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发展格局下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研究
2022-02-07刘志贻陈
刘志贻陈 烦
(1.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 550017;2.凯里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凯里 556011)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石,也是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保障。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下,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传统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这离不开物流业与制造业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其中的九大工程就包括了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工程。2020年国家发改委印发《推动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两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要求。近些年来,多地政府进行了两业融合发展的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浙江等地更是初步形成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本地模式。但总的来看,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仍需深入探索,形成可供推广的有益经验,从而更好地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相关背景
当前,中国已进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阶段,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都面临更高要求,物流业加速融入制造业。同时,加速建设数字化供应链等一系列新趋势,也为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从中不难看出,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有着深刻的背景。一是两业融合发展具有必要性。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物流业则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战略性行业,虽然两业在之前的发展已经出现战略合作趋势,但无论是合作深度还是广度都不够、信息共享不充分、业务流程融入不深入等问题比较突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今天,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及制造业自身转型升级的要求,都亟须两业深度融合发展,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的实施方案更是为两业深度融合发展创造了条件。二是物流业与制造业数字化发展的推进,为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条件。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快速发展,颠覆了众多传统行业,亟须转型升级的制造业必须主动拥抱数字经济,全流程、全方位对接物流平台、电商平台,才能使新技术更好地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比如,打造智能供应链、实行智能分仓、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市场分析预测等等,这些都为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三是两业融合发展可以带来更多的发展载体,助推两业的转型升级。一直以来物流业与制造业发展相对独立,只有需要为制造业提供物流配送服务时才会出现合作,制造业园区与物流园区也是彼此独立的存在。而通过两业融合发展,可以解决以往物流多式联运不足、物流数据孤岛等问题,完全依托制造业打造物流供应链,甚至将两个园区融合成一个,既是制造业园区也是物流园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最大限度保障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同时还可以更好地发挥两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叠加效应。[1]
二、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践
(一)以供应链链主企业为主形成的综合服务模式
这类两业融合模式实际是一种以制造业供应链为主的模式,借助一个在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且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业,发挥链主企业对行业上下游资源的整合能力,构建以自身为核心、覆盖整个行业的供应链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物流、保税、报关、流通加工以及供应链金融都包括其中,在满足核心制造业物流需求的同时,还可以对外提供相应的服务。相对于两家独立的物流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合作,以供应链链主企业为主形成的综合服务模式,对制造业物流需求更加了解,物流业与制造业各环节的配合与嵌入也更加合理,从而以更低的成本,更好地满足制造业的物流需求。一般来说,这种融合模式主要服务于供应链链主企业,其和下属企业以及依存于链主企业的上下游企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2]
