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努力实现稳就业保就业目标

2022-02-07

经济研究参考 2022年7期
关键词:农民工毕业生政策

莫 荣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存在,结构性矛盾常态常新,特别是在当前就业面临国内外复杂严峻局势和疫情冲击情况下,稳就业保就业面临新挑战,需要就业优先的战略和政策进一步发力,努力实现稳就业保就业目标。

一、今年就业局势发生新变化

1.主要就业指标波动。1~5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529万人,与时序进度基本同步,属于正常范围。一二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分别为5.1%和5.5%,控制在5.5%预期目标范围内,但3月份以后发生波动增加到5.8%,4月份增加到6.1%的水平,5月份失业率回落0.2个百分点至5.9%,如果不发生大的变化,预计将进一步下降。

2.就业市场运行稳定。前3个月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求人倍率为1.57,环比略有上升,岗位数量高于求职人数。从供求对比看,2017年四季度以来,我国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连续保持在1.2以上的高位,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居高不下,为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提供了大量需求,尤其是在人才招聘、劳务派遣等领域。中智公司3月份发布的最新调研结果显示,2022年整体人才市场需求稳中有升,但各行业表现有所不同。高科技、医药健康行业中大部分企业经营以增长扩张为主,人才需求也同步上涨,近六成企业招聘需求增加。高科技行业中5G通信、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硬件等是人才扩招的主要领域,医药健康行业中生物医药、疫苗、检测试剂、在线医疗等领域人才需求增加明显。

3.重点群体就业稳。一是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增长,2022年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首次突破千万大关,达到了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但就业水平基本保持稳定,今年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同比基本持平。二是农民工就业总体稳定,收入稳步增长。202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9251万人,比2020年增加691万人,增长2.4%。农民工月均收入4432元,比上年增加360元,增长8.8%。三是一季度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规模保持在3000万人以上。坚持把就业作为最直接最有效的脱贫方式,持续推动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和转移就业,务工规模从2015年的1227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3243万人,开展贫困劳动力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超过1000万人次。

二、就业面临的新挑战

1.新冠肺炎疫情持续给就业带来新的重大挑战。国内外疫情发展仍面临不确定性,对经济和就业将产生持续冲击。对民营企业的调查显示,63.1%的企业认为疫情因素可能是影响二季度劳动用工的风险和挑战,占比高居榜首。对互联网平台中小微企业的调查也显示,一季度发生的各项成本中,企业感到负担最重的前三项分别是疫情防控产生的物资费用和停工成本、房租、原材料成本。由于各国疫情发展和防控政策各异,各国消费复苏、生产恢复存在一定时间差,随着欧美和东南亚等国家放开疫情管控,部分外贸订单和产能外迁,疫情引发的区域性、阶段性失业风险仍将持续。两年多疫情对经济社会和就业领域的“疫情综合征”逐步显现,其长期影响效应凸显。部分行业受到的冲击影响持续时间长,进入深度调整期。疫情引起或催生的技术变革、社会心理文化因素对就业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疫情期间的“人员精简模式”可能延续成为未来的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模式,导致用工需求减少。

2.青年失业率仍居高位,高校毕业生就业持续承压。2022年5月,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达18.4%。横向国际比较来看,我国青年失业率偏高。主要原因是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总量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受疫情影响回国工作的海外留学生明显增多。《2021留学生归国求职意向调研》数据显示,2021年回国就业的留学生相比2020年增加48%,约有80万人。2022年,全国仅应届高校毕业生总量达到1076万人,相比2021年增加167万人(从2011年到2019年近10年时间仅增加174万人),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压力还将继续增加。

3.农民工外出务工半径缩短,劳动力长距离输出效应减弱。2021年,农民工总量恢复增长,但外出务工半径缩短的势头不减。与2019年相比,跨省农民工下降5%。农民工继续从东部向中西部回流,中部地区农民工增加5.6%,西部地区增加1.7%,东部地区减少1.7%,东北地区减少0.1%。回流农民工到县内就地就近就业的不断增多,县域农民工占比逐年提高。截至2021年底,县域农民工占比已达55.3%,超过1.6亿人。近年来,尤其是疫情暴发以来,农民工跨省外出意愿下降明显,就地就近就业意愿增强。东部沿海地区“招工难”逐渐凸显,尤其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用工高峰期,表现得更加明显,农民工回流进一步加剧了制造业“用工荒”。

4.高校毕业生供需矛盾加剧,求职就业遭遇新困境。2022年求职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市场方面毕业生需求量则有所下降。原来毕业生求职比较青睐的金融、教育培训、房地产、互联网、文娱等行业企业需求不振。据智联招聘数据,一季度面向应届生的招聘岗位比2021年同期减少5.6%,而应届生求职人数比2021年同期有所增长。毕业生供求此消彼长,就业压力显著加大。同时,疫情期间很多高校采取封闭或准封闭管理模式,毕业生求职择业时间延长,进一步加大了就业难度。此外,受疫情影响,高校毕业生求职心态更加求稳,倾向于报考公务员,选择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民营行业龙头企业。智联招聘《2021大学生就业力报告》显示,29.8%的被调研应届毕业生认为“大环境不好、求稳更重要”,比上年增加10.3个百分点。

