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油画本土化进程中抽象语言符号的融入与表现
2022-02-07张剑宇
摘要:西方油画自传入中国始,便开始了本土化和民族化的演变,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本土创作者立足中国的文化土壤,对油画进行移植、改良与修复,使中国油画绽放出迷人的东方艺术魅力。要促进中国油画的良好发展,就必须全面思考、分析中国油画本土化的过程,准确把握中国油画本土化的现状与未来的发展趋势。抽象语言是中国当代油画中值得探讨的领域。文章从抽象语言的艺术特征、表现形式等方面对中国当代抽象油画进行分析,指出抽象语言符号在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的运用和在本土化、个性化方面的重要性。
关键词:中国当代油画;本土化;抽象符号;融入表现
公元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等人将油画带入中国,用作绘制教堂圣像,这也是油画第一次来到中国这片土地。20世纪初的“西学东渐”带动了油画在中国的传播,油画才作为媒介真正被中国画家们普遍推广和应用;如今,油画已然成为大众熟知且认可的画种之一。在油画本土化的过程中,能明显看到西画技巧与中国传统思维的结合,从而形成了独属中国语境、富有中国精神、表达中国情感的艺术风格。中国当代油画在本质内涵、艺术价值、艺术风格等方面都体现了时代精神,符合世界文化艺术的发展潮流。
一、中国油画本土化进程中的符号融合
清代,意大利籍画家郎世宁以独特的中西绘画相结合的方式,在西方绘画的基础上融合了中国传统写实技法,如《花鸟图》册中对鸟羽部分的刻画采用国画技法,而树干部分又保留了西方写实油画的光影和体积,这一绘画方式得到了国人的认可,并影响了很多宫廷画家。20世纪初期,徐悲鸿把西方的写实绘画体系引入国画创作,在徐悲鸿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绘画对象比例精准,他笔下的马,形象洒脱,骨肉结实,造型准确。当代油画要想更好地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上生根发芽,全盘西化的方式显然是不可取的,西方油画同中国传统绘画各有千秋,要让油画本土化,不能抛弃油画中绘画技法和材料媒介的运用,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绘画主题、绘画内容、绘画语言符号等方面实现油画的本土化。
在中国当代油画的本土化进程中,首先要在绘画主题上与西方绘画作区分,西方油画在其发展初期主要服务于宫廷和教会,题材的选取也多为宗教和历史。同样的,中国当代油画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绘画主题的人民性和民族性,例如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董希文油画作品《开国大典》,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开国大典的盛況,画面设色明快、大胆,人物主体偏左,呼应右侧天安门下的旗海和群众,其中的细节刻画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可谓油画本土化的典范。随着中国油画本土化进程的加快,每一个时期都有大批油画创作者为油画的发展添砖加瓦。当代画家在掌握油画技法和色彩运用的同时,要避免使中国油画走向僵化,应努力让绘画成为正确表达精神情感的载体。中国当代油画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完美地诠释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世界范围内也受到极大的重视,许多中国当代油画作品都能客观、真实地彰显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反映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二、中国当代油画抽象性语言符号的表现形式
(一)抽象油画的艺术价值
在当代油画艺术中,抽象语言的表达必不可少。“抽象”一词最早由画家瓦西里·康定斯基使用,指对真实世界的概括或对事物本质的抽离。抽象绘画很显然有原始艺术符号—图腾的影子,同中国古代的甲骨文异曲同工。但作为艺术思潮,真正的抽象绘画从20世纪开始,影响了抽象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的发展。米歇尔·塞弗尔说:“我把一切不带任何提醒,不带任何对于现实的回忆—不管这一现实是否是画家的出发点的艺术都叫作抽象艺术。”相较于与之对应的具象绘画,能看出二者的明显区别和各自独有的局限。具象绘画崇尚自然和现实,可以完整地复原想要表达的场景和事物,却有可能失去画面张力和艺术家的个性色彩。抽象绘画表达对现实的抽离,重在对艺术家个性的展现、对色彩和节奏韵律的抒写,可以承载充沛的情感力量,但超出极致的抽象绘画也会导致画面内容和意义的消亡,使之走向虚无。因此,抽象绘画和具象绘画有着某种平衡关系。抽象派画家往往以原始的激情,打破了画面的稳定形态,形成个性的抽象绘画语言。
