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北食品产业人才需求现状和人才聚集策略研究

2022-02-07田其英翟玮玮

农产品加工 2022年24期
关键词:食品工业苏北食品

田其英,王 静,翟玮玮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5)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食品工业大国。食品工业是我国轻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与经济发展环环相扣。自改革开放以来,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食品工业的总产值一直保持增长趋势,其利润增长点也高于其他工业的3%~5%,为社会发展和稳定民生作出了积极贡献[1]。江苏省是农业和工业强省,其食品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苏北食品产业特色尤为显著。

1 苏北食品产业现状

2020年江苏省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特别是新冠疫情严重冲击,食品工业各项经济指标稳中有升。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4 289.5亿元,同比增长4.4%;实现利润350.5亿元,同比增长12.6%。在江苏省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中,食品工业占比达4.17%,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其中,徐州、淮安、宿迁是江苏省食品产业大市,3个市累计营业收入约占全省37%,产业基础较好、门类齐全、体系较为完整,已初步形成以粮油、肉制品、乳制品、酿酒饮料、方便休闲食品为主,果蔬、水产品、调味品、功能性食品等为辅,集食品原料、加工、装备、冷链物流服务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2020年江苏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江苏省绿色食品集群培育实施方案》,其提出要加快培育以淮安、宿迁和徐州3个市为核心,周边地区协同发展的绿色食品先进制造业集群[2]。

苏北地处淮河生态经济带和京杭大运河沿线,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是江苏省重要的食品原料基地。其中,淮安市地处苏北中心位置,自然资源丰富,不仅是农业大市也是食品工业大市。经过多年发展,淮安市食品产业已经形成烟与酒、盐与糖、畜禽肉品、饲料、米面油等为重点的食品工业体系。2020年全市共有规上食品工业企业193户(户数占全市12.9%),实现开票销售收入509.0亿元,占全市21.8%,同比增长6.3%。淮安市食品产值已占到全省食品的12%左右,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占全省比例的10个百分点,排名全省前列,是该市唯一在全省有位置的工业产业[3]。淮安与徐州、宿迁相比,虽然食品产业领域各有特点,但都存在着高层次人才缺乏,企业创新能力不强,食品加工层次低,竞争力不强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问题。

2 苏北食品产业人才需求的发展变化

为做好食品产业的行企调研,在查阅政府文件政策、行业统计材料的基础上,还深入食品行企通过实地座谈、在线访谈、填写调研表等方式进行信息收集,研究发现食品产业发展、食品企业更迭和食品企业发展都对其人才需求产生了影响。苏北作为食品产业聚集的典型区域,其食品产业发展与国内其他区域具有很多相似之处。

2.1 食品产业的发展变化对人才需求的影响

改革开放初期,为满足我国人民实现温饱生活的需要,食品工业首先着力发展事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的粮油类食品工业。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食品工业开始全面提速,2000年食品总产值达到8 165亿元,1990—2000年间年均增速13.3%。跨入21世纪,改革开放的红利进一步释放,食品工业呈现高速增长态势。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成为该阶段的发展主题,产业产值稳中有降[4]。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食物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就要求现代食品加工行业企业必须改造传统的食品生产方式,提高食品质量和减少营养损失,为人们提供大量经济、安全、高质量的食品。可见,食品工业正在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此形势下食品工业企业所需人才结构也在发生结构性变化。

2013—2020年我国食品行业销售收入和利润走势图见图1。

图1 2013—2020年我国食品行业销售收入和利润走势图

2.2 食品企业的发展变化对人才需求的影响

全国规模以上食品企业数量因受国内外经济环境、食品企业投产及兼并的影响而不断变化。

2013—2020年我国规模以上食品企业数量走势图见图2。

图2 2013—2020年我国规模以上食品企业数量走势图

由图2可知,全国规模以上食品行业企业数量在2017年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数量为42 962家,之后全国规模以上企业标准企业数量大幅减少,显示出当前经济集中度提升、垄断程度的提升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景气。受此影响全国规模以上食品企业的从业人数也大幅下降,从2018年800多万人下降到2020年的535.3万人[5]。从业人数减少的原因主要有2个:一是食品企业为提高竞争力,会向大规模化的方向发展,企业重组导致经营方式的改变,会减少大量工作岗位;二是食品企业设备升级和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所需普通劳动者也会大幅减少。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智能化同步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食品工业企业的生产、营销、管理等都出现一些新态势和新模式,如定制化生产、网络营销、无缝管理等,这些都对食品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3 苏北食品企业人才需求现状

