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域课程”及其价值取向

2022-02-08张星宇吴笛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2年1期
关键词:广域边界校本

张星宇 吴笛

无边界教育强调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创造广阔空间和发展的可能性,主张课程即发展资源、学习即成长过程。让每一个孩子自由地舒展成长,是洪山实验小学“无边界课程”追求的效果和境界。“无边界课程”倡导回归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广域性、生成性和教养性,打破物理、资源、学科和技术等多重边界,积极建构广域课程体系。学校对无边界教育的探索,不仅仅局限在打破原有的边界,还包括探寻边界之外更为广阔的课程域,强调建立一种“时时可学、处处可学、人人能学”的泛在学习样态,强调建立发展性、生成性、过程性、开放性的课程生态。

“广域课程”的发展性即课程对于学生成长的价值性,丰富学生天性、品性、德性,为生命提供充足营养,为终身发展奠基,是无边界教育理念下课程体系最重要的教育价值观。

构建多维体系,让学生可选

在开足开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学校重组课程类型,整合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形成包含德行修为、文化传承、科技探究、身心健康、审美表现、社会实践等六大课程的“广域课程”体系。

基于无边界教育理念的“广域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特征:网络学习与课堂学习、实践学习相结合;虚拟班级与行政班级相结合;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关心学校发展的社会人士共同开发学习资源,组成学习共同体;教与学的时间、空间、课程、主题等具有高度互动性、可选择性;以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能力为基础,以活动为主要组织形式,密切学生与自然、社会、生活的联系,形成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广域课程”从三个园部出发,制定六个层次的课程目标和五个育人维度的课程体系,面向学生、扎根文化、探究科技、注重实践,开发和设计场馆课程、场所课程、场景课程,建设“泛在场域课程”,形成课程育人、文化育人、社会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的“365天广域课程”育人体系。

所谓“LOVE”课程,即L(Lighting点亮)、O(Outstanding成才)、V(Victory出彩)、E(Enlarging拓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激活每一个孩子,不仅让每个孩子都找到自己成才的平台,而且打破各种边界,拓展孩子们个性成长的空间。

无边界课程中心的五个“学院”从艺术审美、德行修为、科技创新、劳动教育、体育发展这五个儿童发展过程中尤为重要的维度进行校级社团的打造,在“双减”背景下,为学生提供更多向上生长的平台。

双向选择,兴趣无界。学校将丰富多彩的课程产品化,搭建“课程超市”,学生可以根据兴趣与特长“课程选购卡”自行选择喜爱的课程。学校为每一位被社团录取的学生颁发课程录取通知单,录取通知单上有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约定,让学生在课程中找到归属感。

助力多方突围,让教师可为

學校的年轻教师居多,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是青年教师的突出优势,这让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有了足够的底气。课程开发是学校每位教师专业成长的必备能力之一。学校“新教师成长营”设置了《成为课程设计师》和《品尝课程的味道》等以课程开发为主题的研修课程。教师在“实践—评估—开发—实施—优化”闭环模式中开展探索和实践,对自己所面对的情景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求作出评估,确定目标,组织内容,决定实施与评价的方式。在学校,人人都是课程架构师,学校鼓励每位教师基于个人特长与兴趣开发相关课程。为了让每个人都成为行走的课程名片,学校积极搭建平台,为教师创造条件,提供资源。

一是空间突围,打造处处可学的泛在课程域。为充分落实“时时可学、处处可学、人人能学、学习可见”的学习空间建设理念,真正落实“把校园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场所还给学生、把空间还给学生”的教育理念,学校在建设多维学习空间的过程中,强调特色课程场馆化、特色场馆课程化。学校将每一处精心设计的场馆利用起来,通过建设“创客空间”“文化长廊”“国学馆”等课程场馆、课程场所、课程场景,实现课程学习的情境化、可视化。

