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某三级医院医师培训需求调查分析
2022-09-28李玲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
文/李玲(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
医院是知识密集型行业,人力资源是医院的第一资源,医师更是人力资源中最核心的资源。医学不断发展,医学知识也处于不断更新状态,医师面临终身学习、继续教育的长期任务,只有通过参加培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1]。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培训是员工职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2],通过培训,可以凝聚人心,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培训学习知识,使员工在工作中感受到个人的成长,增强其对单位的归属感。契合医师实际需求的培训不仅能提高医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还能满足其自我发展和成长的需要[3]。三级医院承担着医疗、教学、科研三方面的任务,大型三级医院需要三方面的平衡,但对于四线城市的普通三级医院来说,医疗始终是最首要的任务,如何提高医疗质量更好地服务患者,是这一级医院最关切的问题。目前国内关于医生培训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科研方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全科医生的培训方面[4],关于普通医生院内培训需求分析的研究较少,鉴于此,为了更好地建立院内医师培训体系,提升人才队伍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基于调查问卷,深入分析医生的临床培训需求,并提出医师培训工作改进的系列建议,为普通三级医院科学开展院内培训提供参考。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2022年7月28日至2022年8月5日,通过“问卷星”调查平台制作问卷,利用便利抽样方法,通过微信网络聊天群发放问卷并回收调查结果。本研究以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全院在职医师为研究对象,共回收调查问卷339份,有效率100%。
(二)研究内容
本研究所设计调查问卷是在参考既往研究基础上,结合医院医师建议自行设计。调查内容包括医生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称、科室、工作年限、聘用类型)、培训意向和影响因素、培训时长、培训时间段、培训频率,培训内容、培训形式等。
二、结果
(一)医生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339人,性别:女性190人(56.05%),男性146人(43.95%);年 龄:小 于25岁4人(1.18%),26~35岁120人(35.40%),36~45岁113人(33.33%),45岁以上102人(30.09%);学历:高中/中专以下学历3人(0.88%),大专23人(6.78%),本科222人(65.49%),硕士研究生及以上91人(26.84%);工作年限:1~2年25人(7.37%),3~5年66人(19.47%),6~10年52人(15.34%),11~20年90人(26.55%),20年以上106人(31.27%);聘用类型:合同145人(42.77%),在编177人(52.21%),其他17人(5.01%)。
(二)培训需求情况
1.培训意向和影响因素
问及“是否愿意通过参加培训提高自己缺乏的知识或能力”, 46.90%的人表示“只要有时间我愿意参加”,46.31%的人表示“非常愿意参加,并希望多组织”,初级职称、中级职称和高级职称的培训意愿都较高;导致医师不参加培训的主要因素是:“培训时间与工作时间冲突”和“自己没有时间参加”,具体内容见表1和表2。
表1 培训意向和影响因素
表2 职称与培训意向
2.培训时长、培训时间段和培训频率
医师可以接受的培训时长占比最高是半小时至1小时(154,45.43%),其次是1~2小时(97,28.61%)和半小时以内(69,20.35%);医师可以接受的培训频率依次是:每月1次(117,34.51%),每周1次(91,26.84%),两周1次(66,19.47%),每季度1次(36,10.62%);医师希望的培训时间段比例最高的是工作日的14:30~17:30(159,46.90%),其次是工作日8:00~12:00(97,28.61%), 工 作 日18:00~21:00(54,15.93%)。具体内容见表3。
表3 培训时长、培训时间段和培训频率
3.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
在培训内容方面,希望提升的能力排序依次为临床/业务能力(309,91.15%)、科研能力(182,53.69%)、个人素养(144,42.48%)、管理能力(101,29.79%);医师希望医务科组织的培训课程有: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类(206,60.77%)、医患沟通类(158,46.61%)、医疗纠纷处理(145,42.77%)、卫生相关法律法规(141,41.59%)、科研类(178,52.51%)、院感知识类(110,32.45%)、办公软件使用(94,27.73%)、病历书写(81,23.89%)、管理工具的使用(90,26.55%);在培训形式方面,依次为线上学习——大医精诚(211,62.24%),经验交流、案例分享、病例讨论(137,40.41%),现场授课——大班制(105,30.97%),线上学习——OA内网(85,25.07%),现场授课——小班制(84,24.78%),深入科室一对一辅导(45,13.27%)。