通过对淮安及周边区域的37家大中小不同规模食品企业进行走访座谈、电话访谈、网络问卷调查,调研内容主要包括企业人才需求类型、数量,人才学历需求、人才招聘方式等。通过对调研数据信息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规模的食品企业对招聘人才都有着一定的学历要求,虽然学历层次要求不同,可能与国家对食品安全与管控提高和食品企业整体技术含量相对较低有关;其中企业规模的越大,招聘技术人才对学历的层次要求也越高,与企业的产品生产规模、先进生产技术的应用等有关。不同规模食品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和占比也不相同,大型食品企业需求最多的人才类型是技术管理型,占比为55.56%,主要作为储备技术骨干;中型食品企业需求最多的人才类型是生产操作型,占比为52.63%,主要从事食品的生产加工制作,其次为技术管理型,占比为26.32%,主要从事原辅料、半成品、产品的检验,质量控制,质量认证等工作;小型食品企业需求最多的人才类型是生产操作型,占比为71.43%,主要从事食品的生产加工制作,其次为技术管理型,占比为28.57%,主要从事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工作。由于食品企业规模及其人才需求类型不同,食品企业进行人才招聘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并且食品企业根据人才需要情况在不同时期其招聘方式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大型食品企业招聘方式最多的是社会招聘,主要招聘有经验的地域性的管理营销人才,其次院校招聘,主要招聘储备技术骨干和研发人员。中型食品企业招聘方式则是社会招聘和院校招聘兼顾,社会招聘主要用来满足其用工需求,特殊情况下来招聘有经验的业务管理骨干,院校招聘在满足其用工需求的同时,也希望能够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技术和业务人才。小型食品企业招聘方式主要是社会招聘,通过招聘吸纳企业周围的剩余劳动力来满足其用工需求,其次企业也鼓励在职员工推荐亲戚朋友来应聘急缺的工作岗位。

3 苏北食品产业人才集聚策略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引领创新发展的第一动力。苏北作为绿色食品产业的聚集区域,苏北食品产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充分认识到人才兴业、人才强业的重要性。根据人才求职中关注的因素工作待遇、发展平台、晋升空间、自我实现等,苏北在人才引聘中要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制定落实一些有效的政策措施来吸引、留住人才,为食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3.1 政府制定落实优惠政策,吸引各类人才

由于历史原因,社会上形成了狭隘的人才观,片面认为人才就是所谓的高层次科研和技术人才。事实上,人才是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的,他们既可以是高层的管理者,也可以是生产一线的员工;既可以是高级的技术开发专家,也可以是技能娴熟的工人。政府及企业只有树立了全面的人才观,才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和为地方吸引、招聘到合适的人才。因此,政府在制定人才政策时既要重视高层次人才或团队的优惠政策,也要考虑通用性人才的吸引条件。淮安市作为苏北中心城市非常重视人才工作,为促进绿色食品等主导产业发展专门出台了《“淮安市333产业人才”集聚行动方案(试行)》;同时为淮安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蓄积人才,还出台了《促进大学生来淮留淮就业创业的若干措施》。近年来,淮安市不断拓展人才招引渠道载体,如主管领导不仅带领团队亲自进行人才引进政策推介,还成立了专门的人才招引机构和专项资金来落实引进人才的生活补贴、就业创业补贴、投资补贴等优惠政策。

