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与构建
2022-02-06□孙艳
□孙 艳
伴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对网络空间进行深入探索,由此衍生出一种新形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当前,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和构建是现代化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通俗的讲,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互联网这一传播工具对大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一种全新教育形式。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搭建新的平台,合理利用资源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使教育工作能够在传承中创新,坚守住育人初心。由此可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对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全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在当前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网络对其人格养成、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等都有重大影响。根据对当前全媒体发展形势的研判,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也将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一)有利于促进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各阶层中最活跃的群体,是网络发展至今的“忠实追随者”,不管是日常生活、学习还是工作中,网络都是他们不可或缺的要素。大学生群体正是脱去稚嫩、走向成熟的“热血群体”,敢于挑战新事物,对为社会发展作贡献怀有远大抱负。网络的出现提升了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速度,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1],对学生的思维发散也有束缚作用,而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充分应用,更易被学生接受,拉近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距离,使师生双方处于平等地位,学生更敢于表达、更积极展示自己,进而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化、全面性的发展。
(二)有利于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空间。从现在的社会发展态势看,当代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占据了生活的绝大部分,对社会热点、生活信息的获取也多是借助网络,这就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开拓了网络空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打破时空局限,使传统教育理念、教育形式、教育体制等发生重大转变。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依托网络的高覆盖性、强交互性、内容广泛性、传播速度快等优点,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紧跟时代步伐,适应当代大学生学习需求,丰富的教育资源、实时的共享性,也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2]。
(三)有利于创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独有的特点改变了以往面对面课堂教学的教育模式,使传统教育讲授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甚至发生了转变。学生在接受到与自己价值观相冲突的信息时会发出强烈的质疑,甚至会对教育内容及方法产生怀疑。由此看出,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其正向的引领作用逐渐显现劣势。网课、云课堂等各种网络教育平台的发展严重冲击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比起在线下与教师面对面的教学模式,学生更倾向于运用网络进行学习,网络信息的丰富性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散学生思维。
二、全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一)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高校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通过互联网这一平台培养“三观”理念,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高校充分运用电子校报、校园官方账号等校园网络资源,将校内外与学校相关的信息、各种学习资源以及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发布至网络上,不仅能够提高学校自身影响力,也能使本校学生在思想上对学校产生自我认同感,同时拓宽学生视野和知识面、提升学识。微信、微博、QQ等社交软件作为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手机应用,高校大学生大多从此获取社会信息,对社会进行关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借助这些学生必备软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二)政治教育。网络上进行政治教育主要是向学生传授政治立场、理想信念等问题,让学生有正确的政治站位。一是时刻关注时政,结合国家相关政策进行网络政治教育。以学生感兴趣的角度为切入点带入网络课堂,设置网络讨论专区引导学生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政策信息,掌握社会发展现状。二是通过网络平台创建更多政治教育的展现方式。使学生在接受网络政治教育时感受到教育信息的生动性,吸引学生注意力,高校教育者可以充分运用文字、图片、音频等多种表现形式,以达到学生自觉接受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道德教育。大学生这一群体对网络信息的获取有着极大的依赖性,对甄别信息也缺乏一定的判断性,这可能会使他们沉溺于不良信息,并且在网络信息的获取上,他们无人监督,又缺乏约束性。为此,必须要将线上道德教育与线下道德教育相结合。高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极其依赖的微博、QQ等互动媒介将“三观”教育内容嵌入其中,并根据这些互动工具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同时,线下的思想政治课程也要适时进行,灵活运用实际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培育接班人的作用。此外,设置网络监督岗位,加强网络监督。
(四)文化素养。网络文化的正向性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的重要支撑,对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也有重要影响。从高校层面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把优秀的、正能量的文化上传到网络,增加阅读量,使学生在最大程度上学习,引起学生对正向文化的探讨交流,提升他们的文化修养,辅助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从传播媒介来看,要充分运用媒体条件进行网络文化的建设,将优秀、先进的信息资源传递给学生,开展理论研究和思想政治工作,丰富、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从大学生个人来看,个人的网络文化素养还体现在信息筛选时要保持清醒,不能盲目从众,要有自己的判断,养成“网络理性”,要时刻进行“网络自我教育”,秉持初心。
三、全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
全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可以从内容、形式、平台等方面进行优化创新,以此完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引领体制走向。
(一)大力弘扬“红色”教育,积极传播“绿色”信息,以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的创新。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的创新可以从本源上着手,从网络信息上寻找突破口。有一种网络信息“四色”理论认为,网络上的信息大体可用四种颜色全部包含,即拥护祖国、爱国价值观的“红色信息”,健康文明、合法的“绿色信息”,非科学、不健康的“黄色信息”,非法反动、暴力、迷信的“黑色信息”。从其基本划分来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坚守的底线原则就是“扬红弃黑,取绿去黄”。一是大力弘扬爱国价值观教育,传播“红色信息”。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于新时代接班人的价值观培养,让新时代青年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时代新人。通过全媒体时代的优越传播条件,将蕴含我国发展、社会进步、民族理想的“红色信息”传递给最具担当、活力的大学生群体。二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传播“绿色”信息。环境治理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坚持在绿色的网络环境中持续发展,积极构建“绿色”网络生态环境,引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导向。三是加强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构建和谐网络信息生态。信息素质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有效获取信息、判断信息并充分利用信息的能力,这是处于当前信息时代的大学生所必备的技能之一。
(二)“线上学习、线下实践”相结合,以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上的创新。在当前新媒体建设环境中,积极组织并运营好新媒体,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3],这是各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条主线任务,如何将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结合到位是其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开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线上线下的协调配合。一方面,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线下课堂的学习状况,以此改变高校教师的课程设计、授课方式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魅力。高校可适当设置实践环节,课上讲授内容以实际行动展现出来,真正落实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或者开展与主旋律契合、形式多样的课下活动,不断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使大学生自觉接受理想信念教育。另一方面,必须加强线上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开设互动专栏、专业学术网站、主题教育学习等板块,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三)新旧媒体融合,多渠道协同建设,以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上的创新。为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顺利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展开,将新旧媒体特色深度融合、资源互补,以实现众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协同建设。第一,充分运用传统媒体优势,正确引导舆论。第二,灵活利用新媒体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等特点,提升受众活跃度。第三,以传统媒体的继承助推新媒体的发展,二者协同发展。为推动新旧媒体协同发展,传统媒体的信息优质性和新媒体的超强互动性必须深度融合、相互补充,共同拓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建设。
随着互联网技术新业态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思维将发展、创新和改革的理念融入其中,使其在社会生活中的所有领域中发展,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集成作用和优化作用得到较好的体现。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必然的发展方向[4]。高校大学生在开展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时,一定要与时代的主旋律相协调,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共鸣感、使命感和时代感,从多个角度进行创新,不断引进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突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