(二)线上物流与线下物流融合的平台服务模式
这类两业融合模式包括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线下物流网络平台,整合的资源包括物流园区、物流枢纽、公路港、空港等与物流相关的硬件设施资源,以实体资源为主。第二部分是线上物流供需平台,主要是借助数字化技术制作的网络平台,可以支撑制造业高端定制物流服务,支持多式精准高效联运物流服务的在线平台,在一些领域和行业,还可以根据制造业的现实需求加入金融资源,从而形成更加完善的线上与线下融合的服务平台。从目前情况看,这类线上线下融合的平台模式越来越广泛,许多地区依托基础条件较好的物流枢纽和物流园区,结合当地优势制造行业,打造智能物流服务、智能货运平台、智能公路港和支付金融为一体的制造业物流闭环,为制造业提供从企业到企业的物流服务。[3]有的线上线下物流平台服务模式还会进一步拓展到制造业前后端,即从采购到生产,从配送到销售展示等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物流支撑,为制造业提供保姆式物流服务。
(三)第三方物流业的全链条物流服务模式
这类两业融合模式主要是由一个具备一定资源整合实力的第三方物流业,根据制造业的采购、生产、销售等全程物流需求特点,为其提供整体外包物流服务。这样的第三方物流业不是制造业的下属企业,但对制造业又非常了解,双方合作非常深入,不仅是提供简单的物流服务,而且会从制造业角度考虑,通过业务整合、资源整合、开拓增值服务等内容帮助制造业获取更多的利润空间。一般而言,这类融合发展模式下,物流业与制造业有着非常深入及长久的合作,才能让制造业高度信任第三方物流业,让第三方物流业有机会全面了解客户运营特点,全面整合从采购供应到线边物流,再到成品物流、末端配送以及逆向物流的全程物流资源,实现两家企业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对于制造业而言,物流规模比较大且比较稳定,对于第三方物流业而言,具备整合相关资源的能力,才能让物流业与制造业从这种融合发展模式中获得好处。
(四)硬件加软件物流专业化服务模式
这类两业融合模式主要是具备较强物流软件开发实力的物流业,根据制造业不同领域的物流需求,通过开发物流软件系统,再辅以相应的物流硬件设施设备,形成完善的物流解决方案,以满足制造业的专业化物流需求。与其它几类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相比,这类融合模式下物流业往往会针对某一领域的物流进行深度开发,提供更加专业、更加个性化的物流服务,在局部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4]比如,一些物流业针对区域内生鲜农产品企业较多的情况,或是自身在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上具有比较优势,从而开发出针对本地中小型生鲜农产品企业的冷链物流服务,虽然覆盖面仅限于区域内,但对客户的服务需求响应却是一流的,物流软件开发也极具针对性,从而在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有的物流业依托某个港口,对本地物流需求十分熟悉,针对港口企业开发相应的物流服务软件平台,无论是物流响应速度还是可提供的物流服务内容都非常有特色,在港口物流服务上同样独树一帜。总的来看,这类两业融合模式下,虽然软件平台的开放度不足,但在服务范围内的服务内容非常专业、精细,具有明显的差异化竞争特点。
三、新发展格局下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的目的
(一)有助于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物流行业本身是依赖于其他行业存在的服务行业,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下实现物流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应坚持有助于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融合发展的物流业与制造业都从中获得发展动力。在具体实践中,通过信息共享融合带动物流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借助两业融合形成的智慧供应链来打通从采购到生产仓储,从产品销售到物流配送等各个领域的信息系统,进而实现制造业加工、仓储、运输和交易结算等各环节的信息化与一体化,带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5]比如,一家传统的制造业,通过与物流业的深度融合,无论是同步开展线上线下业务,还是跟进时代转型建立新零售模式,都可以得到物流业的服务支撑。对于制造业而言,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完成转型,对于物流业而言,则可以增加服务内容并获得物流服务的增值,是典型的双赢局面。当然,由于物流业依附于制造业而生存发展,在两业融合过程中,要以制造业的需求为主导,有针对性地开发新物流服务,通过服务支撑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反过来又带动物流业的新发展,实现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有助于创新业态模式的融合
