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以农村金融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2022-02-08郭威

农村金融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农村金融共同富裕金融

◎郭威

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实现我国共同富裕目标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农民收入一直是“三农”问题研究的主线,然而促进农民农村发展的难点突出表现为“贷款难、贷款贵”问题。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业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农村金融作为乡村振兴的动力支持和要素支持,也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深入分析农村金融对于乡村振兴中发展资金支持的影响以及现实挑战,进而探究农村金融支持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路径选择,有利于我国顺利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奋斗目标,以及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农村金融支持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和逻辑机理

农村金融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为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提供了资金保障,是农村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动力,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关键,对于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金融支持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作出了明确规划,到2035年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到2050年要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少数区域的富裕,而是要实现包括农民在内的全民富裕以及包括农村在内的全区域富裕。同时,共同富裕不仅要实现全体农民物质生活的富裕,还要提升其精神生活的富裕水平,并促进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发展。共同富裕的道路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坚持“先富帮后富”的原则,在新时代背景下以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为发展契机,促进农民农村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然而,农村地区刚刚结束脱贫攻坚战,摆脱了长久以来的绝对贫困,并且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存在,城乡贫富差距依旧明显。所以,农村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中最突出的问题,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仍面临多重阻碍。

共同富裕的前提是“富裕”,共同富裕的特征是“共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首先要以生产力的提高、产业的提质增效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农村地区如果没有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基础,没有财富的积累和扩展,农民的公平分配和共同富裕就无从谈起。以农村金融为手段,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的,为农村地区提供农业生产、乡村建设、农民生活等方面的资金支持,促进农村地区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在提高农村富裕程度的前提下,进一步实现财富在农民群体中的公平分配,充分发挥农村金融的普惠性,是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一直以来,人、地、钱都是农村发展的三大要素。农村金融在吸引人才流入乡村、盘活乡村闲置土地资源和实现土地集约化经营、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乡村,并最终实现乡村人才集中、土地集约、资本集聚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解决乡村振兴资金来源的关键途径。金融发展带来的农户和企业信贷资金投放量的增加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扩大,都对乡村振兴起了极大促进作用,并具有规模效应(孙继国、孙茂林,2020)。

(二)农村金融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机理

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离不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村金融为加大农业创新投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以及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等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同时农村金融回归实体经济保障了社会财富规模的增加和财富分配的公平性。

1.农村金融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动力支持

逐步实现国家现代化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根本表现,而农业农村现代化又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金融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是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关键驱动。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契机,而乡村振兴的实施则离不开金融的动力支持。我国农村金融经过七十年的发展,在农村资金的供需状况和乡村发展的熟悉度层面上积累了明显优势,是支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数字经济快速迭代的背景下,现代化农业发展有赖于农业科技的进步和机械化率水平的提高,而农业科技研发则有赖于金融资本的大量投入。在乡村振兴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化农业有机衔接的过程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量涌现,带来了更大规模、更长周期、更高质量的农村金融需求,农村金融成为了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关键手段。发展农村金融,加强农村高质量金融供给,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是化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必须跨越的历程(韩楠,2019)。通过金融手段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村发展短板、推进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构建现代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基础,也是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柱。

2.农村金融回归实体经济是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基础保证

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是金融回归实体经济的必然要求。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农村金融是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动力,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基础保证。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是相互联系、互利共生的关系,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重要功能,金融发展不能脱离实体经济而存在。涉农金融机构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能够严厉杜绝金融“脱实向虚”的不良发展趋势。农村金融通过完善资源配置,重点支持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不断落实农村金融改革,支持农户和涉农企业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扎实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三)农村金融是扎实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

金融支农是助力“三农”发展的基础,是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我国始终高度重视金融对于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加农民群众收入的重要作用,历年中央一号文件均对“三农”工作作出重要安排和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农村金融支持“三农”领域的形式和要求也都作出了明确部署,相继提出要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并不断促进金融资源向农村倾斜,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逐渐形成了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逻辑。农村金融在服务个体农户和家庭时,能够优化其资产投资组合,提高投资收益,降低投资风险,促进人均生产率和收入消费水平的提升,促进乡村振兴战略中相对贫困问题的解决。因此,农村地区要实现经济增长,要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必须有效释放金融功能,合理促进金融自由创新发展,助力强大金融引擎的形成。

