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逻辑内涵、时代挑战与路径抉择

2022-02-08张青郭雅媛

农村金融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现代化农民

◎张青 郭雅媛

以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逻辑内涵及重要意义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农村地区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短板,但也是最具潜力和后劲的地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支撑。而乡村振兴是促进全体农民共同富裕的战略支持,是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必经之路。

(一)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

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现了现行标准下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和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提前十年完成了联合国减贫目标。站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上,作为衔接脱贫攻坚的“三农”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部署,瞄准缓解和消除相对贫困问题,将战略对象从农村贫困人口延伸到全部农村人口,将战略范围从农村贫困地区延伸到全部农村地区,通过实施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农业现代化体系、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我国实施改革开放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如果经济发展起来了,贫富差距却越拉越大,就违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违背了全体人民的意志,所以要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并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和谐安定。

共同富裕深刻贯彻了新发展理念的共享发展内涵,并体现在以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之中。第一,共同富裕是全民富裕。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少数区域的富裕,而是包括农民在内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能落下农民农村,消除城乡分配不公、两极分化和贫富差距任重道远。第二,共同富裕是全面富裕。共同富裕具有全面丰富的内涵,农民农村不仅要实现物质生活富裕,还要实现精神生活富裕,要注重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第三,共同富裕是共建富裕。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以全民共建实现全民富裕,离不开农民作为农村产业发展的主体力量。第四,共同富裕是渐进富裕。共同富裕不是同等富裕、同时富裕,不同区域、不同个体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都是逐步推进的。共同富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螺旋式上升过程,要坚持先富带后富,让一部分地区和人民先富起来,不断缩小区域和城乡之间的收入等方面的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同时,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绝对平均主义,城乡富裕程度在一段时期内存在适度差距是被允许的,但该差距一定要符合逐步缩小的趋势,直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

(二)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基本关系

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是辩证统一关系,两者虽然内涵机理有差别,但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是我国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

1.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统一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统一于我党的人民性宗旨,统一于新时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初心和使命,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共同富裕是贯穿我国“三农”发展的根本宗旨。广大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以农民利益为根本利益,促进全体农民全面发展,符合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要求。乡村振兴以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持续提升农民收入的同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在实现农民物质富裕的同时实现其精神富裕,切实提高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统一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百年奋斗目标

我国的现代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国要实现共同富裕,关键是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顺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共同富裕的阶段做出了规划,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2050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国家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通过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共同富裕,是以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主线。然而,农业农村现代化所要企及的最终目标也是共同富裕(王春光,2021)。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共同富裕目标统筹规划,同步推进,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2。“十四五”规划则进一步明确了2035年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3。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中最新补充了“到2025年要实现农业基础更加稳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梯次推进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新时代加强数字乡村建设,以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倒逼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推动农业生产力不断提高,保障了农业基础逐步稳固和高质量农产品持续供给,这是农业农村迈向现代化的新特征。此外,以乡村振兴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以组织振兴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也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三)乡村振兴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

乡村振兴是站在与脱贫攻坚有机衔接的新历史方位上推进共同富裕的重大发展战略,为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重要保障,是农民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过程。

1.乡村振兴立足“三农”发展的重要历史方位,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的终极目标,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历史过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目标追求。我国农业农村对于共同富裕的探索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打土豪分田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改革开放时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时代的脱贫攻坚等一系列改革和减贫的发展历程,为新发展阶段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然而农业农村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农民群众在我国低收入群体中占比较大,实现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虽然是我国处于不同历史方位上的两个重大战略决策,但都是要实现共同富裕。

2.农业农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基础保证

共同富裕的逐步实现有赖于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然而农业农村长期以来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加、国内外发展形势严峻复杂的情况下,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三农”的“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更加明显。一方面,乡村振兴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4粮食安全位于国家安全之首,严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粮食和农副产品的供给保障,并且将农业供给从增量逐步过渡到提质,不仅能够提升农业发展水平,还能够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另一方面,农业农村承接了农村劳动力的回流。农民的宅基地和承包经营地为返乡农民提供了创收和维持基本生产生活需求的缓冲平台,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等资源发展集体经济也能够为广大农民提供就业和增收保障,对于维护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保障共同富裕如期实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现代化强国的重要部分,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根本支撑

