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视角下缩小城乡差距的公共服务体系研究*
2022-02-07余丽生宋莹莹
余丽生 宋莹莹 楼 蕾
一、共同富裕视角下浙江省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取得的成果
目前,在我国,为实现共同富裕,要重点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突出表现是公共服务发展水平不平衡,农村地区公共服务存在短板。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补齐共同富裕的农村发展短板,同时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有利于激发该地区内在发展潜力,促进本地农村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的关键,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机制与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积极探索公共服务建设,在缩小城乡公共服务方面出台了不少举措,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每一个人。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城乡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不断提高,为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农村税费改革夯实农村财政基础,为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
党的十六大以来,为了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浙江省开始了以“减调改稳”为特色的农村税费改革,理顺了农村分配关系,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夯实了农村财政基础。2001年起,浙江省对农村税费改革进行了试点;2002年,在国务院同意《浙江省扩大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基础上,浙江省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从自身实际出发,推进农村税费改革。2006年,浙江省以农村税费改革为契机,全面启动了农村综合改革,推动了乡镇机构改革。浙江省以“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搞好公共服务,巩固基层政权,维护农村稳定”为核心,以“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农民权益,改善农民生活,维护农村稳定”为主要方向,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是农村税费改革后中央为破解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难题进行的一项制度改革创新。2010年,浙江省在部分市、县开展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事业的实施。自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建立以来,截至2021年,浙江省各级财政累计投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达256.76亿元,带动村级自筹投入128.96亿元,社会捐助15.86亿元,共建成公益事业项目49916个。(1)首批100个试点 浙江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支持打造共富村[EB/OL].浙江新闻—浙江在线,2022-04-25.从农村税费改革到农村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化,夯实了农村财政基础,完成了一大批小型水利设施、村内道路、桥涵、村庄环境卫生、村容美化、亮化绿化、村级公共活动场所以及便民服务设施等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项目,推动了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和美丽乡村的建设,为浙江省共同富裕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深化“千万工程”,为共同富裕创造文明环境
为促进农民共同富裕,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是其中关键一环。从2003年开始,浙江省实施了“千万工程”,工程以改善农村环境为导向,以推动农村生产、改善农民生活、保护农村生态为主要目标。在持续推进“千万工程”的过程中,浙江省农村的生态环境、农民的生产生活、农村的精神风貌都得到极大改善,带动了城乡关系的进一步改善。
在“千万工程”实施过程中,浙江省形成了以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为龙头,以村庄布局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为基础的“1+4”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体系。在治理农村环境的同时将整治村庄和经营村庄结合起来,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立足农村自然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浙江省持续助推“千万工程”的深化,2010年在总结安吉实践经验基础上,制订“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作为“千万工程”的2.0版。浙江省以《浙江省深化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年)》为指导,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美丽乡村升级版成为“千万工程”的3.0版。
在“千万工程”持续实施过程中,浙江省把农村生态环境、乡土文化等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新型业态培育有机结合,开拓农民“就地就近就业”门路,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村庄整治过程变成开发利用乡村特色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的过程。在“千万工程”的实施下,浙江省农村面貌有了巨大的改变,到2020年,浙江省已建成45个美丽乡村示范县、500个示范乡镇、1500个特色精品村,11290个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2)“十三五”时期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报告[EB/OL].浙江省统计局,2021-01-27.农村环境的整治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内生动力,也为共同富裕创造了文明环境。
(三)均衡城乡教育资源,为共同富裕建设提供重要动力
教育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动力,具有基础性作用。浙江省认真贯彻科教兴省、教育强省、人才强省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合理配置资源,扎实推进城乡学校协调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将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到乡村。
