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骨科患者手术后康复锻炼是关键

2022-02-07郑翰宇

健康之家 2022年20期
关键词:骨科康复训练关节

郑翰宇

骨折、韧带撕裂、肌肉损伤后,严重的都要去医院做手术。但患者需要清楚,手术不是结束,康复锻炼才是成功治愈的开始。骨科康复在整个康复学占很大比重,因为骨科手术后制动,限制了患者的活动范围,而康复就是指导患者如何正确活动。“骨科术后康复一体化”的概念,表明了康复医学和骨外科学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同时也揭示出良好的功能锻炼是骨科术后恢复的立足之本。

骨科患者成功治愈=50%手术+50%康复

骨科术后的恢复离不开康复锻炼,目的是让患者的患肢尽快恢复原有的运动功能,实现术后尽早恢复正常生活。康复不是单纯休养,而是在康复科医生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同时配合按摩、理疗等手段。因此,任何成功的骨科手术后,完整的康复训练计划是非常重要的。手术是让损伤的骨骼重新回归生理学意义上的正确位置,之后还需要让受伤的骨骼在生长的基础上拥有对应的生理功能。康复医生会分析每个患者不同的情况,针对性地制定不同的康复计划,并在训练过程中对时长、强度、频率进行调整。

目前,我国的康复医学和骨外科学在发展上还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即手术技术突飞猛进,几乎与发达国家不相上下,但患者的预后却有很大差别。究其原因,就是还没有发挥术后康复锻炼的关键作用。

骨科患者康复护理误区

“石膏一定要固定得久,骨头才能长好”,这是很久前下肢踝关节术后医生统一的话术。当然,这不是对外科医生的指责,毕竟都是为了患者安全考虑,认为石膏放置的时间长一点,骨裂部位愈合得更好。但效果真是这样吗?其实不然,过久的关节制动,会导致关节粘连和感觉的缺失,后续要花费更久的时间去练习走路,恢复关节的灵活度。

康复锻炼也不仅仅是将几套方案生搬硬套到每个相同手术后的患者身上。因为个体间存在很大差异性,哪怕是同样的损伤,也会受到损伤程度、并发症、年龄的影响而效果不同,此时就要考验康复医生的专业水平。

好的治疗方案能让人从训练的过程中观察到病情的恢复效果,从而增强患者对康复锻炼的热情和对疾病预后的信心,即有利于患者的恢复,也增进了医患之间的关系。所以,康复医生要因人施教、因病施教,给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训练方式。

哪些情况需要康复治疗的介入

一些骨科疾病容易反复发作、进行性加重,例如颈椎疾病、腰椎疾病等,而康复的介入除了能够缓解患者当下的急性疼痛,在理疗的过程中对于延缓病程、改善病情的预后效果更是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各类意外导致的骨骼、关节、肌肉等组织损伤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活动障碍及疼痛,早期开展康复治疗的意义就是促进组织及正常生理功能的恢复。

严重的创伤患者有可能导致截肢,而产生恐惧、焦虑等情绪。这时就需要康复医生在关注患者身体康复的同时,关注患者心理健康,耐心指导患者配合锻炼,及时给予鼓励、支持、配合義肢等手段让患者尽可能回归正常生活。

康复训练需要关注哪些方面

尽快开展康复训练,循序渐进

所谓“伤筋动骨一百天”,意思并不是让患者在床上躺一百天不动,而是在短时间内不要进行剧烈运动加重身体负担。从运动系统的角度分析,过度卧床静“养”会导致肌肉萎缩,还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如关节粘连、压疮、深静脉血栓等。一般建议于术后2~4周开展功能训练,这也是医学验证术后开展康复训练最合理的时间。

差异导致“个性化”

不同患者的损伤部位不同,损伤程度不同,术后所需要进行针对锻炼的形式也不同。比如,腰椎问题主要是进行拉伸训练;腕关节、踝关节问题主要是进行关节灵活度的恢复训练;韧带问题主要是进行肌肉收缩性训练。在适当的节点给予适当的康复方案,能让锻炼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节活动范围

影响关节活动度的生理因素主要是关节面的弧度以及关节处肌肉的力量。当关节受到损伤时,关节面的弧度可能会受到一些影响,所以要想恢复关节活动范围,就要代偿性地对周围关节肌肉进行训练。每日练习时,应力求角度有所改善(某些手术对活动范围练习有特殊要求,应按照专业医生及指定康复计划的要求进行),还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随意自行打乱训练计划,更不能尝试以反复活动的方式提高活动度和灵活性,否则很有可能导致关节肿胀、积液,甚至骨化性肌炎等不良后果。

肢体控制和对疼痛的“忍耐”

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训练方案尽可能会做到无痛,偶尔产生轻微的疼痛也是正常的现象,一般不会造成剧烈疼痛。有时候,某些功能练习不可避免地会让患者感觉到疼痛,但是安全的功能训练产生疼痛的时间不会超过半小时,在训练停止后很快就会消失。如果疼痛的感觉一直持续,甚至影响休息,就要及时向康复医生反馈,看是否需要调整训练的强度。

关节损伤后的肿胀也是不可避免的。在锻炼过程中,肿胀不会随着练习及活动量增加而加剧,直到肢体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患处不被继续刺激,肿胀自然会慢慢消退。如果在锻炼的过程中肿胀加重明显,也需及时就医。

冰敷

常规骨科术后的患者,住院过程中护理人员会一天两次发放冰敷的冰袋。冰敷时间要控制在20 min以内,时间过久容易引起关节炎症,但也不能过短,否则也不会达到满意的效果。最好是坚持到15 min,对敏感的部位可适当缩减时间。后续在关节锻炼的过程中,适当冰敷不仅可以减缓局部组织的代谢速度,减轻疼痛、水肿,还可以抑制局部的炎症反应。

克服心理障碍,持之以恒

康复锻炼的过程一定是机械且枯燥的,尤其对于依从性差、心理脆弱的截肢术后患者,面对身体上的残缺,经常会产生放弃治疗,甚至轻生的念头。这时候,患者的心理护理优先于身体的康复护理,医护人员要鼓励与帮助这类患者,同时也要和家属做好该方面的提醒,沟通预后效果,不能一味追求进度,有可能会适得其反。

对于所需康复治疗周期漫长的患者,肯定需要将锻炼融入日常的生活中。因此,无论是院内还是院外,对患者及家属的宣教都是必要的,只要持之以恒地进行康复锻炼,患者都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

猜你喜欢

骨科康复训练关节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用跟骨解剖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合并跟距关节及跟骰关节损伤的效果探讨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miRNA-140、MMP-3在OA关节滑液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骨科临床教学中加强能力培养的探讨
2016年《实用骨科杂志》征订启事
给手指“松关节”为何会发出声响
骨折后关节僵硬的护理
骨科术后应用镇痛泵的护理与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