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对情感交流需求的调查分析

2022-02-07张宇欣雷璐瑜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6期
关键词:空巢子女儿童

□张宇欣 崔 迪 雷璐瑜

一、调查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多数农村青年不再选择通过农耕维持生计,而是选择外出打工或做生意。他们选择外出打工后,就将自己的孩子和父母留在农村,定期支付生活费。由于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大多数人回家看望孩子和父母的频率很低。既有的研究已经发现,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农村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存在明显差别。非留守儿童在身体状况、孤独倾向、敏感心理、学习焦虑、恐怖倾向等五个方面都好于留守儿童;隔代抚养的留守儿童与父母一方生活的留守儿童之间也存在明显的不同;在学习焦虑、恐怖倾向两个方面,处于不同年级的留守儿童存在明显差别;在孤独倾向方面,不同性别的留守儿童也不相同,女孩的孤独倾向通常高于男孩;留守时间的不同对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影响也存在明显不同。从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状况、恐怖倾向等方面看,留守一年及以上的儿童比留守期不满一年的儿童更加明显。

由于人际关系的疏远,子女无法全方位照顾老人,因此产生了空巢老人这一群体。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百年预测》数据,2020年我国老年人人口已增至2.48亿,占17.2%,且呈加速增长的趋势。其中,空巢老人占有很高的比例。空巢老人的精神状态通常不佳,平时会长吁短叹、愁容不展,甚至出现流泪哭泣等现象。一些空巢老人出现心情郁闷、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不良等现象。老年人的健康与个人性格、精神生活质量之间有很高的关联度。对许多空巢老人而言,缺乏精神慰藉是一种比肉体上的病痛更难以忍受的伤害。空巢老人不能享受家人带来的天伦之乐,同时,一部分老人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身的交往能力也有限,这很容易让老人的内心滋生强烈的孤独感,从而导致他们的晚年生活品质不高。

二、调查情况与结果

历时一年多,课题组分别在宁夏、湖南、辽宁、山西等省进行实地调查。调查的对象中,男女比例较均衡,可以有效地减少因性别而产生的偏差,提高结果的有效性。调查发现:在日常生活中,71%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可以通过与伙伴的交流来缓解自己内心的孤独情绪,但是仍有29%的人没有采用这种方法来缓解个人的负面情绪。参与各类活动被视为释放内心压力、提高社交能力并且丰富生活内容的一种形式。然而,71%的受调查者没有经常参加活动,这就意味着很大一部分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生活比较单一,孤独感会增强;29%的人会经常参加活动,这表明他们的生活丰富有趣、情绪良好。60%以上的人孤独感源于没人陪伴。可以看出,大部分人对陪伴有很大的需求。同时,生活中无要好的玩伴占25%,说明一部分人在日常中没有要好的玩伴造成了孤独感。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他人的陪伴对缓解孤独是必不可少的。子女或父母不在身边,其中工作原因占到近80%,可以看出是现实生活条件下不可避免的因素,对父母和子女的相处时间有极大的影响,这也是造成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主要原因。半年以上不能与亲人团聚的占66%。甚至有21%的人一年以上才能见一次面。而一个月相聚一次的占比34%,说明只有少部分能享受起码的亲人团聚。不经常视频通话的大多数是空巢老人,使用视频通话的大多数是留守儿童。

74%的人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在三天以内,只有26%的人能够有较长时间与家人相处。在目前条件下,年轻人可能因为学业或工作等原因,与父母相处的时候较少,没有太多与父母或子女交流的时间。见面以后,有43%的人会在家和父母聊天,一小部分人选择出门游玩或是做亲子类游戏。这说明在家休息聊天的相处模式是大部分人的常态,放假或是休假回家的主要目的都是休息,或是在家做亲子类游戏,在休息的同时增进家人之间的感情,长时间休假陪伴父母的同时才会选择外出旅行。在特殊的日子里,有69%的孩子和父母想要的是与对方面对面的交流,有19%的人想要的是自己喜欢的物品。想要与父母(或子女)面对面交流,一方面可能是平时就很少见面,只有特殊日子才有机会。面对面的交流可以增进彼此的感情,缓解对彼此的思念,没有什么可以超越真实的陪伴。在有技术支持的情况下,有86%的人愿意在“家”与子女或者父母进行“面对面”交流。这样的结果让我们知道很多人的心中是渴望家人的陪伴,知道了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对通过网络技术手段来实现“面对面”交流的意愿。而14%的人是不愿意的,有可能是彼此的关系不好,不想见,还有可能是觉得只有真实地感受到彼此的温度才是真的。认为见面能增加幸福感的占84%,不能增加的占很少数,说明父母与子女的见面是缓解思念、增加幸福感的最佳途径,同时也表明大多数父母见到孩子都是非常愉悦的。希望见面后和孩子吃饭聊天的占72%,表明父母和孩子见面、吃饭、聊天就可以满足各自的情感需求。

