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模式下红色旅游遗址品牌保护设计研究*

2022-02-06郑芸毛茜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品牌研究 2022年27期
关键词:旧址红色旅游遗址

文/郑芸 毛茜(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发展迅速的同时代表着城市的更新迅速。

城市更新是一种将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做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1]。因此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一些被列为保护对象的红色文化遗址则有人看管修葺,然而那些并未挂牌的红色文化遗址则成为推土机下的废墟,当然不排除那些被全新修葺得面目全非文化遗产,这都是红色文化遗产的一大笔损失。

随着国家对红色文化的大力宣传,红色文化确实吸引了不少学者关注,但大部分都是关注研究红色文化的概念理论,而忽视了对红色文化遗址的保护,使得部分红色文化遗址在历史的岁月里破损消失。文化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消失,就永远地失去了。

二、研究价值

(一)文化效益

中华文化是在华夏文化、汉文化的基础之上不断融合历史上新文化而形成具有中国特有的文化,精神则是文化的内核。通过对红色文化遗址的研究,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其精神内涵,这些留存下来的遗址是长征精神的有力证据,通过展览、宣传、实地旅游等方式使公众感受当时生活的艰辛,明白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带领新时代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铭记历史的同时不忘吾辈当自强[2]。

(二)经济效益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旅游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各地投资旅游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一些革命纪念地所在地政府开始逐步认识到其资源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独特价值和发展旅游的潜力,从而催生出新的旅游品种——红色旅游[3]。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红色文化遗址也贡献了一份力量,在进行红色文化精神宣扬的同时,也带动了旅游、展览、文艺汇演等其他红色周边产业的发展。红色文化遗址大部分地处偏僻位置,经济发展较为缓慢,以革命遗址为依托发展旅游经济产业链,也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方法之一。

(三)生态效益

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良性循环,同时改善环境质量,增强环保意识。在红色旅游遗址上进行保护提升,全方位整治周边环境,全面改善周边文物的环境质量,增强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通过环卫设施建设,有效地提高周边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同时,当生态环境优化后,自会吸引更多的游客进行旅游消费,给当地居民带来经济效益,居民自会意识到经济效益与生态质量相辅相成,从而提高游客和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

三、政策支持

2018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的意见》,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三期》《“重走长征路”国家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专项规划(2016—2020)》《西南片区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等,都为此次保护提升提供了可行性支持。

四、开发利用保护现状

作为西南边境的主要红色文化发源地,目前现存且开放的红色旅游建筑遗址有75处(不完全统计)。在现存的红色遗址中,根据其功能可分为革命旧址、纪念建筑、陵园。其中革命旧址有18处,占24%;纪念建筑有29处,占39%;陵园类有28处,占37%。在地理位置上,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东北区域的曲靖市昭通市和东南区域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1)威信境内山川雄伟,河谷纵横,最低海拔480米,最高海拔1902米,年均温13.3℃,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雨量充沛[4]。然而我们所选场地建设较早,缺乏成熟有效的排水措施,因此造成地势较低区域长期被雨水浸泡,水土流失后引起山体沉降,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不利于遗址开放后游人参观。

(2)所选原场地选用铺装为光面花岗岩,不利于吸水排水,且所处地气候湿润,花岗岩面经雨水浸泡后易长青苔,因此出现湿滑现象,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不利于遗址开放后游人参观。或者为裸露的原始地面,坑洼较多,下雨天不易行走,平日尘土较多。

(3)部分建筑由于长期受雨水浸泡失修,墙面出现发霉脱落等问题,且木质基柱由于白蚁虫蛀出现腐烂现象,部分歪斜,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问题,不利于遗址开放后游人参观。

