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张家口市主城区养老服务设施空间配置及其优化研究
2022-02-07姜乖妮张书玮董宏杰
姜乖妮 张书玮 董宏杰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0 引 言
老龄化指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7%的国家或地区[1].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张家口市60岁及以上人口103.2万人,占25.0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72.7万,占17.64%.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7.30个百分点.张家口市不仅老龄化现象严重,而且老年人口数量庞大,对养老事业及其服务设施的需求与日俱增[2].
养老服务设施是为老年人提供的基本养老服务与配套设施,其配置的合理性事关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社会公共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对于养老服务设施配置的研究,美国等国家在传统生活设施、“社区照顾”设施、政府提供的老人公寓、社区照顾、居家服务等设施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体化和长期介护的养老模式[3];挪威、瑞典等国家针对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划分养老服务设施,实现精细化照护[4].国内研究侧重于设施的空间布局和供需关系.如陈卓霖等运用GIS计算了养老设施的空间可达性,分析出其空间分布的稀缺程度,提出养老设施的空间布局优化策略[5];殷亚平基于供需均衡理论,针对济南中心城区养老设施供需不均衡的现象及原因,提出了规划策略[6].通过国内外文献梳理发现,虽然养老服务设施配置层面的研究较多,但多聚焦于省、市等大尺度空间,针对街道和社区这类小尺度空间的研究较少,而这类小尺度空间恰恰与老年人日常生活最为密切,相关研究有待推进,结合地域的实证研究尤为必要.因此,本文以张家口市主城区的16个街镇为例,基于老年人的需求和行为特征,以优化养老服务设施的空间配置,实现供需平衡为目标,以解决现存问题为导向,从覆盖率、供需比和空间可达性3个方面展开研究,以期能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合理配置提供指导和借鉴.
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源
1.1 研究区范围划定
张家口市地处河北省西北部,市辖桥东、桥西、宣化、下花园、崇礼和万全6个区,其中桥东区和桥西区为主城区.本文结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以街镇为最小研究单元,绘制张家口主城区16个街镇的老龄化率(65岁及以上人口占街镇总人口比例)(图1).
图1 2021年张家口主城区各街镇老龄化率
从图1来看,张家口主城区老龄化呈现出两个显著特征.一是老年人口的地理空间分布呈现较大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红旗楼街道与老年人口最少的堡子里街道,人口数量相差近7倍.二是老龄化率与街镇面积的相关性不大.老鸦庄街道的面积约占研究区域的12%,居第2位,但老龄化率为10.21%,居第15位.相比之下,花园街街道面积是研究区域最小的,仅占1.4%,但老龄化率却位列第1,高达20.34%.
1.2 研究对象
根据相关规范和文件的分类(表1),本文的研究对象包含老年公寓、老年护理(养)院、养老院等提供综合性服务的养老机构,以及为老年人提供膳食供应、个人照顾、保健康复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托老所、日间照料中心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
表1 养老服务设施的分类
1.3 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包括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张家口主城区各街镇的位置、人口数量、养老服务设施的位置与床位数等.数据源自河北省统计局和张家口市统计局等政府网站,贝壳找房等房屋中介机构,以及百度地图等互联网地图服务机构.
1.3.1 养老服务设施数据
通过张家口市人民政府网(http://www.zjk.gov.cn)、民政局网(http://www.zjk.gov.cn)和百度地图(https://map.baidu.com)采集到研究区范围内的41处养老设施数据.
1.3.2 居民点与人口数据
居民点位置从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获得,并爬取百度POI数据进行补充,利用贝壳找房(https://sjz.ke.com)、58同城(https://zjk.58.com)等中介机构获取居住信息,经数据清洗和匹配,得到住区数量和居住户数.
根据《张家口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结合上述居民点信息,估算各住区老年人口数量,公式如下:
(1)
式中:P为老年人口数;h为户数;j为任意街镇;α是街镇中的某个居住点(住区)[8].