国家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重要特征和表现,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目标。乡村振兴的五个“振兴”是走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要途径,与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紧密相关。首先,从物质富裕层面来看,乡村振兴有利于加快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构建,有利于借助农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等平台壮大集体经济,同时提升乡村水、电、气、路、通讯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并促进乡村5G基站建设、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促进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良好条件。其次,从精神富裕层面来看,在乡村振兴中通过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提质发展,并加强农民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能够培养高素质人才和高素质农民,进而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现代化水平。

以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面临的时代挑战

当前我国内外部发展环境形势严峻,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面临挑战,以巩固提升脱贫成效和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一)城乡贫富差距依然显著,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

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将长期存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带来了新特征新要求;然而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发展不充分又是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消除贫困既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存在,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要消灭绝对贫困问题,其次要缩小贫富差距。进入新时代,虽然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消除了我国的绝对贫困,但这并不代表贫困问题已经完全解决,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为2.56倍,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大、分配结构不平衡的问题仍然突显,相对贫困人口规模依然较大,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产业发展基础不稳固问题以及返贫风险的存在仍然阻碍着农业农村的发展,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仍不健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仍然存在障碍,“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5。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市的“虹吸效应”又加重了乡村的“空心化”,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不断向城市集聚,发达地区和高收入群体更容易获得发展机会。此外,乡村地区技术水平较低,捕获技术红利的能力欠缺,加大了城乡收入不平等和基本公共服务资源不均衡现象,城乡之间“数字鸿沟”短期难以消弭。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是中国整体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起点,当前农村地区实现的全面小康水平仍然较低(魏后凯,2021)。因此,解决好城乡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是推动共同富裕的核心问题所在。

(二)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足

农业是立国之本,是强国之基。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生产力发展不充分。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民多采取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较低问题突出表现为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农业机械化率、科技化率水平较低以及高标准农田规模不足,进而导致了高质量农产品供给不足,农业产业发展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在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型转为创新驱动型的经济环境中,借助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尤为重要。同时,我国农村的交通、通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随着脱贫攻坚的开展获得了明显提升和完善,但仍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陈宗胜、朱琳,2021),尤其是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不高限制了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提升,影响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因此,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中依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此基础上还要注重以数字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基建,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多层次提高农村基建水平。

(三)外部发展环境极不稳定,推进共同富裕面临冲击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三期叠加”阶段,经济增长进入了新常态,同时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然而我国在新发展阶段面临着多重挑战,世界发展进程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逆全球化思潮涌现,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开始抬头,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愈演愈烈,同时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对此,我国提出了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着力促进内需潜力的释放,以出口转内需保证经济发展。宏观发展环境的不稳定性同样也对国内农业农村发展带来了冲击。我国农产品的进出口活动关系着经济发展,更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当前我国主要农产品进口依赖度及对外依存度仍然较高,在外部宏观条件不稳定的背景下,粮食安全问题或将面临冲击,为推进共同富裕增加了不稳定性因素。

以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路径抉择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组织振兴促进共同富裕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农村工作的关键力量,“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6以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要发挥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的优势,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要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领导体制。要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和统筹协调作用,加强党委农村工作机构建设。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培养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抓好农村党员作为“领头羊”这一关键群体,激发其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要加强乡村社会治理,通过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实现乡村组织振兴,进而提升国家治理的整体效能。我国要充分发挥全国一盘棋的制度优势,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二)大力发展乡村产业经济,以产业振兴促进共同富裕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是拉动农村经济增长、促进农民收入提高的重要驱动力。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要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要做好乡村产业区域布局规划,通过保护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同时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打破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吸纳资本、人才、技术、数据信息等资源要素向农村地区流动,打造乡村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一系列全产业链集群,通过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形成资源集聚、产业集聚优势,优化乡村产业结构、促进乡村产业提档升级。要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农业生产端着手,加大农业领域创新力度,加强种业研发培育,增强农业供给体系的适配性,以高质量农副产品激发市场需求,释放农村投资和消费潜力,增强农村经济活力。在此基础上,要注重农业品牌化战略,构建特色农业品牌和现代农业体系,建强和巩固农业产业,增强乡村产业竞争力。要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要以当地资源为依托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开发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新业态,促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产业收益让利给农民,以产业振兴促进共同富裕。