(4)场地内因无人看管,植物生长茂盛,但下层植物处于野生自然生长,长势杂乱无章,无美观可言,且影响正常行走及观看视野,需重新整理。

(5)周围各个遗址孤立存在,缺少整体性以及统一的集散服务中心。

五、如何保护利用

(一)旧址方案设计以保护旧址原生态为前提,较少干预为原则

(1)原场地树木种植杂乱,现设计对原会议旧址前广场进行铺装更换并增加树阵广场,为宣讲留念等活动提供活动场地,同时树阵的对称形式也增加整个广场庄严庄重的环境氛围,升华红军纪念精神,也使得广场的布置装饰具有节奏感。

(2)原场地部分旧址修整后入口缺乏仪式感,本次整治在各入口前场增加种植池,形成礼仪前场空间,增强其肃敬感。

(3)除此之外,设计考虑了各旧址之间距离较远、原有农田保护等问题,增加连接各旧址的林荫游步道及种植体验区,为参观学习增添深切的体验感,更加符合沉浸式旅游。同时连接后方的红军食堂,为研学旅行提供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红军领导人路居旧址,本次环境提升内容包括

(1)道路铺装更换,原场地使用的是简单粗糙的混凝土路面,与旧址外观不符,且无排水措施。现采用当地的平整石块作为主要路面铺装,留缝铺装,具有很好的排水性。

(2)周边绿化提升改造,修整杂乱绿植,规划路边农田,营造更好的视野风景。

(3)旧址周围铺装更换,使用青石砖与旧址外观统一。

(4)增加介绍标识牌,起到更好的介绍引导作用。

环境改造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与优良作风,推动党员学习教育有效开展,以瞻仰革命前辈旧居,缅怀伟人的丰功伟绩。

(三)新建游客集散中心

新建游客集散中心,将各个散落的旧址联系统一起来,为游客提供更好服务的同时为当地居民提供工作岗位。游客中心——服务游客,打造旅游,博物馆——保护文物,回味历史;剧院——讲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打造以中央红军在威信期间红军遗址遗迹、会议会址、纪念设施、长征故事和人文资源等的长征文化线路,形成集教、研、培、文化体验为一体的区域性组团。实现保护传承利用、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学研究功能,形成具有特定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集中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5]。

六、结合其他旅游模式

(一)研学+红色旅游

实践出真知,在中国历史上就一直有着关于“研学”的故事。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始了游学的历史,这是个体自发进行的,在一定程度上扩散了文化的传播,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在晚清时期,由于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府以及团体个体自发地进行国家救亡运动,便出现了修学旅行,对当时的中国起到了一定的救亡作用,同时也推动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济复苏发展,出现了实地考察、夏令营等旅行模式,后逐渐统称为研学旅行。

研学+红色旅游,将学习党史从枯燥抽象的课本转移到实地实践参与,亲身经历,深刻体会历史中革命先辈的伟大。对于游客,在旅行的过程中学习了解新知识,达到学和玩双收获的局面。对于旅游景点,打造专业全面的红色文化研学地点,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可以为党史学习提供场所,帮助更多的群众、党员等继承革命先辈的优秀作风、精神。扎西作为云南红色文化旅游的重要场地,我们将周围多个红色遗址串联,打造大型整体的红色文化研学基地,在场地中有旧址文物展示、剧院文艺汇演、实地体验等多种项目,传播文化精神的同时带动革命老区经济发展。

(二)VR+红色旅游

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简称VR,是借助近眼显示、感知交互、渲染处理、网络运输和内容制作等多领域技术,构建身临其境与虚实融合沉浸体验所涉及的产品和服务[6]。VR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时间、空间对人们旅游的束缚,结合新媒体技术,丰富了视听感受,后疫情时代,VR技术也为一些无法出门的人们提供便利。

VR+红色旅游,增强红色旅游交互体验,创新旅游模式、带动红色文化传播,一改原来简单枯燥的文字介绍、图片滚动、视频播放等方式,融入声音场景动画,身临其境,与动画进行互动,展示历史,参与历史。VR技术与景点结合,提升景点的竞争力,对于部分保护景点也可以通过VR技术进行参观,有利于对古迹遗址的保护研究。

