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中人力资本理论应用的探索

2022-02-07□董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6期
关键词:职场理论职业

□董 雪 孙 琳

一、高等教育现状

20世纪70年代起,全球教育开始由分轨制向单轨制逐步转化,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得到了充分的普及。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决胜2020脱贫攻坚政策下,中国正在建成全面小康社会,高等教育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我国2020年高校毕业生数量达874万人,再创新高。如此庞大的人才规模,必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巨大的人力资本保障。

但短期来看,2020年,在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背景下,全球经济进入了超低速增长。对于美国、印度等重灾区,甚至极有可能出现经济危机。我国各行业正在通过积极地“内循环”转型,以应对潜在的全球经济冲击。根据各大网络招聘平台对CIER指数的分析,2020年已然成为了最难就业季,就业结构性矛盾尤为突出。另一方面,专业不对口、职业状况不理想、企业专项人才需求无法满足等问题长期存在,对于第一民生而言,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根据麦可思《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虽然我国大学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但在大学生毕业的三年中,离职率超过33%。企业为“职业适应期”的人才付出了巨大的培养成本,但人才的流失却阻碍了企业的经营发展。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便是高等教育对于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缺失,无法为社会提供直接且对口的可用人才。

在如此艰难的就业背景下,“人力资本理论”有了更广阔的应用空间,也必将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全新思考。

二、人力资本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60年前,在美国经济学会的会长就职演讲中,舒尔茨发表了《人力资本投资》,标志着该理论的初步建立与形成,更是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人力资本理论及其核心思想。无论是现代教育学领域,还是在经济学分析领域,这几近是一场舒尔茨所引发的革命。

其主要观点集中在“通过对学生个体进行教育投资,改善其所拥有的能力和素质,以此提高生产率。”我国学术界,尤其是教育经济学领域,自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对人力资本的认识还是研究都在逐步加深。除了作为基本理论外,人力资本理论更加改善了公共服务产业,提升了教育质量。

回顾整个历史,在2,800年前的中国就已经有了人力资本理论的萌芽。管仲曾明确表明了,从长期投资的角度考虑,对人进行投资具有更大的收益性,既:“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但在当时的年代,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

在西方经济领域,则有更多知名的经济学家,为人力资本理论创建了诞生的温床。作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论述了“分工”可以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更多的教育和学习会帮助劳动力获得更多的专业化机能,应获得一定性工资补偿,这便是人力资本最早的理论雏形。到了20世纪,基于舒尔茨的理论,新古典经济学代表马歇尔提出了具有更广阔含义的资本概念,认为知识可以增强组织结构功能,是生产的重要引擎。可见该理论从提出到发展,经过长时间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积淀。

三、现代高等教育中的理论结合

纵观历史,不难发现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离不开二战后的经济高速发展时代。宏观层面,全球经济发展的巨大差距,成为了经济学家们主要关注的课题。微观层面,劳动力工资的巨大差距,让技能和学历的作用变得尤为凸显。在该理论提出近70年后的今天,大众化和终生化成为了教育主流趋势,高等教育必将登上更加宽广的历史舞台。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积极探索,以适应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帮助大学生实现更高的职业理想,而其中的一条有效路径,就是对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教育、健康、在职培训、迁移等方面主要观点,进行全新的时代适配。

(一)加强职业健康教育。舒尔茨的观点认为,健康作为资本存量的一种,其投资主要包括医疗保障、居住环境、卫生、食物等。对于投资的质量,主要反映在人口总量的身体素质提升。实际上,健康的影响因素,一直是健康经济学家和教育学家首要关注的领域。

21世纪,世界进入移动互联高速发展阶段,传统行业亟需发展和变革。虽然学习了专业技能,可毕业进入职场后,却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加上IT、新媒体等行业加班现象严重、职场高压等,都让毕业生的健康受到威胁。

另外,“90后”和“00后”,作为移动互联原住民,习惯了睡前玩手机、吃饭点外卖,作息不规律和食品安全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力资本的健康状况。根据丁香园与《健康报》共同发布的《2019国民健康洞察报告》显示,“90后”对自己的健康自评分最低,颈腰椎病、脱发、胃病甚至老寒腿,都是年轻人发病的主流。

高校传统的生理健康教育,已经无法完全应对现代大学生的健康问题。根据人力资本理论,大学的本职工作之一,就是为社会输送最优质的且与企业适配的人才。通过健康投资,加强职业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在进入职场前,提前养成良好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延长人力资本使用年限,并提高其生产效率。

(二)跨专业迁移能力培养。舒尔茨认为,当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出现,人们会选择迁移,这种迁移的能力被认为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除了地域外,迁移也包括岗位和行业的变动。通识能力培养、教育水平的提高、掌握语言等,都会降低迁移成本,提升迁移成功率并增加概率,以此增加劳动者的市场敏感性。

目前,中国高校的专业培养与毕业生就业之间的衔接工作并未充分发挥其作用。根据2010年到2018年间对毕业3年以上的学生就业情况一份问卷调查,其结果显示,超过85%的被调查者,正在从事非本专业或跨领域工作。这就意味着,劳动者在大学阶段所学习的知识,更多的转化为通识能力,既迁移能力,而非专业对口的定向技能。短期内,这一就业情况还将持续。因此,高等教育则应将培养目标,集中在大学生的迁移能力培养上。一是高校应该重点加强学生语言上的教育。对于现有大学生而言,经历了12年的应试教育,无论是语文还是英语,多数停留在阅读和写作能力上,但真正的沟通交流能力却是多数人的短板。二是提高大学生的求职能力。现代社会,酒香也怕巷子深,即便拥有再好的专业能力,如若不能创作优秀的简历,且顺利地通过面试,毕业生已然无法得到理想的工作。三是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大学生的职业意识,提升其思想品质。作为“00后”互联网一代,从出生起并未经历过艰苦和战争的时代,独生子女的孩子们,无法更好地承受职场压力。高校必须据此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帮助其提前适应职场。

(三)大学职业培训融合创新。人力资本理论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职业培训。另外,对企业而言,对职业培训相关内容的投入,与员工的离职率呈现负相关。职业培训虽然无法直接提升毕业生的资本回报率,但从长期收益来看,劳动力平均工资将获得显著提升。

高校现有就业指导课程,普遍集中在理论内容层面,虽然中规中矩,但却无法更好地适应大学生职业发展。其主要缺点是,缺少实践层面的支撑,实证案例内容过少,课程讲解不动人,上百人的课程无法保证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等。对此,最有效的课程改革方式,就是与企业深度合作,并适时更新各行业信息,增加职场高管进驻高校开设讲座的机会。另外,增加大学生到企业考察与实践的机会,创建其毕业前的真实社会体验。在授课方面,协调教师的授课方式,给予更大的教师自主性,以提升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体验。

此外,除就业指导课程外,高校还应开展更多的职业教育活动。近年来,根据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高校应该积极开设创新创业大赛、职业技能大赛,为大学生创建更好的就业前模拟环境。真正意义上,通过职业培训,增加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收益。

四、结语

从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实现应用创新。改革开放40多年来,无论是科技、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领域,我国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2020年,除了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我国也正处在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在此关键节点,人力资本理论也就有了全新的时代意义。高等教育,是我国中高级人才培养的基础,更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期的重要改革领域。为此,高校或许可以通过更好的健康、迁移、职业教育等投资,以完成人力资本理论的中国化特色,紧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步伐。

猜你喜欢

职场理论职业
职场Z世代为何这么跩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职场剧需要去除虚伪与虚荣
职场充电,停还是行?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