农村金融支持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发展现状和现实挑战

伴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脱贫攻坚战的顺利收官,我国农村金融充分发挥了支持“三农”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农村金融在支持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方面仍然存在短板和现实挑战亟待解决。

(一)农村金融支持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发展现状

伴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脱贫攻坚战的顺利收官,我国农村金融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效,充分发挥了其支持“三农”发展的作用。我国涉农贷款规模持续扩大,金融支农力度不断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逐渐提升,信贷资产质量提升,农村金融机构风控体系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扶贫成效显著,普惠金融发展态势较好,扶贫小额信贷、扶贫再贷款业务不断完善,扶贫信贷、保险产品不断创新,互联网金融的推广催生了农村电商“网络直播带货”等形式,带动了扶贫农产品供销体系的快速畅通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发展态势良好;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逐步健全,金融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了由大型国有金融机构、国家政策性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以及村级农民资金互助组织构成的农村金融体系。与此同时,我国土地制度改革和土地资本化的推进有效应对了农村金融供给由于抵押担保限制受到制约的难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贷款难、难贷款”问题。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覆盖面、可得性和便利性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提高,保险机构的金融覆盖率不断扩大,村镇金融网点不断增加,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不断满足农村投融资需求,实现了降成本提效率。农产品期货市场逐渐建立起来,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发展较快。

(二)农村金融支持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现实挑战

立足新的发展阶段,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逐渐向大规模和高质量转变,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对于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要求不断提高。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仍然存在供需不匹配、普惠性未充分发挥和金融体系不健全的问题。

1. 农村金融供需不匹配矛盾较为突出

我国农村金融需求呈现扩大化和多样化的特点,但是由于农村金融供给总量不足且质量和效率不高,金融供需存在不匹配现象。随着城镇化和城乡融合的推进,我国传统小农生产逐渐向现代农业转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农村金融需求特征从分散化、小额化、短期化、单一化逐渐向集中化、大额化、长期化、多元化转变。但是,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主体主要为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以及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金融资源供给有限,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产品服务和基础设施的供给均不能满足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阻碍了乡村的发展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完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势在必行。此外,我国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能力不足,以信贷业务为主,金融供给侧结构性问题突出。我国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和模式较为单一,同时也造成了金融产品同质化现象,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不相匹配,并且创新动力不足、改革不彻底等也加重了农村金融供给不足。除此之外,人才是农村发展的关键动力要素,只有重视人才培养,才能加强农村金融创新力度,普及宣传农村金融知识,有效提升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效率。

2.农村金融的普惠性尚未充分发挥

充足有效的资金供给是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然而农业支持工业优先发展、工业反哺农业的历史趋势造成了农业发展滞后的现象,并受限于农业农村抵押担保物的有效性不足以及外部“虹吸效应”的影响,加之农业生产周期长、收益低、风险高的特点,农村地区资本收益相对较低,在市场化条件下,金融机构介入农村市场的意愿不高,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不充分现象突出,甚至出现农业资金外流、农村储蓄等金融资源逆向流回城市的情况。同时,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但在总体覆盖率和使用普及率方面仍然亟待加强,在普及互联网支付结算等方面也存在一定障碍。并且由于金融机构的营利性质,农村金融服务大客户的规模大于服务小客户的规模,服务发展较好的地区和产业的占比高于服务资源缺乏和环境较差地区的比例,在普惠性方面较为欠缺。

3. 农村金融体系亟待完善

一方面,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较为薄弱。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多元化金融体系的需求日渐旺盛,在投融资、防风险、跨期对冲、保值增值、咨询决策方面的需求呈增长趋势。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体,服务“三农”的保险、基金、信托、证券、抵押担保、资产管理方面的金融机构较少,农村金融服务及产品多集中于信贷业务和支付结算业务,各组织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合作分工机制,且金融服务效率不高,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结构发展不均衡。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迟缓,农村的保险意识有待提升,农户对于农业险的接受度不高,导致其难以有效保护农民利益。同时,还存在金融支农效益低、金融风险大,以及金融风险的管控能力较弱的问题。另一方面,农村金融信用体系不健全。由于农户和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信息收集较为困难,且存在部分故意不履行偿贷责任的现象,所以我国缺乏完备的农村信用体系和担保体系,不利于农村金融机构进行贷前客户筛选、贷中资质审查和贷后风险管理,导致信息不对称造成“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概率较大。同时,我国存在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抵押担保体系不健全的状况,融资担保公司业务开展较缓,分散信用风险能力较弱,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有待优化。

