件与脆弱生态环境实际,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趋利避害,顺应山地高原、戈壁沙漠、苦旱之地适宜发展绿色、有机、高品质农产品的自然区位优势,着力打造与其他省区差异明显、更具市场竞争优势和开发价值的有机生态农业。另一方面,甘肃现代丝路寒旱特色农业要求结合高海拔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无污染的农业“立地”条件,抢抓“一带一路”倡议机遇,发挥通道枢纽功能明显的优势,大力发展“丝路”时空定位、“好中有”“特别特”的“甘味”名优特色农产品,探寻寒旱特色农业提质培优的实现路径。④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其中的“寒旱”就是要求立足甘肃的生态环境条件,在分析利弊、尊重自然法则与市场规律的前提下,以逆向思维科学精准谋划农业;现代则是要求通过推广应用先进实用的农业生产技术、工业机械设备以及新工艺、新方法等来破解脆弱生态环境与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约束,实践探索科技兴农、工业强农、生态农的新路径。⑤是对我国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赓续与发展。中国几千年农业生产活动积淀的农学思想、耕作制度和生产要领等,既能很好地诠释甘肃发展现代丝路寒旱特色农业的基本遵循,又能在现代丝路寒旱特色农业的发展中得到传承、丰盈与发展。彭金山教授将传统农耕文化的深厚哲学意蕴凝练为“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彭金山,2011)[3],这八个字与现代丝路寒旱特色农业的意涵高度契合,其中“应时”“守则”“和谐”意指耕农必须遵从、恪守客观规律与自然法则,“取宜”则是要因地、因时制宜、顺势、借势而为,千方百计将“干旱”“高寒”劣势转变为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因此,甘肃发展现代丝路寒旱特色农业,既是对省情特点、区位环境条件和农业发展基础的深刻认识,也是汲取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经验,顺应市场对农产品的多元化需求,推动甘肃特色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二、甘肃现代丝路寒旱特色农业的发展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2020 年,随着甘肃最后8 个深度贫困县的脱贫摘帽,甘肃彻底撕掉了“苦瘠甲天下”的历史标签。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根本,没有产业的发展,“三农”问题就难以根治,农业农村现代化就只能是美好的期盼。正因如此,甘肃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治本之策,在加大政策扶持、资金投入、人员培训的基础上,着力构建保障产业发展的“四梁八柱”,鼓励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引领带动农户创新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和经营模式,促进农业土地、资金、劳动等生产资源要素向现代丝路寒旱特色农业聚集。目前,已初步建设形成以“肉牛、肉羊、蔬菜、苹果、马铃薯、中药材”六大特色主导产业为主,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买卖、小作坊“五小”产业为补充的产业发展格局。据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农经处提供的数据表明,2020 年,甘肃全省“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的增加值达到753 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60.9%。年末牛存栏482.0 万头,出栏228.6 万头,分别比上年增长5.2%和6.4%。羊存栏2 191.8 万只,出栏1 737.1 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10.3%和12.2%。蔬菜面积40.18万公顷,产量1 478.51 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5.4%和6.5%。果园面积32.67 万公顷,产量481.07 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4%和9.7%。马铃薯面积68.67万公顷,产量1 550 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0.4%和3.3%。中药材面积28.68 万公顷,产量123.22 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5.8%和8.9%。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甘肃现代丝路寒旱特色农业实现了从杂弱小、零散状、碎片化到规模化、集群化、产业化的巨大转变。但由于认识、资金、技术、市场、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原因,甘肃现代丝路寒旱特色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培优仍面临诸多问题。
(一)村域产业结构杂化现象严重,没有形成基于比较优势的“一村一品”
甘肃发展以“牛羊菜果薯药”为重点的现代丝路寒旱特色农业是基于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的战略抉择,但具体到某个乡、某个村,一定要按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布局原则,从“我能够生产什么(取决于当地的气候环境和资源禀赋)”和“我应该生产什么(取决于产品的市场需求和比较优势)”两个维度进行科学论证,以优选比较优势明显的乡域、村域特色产业。但目前甘肃农业特色产业在乡域、村域层面并没有形成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布局,80%以上的行政村,产业结构杂化,“小而全”现象严重,农户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盲目跟风,抱团发展“一村一品”村域特色产业的思想不统一、生产无计划、经营无秩序。加上村域特色优势产业频繁变动,乡、村一级没有具体的产业发展规划,一味听命于上级指示,领导换产业变,主导产业缺乏连续性、稳定性。村上又缺乏规模实力强的农业产业化企业,一些种养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农户土地后,因资金保障、技术支撑、产品销售、社会服务等短板的制约,难以形成适度规模的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能力孱弱,产业化联合体分工合作与联结不紧