借助居民点AOI和高分辨率影像,获取住区(楼栋)及其确切范围,利用渔网工具创建研究区10米×10米栅格,将式(1)式估算的住区人口密度连接到空间数据属性表中,得到研究区老年人口密度分布网格(图2).由图可得,主城区老年人口密度的重心位于北部沿河区域,主要分布在明德北街街道、明德南街街道、堡子里街道、花园街街道以及胜利北路街道的大部分区域,整体呈现出由北部重心逐层向外扩展的态势.
图2 2021年张家口主城区老年人口密度格网
2 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服务覆盖率、供需比和空间可达性三个指标对养老服务设施空间配置进行研究[17].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划分为300米、500米和1000米.
2.1 服务覆盖率
服务覆盖率可反映服务的整体供给情况,弥补单个设施在微观层面分散化和碎片化的不足,计算公式如下:
(2)
式中:θ为服务覆盖率;Sbj为设施j服务半径为b时所覆盖的住区面积;Sq为住区总面积[8].
2.2 服务供需比
供需比能同时反映设施的数量和其负荷状态,可用于评判空间均衡程度.公式为
(3)
式中:C为社区养老服务供需比;xb为养老设施在服务半径b时的服务人口;g为《河北省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和建设导则(2016)》中规定的服务人口数;gmax和gmin分别为上下限.0
《河北省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和建设标准》(DB13JT282-2018)规定托老所的服务规模为0.5~1.2万人/处,因其未对老年人口占比进行说明,故本文参考张家口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25.06%,其中65岁及以上占17.64%)将托老所对老年人的服务规模设定为占总人口的20%,即0.1~0.24万人/处.
2.3 空间可达性
可达性指不同节点相互作用机会的潜能和克服空间分隔的能力[10],是衡量设施空间配置公平性的重要因素.对养老服务设施而言,空间可达性是指老年人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可获得的养老服务设施及其难易程度.这受到设施供给规模、老年人口规模以及距离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设施分布及其空间联系决定了其可达性,而空间可达性是评价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合理性的有效途径[7-9].
两步移动搜索法(Two-step floating catchment area method,简称为2SFCA)能够综合考虑供需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13],确定供需之间的便捷度.本文中将各街镇的质心定为老年人口需求点位置,具体分析步骤如下:
第一步:以任一养老服务设施j为中心,以老年人步行出行适宜距离(d0)为半径,建立养老服务设施j的供给可达范围.然后查找养老服务设施j供给可达范围内的老年人口数量(k),计算可达范围内养老服务设施规模与老年人口的比值Rj(也就是每个养老服务设施j的服务能力):
(4)
式中,Pk是街镇k的老年人口数量,其质心落在服务设施j的可达范围内(即dkj≤d0);Sj是养老服务设施j的规模(用床位数表示)[9];dkj是位置k和j之间的距离.
第二步:以任一街镇老年人口需求点i为中心,步行出行的极限距离(d0)为半径,建立老年人口i的需求可达范围.然后查找老年人口i需求可达范围内所有养老服务设施(j)的规模,将这些养老服务设施的规模与老年人口比值汇总求和:
(5)
式中,Ai表示各社区老年需求点i的可达性,Ai越大表明该需求点i的可达性越好;Rj是需求点i可达范围(dij≤d0)内养老服务设施j的规模与老年人口数量的比值[7].
3 结果分析
3.1 服务覆盖率分析
如图3,不同服务半径下的服务覆盖率差异显著.半径为300米时,养老服务设施对各街镇的辐射面积不足总面积的1/4,覆盖率仅22.07%;半径500米时,有11个街镇的覆盖率不足45%;1000米最大服务半径下,辐射面积可达研究区域的75%(表2).