三、农村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一)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国务院《“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体系建设规划》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高龄老年人将增加到2,900万人左右[1]。从形成空巢的原因来看,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许多年轻人在城市有自己的房产,与老人分开居住成为常见的现象;另一方面,那些只有女儿的老人在女儿结婚后也容易成为空巢的群体。农村空巢老人依靠子女每月的抚养费以及国家养老福利,勉强维持生计。如果经济十分贫困,一些上了年纪、行动不便的老人,还要辛苦耕种、赚钱养家,致使生活质量很低,得不到享受还要整日劳累。老一辈人的观念讲求节俭,舍不得吃穿,甚至舍不得看病花钱。如果遇到重大疾病等问题,所需开支更大,看病、吃药等都是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改变,年轻人都想追求更多的自由与空间。同时,不同辈人的生活习惯、生活观念的差异造成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和父母分居。即使在物质生活上满足了老人的需求,但由于得不到情感上的慰藉与关爱还是让老人心中倍感空虚。很多时候,距离和现实的问题也造成父母和子女只有在节假日才能团聚。对空巢老人在特殊的节日里最想要的礼物调查结果显示:有69%的人选择想要和子女面对面交流,因为平时很少见面,只有特殊的日子才有机会。面对面的交流不仅能缓解对彼此的思念,增进感情,而且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然而,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年轻人几乎人手一部手机。手机联系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但也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不知道该说什么”“观念有差异”“没有共同语言”“还不如玩手机”成为了大部分子女不愿意陪伴老人的原因。子女各玩各的,老人只是想跟子女聊天。不珍惜短暂的团聚时间,也不去了解老人内心的真实需求是许多子女的失误之处。

(二)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及原因。由于留守儿童和父母不在同一屋檐下生活,他们之间的沟通联络只能通过打电话。但仅仅依靠手机根本不能满足孩子对情感的需求,这种长期不能面对面的交流更是无法达到陪伴孩子成长的目的。爷爷奶奶作为老一辈人,思想跟孩子有偏差,孩子有事情也不愿意向他们倾诉,只能独自消化。甚至有的孩子连可以照顾的爷爷奶奶都没有,有的只是大几岁的哥哥姐姐或者是需要被照顾的弟弟妹妹[2]。由于父母的缺位以及主动沟通意识的缺乏,会导致父母与子女双方的共同话题渐趋减少,这极易导致亲密关系的中断甚至出现代沟。

家庭,是一个孩子在童年时期必不可少的,父母的陪伴以及正确的引导是一个孩子成长的关键因素[3]。由于亲情缺失,再加上教育与监护的不到位,一些留守儿童养成了懒散的生活习惯,甚至出现顶撞祖辈、不讲个人卫生、胡乱花钱、说谎等行为。是否关爱到位将直接决定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会树立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只想着在物质生活方面尽到自己的责任,却忽视了在孩子思想上的引导。

留守儿童从小离开父母,在这种“缺爱”的环境下长大,容易产生悲观、暴躁、自卑、自闭的负面情绪。父母不在身边,行为上缺乏父母的管教,孩子的成长难以得到保障。在监护人也管不了的情况下,产生了厌学、逃学、叛逆的心理。即使父母在外知道情况,只能电话里严厉呵斥责骂几句,并不能实际解决问题。如果遇到孩子的逆反心理,效果更是适得其反,甚至沉迷于网络游戏、网吧等娱乐场所,引起行为上的错误,最终误入歧途,走向犯罪的道路。

