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漆艺金缮的工艺特点及其在玉器修复中的应用

2022-02-07邹宇卿湖北美术学院

天工 2022年6期
关键词:大漆黏合剂漆艺

邹宇卿 湖北美术学院

一、漆艺金缮的发展及其工艺特点

(一)漆艺金缮的发展

金缮主要使用天然大漆作为其整个过程的用漆材料。早在新石器时期, 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学会了利用工具从漆树上提取汁液并进行简单的处理, 可以得到不同种类、不同颜色的漆, 把得到的漆在各种器物上均匀涂抹, 除了可以增加器物的观赏性,还可以增加器物的实用性,如可以进一步防水、耐腐蚀等。根据最新的考古研究发现,在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所发掘出的木胎碗,是我国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漆器,当时漆器主要是以陶器的形式呈现出来,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其大致有过两次较为繁荣的局面。而到了东汉末年,随着陶瓷行业的逐步兴盛,漆器行业逐步衰落,这时候出现了早期的漆缮。

在中国的陶瓷工艺与髹饰的泥金工艺逐步流传到日本之后,日本的手工艺者便将其与本地的区域文化有机结合,逐步演变成了具有其自身特点的漆缮。从现有的历史资料来看,其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的南宋时期,当时中国赠予日本一只龙泉窑的茶碗,精美绝伦,但是由于时间的消逝, 茶碗逐渐出现裂痕。日本的手工艺者遍寻全国也未能找到与其完全一样的茶碗, 便突发奇想,使用大漆、金箔等材料尝试对茶碗进行修复。此后的匠人便将这一技法继承发展,逐步演变成如今的金缮修复工艺。

(二)漆艺金缮的工艺特点

金缮工艺本质上是漆艺的一种表现形式, 主要使用的原料是黄金与大漆。在金缮技法刚刚形成的时候,通常是把大漆和黄金分别作为黏合剂与装饰材料。但自从金缮技法到了中国以后,聪明的金缮艺人结合了我国漆艺的特点,在具体工艺上加大了作为黏合剂的大漆的比重,逐渐形成了以黄金作为补充材料、大漆作为主要元素的一种创作模式, 使这一技法进一步融合了东方美学的特点, 因此,在中国,金缮也被人称为“漆艺金缮”或“漆缮”。

而作为黏合剂的大漆,其本身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使金缮在修复时有以往技法所没有的广泛性及可塑性,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其已经可以用于瓷器、玉器、漆器、砚台、古琴等的修复。而随着国内本土化金缮的形成,金缮艺人逐渐发现“漆”与“器”之间结合的神韵与空间想象力的多样性,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了我国的金缮文化。

金缮的修复主要由清洗、补缺、打磨、补配等步骤组成, 常用的材料是生漆、瓦灰、绢、金粉、糯米粉等,手法与“锯瓷”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金缮的修复过程中, 从做底到涂漆、打磨、抛光、描金、描漆、清洗、拼接、补缺、修整、补漆、装饰等每一道工序, 都体现了传统金缮技法的工艺之美。我国名著《髹饰录》中提到的漆艺中的“过”,具体就是对在漆器的实际制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违反既定制作程序的失误,这种在工艺中的“过失”在我们经验丰富的匠人手里变成了一种另类的契机,抱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宗旨,顺势而为,将错就错,并不回避之前的失误而是将其放大,使之变成一种另类的创意源头。器物的残缺形状、位置、大小无疑是随机的,是人或者自然在不经意间产生的。 金缮修复师在这一充满随机性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美学观念和具体的个性灵感,充分地利用工艺的灵活性,通过对残损器物的二次创作,化腐朽为神奇。器物自身的残损情况不同,修复师的美学观念与美学水平不同,使器物修复之后的情况也不尽相同,这就是金缮修复所具有的独特的个性化的创新性美感。所以,笔者认为,金缮工艺的诞生不仅是为了将破损的器物修缮完整,复原其外观以及使用功能,更是将修复本身的艺术价值作为首要的追求目标,在这一点上,和一般的器物修复方法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金缮艺术是基于残缺的二次艺术创作,不仅仅有工艺上的要求,也有艺术表现的成分。

二、漆艺金缮在玉器修复中的应用

金缮工艺包含金漆修补、随色修复和自由改造三个不同的工作方向。金漆修补,即以恢复功能为目的,修复受损物品,延长其使用寿命,并附上金色装饰修补痕迹,这是最为常见且最实用的传统处理方式。

在修补玉器的过程中,首先是用生漆和面粉调制黏合剂将破损的碎玉黏结起来,玉的断面如果有明显的空隙,在修复前还要适度打磨并刷上隔离胶。接下来在破碎的玉片断面上均匀地抹上,然后将碎片准确地黏结在一起。待基础层干透后,再反复地填补漆灰,直到塑形完成,一旦所有修补部位的形打磨塑造完毕,用生漆髹涂两至三遍,确保所有的细小的凹陷处都填补完整,漆底坚固光滑。这时候就可以做上金的工序了,在贴金的位置涂金胶漆,为了保留玉器内敛、温润的美感,用太粗的线条会破坏玉璧整体的气质,所以需要用很细的线来描绘,线条虽细,但不弱,待金胶漆将干未干之时进行贴金,贴金的时候用蚕丝球蘸少量金粉轻柔地扫涂在金胶漆上,反复擦拭,金面会呈现光泽。等两三天彻底干固以后再擦漆保护金面,增强金面的耐磨程度。用金缮修补的玉器就完成了(如图1、图2)。

