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征文化在湖南的当代价值研究

2022-02-07刘英艳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6期
关键词:长征湖南红军

□刘英艳

湖南是红军长征生死存亡的转折地之一,红军长征途径湖南,播下了革命的火种,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挖掘红军长征在湖南的当代价值,发扬长征精神,传承长征文化,是湖湘文化工作者的时代担当。

一、长征文化在湖南树立了文化自信

中国工农红军缔造的长征历时两年,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伟大奇迹。在红军长征途经的14个省份中,湖南堪称用时最久、途程最长、战斗最惨烈的省份之一。

1934年8月12日,红军长征先遣军红六军团在湖南省郴州市桂东县举行西征誓师大会,宣告长征开始。1934年11月7日,红二、六军团袭占永顺,进入湘西,并于12月10日,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迁至永顺塔卧,新创局面,策应红一方面军的长征,直至1936年1月退出湘中,胜利完成钳制敌人的任务。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被迫开始长征,蒋介石设置四道封锁线,妄图消灭中央红军,其中有三道封锁线都设在湖南境内。12月3日,中央红军主力渡过湘江,突破第四道封锁线,而中央红军也由长征开始时的8.6万余人锐减到3万余人,这就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最悲壮的一战——湘江战役。红军长征,在湖南的足迹遍及9个市州46个县(市)区,在湖南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铸就的伟大的长征精神,至今仍深深地影响着湖南人民。

湖南是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家乡,湖南人民最早接受毛泽东思想的沐浴,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表现出高度的革命觉悟。红军长征经过湖南时,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援,尤其是在红军长征最关键时刻,广大军民一如既往地支持和贯彻落实毛泽东的革命路线,实现了党和军队转危为安的重要举措——通道转兵,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基础。

红军长征在湖南所创造的战斗故事、英雄业迹、革命精神、诗文歌赋、风土人情和遗留下的革命文物与遗迹,承载着红军长征特定时期湖南民众思想与文化的发展历程,能反映湖南民众在这一时期的历史观念、道德观念和美学观念等,对湖南民众深刻理解中华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有很大的时代意义,对一代代的湖南本土民众起着观念培育和道德教化的作用,能增强民众的文化自信,激励湖南人民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长征路上坚守初心、砥砺前行。

二、长征文化在湖南助推了文化创新

湖南文化资源丰富,类型齐全、种类多样、特色鲜明,但目前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只有4个,省级只有12个。近年来,湖南加快了文化强省建设步伐,加快构建文化创新体系,有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17日,又考察了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高度评价湖南文化创新体系建设很有特色,而长征元素成为以上文化创新模式的重要内涵之一,长征精神更是我们构建文化创新体系的精神导向。

湖南长征文化资源特别丰富,华容县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刘家坪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永顺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怀化市红军长征通道会议旧址、炎陵县红军标语博物馆等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通道转兵会议旧址和纪念馆、红军标语博物馆和中国工农红军革命活动炎陵纪念馆入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宜章县的中央红军长征突破第三道封锁线指挥部旧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长征文化为内容原创,不仅推动了湖南文化事业的发展,还催生了一大批文化产业新业态,诸如:潇湘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制作的电影《半条棉被》,省音协创作的《通道转兵组歌》,湖南地图出版社出版的《红军长征在湖南》,湘绣作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用好与红军长征相关的诗文歌赋等传统文化元素和曲艺、音乐、舞蹈、戏剧、建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以及长征文化所蕴含的创意元素,能激发民众的文化创造活力,为湖南文化创新体系建构提供关键性突破口。

三、长征文化在湖南增进了民族团结

据不完全统计,红军长征在湖南途经的少数民族密集区有:郴州市宜章县、汝城县,永州市蓝山县、宁远县、道县,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新晃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张家界市永定区和桑植县,邵阳市绥宁县(三次经过)、城步苗族自治县(两次经过)。

红六军团自1934年7月23日执行长征先遣任务,直至1936年1月19日胜利完成向石、镇、黄地区转移的战略任务,辗转于湖南境内共434天,在湘西和湘南少数民族地区与敌交战就达37天,在湘西地区(主要聚居着土家族和苗族)建立根据地开展革命工作达376天;红一方面军自1934年10月30日进抵湖南边境,至12月18日在黎平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主要在汝城、宜章、临武、蓝山、通道、黎平等少数民族地区与敌作战,如果没有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的支持与帮助,红军长征是难以取得胜利的。