农村金融支持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践举措

发展农村金融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过程,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手段,要从提高农村金融供需适配性、构建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强化农村金融风险管理、加强财政金融协同效应、强化金融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特色农村合作金融等方面着手,扎实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

(一)提高农村金融供需适配性,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优质的农村金融供给是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能够为实现农民农村物质富裕提供资金支持。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农村金融供给要着力于质量和效率的提升,推动乡村从单纯追求数量的经济发展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转变,实现量变到质变的嬗变(王修华,2019)。

1.增加金融有效供给,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要求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的金融供给,高质量的农业发展要求不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农村金融精准供给。要扩大农村金融机构规模,支持农村中小型持牌金融机构有序发展。金融机构要精准识别和激发农村潜在金融需求,并准确对接农村发展金融需求,因地制宜设计金融创新产品和制定风险防控机制。同时,乡村振兴金融的公共品属性决定了其应将政府“单中心”主导供给转变为多元化“多中心”供给模式(刘树新,2019)。要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利用金融手段补足农村经济发展短板,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水平。农村金融发展要能够在吸引社会资本流入的同时凝聚人力资本并形成人才集聚(吴南,2019),要以乡村人才振兴为目标,加强农村金融高素质人才供给,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好资金和人才等要素支持。

2.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推动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

在乡村振兴大力培育乡村自主发展能力的趋势推动下,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也逐渐由政府主导转为市场主导,其中金融市场作为主要市场要持续创新投融资产品,有效推动金融资源的高质量利用。一是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发新型信用类金融支农产品和服务。在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背景下,通过集体资产股权进行融资,大力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农业企业也可以依托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增加直接融资的比重。二是创新服务模式,正规金融机构要借助数字化金融发展契机,充分利用移动终端依托互联网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利用大数据、区块链、5G新技术助力数字乡村发展,推广网上银行以增强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实现金融科技和农村金融的接轨。三是创新抵押担保对象。抵押担保是农村金融创新的关键点,积极探索多样化抵押担保物,围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进行抵押贷款试点,推进土地改革,并不断探索农产品产权质押、农村集体土地房屋抵押、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集体资产股份抵押、大型农机具抵押、农业生产设施抵押、生猪活体抵押等信贷业务,建立多元化农村资产抵押质押融资模式,推动农村金融创新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和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盘活多样化资源要素,拓宽农民获取生产和发展资金的渠道。

3.金融要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产业生产效率

科技创新是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长效动力。农业技术水平的进步关系着农业产业的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但由于农业科技研究往往存在着较大的投资风险,农业科技企业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然而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要进行大规模农业科技的研发,势必需要大量金融支持。政府要依托政策优势鼓励农村金融机构选择优质的农业科技产业,加大农业科研投资力度,有效实现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为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贡献科技力量。

(二)加快构建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完善金融支农组织功能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要“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要“发展农产品期权期货市场,扩大‘保险+期货’试点,探索‘订单农业+保险+期货(权)’试点”“鼓励证券、保险、担保、基金、期货、租赁、信托等金融资源聚焦服务乡村振兴”。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是农村地区获取多样化金融资源的体系保障,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了多种形式的金融支持。面对乡村振兴中农村金融需求在投融资、防风险、套期保值、对冲增值、理财咨询等方面的扩张与农村金融供给集中于基础信贷的活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建立多样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较为迫切。

1.构建多层次农村资本市场体系

现代化农业体系的金融支持是一个综合性的金融问题,不单是信贷问题,还应该包括信托、担保、农机租赁、农业保险、农产品期货、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等其他金融形式(王曙光、王丹莉,2018)。金融机构要做好市场规划和公司治理,优质涉农企业要通过资本市场上市、挂牌融资、发行债券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要放松涉农企业股票市场门槛,提高股权融资比重,建立农产品大宗商品市场,发展农产品期货期权交易,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风险,建成竞争能力强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为农村的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的增收理财提供优质的金融渠道。

2.建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

农业生产不仅风险系数较高,且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保险是规避农业生产风险、保障农业经营主体财产的关键措施。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农业保险普及程度仍然较低,政府应通过对农业保险公司的政策性优惠以及保险补贴,完善保费补贴机制和再保险体系,推动农业保险覆盖面的拓展和力度的加大,并督促保险公司进行合理赔付。同时主动创新适宜当地农业生产的保险险种,为乡村振兴的农业产业发展规避风险提供保障,为以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筑牢风险防火墙。

