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
2022-02-06杜延珍
杜延珍
进入新时代,我国公共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这为我们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效、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伴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文化、数字经济越来越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适应数字化发展大趋势、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促进文化发展成果惠及人民,实现公共文化精准服务效益优先的现实基础和基本条件,也是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升级的必然选择。着眼满足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背景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应加强数字化赋能公共文化建设,把智能化技术深度应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中,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实现数字文化高质量发展。
一、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的时代意义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致力于解决这一社会矛盾和现实问题,党和国家提出要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满足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具体到公共文化建设方面,是要大力发展公共数字文化,不断完善公共文化工程体系。党的二十大围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和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强调要“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国务院也连续多年将数字文化建设内容写入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数字化建设,充分发挥智能技术在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上的重要作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工作部署,文化和旅游部先后研究制定了《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19)、《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对推进新时代数字文化建设作出具体安排,并制定了《“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工作目标是:公共数字文化资源要更加丰富,国家公共文化云等平台互联互通体系更加完善,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公共文化数字服务更加便捷、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加快数字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建设,统筹实施重大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程,加强数字产品和服务的开发,提高优质资源供给能力。这为加快推进数字文化建设与发展制定了路线图和施工图,为数字赋能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契机。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积极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与智能化技术的深度融合,是顺应当前信息技术革命发展的时代潮流,契合国家关于推进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导向,能够普遍满足群众对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的现实需求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构建文化供给和文化消费之间的有效平衡,同时将数字文化建设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标准,可对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增强各族人民文化自信产生积极激励和正向引导作用,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公共文化数字化发展构筑全新信息环境
(一)数字资源联建
近年来,着眼缩小城乡数字鸿沟、解决基层和偏远地区群众文化匮乏、增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文旅部门、财政部门共同实施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数字图书馆推广、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三大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实施数字资源联合建设,将各级数字图书馆公开课资源有效整合,不断提高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规范化、专业化水平,促进资源共建共享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共知、共建、共享”目标。目前,已经在全国400余家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开展了现代文献、民国时期文献、善本古籍等文献的数字化和元数据集中仓储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以青海省为例,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已基本建立公共数字文化的工作框架,以省级分中心为龙头,全省已建成县(区)支中心43 个,完成135 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4 个街道(社区)数字驿站的提档升级;青海公共文化云平台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公共电子阅览室337 个;7 个市(州)级、17 个县级图书馆实现与省馆、国家馆的互联互通,覆盖全省的服务网络基本成型,数字资源库建设初具规模,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政策标准逐步完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
(二)技术服务平台保障有力
在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基础上,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推出了国家公共文化云,并提供手机端服务,与9家地方文化云开展对接;中国文化网络电视“共享直播”纳入云端服务,成为各地文化馆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演出、培训的热门展示、宣传新媒体渠道;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运行管理平台、统一用户管理系统、唯一标识符系统等各类数字图书馆业务平台等相继投入使用,截至2020 年底,全国公共图书馆系统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面向全国共享的数字资源已超145TB。目前,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导建设的国家公共文化云及大批地方公共文化云平台,已经具备了看直播、享活动、学才艺、订场馆、读好书等服务功能,移动端服务性能和应用体验得到大幅提升。据统计,2017 年国家公共文化云上线以来,累计访问量达8.09 亿人次。截至目前,全民艺术普及资源总库数字资源量达1258TB,内容涵盖文学、音乐、舞蹈等多个门类。
(三)数字文化惠民成效显著
通过打造数字文化惠民升级服务,数字文化“云服务”已经走进农村、社区、军营、学校、企业等,面向基层群众推送丰富的数字文化资源,群众文化生活以数字文化馆平台和微信公众号等为支撑,每年线上服务上亿人次,针对少年儿童、农民工、下岗职工、老龄群体、残障人群等重点服务对象和特殊群体的实际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项数字文化服务。不断推进数字文化服务的全社会共享,开展“互联网+文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与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运用云计算、云存储、大数据、流媒体等技术,整合各项文化资源,让数字文化资源流动城乡基层,流通全国千家万户。
(四)特色数字品牌活动有声有色