红军长征期间下发的关于少数民族的政策文告等多达几十个,例如:《关于争取少数民族工作的报告》(长征期间党和红军最早的民族政策文件)、《关于瑶苗民族工作中的原则指示》《关于对苗傜(瑶)民的口号》《关于我军沿途注意与少数民族关系,加强纪律检查的指示》《中国工农红军布告》等,明文阐释了中国共产党自主、平等、尊重、团结、互助的民族政策。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所推行的民族政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实践,是中国共产党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民族问题的伟大创新。

目前,湖南省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14个市州、122个县市区,包括1个自治州、7个自治县、3个享受优惠政策的县区(占全省面积的17.8%)和6个少数民族人口过半县和84个民族乡(占全省面积的28%)。至今,在这些少数民族地区还广泛流传着“红军爱民、民拥红军”的动人故事,重新修建了许多红军烈士陵墓、红军烈士纪念碑、红军纪念亭等。红军与少数民族在长征中建立的鱼水情谊,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伟大胜利,谱写了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不朽篇章,也必将推动新时代湖南民族大团结、大发展。

四、长征文化在湖南促进了精准扶贫

长征是一场被迫的战略转移,为了避开国民党的飞机轰炸和围追堵截,必须选择一条异常艰难的路线前行,所以,红军长征经过之地大多自然条件恶劣、经济条件落后、民众的文化程度不高。《湖南省旅游扶贫总体规划纲要(2016~2020)》确定了湖南省旅游扶贫重点村1,641个,其中三分之二的村庄是红军长征途径之地,通道县、凤凰县、永顺县、汝城县、平江县等被列为重点贫困县。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长征凝聚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忘我献身精神、实事求是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人民服务精神等,长征精神能从精神层面坚定贫困地区人们脱贫致富的信心。长征创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长征标语、长征歌谣、长征故事、长征诗文、长征文物、长征遗址及遗迹等,长征文化能从文化层面为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文化扶贫能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能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实践证明,红军长征途经的这些贫困地区,以长征文化为抓手,与旅游产业相融合,因地制宜,打造“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突出长征文化特色优势,促进了文旅扶贫工作;充分发挥长征文化的非遗元素、红色元素、政治元素优势,与文创产业相融合,打造影视、传媒、动漫、雕塑、服装、建筑、广告装潢、工艺设计等创意产品,推动了乡村振兴工作。至2020年底,湖南省贫困人口脱贫50万人,1,641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全部脱贫。

五、长征文化在湖南加强了生态保护

文化生态学理论认为:文化的产生、发展是人类适应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结果。长征文化产生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中国工农红军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下艰苦斗争谋生存的结果。

红军长征行程二万五千里,转战地域面积的总和比许多欧洲国家的国土面积都大;共翻越18条山脉,其中5条(夹金山、梦笔山、雅克夏山、昌德山、达古山)位于世界屋脊之上且终年积雪,雪山行程共2,700里;共跨过24条大河,包括世界上最汹涌险峻的峡谷大江(湘江、乌江、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等);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且人迹罕至的广袤湿地,草地行程共600里。

长征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是中国工农红军在这种特定的自然环境中进行并与其发生密切联系的结果。红军长征行程中所经过的山脉、河流、草地、不同民族的居住地及居住环境等,都给长征文化的形成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场合和情境。我们要保护和弘扬长征文化,就必须保护其产生和形成的环境,而且长征文化要发展,不能只以文字形式存留于书籍、史册或博物馆里,不然,久而久之,我们的下一代,或再下一代,失去了身临其境的体验,就难以激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又何谈弘扬和发展呢!

红军长征途经地大多环境险恶、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如果不加以施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措施,势必会阻碍长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近几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湖南坚决贯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推进新理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张家界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不仅促进了当地的经济振兴,推动了长征文化的活态传承,更实现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位于慈利县溪口棉花山上的“红军树”就是一株有1,200多年历史的古樟树)。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长征文化的发展与其产生、形成的特殊生态环境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

六、结语

长征文化历经80多年的发展、建设,以各种形式向我们展现了它丰富而厚重的时代价值,我们要继续从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生态等层面深入挖掘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当代价值,实现长征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猜你喜欢

长征湖南红军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三线建设在湖南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再唱十送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长征六号为何能快速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