3.构建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数字金融融合发展的体系

首先,要构建多元化、可持续现代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立由大型国有金融机构、大规模农商行、中等规模农商行和地方性银行、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村级资金互助和社区合作基金等金融机构组成的“巨大中小微”五个层次的农村普惠金融市场(王曙光、王丹莉,2018),完善农村普惠性金融组织体系、产品体系、综合服务体系,实现其对于农民职业化转型的长期福利增益效应(刘玉丽、马正兵,2019)。在以乡村振兴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背景下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有利于保障每个农民个体均能获得金融资源和发展机会。其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村发展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发展“以绿色信贷为核心引领,以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和碳金融等为新动能的绿色金融支持合力”(王波、郑联盛,2019),支持绿色低碳农业可持续发展,支持涉农开发项目以绿色化、生态化为导向,向低能耗、低污染和高产出的绿色生产方式发展,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有效防止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依托绿色金融支持农业发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绿色金融要与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相互融通,实现“三农”的可持续发展,化解农村金融供给排斥与需求排斥并存的矛盾(杨林、邹江,2019)。共同富裕包含了生态文明富裕的实现,以绿色金融为工具构建绿色低碳与经济发展之间利益平衡的耦合机制,有利于乡村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农村全面富裕的实现。再次,伴随着数字金融的发展,运用互联网金融弥补乡村线下金融难以全面覆盖以及部分地域广、人口少、距离远的农村地区成本收益不匹配情况的优势逐渐凸显,运用数字金融打通“最后一公里”成为必然趋势。农产品网络直播带货平台的兴起也为农村电商创造了较好的发展机遇,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资源,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新渠道。但是由于农村普及数字金融依托的数字基建有待完善以及农村正规金融教育供给严重不足的问题,农户对数字金融的接受能力不高(马小龙,2020)。农村金融机构要通过互联网创新支持金融产品信息传递以及构建线上金融服务平台和农民现代化生活服务平台,为农村地区盘活土地要素提供信贷资金支持,为农民提供网络电子支付结算、缴费查询、购买理财和保险服务等服务功能,并大力支持农村电商发展。同时,也要通过适当的物理网点补足“数字鸿沟”,促进实体和数字服务共同发展。除此之外,还应做好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知识的普及,提高农民的金融知识储备和风险意识,多层次提升农民的精神富裕水平。

(三)强化农村金融风险管理,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农村信用体系和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是提升农村主体获贷能力的重要保障。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离不开有效的农村金融风险管理。首先,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在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过程中防范风险的关键基础。农村金融机构要借助央行征信系统实现农业经营主体信用数据库共享对接,要与政府合作共同探索建立更加完备的农村信用体系,构建风险补偿机制、完善担保制度和保险制度,建立起完善的农村信用体系和担保体系,为农村金融机构开展信贷业务、保险业务、抵押担保业务等提供信息支持。其次,基层农村金融机构应利用自身优势搜集建立农户和农业企业的信用信息数据库,通过村规民约和金融法律知识的宣传强化乡村内部失信约束,通过诚信教育和信用奖惩机制营造良好的乡村信用氛围。再次,要完善农村金融风险动态监测机制,关注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变动,及时监管、识别、评估和防范化解风险。最后,在适度开放农村金融市场、降低市场门槛、吸引社会多元化主体为乡村振兴提供资金支持的背景下,银保监会等相关部门要对农村金融机构实行有效监管,中央和地方部门要形成高效监管配合,建立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考核评估体系、农村金融差异化监管体系,灵活设置监管考核指标,注重社会绩效的发挥,在监管过程中适当放宽条件,调整监管指标规定,在保障农村金融良性发展、保障农村金融安全性的前提下给予金融服务“三农”和实体经济更多创新空间。