3.2 依托食品产业搭建平台,汇聚各类人才

食品产业是民生产业,是利国利民经久不衰的产业。食品产业曾吸引着无数有志之士投身其中,并轰轰烈烈做出了一番事业。苏北食品产业汇聚人才要坚持“项目引才、平台聚才”的原则,主要举措有几下4点:一是在食品产业基地要引进一些大型食品工业项目,通过项目带动食品产业链的建设,形成的食品产业链群为社会提供大量有吸引力的工作岗位,为到来的人才提供广阔的用武之地,如宿迁市白酒酿造产业群和徐州面粉加工产业群。二是政府部门在食品行业企业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在平台建设中要突出高层次人才引领作用,引导各类人才投入到产业升级、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中来,并注重人才的成长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加快各类人才的快速聚集与融合。三是加强与知名院校所的合作,在食品企业创建校企产学研基地或在创业园区成立驻点产业学院,实现高层次的人才的共享共用,促进食品产业科技的转化和应用。四是根据地方食品产业发展布局,优化驻地大中专院校的食品专业结构,构建基于区域食品产业链的特色专业群,充分利用大中专院校的人力技术资源,开展产学研合作,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水平。

3.3 建立科学管理机制,用好各类人才

苏北地区引进人才不易,需要倍加珍惜和用好引进的人才,只有用好人才,才能留住人才。在食品产业中食品企业是用人主体,要做到使人才满意的雇主,食品企业首先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建立人人平等的工作机制,健全激励人才工作发展的分配机制,让人才真实感受到自己是企业发展中的参与者、建设者。根据“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食品企业还要根据工作需要和人才特点、优势为引进人才量身定制发展规划,让其在工作岗位中发挥专长,帮助其快速成长和取得较好的业绩,培养人才的职业成就感。完善企业培训机制,通过不同的培训提高人才的技术应用技能,提高人才对企业的认同感,产生归属感。在企业内部建立人才流动机制,加强相关岗位间人才的交流,培养复合型人才。利用政府优惠政策引进的人才,政府部门在做好人才服务的同时,还要建立起引导人才工作发展的评价考核机制,促进人才快速成长和可持续发展。苏北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要注重培育本土人才,防止本土人才的流失,为此建立人才储备机制,制定相关政策,增加苏北大中专院校在本土的招生名额和出台相应的优惠就读、就业政策。

3.4 优化发展环境,留住各类人才

近年来,全国各大中城市在“人才争夺战”中都开出了各种优惠条件,如购房补贴,优先落户等。这些条件虽然看起来很诱人,如果不注重人才发展成长的综合需求,效果并不理想。苏北城市鉴于与苏南城市的差距,为了吸引人才其需要从“硬”与“软”2个方面加强建设和发展。“硬”的方面是做好城市的交通、教育、医疗、消费等配套设施的建设,打造一个宜居、宜业、宜乐、宜游的城市,增加居民的幸福感。“软”的方面一是着力于城市文化建设,充分挖掘本地人文资源,提升城市文化底蕴,用文化涵养人才,用文化弥补地域短板,打造特色城市,以达到留住人才与涵养人才的目的;二是健全人才成长资金链,健全人才成果转化链,优化服务环境,简化办事流程,节省办事成本,为人才成长提供全天候服务,帮助其实现人生价值。食品企业是食品产业经济的主体,其在经营管理中,要树立诚实守信的企业形象,让消费者放心,让企业员工安心,企业才能吸引人才。企业要想留住人才,还要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一要热爱、相信自己的员工,给予合适的工作平台和机会,激发员工工作潜能;二是人性化的管理,注重员工个人成长和团队建设,把员工个人的价值与企业的价值融为一体,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以稳定人心,留住人才。

4 结语

我国食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创新型食品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同时,也对国内高等院校食品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提出更高要求。在区域经济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针对苏北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需求的各类人才引进、留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和院校协调、配合,在政校行企、产教融合的基础上协同推进。

猜你喜欢

食品工业苏北食品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CSAMT在苏北月亮湾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浅谈计算机科学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苏北区块最小混相压力预测
浅谈苏北地区香樟树黄化病的防治
263项食品及食品相关标准将要开始实施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八路军新四军的苏北整编始末
· 《粮食与食品工业》征订启事·
食品工业清洗助剂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