(三)沉浸式体验+红色旅游

沉浸式体验(Immersive Experience)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又称心流理论(Flow Theory),指个体将精力全部投注在某种活动中以至于无视外物存在、甚至忘我的状态[6]。近些年来,出现了很多沉浸式化妆、沉浸式学习、沉浸式剧本杀等多种有关沉浸式体验的新词。那与我们沉浸式旅游最为贴近的是沉浸式剧本杀,首先会进行剧本阅读,更换服装,然后进行剧情推理。在2021年暑假期间,西北地区房车旅游订单突增,敦煌则就推出房车剧本杀游戏,有剧本、专属服装道具等,贯穿各个景点,然后在景点中还有剧本进行,让游客可以实地搜寻线索,使得体验更加真实。

沉浸式体验+红色旅游,可以说是VR、AR的升级版,VR、AR是让人们看到、听到、摸到,但是沉浸式体验则更加具有主动性。打造沉浸式红色旅游,则是要围绕当地的红色历史事件作为剧本,搭建场景、服装,结合VR、AR、3D、5D等技术,实现当时的历史现状,重回历史,并且结合景区民宿、食堂等多方面沉浸式体验。将原来“展览+参观”的体验方式,改为线上线下结合,使得游客融入其中,获得全新的旅游体验感。

(四)“体育+红色”旅游

山地体育旅游的定义“在自然山地环境为基本载体的条件下,在离开惯常环境前往异地参加游览活动过程中,以促进旅游者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以参与各种类型的户外活动为内容形式,向旅游者提供体育休闲旅游产品和相关服务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人们在经济收入增加的过程中越来越注重身心健康,乐于参加各种体育活动、郊游野营、登山探险等。

“体育+红色”旅游,在培养游客学习艰苦耐劳的红色精神同时锻炼身心健康。在本次选址中,我们可以结合当地地质条件开展不同的红色体育项目,可以看出当地的山地高差,在平缓地区我们可以开展红色运动会、伤者救援、战事演练等项目,在有高差坡度地带我们可以开展重走长征路、攀岩、野外生存探险、丛林越野等活动。当然还可以参加一些农家活动,比如体验种植、收割、采摘等。但在开展这些活动的同时,我们更要注重培养专业的体育旅游人才,以及注重对体育设施的维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保证安全问题。

七、结语

“两山”理念需要严格的生态约束,促进可持续发展,要妥善利用自然资源以实现生态、社会和环境的均衡。

(一)进一步加强对红色文化遗址的保护研究[7]

红色文化遗址作为不可再生文化资源,我们要充分考虑其地理环境、建筑现状等条件进行充分利用,打造长征--扎西红色旅游带,形成云南红色文化旅游的标杆,带动扎西经济发展,让当地居民受到红色文化旅游带来的红利。同时也可以让更多的公民关注红色文化遗址的研究,以及对红色文化的继承,实现社会效益。

(二)保护好生态环境,让其形成良性循环[8]

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减少人为干预,在开展红色旅游户外活动的同时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当户外活动的建立与自然呈对立状态时,应以保护自然作为第一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生态效益。

(三)促进乡村周边服务的良性发展,促进乡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9]

建立红色旅游景区,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展现了其“造血功能”,以文化带动经济,为当地居民提供工作岗位,民宿餐饮等周边服务产业也得以大力发展,部分少数民族村寨的合理开发利用也有利于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当地的少数民族风情、文化特色也得以展示,吸引更多的游客以及投资开发者的关注,实现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旧址红色旅游遗址
三星堆遗址
神秘的地下遗址
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觉醒青年发出“建党先声”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红色旅游助力宗店乡村振兴
红色旅游
东方县旧址修复一期工程已完工
走马观花东北边业银行旧址
开展红色旅游业务 提升老人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