构建新发展格局下物流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发展,不是两个企业之间简单的合作,而是双方全链条的深度连接。不仅信息和资源共享,更在运用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新技术上实现智慧协作,进而在双方协作中实现更多的客户需求创新、技术流程创新,推动业态模式融合的创新。物流业在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中,以仓储、运输、配送为基础建设的一体化供应链服务体系,不仅可以加速物流相关科技场景运用,加速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物流业的研发和应用,而且可以让制造业同时共享这些科技,根据市场和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产品使用需求等反过来指导、改进企业的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安排等。[6]制造业在进行转型时,或是深耕某一区域、某一市场时,产生的物流需求与平时会有很大不同,与物流业进行融合发展,不仅可以支撑制造业的新业务开展,还可以有效借力物流业的新技术运用,对企业某些制造流程、营销流程进行再造,甚至双方还可以根据新业务的开展共同投资推进相应的新技术和设备的应用,从而帮助双方业态模式更好融合,为双方发展提供助力。
(三)有助于物流业与制造业降本增效
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肯定要带来降本增效,如此才符合新时期构建发展格局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二者的融合发展,可以通过做到去中间化、新技术运用和效率提升来实现降本增效。其核心是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创新运用,重构制造业供应链物流各环节,从而减少物流环节,使物流运营速度更快,对客户物流需求响应更精准、更迅速,无论是货物订单的交付率还是库存的周转率都有较大改善,实实在在地降低物流成本,缩短物流时间。有的物流业根据制造业产品特点,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支撑下,在货物安全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创新使用甩挂运输减少货物的装卸环节,尽可能避免运输车辆的等待时间和空驶率,为制造业节约大量的物流费用。[7]物流业根据制造业的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物流支撑计划,特别是根据其产品特点和物流特点,探索公铁、公水联运等方式,用最科学的物流系统帮助实现最经济的物流配送,物流业自身也可以在相应的物流领域形成新的竞争品牌,对于双方而言而都是有意义的事情,有助于企业业务流程再造和市场竞争力提升。
(四)有助于社会经济整体效益的提升
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是新时期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总的来看,物流业与制造业从战略合作到深度融合,会给彼此之间带来一系列绿色化、高端化的发展变化,对于经济整体效益的提升是有益处的。一方面,物流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使二者发展更加同步,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可以得到物流业的相应支撑,物流业的进步也会带来物流成本的下降和物流效率的提高。有的制造业依托全链条订单式生产物流支撑,实现生产的高度专业化、精准化,无论是采购、生产还是销售配送,时间掌握都非常到位,帮助企业始终高速运转,极大地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另一方面,物流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可以帮助制造业解决长期困扰的节能环保以及安全问题,进而提升社会经济整体效益。围绕构建供应链,物流业与制造业可以建立起正向销售加逆向回收的完整物流网络,制造业的产品销售不仅有保障,还可以为后续的退换货等售后服务以及废旧产品回收提供支撑,形成绿色循环体系,这也正好契合绿色循环经济生态建设的要求,同样也有助于社会经济整体效益提升。[8]
四、构建新发展格局下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规划
近年来,国务院、国家发改委相继出台了推动两业融合发展的相关文件,其主要顶层设计的是面对全国情形,具体的操作指南比较少。各地各行业在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过程中,应做到规划引领,进一步引导规范两业融合发展。一方面,根据本地区、本行业的物流业与制造业发展阶段、发展水平,提出适当的规划。若本地制造业更多面向出口市场,则应鼓励物流业在融合过程中侧重于发展公港联运体系,衔接出口物流体系等等,以便更好地为本地制造业服务。相应地,在港口物流设施建设、物流用地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给相关物流业更多的扶持。而中小型制造业集散地区,发展规划应侧重鼓励物流业积极参与到制造业流程中去,全链条地为制造业服务,进一步降低其成本,引导其加速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加强制造业基地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联动规划。以本地区大型制造业园区为核心,强化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对接,通过铁路专用线建设、公路交通枢纽等的建设,将交通便利条件直接引入制造业园区,以提升制造业的物流支撑能力。特别是应推动在制造业园区引入物流设施规划,根据制造业的物流需求特点,实行个性化基础设施建设,以便物流业最大限度地响应其物流需求,最大限度地融入制造业流程。[9]在新型物流园区、制造业园区建设中,更应实行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或者是实现一个园区两个功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各类资源的配置效率,减少两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阻力。通过两业融合规划,进一步提高有关资源的配置效率,实现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同向发展。
(二)加强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要素保障