发展现代丝路寒旱特色农业,必须大力培育发展具有较高组织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便引领带动农户按照农业社会化大生产专业分工、利益捆绑、抱团发展的原则,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融合,破解农地“细碎化”配置导致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着力提高农业、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进而推动形成竞争优势明显的区域农业产业集群。但目前我省引领现代丝路寒旱特色农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多规模实力孱弱,带动能力不强,打造的产业化联合体或“龙型”产业体系专业分工不清,利益联结不紧,契约意识淡薄。农户在与龙头企业、合作社签订合同订单后,当市场价高于合同收购价,农户就不讲诚信,违约自销农产品;龙头企业、合作社在遇到市场价格走低、以合同价收购农产品无利可图时,又以农户生产的农产品达不到质量标准为由拒收农户的产品,并有意拖欠货款。致使“龙头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稳定性差,组织带动能力和资源聚集效应大打折扣,影响了现代丝路寒旱特色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基层农技推广与流通体系不健全,农业科技支撑与流通服务保障乏力
现代丝路寒旱特色农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培优离不开强有力的农业科技支撑和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流通服务,但目前,我省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进村入户的通道不畅,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基层农技人员少、业务能力低,且因工作杂乱繁重,农技人员很难将时间精力投入到农技推广服务中。农业科研院所参与现代丝路寒旱特色农业建设的责任心不强,科技创新的激励力不足,科研人员(团队)深入农业生产一线进行成果转换、破解技术难题的积极性不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自身科技攻关与孵化的能力差,投入科技创新、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的资金设备少,人员匮乏,导致对寒旱特色农业的科技支撑乏力。同时,支撑“甘味”农产品外销的供应链体系、营销体系不健全,营销方法手段落后,农产品产地集散市场规划布局、仓储保鲜设施建设与配套服务难以满足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延链、补链、强链”的需要,政策信息、供求信息、价格信息、物流信息管理混乱,收集、传输不及时,不仅增大了寒旱特色农业的供应链成本、流通成本,而且也影响到工商资本、外商资本投资甘肃寒旱特色农业开发的信心。
(四)投入保障与风险防范机制不完善,丝路寒旱特色农业主要靠政府推动
发展现代丝路寒旱特色农业需要建立完善的投融资机制与风险防范机制。但目前我省的情况是:一方面作为农业主力军的个体农户因农业投资大、风险高、收益低,不愿意在寒旱特色农业的发展上增加投资;另一方面农村专业种养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又缺乏跨界联合、股份合作、抱团发展,共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共打共推“甘味”区域共享品牌的经营意识,总想自建全链经营的产业体系,但又因自身经济实力的限制,很难建立起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全产业链体系。尽管甘肃省委政府已启动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但因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自身实力不足,加上农业投资收益低而不稳。虽然政府整合了大量财政资金助推寒旱特色农业提质培优,但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并不明显。加上发展现代丝路寒旱特色农业的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没有构建起覆盖“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发展的“安全网”,农户、合作社从事农业规模化经营风险大、效益低,导致大量农村青壮劳力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坚守乡村,种地养畜,投身现代丝路寒旱特色农业建设。
三、促进甘肃现代丝路寒旱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打造“一带五区”农业布局,培育寒旱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依据自然禀赋与比较优势,围绕“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优势产业,科学论证,统筹规划,聚力打造“一带五区”特色农业生产布局。即打造以绿色有机瓜果、高原夏菜、奶产品及特色养殖等为主的沿黄农业产业带,以现代制种、酿造葡萄、啤酒原料、戈壁蔬菜、苜蓿草等为主的河西灌溉农业区,以双低油菜、有机苹果、小杂粮、黄花菜、杏等地方特色名优农产品等为主的陇东雨养农业区,以马铃薯、中药材、优质苜蓿、饲用玉米、花卉、百合等为主的中部旱作农业区,以优质花椒、核桃、苹果、油橄榄、银杏、食用菌等为主的陇南及天水南部山地特色农业区,以豆科牧草、牦牛、藏羊、藏药等为主的甘南高寒牧业区。同时,应顺应农产品市场走向多元化、绿色化、营养化消费的趋势,聚力发展“甘味”品牌统领、“寒旱”特色立地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名优产品,并促进农地有序流转,推动小农户、小地块联合集中,逐步形成“集点成线、连线成面、聚面成片、串面成带”的现代“寒旱”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夯实寒旱特色农业组织基础