四、对策和建议

(一)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面临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政府要健全和加强对空巢老人的保障力度,落实养老保障制度,提高扶贫救助标准。政府部门应将那些无生活来源、生活难以自理的空巢老人纳入救助的对象,给予相应的救助或者享受低保待遇,从而保证农村空巢老人的基本生活。村干部要对空巢老人进行定期走访调查,了解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并撰写工作日志和走访报告,努力解决空巢老人的基本生活困难,提升空巢老人的幸福感。

2.政府要加强农村养老机构建设。由于年轻子女外出务工,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日益显现。政府可以通过兴办农村养老服务机构,提高农村医疗卫生和生活条件,并倡导社会各界救助空巢老人,为有困难的老人提供服务给予帮助,为老人解决生活难题。可安排专业人员照看和心理疏导以及志愿者来访陪同老人进行聊天娱乐等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

3.不断提升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水平。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主体是老年人,但由于看病贵、看病难等原因,使得大多数空巢老人不仅“老无所依”,而且难以“老有所医”。基于这一现实情况以及这一特殊群体的实际需要,各级政府应加快建设与完善基层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农村空巢老人的医疗服务水平。

4.基层政府组织(村委会和居委会)设立形式多样的老年群众组织和活动中心。组织和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开展老人喜爱的形式多样的文体娱乐活动,同时,吸纳更多老人加入组织,特别要吸引空巢老人的加入。在活动的形式上,要多组织老人外出活动,从而打破他们生活的封闭状态,帮助老人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心态,减少生活的寂寞感与无助感。

5.引导农村养老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日益显现,依靠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已经无法解决这一社会问题,配套的产业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之道。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从宏观上引导市场向老人服务领域进军。通过采取税收优惠、减免费用、信贷支持等措施,鼓励、引导和规范个体、私营等经济组织参与养老产业,该产业主要提供老人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等老年服务。同时,政府应发挥其指导与监督功能,保证该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面临问题对策与建议。为解决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安全、心理以及教育。

1.完善监管保护措施,保证留守儿童的安全。大多数家长由于外出务工,无法在家监护孩子,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大部分留守儿童都是隔代监护,但隔代监护中,监护人与被监护人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止上相差甚远,多数祖辈监护者难以接受孙辈的想法与生活方式,导致双方代沟较深。也有部分祖辈监护人因身体原因无法监护留守儿童,反而出现“反向监护”的现象。家长应增加孩子的通讯设备,时刻保持与孩子的沟通与监督,来保证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同时通过与父母交流的增加,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父爱与母爱,温暖孩子的内心,提升留守儿童的幸福感。

2.加强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师资水平,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留守儿童的学业问题是留守儿童问题中的关键所在。在该问题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学业环境,既包括教室、操场、校舍、仪器设备等物质因素,也包括教师、家长等人身因素。政府应做好改善农村学校的环境和加强师资队伍能力建设的工作,提高教师水平,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

3.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多样化教学内容,使留守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留守儿童在学业行为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学习内容单一,多数儿童只能接受语文数学这类主要课程的学习,音、体、美、信息技术等拓展学生素质的课程很多学校没有开设,政府应将农村学校教学内容多样化,使留守儿童的生活与精神世界更加丰富饱满。

4.引导留守儿童转变学习方式与思想观念,提升学业水平。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态度不太端正,在遇到学习困难时不会主动思考,而是选择抄袭或略过,且学习观念比较模糊,对自己的学业课程没有明确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学业表现欠佳。家长和教师应多与孩子沟通交流,询问和关心孩子的学习状况,使之重视自己的学业课程。同时也应多鼓励和引导孩子,提高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的兴趣。

5.改变家庭教育基本观念,注重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能力。父母应该转变那种短视的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唯成绩论”观念,要高度重视子女的全方位发展,并努力创造各种条件,尽可能减少无法陪伴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留守儿童因缺乏父爱或者母爱,容易形成孤僻、内向、胆怯、偏执等不良性格。父母应重视孩子的心理问题,多与孩子交流,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各方面问题。尽可能携带子女一同外出旅行,保证家庭教育的完整性;或选择寄宿制学校,让孩子有伴可依,避免孤独。

五、结语

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现象是社会发展与转型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带来的社会问题日益显现,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予以解决。这不仅有利于单个家庭关系的和谐稳定,对于社会整体的健康发展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空巢子女儿童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