5.灵活就业人员不稳定性增加、收入保障不足。在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接触性服务需求减少、劳务市场暂停使劳动者找工作渠道受限,灵活就业人员就业不稳定、收入不连续,且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其就业和生活困难问题凸显,需要特别予以重视。

6.“机器换人”替代低技能岗位,大龄劳动者就业难。近年来,东部地区通过“机器换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疫情后这一进程明显加快。尽管制造业用工总需求没有下降,但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对低技能农民工需求下降。东部地区低学历、低技能的老一代农民工向中西部地区加速回流。这些高龄农民工文化水平相对偏低、劳动技能相对单一,就业方向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等传统行业并从事体力型劳动,返乡后因年老体弱,单靠市场化手段难以实现就业,仍然面临就业难问题。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走弱,冲击建筑业农民工就业。此外,受疫情影响大的批发、零售、餐饮、租赁等行业也是吸纳农民工就业和城市“4050人员”的大户。

7.就业形势面临其他诸多新的挑战。调查显示,企业比较关注的问题涉及生产经营转型转产,绿色发展、向低碳零碳经济转型政策措施对企业用工的影响,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的发展,地缘政治经济矛盾和国际贸易摩擦加剧,产业链向其他国家延转,等等。此外,从长期看,人口老龄化加速、全球化格局变动带动要素流动和产业区域调整等,也将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带来广泛深远影响和新的挑战。

三、政策建议

保就业就是保民生,稳经济需要稳就业。因此,实现稳就业保就业的目标意义重大,还需各方“加力”。

首先,进一步强化全社会就业优先意识,完善就业工作机制。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各级政府要将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职能部门要把稳就业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在贯彻落实上下更大功夫,在谋划区域发展战略、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强完善社会治理等方面要充分考虑对就业岗位的影响,统筹部署,同步安排,协调推进。充分发挥各地区各部门主观能动性,落实各自主体责任、监管责任。建立就业工作领导机制,把就业优先履责和绩效纳入综合考评体系,严格落实就业工作目标任务。

其次,加强宏观政策支持,稳定社会预期。坚持经济发展的就业优先导向,进一步加强财政、金融宏观政策对就业的支持力度,强化政策的协调性、稳定性和可预见性,提振和稳定市场信心。实施重大政策和项目就业影响评估机制,对就业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政策要慎重实施、制定就业帮扶配套措施。财政金融资金要加强对民营企业、初创企业、小微企业的重点扶持,向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和民生事业倾斜,以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强就业资金保障,中央和省级财政要继续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就业服务机构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建立政策信息和政策资金直达市场主体和劳动者的制度通道和机制,让政策下沉到底,落地见效。

第三,提升政策精准度,加强政策可及性和有效性。锚定重点行业、重点地区、重点群体,针对不同行业、地区和群体的特殊问题和困难,精准出台区域性、行业性、主体性就业政策,加强结构性政策供给。要加强供应链保障,加快落实退税减税降费等减负纾困政策,提高市场主体存活率,帮助尽可能多的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挺过难关、留住岗位。促进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带动更多就业。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关政策,拓展就业新空间。精准帮扶困难群体,保重点、兜底线。针对受疫情影响的求职群体,实施针对性专项就业服务,破除疫情期间求职障碍。着力保障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特别是脱贫劳动力、城市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加强对失业人员的兜底保障。加强对灵活就业人员的就业服务,扩大就业创业补贴、各类社会保险、技能提升培训对灵活就业人员的覆盖面。

第四,聚焦重点群体就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扩就业。一是统筹推动农民工外出务工和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培育县域劳务品牌,提高东西部劳务协作的精准性和匹配度。增加县域培训资源供给,建立回流农民工培训基地,提供更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技能培训项目。制定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规划,完善土地、资金、技术等支持政策体系。二是以市场需求为主、以政策性岗位为辅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大力拓展市场化就业渠道,坚持线上线下协同,持续举办各种双选会、对接会等招聘活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岗位信息。在公务员招录、基层就业项目、大学生征兵、国企招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招聘等方面,充分发挥政策性岗位的吸纳作用。继续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开发一批城乡社区基层就业岗位。三是帮扶大龄劳动者稳岗再就业。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通过失业保险稳岗返还、以训稳岗、技能提升补贴等政策对在岗大龄劳动者给予倾斜支持。积极开展大龄低技能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健全大龄老龄人员就业帮扶机制。四是支持灵活就业健康有序发展。制定和实施促进灵活就业的扶持政策,各项职业介绍指导服务、培训补贴、社保补贴要覆盖和适用到新形态就业创业人员,健全对各类就业形态的政策支持和服务举措。建立适合灵活就业人员的培训体系,完善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办法,形成灵活就业人员技能培训长效机制。

最后,完善市场和服务体系,健全失业风险应对机制。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统筹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零工市场建设,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劳动者顺畅流动和有效匹配。加快完善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信息网络平台,运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提供快捷精准的就业服务,加强基层就业服务力量,为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提供支撑保障。建立健全失业预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密切跟踪就业形势发展变化,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有效防范化解失业风险隐患。

猜你喜欢

农民工毕业生政策
政策
政策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助企政策
政策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