(二)中国当代油画本土化进程中抽象符号的表现形式
西方抽象绘画包含多种艺术流派,将情感、线条、色彩组织成如同密码般的作品,是抽象绘画的普遍特征。抽象绘画甚至可以表现歌曲的韵律,如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爵士乐》和康定斯基的《即兴》。康定斯基在其著作《康定斯基论点线面》中也提到,音乐可以作为感受和体验抽象绘画的欣赏方式之一。中国当代油画的抽象语言符号受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影响,与西方抽象绘画表现出不同的魅力,在点、线、面的理念基础上融入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笔法和气韵,绘画内容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如在绘画中加入“阴阳”的哲学理念,抽象语言符号也多介于抽象与意象之间,或对客观现实题材加以取舍和改造。所以,融入中国传统符号是中国抽象油画本土化的必经之路,也是本土油画区别于西方抽象绘画的特征。
法籍华裔艺术家朱德群认为,在抽象油画中将西方的色彩关系与书法的抽象线条相融合,是塑造中国古典诗词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抽象意境的最好方式。在他的油画作品中,对抽象绘画中点、线、面符号的理解和运用完美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在地性。朱德群深受“北宋三大家”之一范宽的山水画影响,认为中国山水画很早就融入了抽象理念。经过画家的想象、糅合、提炼,风变成了抽象符号,雨也变成了抽象符号,透明的风、揉碎的山、湍流的水、分散洒落的夕阳光斑都以抽象符号的形式出现在朱德群的油画作品里,有时平稳舒缓,有时激烈亢奋,如交响乐般震撼观者的内心。
著名画家吴冠中晚年对抽象语言符号的运用炉火纯青,在许多风景题材的绘画中仿照美国抽象艺术家波洛克的运笔形式,很好地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笔法和气韵,如作品《野藤明珠》。在吴冠中的油画作品《周庄》中,大片青瓦白墙的排列是对景物特征的提炼与组织,黑色的小窗成了画面的“点”元素,周庄建筑的线条相互交织,分散而有规律。吴冠中特别擅长运用这类抽象元素,在《奥斯陆之夜》《长江山城》和《故宅》等油画作品中尤为明显,他以碎石、窗户、树叶为点,以树干、枝丫、藤蔓为线,以青瓦、白墙、河流为面,使抽象语言符号和中国传统绘画充分结合,创作出极具中国特色的抽象油画作品。
(三)中国抽象油画发展展望
油画能在中国普及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它具备深厚的民族性,这也是中国油画发展的基础。当今的抽象油画,无论如何创新,画家在探索和试验的过程中都一定要注重民族性和在地性。徐悲鸿先生将中华民族的美学融入西方油画,把西方油画的技巧引入中国画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西方油画与中国画都具有色彩的表现力,将二者的语言符号和绘画技法充分结合,融合探索,可以不断满足中国抽象油画的发展需求。
三、结语
一百多年前,油画在中国土地生根发芽,在漫长的融合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抽象油画艺术形式。当今形势下,中国当代油画艺术正经历着新旧文化思维的再次更替,更具传统特色和现代气息,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蕴含着抽象性。在油画领域,艺术精神产生于潜意识、理性思维与非理性思维,创作者要找到现实与想象的关系,积极寻找表现精神语言的艺术形式,实现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崭新结合。
作者简介
张剑宇,1993年10月生,男,汉族,陕西榆林人,榆林学院教育专业助教,美术专业硕士,研究方向为当代油画艺术。
参考文献
[1]芦甲川.中国当代多元油画风格及其画家群体构成分析[J].民族艺术研究,2013(4):101-108.
[2]芦甲川.中国当代油画家的群体意识与油画创作风格演变[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3(1):98-102.
[3]于莉.论中国现代油画之写意精神[J].艺术百家,2012(1):222-224.
[4]高俊松.浅谈中国当代风景油画的写意情结[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增刊2):242-243.
[5]马克.中国当代油画中的表现性因素研究[J].社科纵横,2010(11):93-94.
[6]董希文.从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谈到油画中国风[J].美术,2003(7):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