为了改变基础教育的城乡差距,2005年浙江省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工程”“爱心营养餐工程”“食宿改造工程”“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等四项工程,努力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2010年,《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首要任务;2012年,浙江省政府与各市签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全面建立省、市、县三级义务教育发展责任、监督和问责机制;2013年,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全省各市、县(市、区)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2016年以来,浙江省相继完善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实行教育设施设备城乡一元化配置,先后实施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热水淋浴设施、中小学校园饮水质量提升、农村中小学书香校园、中小学塑胶跑道建设、农村小规模学校调整改造、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改善等一系列工程;2017年,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义务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坚持均衡优质、公平普惠,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2018年,省政府印发《浙江省富民惠民安民行动计划(教育篇)》,进一步明确促进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2019年浙江省全面深化互联网在推动教育资源共享中发挥的作用,开启了“互联网+”的新型教育帮扶机制。2022年,浙江省发布《关于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省定标准的通知》,再次提高义务教育生均经费标准。近年来,浙江省多次提高义务教育生均经费标准。其中,小学从2007年的每生每年230元提高至2022年的800元,初中从2007年的每生每年330元提高至2022年的1000元。(3)浙江省政府网站。
城乡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浙江省始终把教育的均衡发展作为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抓手。一是“精准改善”农村教育质量,辐射优质教育资源。一方面改革师范生招生制度,定向为农村中小学校招生培养小学全科和紧缺学科教师;另一方面通过开展“百人千场”送教下乡、教研员蹲点指导与区域集中指导等活动,深入农村薄弱学校,对基础教育重点县给予集体重点帮扶指导。借助互联网技术,深入开展教师网络研修,让农村和偏远地区的教师足不出户也能结交名师和参与教研活动。二是教师校长流动制度改革,弥补农村师资短板。在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举足轻重。浙江省先后实施了“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领雁工程”、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等,实行教师培训学分制管理,率先在全国建立了分层分类的教师培训制度。此举激活了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行为,名师下乡产生了“鲇鱼效应”,带动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在给村校“输血”的同时,浙江省还启动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全力提升村校的“造血功能”,初步形成了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地位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三是在“互联网+义务教育”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工作基础上,全面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教育共同体是一种通过以强带弱、共同发展、提高城乡义务教育质量平衡为目的的新型合作关系。浙江省通过各种帮扶政策,提高乡村学校综合素质,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乡村弱”的突出问题,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升农村教育质量,让乡村孩子就近“上好学”,促进浙江省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现代化,为共同富裕提供智力支持。
(四)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为共同富裕建立基本保障
基本医疗保障不仅是社会成员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和主要目标,同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保障和重要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在医疗保障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从2003年进行农村大病统筹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开始,逐步建立起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编织起覆盖全省人民的医疗保障网。2020年浙江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5557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2978万人,户籍人员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4)2020年度浙江省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统计公报[EB/OL].浙江省医疗保障局,2021-09-01.浙江省医疗保险户籍人口参保情况统计表(截至2020年12月底)[EB/OL].浙江省医疗保障局,2021-01-05.
提升医疗水平促进共同富裕,需要实现医疗资源的公平配置,让医疗资源下沉,让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均等的医疗资源,接受均等的医疗条件。在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上,浙江省实施“双下沉、两提升”工程推进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面增强。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医疗领域也呈现出典型的二元分化结构,优质医疗资源、高水平医生集中在中心城市,基层医疗水平低,无法满足农村居民基本医疗需求。2013年浙江省政府以“科学配置医疗资源,构建分级诊疗格局”为主线,省、市、县联动相结合,提出了建立“双下沉、两提升”的长效机制,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双下沉、两提升”工程主要是解决基层缺乏医疗资源、医疗人才这两大问题。为了推动城区优质医疗资源的下移以及基层医护人员素质的提升,浙江省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实施意见》《关于开展分级诊疗推进合理有序就医的试点意见》《关于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意见》《深化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工作方案》《城市医生晋升职称前到基层服务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体现了浙江省政府推动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建设的决心。正是在省政府大力倡导下,浙江省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面增强。2020年,浙江省县域就诊率达到88.9%,有序就医格局加快形成,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显著提升。(5)浙江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EB/OL].杭州临安政府网,2021-07-19.