三、讨论
(一)医生的培训需求普遍较为强烈
本研究结果显示,93.21%的医生愿意参加院内培训,无论职称高低,都有较高的培训需求,说明医生对于培训的需求较为强烈。在培训内容上,绝大多数的医生(91.15%)希望提高自己的临床业务能力,这符合普通三甲医院的实际情况,说明无论是住院医师还是主任医师,对于业务能力的提高都是最迫切的。在培训内容方面,医生最关注的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类的培训,具体内容体现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危急值的报告和处理、临床路径管理、会诊管理、不良事件上报、输血相关内容及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的系统解读,在医保DRG支付改革的大背景下,医生对于DRG知识的培训需求也较高,DRG对于医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知识理念,需要通过培训学习强化,这与程国良等[5]研究结果一致。
鉴于以上调查结果,医院应针对以上内容开展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在目前较为紧张的医疗环境下,医生对医患沟通类知识(158,46.61%)和医疗纠纷处理类知识(145,42.77%)的培训需求较为迫切,医疗纠纷会对医务人员产生诸多具体的不良心理影响[6],医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和医疗纠纷处理能力是预防医疗纠纷的钥匙,医院开展相关职业培训可以有效提升医生对医疗纠纷的处理能力。53.69%的医师希望提高科研能力,普通三级医院在科研方面普遍较为薄弱,过去招聘以本科生为主,近几年招聘的医生中以硕士研究生居多,研究生具有一定的科研基础,愿意在科研方面有所成果,同时这些年轻的医生职称大多处于初级或中级,从晋升职称的目标动力下,科研愿望相对较为强烈。
(二)院内培训强度要适中
研究表明[7],医生的职业压力普遍较大、工作时间长且强度较大,多数医生每日工作时间多数在10小时以上,除了日常查房以外,还有大量的病历书写任务、科研任务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且目前的医患关系较为紧张,医生需要通过休息缓解其工作压力,因此在培训时间方面医生普遍不愿意占用周末休息时间参加培训,希望在工作日的下午参加培训的最多,其次是工作日的上午。每周一次、两周一次或每月一次的培训频率是医生最希望的频率,频率太低不能完成培训任务,培训频率太高医生容易有反感情绪。培训时间多数医生选择1小时以内,临床工作较忙,时间太长的培训容易产生疲倦感,导致培训效果不佳,同时也会影响医生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培训的组织管理者应针对不同的培训内容,设计不同的培训强度和培训频率,以契合临床需求,进而达到培训目的。
(三)医院应拓展院内培训形式
医院应开展多样化的培训形式。传统大班制的现场授课是较为基础的形式,也是大家普遍接受的形式,其优点是现场参与,较为直观生动,缺点是部分医生会因为时间冲突而无法参加,降低培训效率。
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要求尽量减少大规模的人员集中培训,因此基于互联网的线上培训形式越来越受到医师的欢迎,其优点是不受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的限制,可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开展[8]。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最受欢迎的培训形式为线上学习——大医精诚,通过录制培训视频,医生可通过手机APP进行自主学习,大大提高培训效率。医学是一种经验性较强的学科,过去的师带徒和现在的三级医师查房制度是医学技术传授的最初形式和现代形式[9],本研究结果显示,40.41%的医生希望开展病例讨论、案例分享、经验交流的培训形式,医院医务科、质控部等培训管理部门应拓展多样化的培训形式,提高培训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医务科拟从全院医师中挑选部分医生作为讲师举办专项培训讲座,187人(55.16%)愿意报名成为讲师,医院应搭建平台,让临床医师参与到培训当中来,用他们的专业知识,提高培训的质量。
综上所述,医师对于开展培训的需求较为强烈,建议医院搭建平台,通过系列培训讲座提高医师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进而满足医师的培训需求,同时要注意培训强度和培训时间以提高参训率;扩展多样化的培训形式,对于某些内容的讲座,可邀请临床医师共同参与,可提高培训的深度和参与度。通过本次调查,初步了解医院医师对于培训的需求情况,为医院合理开展培训提供了比较翔实的数据。
相关链接
医师是一种高级医务卫生人员,是指受过高等医学教育或长期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经国家卫生部门审查合格的高级医务卫生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