表2 各街镇不同服务半径下养老服务设施的覆盖率
图3 不同服务半径下养老设施的覆盖率
可见,服务覆盖率与养老设施数量、空间分布及相互间的距离密切相关.对比红旗楼街道和老鸦庄街道,前者的设施数量比后者稍多,但服务覆盖率却低于后者,在300米半径下尤其明显.原因是红旗楼街道的5处养老设施中有3处分布比较集中,且与住区距离相对较远.此外,胜利北路街道和大境门街道的设施数量及相互间的平均距离接近,分布较分散,但因部分设施位于相邻街镇的边界附近,致使其可达性降低.
3.2 服务供需比分析
当服务半径由300米增至1000米时,供需比过低的养老设施数量减少了60%以上.半径低于300米时,21处养老服务设施的供需比均为低水平,约占服务设施总量的67%,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半径为500米时,有10处设施的供需化转为适中或过高,占27%,集中于新华街、五一路、胜利北路以及堡子里等街镇.半径为1000米时,供需比适中的设施数量大幅减少,同时,过高的增加至31处,占总量的78%.多数供需比过低的设施是由于其所处位置较偏,而导致低覆盖率较低.此外,过于集中的养老设施与所在地区老年人口数量不匹配,服务范围相互重叠,降低了供需比(图4).
图4 不同服务半径下养老服务设施的供需比
服务半径相同时,供需水平受交通便捷程度影响显著.以胜利北路街道某养老院为例,现场调研发现,其西侧为一大型住区,由于该住区东门禁止行人通行,导致通向养老院需绕路,大大增加了距离成本,影响了该设施的实际供需水平.
3.3 空间可达性分析
本文从街镇层面对养老服务设施的可达性进行分析.首先,以各个养老设施为中心,查找其1000米范围内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其次,以各住区的几何质心作为人口分布的质心,查找1000米范围内所有养老服务设施的床位数,然后将所有设施的服务能力汇总求和,得到各住区的空间可达性[12],如图5.
图5 养老服务设施的可达性
结果表明,536个住区中有58个可达性为0,即有10.8%的住区存在养老服务设施空白区域.具体各个住区针对养老服务设施1000米范围内的可达性数值分布如图5所示.各住区针对养老设施的可达性整体数值均较低,但仍呈现出“西北东南高,中间南部低”的分布差异,这与主城区老年人口的空间分布呈现明显错位关系.同时对可达性最高的前30个住区进行分析(如图6),发现可达性最高的住区位于大境门街道的西北部,在1000米范围拥有两家可容纳100人以上的养老设施,具有较高的可达性.相比之下,其余住区的可达性均不高.如图7所示,沈家屯的平均可达性最低,街镇范围内没有养老设施,而其老年人口数量在16个街镇中位居第10;其次是南营房、花园街和胜利北路街道平均可达性较低,同时胜利北路的老年人口数值位列第2,对养老机构需求较大,供需匹配度最低;大境门街道的老年人口总量排名13,与最少人口仅差800人,而其平均可达性最高,显示出较差的供需匹配度.匹配度较合理的如红旗楼街道,老年人口数量最多,其平均可达性居第2.
图6 可达性最高的前30个住区
图7 各街镇养老服务设施的平均可达性
4 优化策略
上述研究表明,养老服务设施资源的稀缺程度与该区域的养老服务设施的规模(床位数)、住区的位置和老年人可接受的最大步行距离有较大的相关性[14-15].结合“十四五”时期,河北省着力构建城市地区“一刻钟”养老服务圈的政策,本文将主城区划分为两个片区,并提出以下优化策略(图8).
图8 养老服务设施优化策略示意图
4.1 构建养老服务圈,优化设施供需比
以设施空间布局与老年人口分布相匹配,功能配置与老年人口需求相匹配为原则,分级、分类构建养老服务圈.300~500米范围内构建社区级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圈,除了原有养老服务设施所包含的养老院、托养所、老年养护院、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和社区托老服务设施外,增加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与传统的养老服务机构不同,嵌入式养老机构其类型涵盖了上门服务、日间照料、临时托养、短期住养和长期照护等服务,老人们不仅可以享受上门配餐的服务,还可以得到助浴、助洁、助医、助急和助行的多样化服务.1000米范围内构建街镇级养老设施圈,从日托到全托,具体包括基础保健、康复理疗、医疗护理、短期入住和长期入住五大类服务,尽可能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诉求,形成更合理的养老服务圈,解决养老服务设施在位置和规模上存在的问题[18].