(五)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不仅是生活的富裕富足,也包括精神的自信自强。提高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是乡村振兴面临的紧迫任务,也是推动农民走向共同富裕亟待补齐的短板。在乡村社会日益富裕,农民对精神生活追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日益凸显。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有了很大发展,浙江省结合临安乡村文化礼堂的实践,于2013年启动了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浙江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礼堂建设,2018年浙江省发布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计划明确到2022年实现全省文化礼堂行政村全覆盖。经过多年的持续推进,浙江省农村大礼堂的数量由2013年的1705所增加到2020年的17804所,90%的行政村(500人以上)实现全面覆盖。(6)浙江省政府网站。
2013年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启动以来,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传统民俗体育文化”相融合的发展战略就已经全面动员、开展起来。几年来,不仅文化礼堂的数量不断增长,农村文化礼堂也从单一的文化载体,向农村文化宣传阵地转型发展,为广大乡村居民提供休闲娱乐、表演、健身等多种文化形式。建设文化礼堂,让文化发挥作用,激活农村文化生活,必须赋予文化礼堂功能定位,保障文化礼堂的内容供给。浙江省注重资源整合,结合“三下乡”“文化进万家”等活动,高水平提供政府购买文化服务,统筹“科普e家”、妇女之家、儿童之家等基层阵地的服务优势,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教育。制定实施《浙江省健康素养进农村文化礼堂三年行动计划》《推进社区教育进农村文化礼堂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浙江省体育进农村文化礼堂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以保障内容供给。过去,乡村文化设施的功能定位主要是休闲娱乐,而农村礼堂则是在这种定位下,增加“精神家园”作为其功能属性,高度重视对本地自然、历史、人文遗存的挖掘保护与合理布置,充分展示村史村情、乡风民俗、生态保护等内容。建设农村文化综合体,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差距,为农民共同富裕奠定了思想基础,提供了精神力量。
二、共同富裕视角下浙江省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7)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党和政府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地,我国农村居民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但是当前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务供给方面仍不均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反映在公共服务方面就是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变化,公共服务供给改革要回应这一独特的经济社会变化。因此,整合和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公平而合理地配置,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目前推动共同富裕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浙江省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为全国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作出了表率。但是,浙江省公共服务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由于城乡之间的差距是长期形成的,虽然浙江省一直努力提高农村发展水平,但是改变农村的发展条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也非一时之举,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去缩小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差距,推动共同富裕。
(一)优质公共资源城乡分配不均衡
一是在教育领域。农村教育仍然是浙江省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义务教育在均衡、质量方面依旧存在“乡村弱”的突出问题。浙江省仍存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分配不平衡不充分,城乡师资力量有差距等问题。虽然浙江省城乡中小学的校际办学条件差异系数在0.3以内(陈峰,2022),但是由于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在有些农村和偏远地区,乡村学校尤其是乡村小规模学校、寄宿制学校和薄弱学校还有很多。中小学自然“小班化”情况比较突出,“城镇挤、乡村空”的情况仍存在,目前尚有306所100人以下的小规模学校(陈峰,2022)。农村教育缺乏稳定和优质的教师队伍。由于乡村学校待遇低,教学环境差,特别缺乏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这对农村儿童的学业和今后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使得农村儿童的发展起点比城镇儿童要低。同时农村地区专业技能人才缺乏,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受教育水平较低,浙江省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大部分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学历为小学、初中。农村、农业的发展更需要的是职业教育的普及、培养应用型的农业技术人才——这是浙江省教育的短板。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重视下,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如何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培养农业生产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发展职业教育将是浙江推动农村共同富裕建设的重点。
二是医疗卫生领域。近年来,浙江省在医疗卫生建设领域取得长久的发展,但卫生健康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不同层级医疗资源调配有待优化。省级医院仍承担了大量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工作,医生疲于应付低水平的重复性劳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尚未形成。“双下沉、两提升”的精准性、创新性、实效性不足,对基层医院诊疗水平、医院管理、人才梯队建设等方面带动提升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农村医疗网点基础设施落后,城乡医疗条件分布不均,部分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瓶颈”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以医疗机构数为例,2020年浙江省医疗机构为34400个,其中乡镇卫生所和村卫生室分别为1058个和11300个,两者合计所占的比例为35.92%。(8)2020年全省各类卫生机构、床位、人员数(总表)[EB/OL].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2021-07-05.要推进城乡医疗公共服务均等化离不开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城乡医疗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工程。基层医护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主要表现为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存在学历低、职称低、技术低等“三低”现象。就医疗机构诊疗人数和入院人数而言,城乡之间的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以医疗机构诊疗人次、门诊人次为例,2020年浙江省医疗机构诊疗人次为606654780人次,其中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诊疗人次分别为98316338人次和4621801人次,两者合计所占的比例为16.97% 。从门诊人次来看,2020年浙江省门诊人次为556127314人次, 其中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诊疗人次分别为91053928人次和45707378人次,两者合计所占的比例为24.59%。(9)2020年全省医疗机构服务情况[EB/OL].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2021-07-05.