在推进特色数字文化品牌建设过程中,国家图书馆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先后联合黑龙江、浙江、福建、贵州、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的省级图书馆共同举办首届“网络书香过大年”活动。该活动举办以来,影响力、吸引力不断增强,先后有百余家公共图书馆共同参与,同时根据当地特色举办了年味十足的线下体验活动。多馆联动意在丰富人民春节期间的文化生活,让公共数字文化工程更好地融入基层人民生活当中。各地公共图书馆线上线下积极响应,共享数字图书馆建设成果。以青海省为例,近年来,以文化共享工程各级支中心现有设施设备为依托,结合本地数字资源和群众实际需求,采取区域联动方式,先后组织实施了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活动,制作“格萨尔王”“青海花儿”“青海民间小戏”“青海藏族锅庄舞”等专题片,建立“三江源文化多媒体资源库”“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建设”等数字文化建设项目,通过开展“公共数字文化三下乡”“公共数字文化进社区”“公共数字文化进学校”“文化共享工程优秀影片展播”及“空中大课堂”“网络书香讲坛”“数字学习港”远程培训等有关数字文化服务推广系列活动,进一步统筹整合全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等公共数字文化工程,使全省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得到提档升级,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
三、公共文化数字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在充分肯定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看到,运用现代智能技术提升公共文化建设水平仍需提高,工作中存在着明显短板和不足,与新时代公共文化建设的目标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区发展不均衡,数字资源建设受限制
由于各地区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部分地区群众受教育程度和科技文化水平不高,也没有接触过信息技术教育和相关技能培训,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技能相对缺乏,不善于利用现代数字资源进行科技文化知识学习,这使得数字场馆的建设受到限制。同时从公共文化服务从业人员、现有场馆硬件条件等情况来看,也不尽如人意,场馆自身条件发展不足使得数字资源建设举步维艰。
(二)跨平台有机整合尚不深入
由于早期的平台建设有各自的体系和规划,基层网络建设重复投入,平台建设内容交叉叠加,各平台之间建设标准又不尽相同,导致文化共享工程分中心网站和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平台相互独立,各基层单位后期管理维护困难加大,无法形成统一合力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文化服务享受。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导致各平台拥有独立的运营端,服务宣传推广各自为战,急需建立统一标准,加快实现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资源的共建共享。
(三)服务资源有待融合
资源的丰富性及获取的便捷性是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优势所在,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中,用户更为青睐的是一体化、一站式的服务平台,各类资源平台相互独立的现状仍旧无法帮助用户跨越信息壁垒,获取其所需的信息,因此信息的价值无法得到充分发挥。总体而言,由于共享不足、传输不畅、使用不便,导致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果不及预期。
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的构想
(一)高度重视,加强平台建设统筹协调
进入新时期,推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整体质量提升,最主要的就是充分领会统筹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的改革任务内涵,吃透《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充分认识到文化共享工程是一项重要的惠民、利民工程,也是新时期我国构建公共文化创新服务体系的重要工程,增强推进各级基层公共文化场馆数字文化工程有效融合、创新发展的自觉性。
(二)搭建互联互通的平台
为做好工程融合创新发展平台建设,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供支撑,在对公共数字文化工程现有平台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应结合应用现状与技术发展趋势,研究设计公共数字文化工程技术体系框架。首先是把国家数字文化网作为工程门户网站,公共数字文化工程“两微一端”和基层服务终端构成用户服务界面,直接向公众提供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和服务。其次是打破馆际壁垒,促进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四馆”联动互通,分别提供相关领域的专业化、个性化服务,让国家数字图书馆、文化馆已有的精品数字资源、资源发布系统、资源服务系统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供资源和技术支持。再次是通过由用户管理、唯一标识符管理、媒资管理、大数据分析等构成的基础系统支撑平台管理公共数字文化工程的用户、资源、数据,支撑公共数字文化工程的运行和服务。云基础设施提供基于云计算技术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最后,工程建设要标准规范,包括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管理标准和网络安全。
(三)创新思路,提升服务效能
以用户为中心,是公共数字文化工程的服务宗旨。近年来,国家图书馆联合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积极打造数字图书馆移动阅读平台,通过启动实施工程网络书香资源检索平台,不断实现推广工程数字资源的有序整合和统一展示,意在为社会公众提供数字图书馆一站式服务。推广工程基于公共图书馆的文化职能定位和得天独厚的海量文献资源优势,策划开展以数字技术为媒介,以书香文化为主题的推广活动:如数字文化帮扶、图书馆公开课、特色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络书香过大年”等特色推广服务,通过科技化手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升人民群众获取信息的快捷性。其次,文化资源融合建设上亦可以与类似BAT 等大型互联网企业合作,在数字资源整合、应用平台搭建以及多渠道(多平台)公众应用和宣传推广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社会化合作。依托互联网企业强大的技术、人才优势搭建高质量的应用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企业的强大影响力、平台入口、访问流量等优势进行宣传推广,真正提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通过广泛合作来促进文化资源实时共享,是推进智能化数字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要借助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等资源优势,加大对地方特色文化的宣传推广力度,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统筹规划,建立统一标准规范
要深化智能化数字文化工程建设的顶层设计,加快技术支撑平台提升的步伐,统一行动部署,努力以最小的资源投入获取最大的工程建设效益。以制度体系、网络体系、资源体系、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为着力点,构建海量分级分布式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库群,建成内容丰富、技术先进、覆盖城乡、传播快捷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便捷的数字文化服务,切实保障信息技术环境下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要全面梳理、整合、优化工程建设模型,结合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等,实现即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协作网和资源服务协同网,打造即基础设施平台、基础软件平台和应用服务平台。要通过有效组织,努力建成在基础设施、基础软件和应用服务系统的统一支撑下,相对完善的工程共建共享网络,实现各省平台之间互联互通、资源联建、数据共享,使“库”“网”“平台”三者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打造形成一体化服务平台,最终让基层群众共享公共数字文化带来的“一站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