发展现代丝路寒旱特色农业必须创新农业的生产组织形式与经营模式,围绕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小地块与大产业”的矛盾,做大做强村集体股份合作社和农村能人创办的家庭农牧场,着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并按照“专业分工、股份合作、利益捆绑、风险共担”的原则,构建“龙头企业主抓农产品加工、销售、合作社主抓统一经营服务、农户主抓初级农产品生产”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动联合体内各经营主体发挥自身优势,进行基于资源整合、产业链共建的深度合作,以形成符合农业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龙头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现代农业生产组织形式(许开录和赵珂巍,2016)[4]和“农业生产在户、经营服务在社、加工销售在企”的农业经营模式,进而形成抱团发展现代丝路寒旱特色农业的长效机制,一揽子解决农村土地、劳动、资金、技术、政策、制度等的有效聚集与优化配置问题,确保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创新能够产生叠加效应。
(三)构建多元投入保障机制,破解寒旱特色农业资金瓶颈
为促进丝路寒旱特色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培优,必须建立完善财政、金融、工商资本、农业经营主体等各方共同投资寒旱特色农业的多元投入保障机制,着力解决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一是在财政预算中要把丝路寒旱特色农业作为重点来安排,适度提高中央财政、省财政转移支付的额度和比例,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以强化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二是财政注资成立专门的农业信贷担保机构,通过农业信贷担保机构与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的合作,推出更多方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的担保方式和扶农、助农、惠农的金融产品。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有序引导工商资本、外商资本下乡,投资特色农业开发建设。四是遴选扶持单体规模实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合作社联合社)上市,使其在更宽领域筹资融资,以解决其培植产业集群、开发产业链所需的资金。
(四)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强化寒旱特色农业科技支撑
一是健全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激励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深入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宣传推广农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强化寒旱特色农业的科技支撑。二是大力推广以双垄沟播技术为主的地膜覆盖技术、以测土配方施肥为主的培肥地力技术、以集雨补灌为主的旱作节水技术、以保护性耕作为主的机械化作业技术,着力提升农业的防寒抗旱能力。三是持续抓好河西走廊及沿黄灌区国家级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总结推广以垄膜沟灌、膜下滴灌为重点的水肥一体化、深耕深松等节水配套技术,推进高效节水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四是持续推进甘南及祁连山高寒牧区草原生态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大力推广“牧区繁殖、农区育肥”和“农区供草、牧区舍饲”畜草双向对流循环模式(张博文,2020)[2],聚力做强牛羊草畜产业,实现农区与牧区,种植业与养殖业互补互促、良性发展。
(五)完善流通与风险防范体系,化解寒旱特色农业经营风险
为推动现代丝路寒旱特色农业扩量、提质、增效,必须在延伸产业链、贯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促进产销精准对接上下功夫。一是建设以省会兰州为中心、河西走廊为主轴、陇东南为支撑的农产品物流体系、供应链体系及信息平台建设,确保商流、物流、信息流互联互通。二是在省内二、三线城市建立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在不断强化集散、交易、中转等功能的前提下,借助互联网,大力发展线上下单、线下配送的现代物流增值服务(许开录,2016)[5]。三是号召特色农产品集中产区的政府、相关部门,有实力的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营销组织等到省外乃至境外设立“甘味”特色农产品展销窗口,通过合同订单、产地直供、联合促销等,扩大农产品外销。四是聚焦“延链、补链、强链”,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装备升级,着力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和“甘味”品牌统领能力。五是完善政策性和商业性有机结合的农业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确保农业投入安全可靠,收益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