三是公共文化领域。浙江省乡镇、村文化设施建设水平与城市存在一定差距,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总量仍然不足,文化软实力有待提高,文化活动相对较少,农村共同富裕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全国、浙江省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浙江省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公园及休闲健身广场、农民业余文化组织的数量都居全国前列。这说明浙江省在农村文化设施建设领域已经走在了前列,但是我们同时也要看到其存在的不足,剧场、影剧院、体育馆的总体数量还是偏低,只有20%~30%的拥有率,浙江省农民业余文化组织拥有率为60%左右,还有进一步发展建设的空间。乡村社会的公共文化建设滞后是一个突出的问题,需要依靠乡村自身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当地历史风韵的文化产品,丰富农村文化内容。
(二)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农民增收乏力
经济发展水平是推动公共服务供给的物质基础,共同富裕重在富裕农民,促进农民增收。近年来,浙江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2021年浙江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68487元和35247元,城乡收入比1.94,居全国第一,但不能否认的是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浙江统计年鉴(2021)》数据显示:2018~2020年,浙江省城乡收入不断缩小,其中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差距较小,2020年为1.81、1.14,而财产净收入城乡之间差距较大,2020年为9.22远超2020年1.96的城乡收入比。浙江省农村现有产业发展还不能适应全面现代化与共同富裕的需要,农村发展依旧是浙江省实现共同富裕的短板。首先,农民增收渠道单一,依靠农业种植增收的难度较大。因为农业尤其种粮业本身收益比较低,农业具有“靠天吃饭”的特性,农村人口老龄化又在不断加剧,农业经营人员的受教育程度较低,纯农户、中老年农民、低文化素质劳动力就业难和低收入农户增收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其次,由于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和工业,农民人数逐年下降,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农民收入的提高难以通过低成本的劳动投入来实现。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广大农民在生存压力下,进入市场,开办实业,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外流动,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然而,浙江省目前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农业持续发展存在困难,近年来,农业人口的非农就业增长迅速,但受技术限制、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农业非农就业的压力日益增大,农民增收乏力。
(三)公共财政投入机制不健全,村集体经济薄弱
由于农村公共服务的外部性、供给的高成本,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职责。无论从公平还是效率角度讲,政府都有理由也必须建立和完善农村的公共财政制度。但由于政府的财政支持能力有限,不可能将所有的公共服务都覆盖,特别是村一级的公共服务,这将会给地方财政带来巨大的负担。因此,在村级公共服务提供上,更需要依靠当地村集体收入来支持。但是从目前来看,村集体收入低,乡镇财政困难,很多村庄依靠上级政府转移支付才有能力开展日常的活动,就更不要提供公共服务了。2020年,浙江省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20万元的村还有5%,20万~50万元的村占25%。(10)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之乡村振兴篇[EB/OL].浙江省统计局,2022-05-09.发展集体经济是增加农村集体收入的重要途径,但是农村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的缺乏,使得农村集体经济难以得到充分的发展。村集体经济是农村公共财政建设的重要力量,农村经济主要取决于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由于历史、地理环境以及资源禀赋等原因,村集体经济发展动力不足,村集体经济收入除上级财政补助外,其他收入来源较少。村集体经济的薄弱,影响了农村公共财政建设的推进。充分发挥农村集体所有制的优势,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我国农业农村农民发展到现阶段的迫切要求,更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村集体经济是农村公共服务投入形成长效机制的重要支柱,在现行经济环境背景下,如何健全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发展村集体经济,推动集体收入增加,将是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推动农村共同富裕的一个关键点。
(四)农村人才缺乏,影响农村发展后劲
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离不开人才助攻,人才是推动共同富裕的活力源泉。农村改革加快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浙江省近年来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一批批农民离开农村,走向城市。城镇化的推进给城市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兴旺,但也给农村发展带来了弊端,导致有些农村地区萧条,甚至部分农村人口空心化。目前,农村人才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人才招不来。基层基础设施发展相对于城市滞后,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在农村无法享受优质的公共资源,这严重制约人才的生存和发展。客观存在的农村现实条件导致优秀的本地人才纷纷流向城市。浙江省农村实用人才年龄偏大,2018年数据显示农村实用人才中50岁以上占比达37.5%,40~50岁占比为35.5%。同时浙江省农村实用人才学历偏低,94.22%的人学历为中专及以下。(11)新农人锐观察: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浙江出新招[EB/OL].浙江新闻,2019-04-22.二是人才留不住。浙江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给予外来人才资金、政策福利,给他们搭建施展能力的平台。但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政府的政策优惠吸引外来人才的进入,但是无法留住这些优秀人才。基层不具备落实这些政策的条件,基层在引进机制、人才激励等配套措施方面的落实存在一定的困难。此外,体制问题也是乡村无法留住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三是人才上不去。本地的人才缺乏锻炼、培训的机会,缺乏发展的空间。同时,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基层干部的领导,而基层干部的晋升通道相对狭窄,使得优秀的人才不愿意到农村去。在推进城市化建设的同时如何兼顾农村发展,如何让更多年轻人留在农村,让更多年轻人回归农村,这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只有做好这方面,才能实现城乡的融合发展,为农村共同富裕的发展带来人力资本。
