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双创”教育理念的混合式教学实践与探索
——以《手工印染》为例
2022-02-07张晶镜
□李 娟 张晶镜
《手工印染》课程是南通职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一门面向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拓展课程,一门体现“学中做、做中学”理实相融的课程。通过开设此课程,主要目的是让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学生在综合所学服装设计理论、基本制作技能等课程的基础上提高对个性化手工印染工艺的设计与分析应用能力,不仅提高学生技能,更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又为后续发展和促进就业奠定职业能力基础。
一、《手工印染》课程的教学现状
作为一门艺术创作和印染知识相结合的课程,不仅需要培养学生较强动手能力,还要结合综合性实验课程的特征,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只有真正掌握这门课程,才能有效地提升学习水平。学生除了需要掌握一些素描、色彩构成、平面构成、图案设计等知识外,还要了解与印染知识有关的教育内容,特别是在实践探究期间,真正了解和学习到手工印染制作技法和学习内容,让学生将所学知识更好地应用在实践当中。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在学习期间都具有较强的绘画技能,而且艺术创作能力也比较突出。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在学习期间,不够了解印染知识,比如纺织纤维知识、染料知识和印染工艺知识。对于其相关知识的运用能力还有待提升,这给提升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和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带来不利影响。甚至还会在学习的过程中,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约和阻碍《手工印染》课程教学水平的有效提升。在传统的《手工印染》课程教学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
(一)学生缺乏对《手工印染》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虽然学生在一开始时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较浓,还具有较强的积极性,但是在制作期间,由于不够了解印染知识和学习内容,从而导致学生所创作和设计出来的作品效果不理想,难以达到自己所预期的目标,降低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效果。比如,作品的染料染不上去。学生在几次碰壁之后,也会认为手工印染课程学习太过复杂,还有些捉摸不定,从而缺乏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以后的作品设计和制作当中也就马马虎虎,过于敷衍。
(二)《手工印染》课程教学方式相对单一和落后。为了提升良好的课堂教学水平,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和方式,运用混合式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手工印染》课程教学还是以教师为中心,过于注重学生对手工印染理论知识的学习,未能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合理开展有关《手工印染》课程教学的活动,没有给予学生更多动手实践和操作的机会,很难培养学生理论知识联系实践的技能。在课堂教学工作开展中,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还是以课堂为中心,要求学生运用教材内容进行学习。然而,《手工印染》课程教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实用性,需要帮助学生了解更多与手工印染有关的知识内容和学习资源。当前教师未能有效运用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教学法以及混合式教学模式,丰富学生学习的知识面,从而导致《手工印染》课程教学内容相对落后,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和文化素养。
(三)《手工印染》课程教学忽略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当前还存在《手工印染》课程和学生创新创业教学课程分离的情况,没有培养学生在手工印染课程学习期间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学生参与其作品创作和学习的积极性不够强烈,这样也给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带来不利影响。
二、融入“双创”教育理念的《手工印染》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价值
在《手工印染》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手工印染这门技术,使学生真正喜欢上《手工印染》课程,需要有效地改革与创新《手工印染》课程教学工作,从多方面提升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许多学生在手工印染知识的学习方面存在能力比较薄弱的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有效认知和理解,需要全面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和观念,运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混合式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能力培养。混合式教学模式采用的是线上+线下的教学方法,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培养。在线上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结合有关手工印染教学知识的视频、课件,向学生渗透教学知识和内容,增强学生对学习知识的直观认识和理解。在线下的教学当中,教师可以采用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动手操作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手工印染》课程学习综合能力,这样也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中的兴趣,使学生从多方面了解《手工印染》课程的相关知识和学习内容。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中,教师也可以发挥互联网教育平台的作用和优势,为学生提供一个创新创业的发展空间。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有效的教学,还能通过互联网平台引导学生进行手工印染专业的创作、创新、创业等,培养学生一种创新创业理念,使学生可以在未来更好地参与到手工印染的专业岗位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除此之外,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加强《手工印染》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工作,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能力,让学生了解更多与创新创业有关的学习知识,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一种潜力。与传统枯燥和落后的课堂教学氛围相比,这样混合式的课堂教学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活力,给予学生更多实践和动手操作的机会。