4.2 多措并举,提高设施可达性
根据上文分析,本文将主城区整合为两个片区,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优化布局、调整规模和增加嵌入的策略,以提高设施的可达性和利用率,促进多元共享.
包括明德北街、明德南街和五一路街道在内的东部片区老年人口规模、密度均较大,单位面积内设施总量需求大.因此建议扩大设施规模,优化布局,提高养老服务设施资源的可达性和利用率.对于可达性较差的胜利北路街道,由于其设施数量较少,可考虑与临近的医疗机构合作,延伸医院服务,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护理康复和慢病管理等专业养老服务.同时,可考虑将临近街道的养老服务设施的位置进行调整,比如工业路街道和红旗楼街道,减少服务范围的重叠,扩大服务覆盖面积,以此满足更多老年人的需求.此外,在社区内或社区与社区之间可增加老年食堂,选取交通条件优越的位置,将其服务范围扩大到周边邻近社区,提高老年食堂的盈利水平,形成规模效应,实现良性循环.对于可达性较好的街镇,比如明德北街和明德南街街道,可在其原有养老服务设施的基础上,增加相应空间及功能,发展成为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
以大境门、工人新村、工业路街道为代表的西部及南部片区老年人口密度相对较低,但所辖区域面积较大,养老服务设施的供需比和覆盖率都比较低,且部分养老设施位置较偏.一方面,可尝试在社区内设立小规模多功能的嵌入式养老机构,其规模小,灵活性高,大多依附社区中的闲置房屋资源改建而成,投入少,风险小,以日间照料、上门服务和基础保健为主,可提供少量的床位供日间休息和短期入住,还可与社区内的卫生服务中心结合,实现医养互助,为居家老人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16].此外,嵌入式养老机构还可开展助餐、助乐等活动,满足各种老年人多方面的就近养老需求.另一方面,可将有限的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中现有的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功能整合,通过共享社区中的社交、教育、运动、医疗以及低效空间来提升养老服务设施的服务能力、服务质量与辐射范围.
4.3 多元参与,完善保障机制
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对于整个养老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而言,政府起到了制定政策和完善制度的作用,同时作为仲裁者,监督并保障养老服务市场的公平健康发展.首先,政府要加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完善相关法律条令;其次,引导养老服务设施在发挥其服务提供者作用的同时,完善其平台作用,集聚现有的服务资源,更好地服务于老年事业;再者,整合各类养老服务资源,包含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商业组织和非盈利组织,还要加强对这些养老服务提供者的监督,保障老年人的权益;最后,政府可通过大数据技术建立老年人信息库,实现信息实时更新和共享,实现服务的高效供给.
建立多元主体参与机制.第一,带动多元化投资主体的介入,通过政府购买专业服务、给予政府补贴等多种形式,引导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商业组织和非盈利组织)介入,重点扶持规模型、护理型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积极探索公建民营发展模式;第二,注重养老产业与其他产业的结合;加强养老与医疗卫生、旅游、特色房地产等融合发展.
完善养老服务支持体系.首先,大力发展志愿者队伍;建立本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培训志愿者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为社区的老年人有效地组织社区志愿服务;第二,提升专业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同时强化养老护理服务队伍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提升从业人员的工资待遇和文化素养,创造良好积极的从业环境.
5 结 论
本文从供需平衡角度分析了张家口市主城区养老服务设施的配置水平,针对现状不足提出了优化策略,对张家口养老设施规划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丰富了该领域的地域性研究成果.受限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仅涉及老年人口总数,对养老设施考虑其数量,未来研究可纳入老年人口的年龄、健康状况、社会经济特征、以及养老设施的服务质量等因素,进行精细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