三、共同富裕视角下优化浙江省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议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提升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实现共同富裕客观上要求建立合理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对浙江省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浙江省“十四五”规划指出,到2025年,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更高、供给质效更优、体制机制更全,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需求得到高水平满足。要实现这些目标,这就需要浙江省在目前城乡发展的基础上,以共同富裕为导向,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的政策协同与制度衔接,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的整合,从而弥补农村现有的不足;发挥数字技术推动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的作用,在乡村数字新基建的基础上,推动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延伸;探索共同富裕的财富积累机制,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一)优化公共服务制度一体化设计,促进乡村共同富裕
提高农村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后的迫切需求,也是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首先要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理念为指导,做好农村公共服务的顶层设计,对乡村区划进行调整,提高公共服务投入的使用效益;其次提升公共服务事业的投入,尤其是教育、医疗、文化等重点领域,制定城乡公共服务的标准,建立起以共同富裕为导向统筹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
1.统筹规划,做好农村公共服务的顶层设计
要根据城市和农村发展的需要,研究制定符合当地特色的公共服务规划,以有效地解决城乡间的差距。在城市发展的空间布局方面,要强化公共服务对人口聚集和吸收能力的作用,合理确定区域的空间架构和功能布局。为了避免农村公共财政建设的重复投入和闲置、浪费,必须适应人口城市化的要求,做好农村行政区划的调整。按照区域面积、人口数量、经济总量等指标要求,把一些山区的自然村,尤其是不适合生活的自然村往行政村集中;在一些小的行政村和乡镇,也要进行适当的撤扩并,减少自然村、行政村甚至是乡镇的数量。在乡村区划调整的基础上做好农村公共财政建设的统筹规划,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辐射范围,让公共服务发挥更大的效益。
2.以共同富裕为导向统筹城乡公共服务
在农村行政区划调整的基础上,根据共同富裕的需要,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推动优质资源的全面覆盖。一是要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向乡村流动,不断提高教育公平。按照浙江省现有教育事业规划,加快推进新时代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的建设,建设小而优的乡村学校,标准化升级义务教育学校,增加城区学位供给。同时,各地也出台相应的政策,把教师的职称评定与农村教育经历相结合,要求教师要有农村教学经验,做好激励机制的配套措施的落实,以吸引优质的教师资源进入乡村学校,从而实现城乡教育设施、师资的均衡发展。二是统一配置城乡医疗资源。如何提高基层医疗水平是实现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难题,想要解决农村医疗问题,医疗水平和医疗技术的提升是关键,必须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使群众放心看病。按照共同富裕要求,大力提升县域医疗服务水平,推进优质医疗资源的扩容下沉,健全县域医共体、城乡医联体,推进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等基础设施补短板,促进医疗卫生资源整合,实施村级卫生服务网底工程,加强村级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加大村级卫生人员定向培养力度,推动医共体统筹管理下的乡村卫生一体化建设。三是增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一方面要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创新文化场馆运营管理,提高农村文化服务效率,在浙江省建设农村文化礼堂的基础上,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文化设施。另一方面要增加基层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要继续深入开展文化下乡等活动,丰富千镇万村文化。不断推进教育服务、医疗卫生服务、文化服务等供给质量升级,能够更好满足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共同富裕需要。
(二)创新推进共同富裕的城乡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要想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供给,必须通过政府、市场、社会的三元主体互动来保障公共服务建设,努力建成推进共同富裕的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供给机制,形成政府带头,社会各资本积极参与的供给模式。加大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力度,不断满足社会成员在公共服务上的品质需求。在教育、养老、医疗等重点领域,要强化政府的导向,促进市场与政府的有机结合,以政府的基本职能为依托,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丰富公共服务的多层次供给。