(三)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兼顾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

共同富裕既包含对效率具有要求的“富裕”,也包含了对公平具有高要求的“共同”。提升效率有利于做大“蛋糕”,提高整个社会的富裕程度;提升公平有利于分好“蛋糕”,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效率和公平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贯穿于生产与分配过程,直接影响着共同富裕的实现,必须正确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一方面,做大“蛋糕”是分好“蛋糕”的前提和基础。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充分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任务(魏礼群,2014)。通过科技和创新的力量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是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直接表现。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加强种质资源保护、提高种业技术自主创新研发力度和种业安全创新投入、提升良种化率,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创新将5G信息科技等数字化手段运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智慧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化率、机械化水平,提高现代化农业竞争力,增强农业发展比较优势,建成数字乡村,也是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分好“蛋糕”是公平正义在共同富裕中的集中体现。在以公有制为主的条件下,既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又要发挥按要素分配的激励作用,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同时还要构建科学的公共政策体系,完善对农业和农民的税收政策、财政补贴、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等再分配调节机制,优化金融支农政策,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结合,平衡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在此基础上,要更加重视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的第三次分配机制,鼓励企业等微观主体以自愿形式为乡村发展贡献先进的技术要素和生产管理理念及就业岗位。我国要建成“橄榄型”社会分配结构,就要牢牢把握好农民这一群体的发展潜力,保护农民在基本分配制度中的合法经营收入,推动更多农民群体迈入中等收入行列,更加积极有为地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

(四)坚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提高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

以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优势,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公有制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最重要的经济支撑,而农村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要充分发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推进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使农民充分享受资产收益,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不仅能够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能力,增强组织凝聚力,在领导农村工作中把准政治方向,还能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盘活农村资源要素,释放农村发展活力,通过入股等方式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真正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此外,通过建立合作社能够促进供产销一体化发展,还能够借助统一规模生产经营降低农民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益,增加农产品竞争力,通过集体力量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另一方面,要始终把提高农民收入摆在以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突出位置。当前,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途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推动农民财富变现和增值、提高农村居民财富保有量和财产性收入的关键 (刘培林等,2021)。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做好确权登记工作,并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要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巩固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加快探索并审慎推进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盘活农村闲置资产,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高素质劳动者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主体,在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提高农民收入、提升人力资本,能够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基础。

(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村全面实现共同富裕

我国贫困地区刚刚脱贫,发展能力和基础较为薄弱,要确保在中央设置的五年过渡期内保障政策的实施。首先,要加强对易返贫致贫人口的动态监测和帮扶,及早干预杜绝规模性返贫和新的致贫,通过持续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为共同富裕夯实基础。要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保障待遇差距,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其次,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基础,要高度重视乡村教育的作用,提高精神文明富裕程度。同时,在我国不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要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引导农村劳动力实现工农之间的自主选择、自由转换和双向流动,形成“亦工亦农、亦城亦乡”的新发展形态,推动农民职业化发展。通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竞争力,扩宽农民就业渠道,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教育等问题,持续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性收入。再次,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也是农民农村迈向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部分。要传承好中华传统的农耕文明,鼓励农村居民勤劳致富,激发人口内生动力,发扬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以乡风文明引领精神文明。同时,共同富裕与人的全面发展高度统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高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可及性,满足农村居民多层次、高质量的精神文化需求。此外,要牢牢把握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根本大计,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建设好山水田园、湖泊林草,是农业农村实现绿色、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实现共同富裕必不可少的部分。在乡村振兴中要让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发展绿色农业,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生态环境,致力于农业农村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实现。

注释: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9-10.

4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661.

5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N].人民日报,2021-03-06.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73.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现代化农民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边疆治理现代化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饸饹面“贷”富农民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