图1 未修补的碎玉

图2 金缮修补好的玉

另一种以金为材料修复破损玉器的工艺是金镶玉工艺(如图3),金镶玉是一种镀金工艺,在器物表面镶锡包金,设计比较多样,灵活多面。从对玉的损坏程度来说,金镶玉工艺较为复杂,稍有不慎则会损伤玉器,而金缮工艺以大漆作为黏合剂将碎玉粘合,以金箔、金粉修缮之,让破损的玉器得以重新幻彩。从效果来看,金缮修复过程中,如果技法采用得当、优质,在还原破损的器物的同时,还能增添一种别样的“残缺之美”。且大漆黏性大、稳定性强、纯天然没有化学污染,能达到更好的修缮效果。

图3 金镶玉作品

在玉器修复中,金缮工艺是工匠审美与残器气韵的高度结合,具体来说,玉器的造型、种类、功能与装饰影响着人们对器物的整体感受,金缮工艺在玉器修复中的装饰性也是它的重要特性,线面结合是金缮工艺中常见的表现手法,线条极具节奏和韵律,精致似克林姆特的画作。例如,邓彬的金缮汉代玉石剑首作品(如图4),修缮师采用的技法、材质、纹样等与器物高度融合,赋予原器物新的气韵的同时,也保留了玉本有的温润和自然,还带有一丝庄重之感,处处体现着作者的匠心巧意。

图4 金缮汉代玉石剑首 邓彬/作

三、漆艺金缮运用到玉器修复中的美学理念与当代转换

金缮是一种基于残缺美的修复技艺,但“残缺”是千变万化的,被修复器物的器型也是多样的,所以,金缮修复的艺术表现就会呈现出不确定性、独一性等特点,无照搬套路可言。为了使金缮修复本身能和器物较完美地融合,在开始修缮一件器物之前,不可盲目上手操作,首先要观察熟悉器物本身,结合器物形状分析它的审美特征,反复考量后为其设计优质的修复方案和艺术表现,方能使其重生。金缮图文的绘制也要与器物的气韵相一致,如若器物本身有装饰,则金缮图形最好与之相呼应,对于“修复”而言,笔者崇尚自然,即依据器物自身的裂口与痕迹稍加修饰,需保留器物本身的气质,若“有意”附加,则会给器物附上极具主观精神的情感,其出发点实际已经对“残缺”心存芥蒂,因此也就背离了金缮的初衷。

“美”不仅仅是技术,还是心灵的悠久历史传承。金缮虽然是漆艺传播到日本后出现的艺术形式,但在笔者看来,应将更多的中国艺术精神融入金缮的艺术创作中。在金缮艺术中,线的表现得到了广泛应用,而在中国艺术中,关于线的实践也非常多,线条是中国古代绘画、书法的主要表现手段,从中汲取养分是很有益的。在金缮修复中,线条的粗细、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应与器物的美感相和谐,破碎的器物是不完美的,金缮工艺把当代创作理念融入破损器物中,使人们开始珍视“残缺”,发掘残缺的美。笔者认为,运用金缮技艺修复缮过的玉器不仅是在物理上的重组,而且是针对碎玉片的“二次创作”,本质意义在于修复与创造,用内心最真切的情感去观赏器物,去修复玉器,保留其自然之韵,又使观者在审美想象中追溯历史。

近年来,金缮在我国广泛流行起来,不但已经成为一种职业,而且开创出一种全新的审美理念,并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美学内涵的技艺,它的兴起并非一个偶然的现象,也是当代物质文化高度繁荣背景下“惜物”“惜福”“简朴”“随缘”理念的回归。以现代的眼光回顾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留给我们的技艺遗产、精神遗产无疑是弥足珍贵的。艺术创作不仅是追溯源泉, 更是探索未知。金缮在玉器中的应用应该基于当前的审美追求和创造个性的需要,发挥工艺的灵活性,寻找适宜的发展方向以及金缮工艺精神内核中特殊的生命观,使人们能够在千篇一律的生活中感受到特有的感情温度,体味到金缮工艺所包含的包容、平等的生命理念与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转化与磨合,逐渐绽放它的生机与活力。

猜你喜欢

大漆黏合剂漆艺
重庆师范大学作品欣赏
蒲美合作品选
新型黏合剂能在海水中反复使用
涤纶织物少水染色工艺研究
漆艺和现代家装的结合
奇妙的漆艺之旅
“鼻涕虫牌”医用黏合剂
当农民画“恋”上漆艺
青年漆艺师夫妻的幸福生活:悠闲着坚持
兰炭黏合剂市场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