一是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产品供应保障体系。要积极发挥国有经济的功能,支持国有经济以多种方式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让国有经济更好地发挥保障人民幸福的功能定位。二是要健全多元的社会参与机制。在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上,要改变政府“包办”的观念,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参与。推进政府采购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可以由政府采购的,政府不再一手承担,而是交于由符合资质的社会机构承担,让专业的机构做专业的事,加快向服务型政府转型。通过公共建设、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促进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的发展。三是放开市场的限制,为民营资本的进入创造有利条件。目前对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农村公用事业,要制订吸引民营资本投资的办法和程序,这不仅为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打开了资金的来源,也为民营资本的投资提供了新的途径,达到了互利共赢的目的。
(三)发挥数字技术推动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的作用
“十三五”期间,浙江省以加快建设国家数字经济示范省为引领,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数字经济产值连年增加,数字安防、云计算、大数据等行业影响力显著增加。2021年是浙江省数字化改革元年也是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元年,实现共同富裕需要解决经济增长和均衡发展的问题。数字化改革不断嵌入政府公共管理和人民日常生活,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发展动力,也为均衡发展提供共享机制,弥补优质公共服务短板,赋能公共服务高质量建设。近年来,农村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教育、医疗、养老、帮扶、文化、旅游、交通等领域数字化应用不断深化,涉农政务服务事项基本实现“最多跑一次”。未来,借助数字化发展优势,大力推动“互联网+”益民服务,让城乡居民拥有平等的机会享受公共服务。
首先,要推进乡村数字新基建,夯实数字乡村基础。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较为薄弱,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将通信基站等相关通信设施的建设全部纳入农村建设计划,加速农村信息化建设和普及,并逐步实施5G在农村的覆盖。通过数字化的新基建,推进农村新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教育信息化新基建。这样可以把公共设施延伸到广大农村,缩小城乡之间基本公共设施差距,助推共同富裕。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加强信息技术的基础和支撑,完善信息化基础保障环境,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迭代升级,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
其次,借力数字技术推动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延伸。借助浙江省数字化发展优势,推进农村公共事业数字化,加快农村教育信息化进程,提高农村学校“宽带”和“校校通”的质量,推动“智慧校园”的建设,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数字化改革弥补公共服务短板,通过深入开展数字生活新服务行动,引进培育数字生活开放平台,丰富“教育大脑+智慧学校”“健康大脑+智慧医疗”等数字应用新场景。深入发展“互联网+基础教育”服务模式,完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鼓励教师通过在线教育提供优质资源和个性化服务。推广文化数字化应用场景,创新“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深化公共文化平台建设,开发云上图书馆、云上文博等数字化文化服务。优化“互联网+体育组织”发展模式,建设一批全民健身活动传播平台。
最后,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要维护弱势群体利益以避免数字鸿沟的产生。在推动数字化赋能公共服务的进程中,要考虑农民、老人等弱势群体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低技能劳动力失业问题。一是政府制定消除数字鸿沟的政策机制。促进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各类数字化平台开发适应弱势群体需求的功能模块、接口,降低数字平台的使用门槛。二是健全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一方面要加快形成政府提供就业资金补贴与企业落实员工相应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另一方面对于农民等重点群体开展精准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帮助其再就业。
(四)优化资源配置,以共同富裕为导向推进农村公共财政建设
在建设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要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转变一些地方“以社会发展为硬指标”的观念,统筹规划、完善公共服务和政策体系建设,要求财政从注重城市发展转向城乡协调发展,走城乡均衡发展之路。针对这一价值导向,当地政府应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农村公共服务领域的力度,着重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财政基础。
1.加大农村财政投入力度