构建新发展格局下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策的支持和资金的不断投入,以加强两业融合发展所需的要素保障。一是加强制造业标准与物流业标准的对接,为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提供便利条件,为相关要素的配置提供更优质的环境。可以鼓励各地物流行业协会、制造业行业协会以及两个行业的龙头企业,针对不同领域的两业融合探索相关标准,设立相关基金开展标准化物流设备的研发,实现要素配置的高效率与低成本,从整体上提高本地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水平。二是通过出台政策提供全方位的保障,确保要素投入到位。对物流服务制造业项目保持其第三产业相关扶持政策的同时,将其纳入工信领域专项扶持资金的范围,在此基础上,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撬动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项目。对于制造业联合物流业进行相关技术创新的项目,给予更多的扶持政策。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新两业融合项目的融资贷款项目,使其更容易获得贷款资金,进一步降低两业融合项目贷款门槛。[10]三是强化对两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引导。应将两业融合发展纳入统计监测范围,建立完善评价体系,结合不同地方两业融合发展的特点,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统计指标。通过发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引导地方政府加强对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积极性,从根本上保障要素投入。特别是在制造业园区、物流园区建设上,将亩均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作为重要指标,引导地方政府主动将两个园区的建设融合为一体建设,在提高要素效益的配置效率。
(三)加快物流业与制造业供应链综合服务商的培育
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制造业的竞争力更多来源于强大的供应链资源整合能力。在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过程中,要加快供应链综合服务商的培育,为制造业供应链协同发展提供助力。一方面,各地应依托本地所拥有的国家物流网络中的中心城市、枢纽城市,大力推进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贯通制造业新技术研发、新产品设计、生产制造、产品营销和售后服务的全链条供应链体系。从本地企业中选取具有实力和供应链整合经验的制造业龙头企业,积极向供应链集成服务商转变,提高其作为链主企业对整个供应链资源的整合能力,从而实现与物流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同时,积极总结经验加以推广,形成更多的链主型企业,逐步实现本地制造业供应链化发展,进而提升对上下游企业和资源的整合能力。如此,既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服务,也让物流业从中获得更大发展。另一方面,注重结合制造行业的细分领域,选取自身信息化建设水平较高的领域,建设智慧供应链服务平台,推动制造业供应链与物流业向数字化协同迈进。比如,通信设备制造业具有较高的信息化水平,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运用上具有天然优势,应鼓励这类制造业积极拓展供应链集成服务,通过数字化改造强化对上下游资源的整合,形成本地具有竞争力和知名度的标志性产业链。其形成的智慧型供应链集成服务平台,既可以为其他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提供借鉴,也可以积极向其他制造业领域拓展,帮助提升整个地区和行业的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水平,并通过两业融合,加快改变本地区资源配置秩序,提升资源配置水平。
(四)注重制造业供应链体系全球化、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构建新发展格局与形成国内国外两个循环,都是新时期中国重要经济发展战略。要推动中国制造业更好地面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应在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过程中,注重制造业供应链体系全球化、专业化水平的提升。一方面,在基础设施上加快建设足以支撑全球智能物流运行的重大枢纽。重点是围绕全国各地21个自贸试验区,用好政策方面的优势,加强物流资源的统筹,加快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的运用,以信息化建设为载体,打造面向全球的智能物流枢纽,[11]提炼可以复制推广的经验。在武汉、西安等国家物流重要枢纽城市,唐山、徐州等参与“一带一路”倡议重点沿线城市,更好地统筹中欧班列、海运港口、航空港、公路港等本地多种物流资源,打造供应链创新中心,帮助本地的物流业与制造业更好地融入“一带一路”供应链体系。以中欧班列为例,鼓励相关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针对中欧班列实行定制服务,形成依托于中欧班列的两业融合发展特色品牌,帮助本地制造业更好地进入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供应链服务商。围绕打造可以更好融入全球物流供应链体系的服务商这一目标,应鼓励物流业与制造业、快递企业开展深度合作,针对当前全球贸易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较为严重、中美贸易摩擦等情况,积极探索突发事件下的应急保障体系,保障制造业在紧急事件中依然可以获得关键产品、重要原材料以及可以确保制造业生产出来的成品能顺利运抵客户手中,以更具韧性的两业融合发展模式保障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