由此,学校的空间营造别具特色:教学楼与综合楼的每一条连廊都“别有洞天”,从一楼“穿越武汉”到二楼“童眼看‘一带一路’”,再到三楼的“时光隧道”和四楼的“生态科普馆”,一门门课程孕育而生,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设计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二是资源突围,构建时时能学的混融课程域。在充分调动教师课程开发热情的基础上,学校构建校本课程菜单,教师结合自己的兴趣和专业背景选择适宜的课程领域。为提升课程开发效率和质量,教师自发组成课程架构师共同体。为满足教师个性化课程开发的需求,学校通过家校社及高校、企业等共联共建的方式,营造了“万物皆课程”的课程生态。基于强大的课程资源,学校打造出“一园一亮点,一班一特色”系列课程。例如,“中华武术”和“围棋少年”在一、二年级全面铺开,不仅每周二下午集中开课,同时也在常规课程中推广。

在一个同时开展85门课程的小学校园中,传统的班级授课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孩子们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除了以选课走班形式突破空间壁垒之外,信息中心和课程学创中心还联合创建了“双线混融”的无边界课后学习中心,以教师自主录制微课和慕课的方式,为孩子们提供充分的课程研修资源和学习机会。

学校注重课程实施的活动化,把每一次活动作为滋养孩子心灵的机会,将课程理念渗透到每一天的校园生活中。如“校会中课堂”、每周“十一礼”课程、午间食育课程、小米粒劳动教育课程等,甚至学科素养活动都以“成长节”和“嘉年华”形式开展,让孩子们乐在其中,育在其中。

三是学科突围,开发学科统整的融合课程域。学校的课程建设强调课程的整合性,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学科整合以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叠与分化,彰显知识、技能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及其价值。例如,《穿越武汉》校本课程研发团队就结合学校的文化建设,从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向外延伸,深入探索“五育”融合实践,建立一张覆盖全学科全学段的校本课程网。

在打造STEAM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学校充分发挥教师多元化学科背景的优势,围绕生态科普长廊和生态园农耕体验基地开发《二十四节气的秘密》《孵育生命》《绿域移动生态角》等项目式课程。学生在真实的劳动体验中获得课程知识和生活经验,同时也锤炼了劳动品格。

道德与法治教师将党史教育课程化,注重把课程德育与生活德育相结合,从思政课堂中衍生《我的偶像是先锋》《党史学堂》《跟着党史游武汉》等一系列红色主题校本课程,将课程立德树人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实施多元评价,让成长可见

增值性评价提品质。为了激励课程架构师精心打造优质校本课程,学校课程研究评价小组开发了《无边界课程增值包容性评价》工具,通过机制撬动提升课程品质,形成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优化的良性循环。

用评价推动课堂研究。学校在课程中融入师生双向的质量评价标准,同时将课程评价和管理权限下放,推行多元评价。除走班上课常规考勤外,学生在课程中的过程性表现也纳入“成长嘉奖令”评价体系,学生可以通过积分兑换奖品,在终期评价中排名靠前的学生有额外荣誉,并获得下阶段优先选课权。

用好评价结果,树立示范效应。一方面,学校对各级各类课程中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评选出“社团之星”;另一方面,学校也对课程架构师进行考核,被评为卓越课程架构师的教师在原有积分奖励基础上,给予下一阶段课程场馆和学生优先选择的双重激励。

“广域课程”强调建立一种“时时可学、处处可学、人人能学”的文化氛围,建立发展性、生成性、过程性、开放性的课程生态,为学生提供一个无边界成长的优质平台。学校的教师给生命成长以无限可能,更能充分体现其自身价值。愿我们的孩子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能有“带得走的技能”和适应未来的能力,做学习真正的主人。

责任编辑/鄢志勇

猜你喜欢

广域边界校本
拓展阅读的边界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论中立的帮助行为之可罚边界
广域雷达信息采集系统应用
基于免疫算法的高容错性广域保护研究
被动成像广域空中监视系统综述
“伪翻译”:“翻译”之边界行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