三、融入“双创”教育理念的《手工印染》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策略
(一)架构能力本位的“分段推进式”教学模块。参照规划教材及教育部颁布的教学标准,结合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特色,教学团队自编教学讲义,将教学内容整合成“分段推进式”的项目化教学模块,按照CDIO教育模式的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全流程划分工作任务。该课程以培养学生“懂设计、精技术、善创新”的核心能力为目标,采用“分段推进”的教学思路将整体教学内容整合为三个模块,前后之间层层推进,难度螺旋上升,各模块中按照产品开发程序划分教学子项目。从面料改造的单纯印染工艺体验,提升到以服饰品设计制作为目的,学生充分体验设计与制作的完整工艺流程。
(二)融入“双创”教育理念的教学项目。该课程教学实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传统印染文化的精髓渗透在现代服饰品的创作中。同时,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创业项目为依托,将“双创”教育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学实践,着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品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职业精神和匠心精神。为帮助学生更贴近企业生产实际岗位,围绕融入“双创”教育理念的教学项目,以校企合作的服装定制任务为主线,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纹样构成、色彩运用、市场定位等构思设计要点,培养学生信息采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帮助学生提前适应未来服装企业的团队工作环境,潜移默化地提高创新创业意识。
(三)基于CDIO教育模式的教学实施方法。该课程依托扎染服饰品的创作流程,以任务和项目为逻辑纽带,按照CDIO教育模式的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全流程划分工作任务,构建产教融合虚拟仿真学习平台,学生在仿真环境中体验扎染独特魅力、探究扎结方法与纹样匹配的选择规律,在实境技能训练中分解教学内容,做到“做学合一”,逐步提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课前,通过组织学生进合作企业、染坊等地去观摩印染样衣的设计与制作、调研时尚服装及服饰流行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分析和感悟等过程中联系实际,融合知识和技能。课中,根据企业生产流程,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引入教学任务中,将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技术操作规范、安全要求等内容融入到相应的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在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职业品质和职业素养。课后,依托职教云课程平台,丰富课后复习的各种教学资源,利用课程平台增强师生互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兼顾不同层次及学生个体需求,发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形成。
(四)创设虚实情境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双创”意识,《手工印染》课程力图做到校企资源、线上线下资源相融合,运用适当的数字资源,结合学校实际对校内课程进行改造,将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面授有机结合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打造在线课程与学校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混合式课程。主要依托企业的职业岗位要求开发课程任务,利用校内工作室——扎染创意工坊作为教学场所实施实践教学任务。同时,结合智慧职教的课程教学平台,使得理论教学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和互动化。具体呈现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开发虚拟仿真的实训平台。课程教学团队开发产教融合虚拟仿真学习平台,实现扎结方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节约扎染成本;活用学习空间站中的挑战闯关游戏,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兴趣;综合实训中巧用知识迁移、互查互纠等方法,将难记难学的操作要领转换成直观的视觉体验,实现扎染理论基础与实践技能的融合。
2.建设以生为本的线上平台。依托职教云课程平台,丰富课前预习、课中练习、课后复习的各种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辅导作用,利用课程平台增强师生互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兼顾不同层次及学生个体需求,发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形成。
3.数字化资源平台。染色模拟软件、面料检测软件等数字资源,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突破知识重难点,让学生直观感受扎染纹样特征,掌握印染工艺基本技法,并能灵活进行服饰品创作,体会传统印染的艺术魅力,强化印染工艺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四、结语
《手工印染》课程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与交叉的过程,课程内容实践性强,学生容易接受,并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促使他们愉快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该课程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结合“双创”教育理念,引进企业技能大师组建混编教学团队,借助于学校扎染创意工作室实施课程教学,运用产教融合项目化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分解教学内容,做到“做学合一”,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师生共同参与扎染服饰品研发和生产,注重学生作品的“有用、实用、管用”,提高产品转化率。最终实现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一体化,教学情境与工作环境一体化,学校教师与企业专家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