除此之外,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和加快农村金融立法也是维护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环节。持牌金融机构资金难以满足乡村振兴经济发展中的资金需求,要引导体制外资金的进入并构建其合理经营模式(陆岷峰,2019)。受到传统农村金融分散性、临时性、小额性的影响,加之熟人社会信息优势的存在,民间借贷目前仍然是一般农户的基础借贷方式,其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民间资本是促进“三农”发展的金融资源中的一部分,要探索通过规章制度或法律规定增强其规范性,降低民间借贷的风险性,保障民间资本的安全性。同时要构建农村金融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政府、农村金融机构、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农村金融相关主体的职责和利益关联,督促农业农村结合自身特点开展金融业务,并为农村金融有序健康发展提供保障监督,维护农村金融政策环境。

(四)加强财政金融协同效应,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要“在健全风险阻断机制前提下,完善财政与金融支农协作模式”。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要加强财政和金融的协同作用,政府财政资金支持要向农业农村倾斜,完善乡村振兴财政支持体系,扩大乡村财政支持项目种类和规模,优化财政资金分配方式,发挥财政政策导向功能和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鼓励和引导金融资本、工商资本投向农村地区。构建“三农”担保体系,政府要积极提供信贷支持,并通过税收优惠和信贷补贴方式为涉农金融机构的部分风险损失提供补偿。

人民银行要发挥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抵押补充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的正向激励作用,对农村金融机构实行相对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再贷款、再贴现的力度,实现农村金融差异化制度,并畅通再贷款优惠利率政策向涉农实体经济的传导,更大程度释放乡村振兴支持资金规模。财政部门和税收部门要完善财政奖励、税收优惠和补贴支持政策,保障农业贷款资金的投入,为涉农贷款提供贴息和定向费用补贴,并对新涉农金融机构提供专项资金补贴,通过降低成本支持农村金融发展。同时,政府要发挥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村融资主体的作用,搭建交流平台实现信息交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保证金融服务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便利性,为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释放更多金融资源。

(五)强化金融支持农业产业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支持,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基础支撑。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是高质量农产品供给的实现条件,是实现现代化农业产业链延伸和完善的保障。设施配套健全、体系完整的产业链是现代化农业产业的特点,要加快农村农业产业和非农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产业的专业化和集约化,实现农业经营主体与市场的高效联结。在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体系构建方面,由于农产品的加工、收购和流通均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季节性,在一段时间内对农产品的收购、仓储加工等的资金需求较为集中,农村资金供给不足,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赖于农村金融的支持。要发展农业价值链金融,调动农业价值链产品流、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等信息资源整合,促进农业金融创新性和普惠性的实现,为乡村产业兴旺提供新的发展契机(姜松、喻卓,2019)。

农村金融为农业产业链延伸提供了重要支持。畅通农业产业链能够提高农产品价值,让农民共享产业链增值红利,延伸农业产业链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促进国内大循环的关键。传统农业产业链亟待进行双向延伸,在产业链上游加强研发,在产业链下游不断延伸仓储、加工、物流、营销等环节,促进国内大循环形成,实现农业全产业链提质增效。农村金融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有效支持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支持特色农业发展,支持高附加值深加工产业发展,并为农业产业园、科技园等新型农业主体提供项目资金,提供优惠利率和税收优惠政策,设置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贷款期限,并为农业产业链提供风险防控和供应链金融支持,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助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

(六)发展特色农村合作金融,有效破解农民贷款难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出,要“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引导农民合作金融健康有序发展”。目前我国农村存贷比较低,实际上农村金融系统闲置资金仍然不少,甚至导致该部分资金通过内部调拨流出农村,却难以转化为农民贷款资金。农民合作社依靠熟人社会,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和管理成本高的问题,将存贷款功能内置于合作社内部,为社员提供包括但不限于资金在内的支持,落实利润社员内部共享机制,实现低成本约束,有效解决了农民贷款难问题。我国发展合作金融可借鉴日本、韩国农民合作社为农户提供技术、供销、金融、保险、生活等综合性社会化服务及内部相互支撑的体系模式(徐祥临,2019)。农村合作金融通过内部支持联结机制加强了对获贷农户提供获利途径的指导支持,一定程度上帮助其规避了经营风险,增强了贷款资金获利能力。同时,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能够保证购销过程和金融保险业务中的利润归农民所有,保障农民利益,确保农村金融“回归本源”的实现。要支持中国特色合作金融的发展,加快推进农村合作金融试点,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金融体制机制。要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引领,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的作用,支持农村合作金融建设,激活农村资源和农民财产权,以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为重点提升农民收入水平,扎实推进全体农民一起迈向共同富裕。

猜你喜欢

农村金融共同富裕金融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