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存在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农村财政建设滞后,无法为提高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提供必要支持。这就要求政府逐步扩大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稳定资金来源。优化对农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财政资金配置,结合民生实事项目加大财政支持。为了保障公共服务资金的稳定性,要健全资源(钱)随人走,与当地财政资金、经济发展水平相配的公共服务资源投入机制。以教育为例,要推动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就要明确各级财政需要承担的费用,把原来的学杂费规范地转换为中央、省、市、县的政府投入,通过中央和省级政府进一步的经费追加,逐步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在医疗资金方面,逐步建立健全农村公共卫生基金,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建设,这样可以更好地确保农民享受到基本的医疗服务。当然基层财政资金有限,公共服务的供给还是需要依靠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同时要给基层政府一定的自主权,因为只有它们才更加了解当地最真实的需求,这样也可以把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提高公共服务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2. 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建设的今天,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对于提高农民收入、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具有很大的优越性。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需要地方政府大量的投入,这给地方政府财政带来较大压力,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发展村集体经济,让村集体经济收入在基层财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首先要“消薄”集体经济薄弱村。根据浙江省现行政策规划,对于集体经济薄弱村,要建立“先富帮后富”“强村带弱村”的机制,学习周边村先进经验,联动发展。其次,充分利用“千企结千村”等扶贫项目,和企业建立深入合作关系,打造村庄优质产品销售路线,树立农村自有品牌,提高村民集体收入。村领导带头学习村庄集体发展的路子,合理规划农村集体资产,以集体形式出租或与相关企业合股发展民宿、农家乐等产业,盘活闲置资源。当然,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当地健全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长效机制,强化村集体经济富民惠民功能,积极发挥支持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和推动养老、救助等公共服务普及普惠的作用。
(五)探索共同富裕的财富积累机制,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共同富裕,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形成橄榄型分配结构的关键。要以共同富裕为引领,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立足乡村资源禀赋,加快农业三产融合,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短板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农村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健全“两进两回”长效机制,强化农村人才要素保障,同样也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中之重。
1. 以乡村富民产业发展推进共同富裕
发展特色乡村产业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农民收入增长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营造良好氛围。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建立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乡村特色产业和以“以农为本”的农民稳定收入机制是关键。要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辅以现代化的生产组织管理,加速产业集聚、延伸产业链条、唱响特色品牌,提高乡村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构建一二三产一体化的农业全链条,实施“农业+”,完善农业增值实现机制,丰富农村经济的新形式。同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康养旅游等融合型文旅模式,激活农村资源、资产、资金,让村民共享乡村旅游发展红利。这就需要各地充分挖掘地方特色,以生态环境、历史古迹、红色遗产、历史文化等为主要亮点,打造特色旅游业,以旅游带动周边产业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同时,还应鼓励当地农民参与到旅游业的发展中来,吸引农民自发参与,这样既能让本地的旅游发展更具地方特色,还能使农民在参与乡村旅游发展中增长收入。
2.强化人才要素保障,激发共同富裕新动能
乡村振兴的“关键密码”是人才,实现共同富裕也离不开人才助攻。浙江省要健全“两进两回”长效机制,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促进农村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形成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乡村人才体系,切实以人才引领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激发共同富裕新动能。近年来浙江省为吸引人才返乡,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方案,在现行政策的基础上,持续推动“归雁计划”,加大农村对人才的吸引力,激励乡贤等本土人才反哺家乡,同时农村也要做好这些返乡人才的扶持工作。现如今是万众创新的时代,互联网的快车带动各地经济发展,浙江省本就是互联网经济大省,农村发展也应该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支持创业青年、大学生群体来农村创业,同时留住当地的劳动力,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直播、卖货等电商业务,促进当地农产品销售,带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除了吸引外界人才之外,提升当地农民的素质也是强化农村人才要素保障的重要一环。浙江省已经推出“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百万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在持续推进这些计划的基础上,以“学历+技能+创业”为导向,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为他们安排合理分阶段的培训计划,提高当地农民的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