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
2022-02-06赵丽莉
□赵丽莉
高校思政工作重点在于教育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理想,坚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促使学生三观正、立场稳,自觉投身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当中。网络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既迎来新机遇,又遇到新挑战,网络已然成为各种社会思潮与意识形态角力的主战场,而大学生群体俨然成为思想“弄潮儿”,因此,做好高校大学生思政工作尤为重要,高校党组织及管理层应当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有效应对举措,保障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充分发挥高校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为社会输送思想过硬、知识丰富的有用之才。
一、网络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网络时代,人们言论发表更加方便、信息渠道更加广泛,各种信息鱼龙混杂、优劣难辨,对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带来全新机遇及挑战。
(一)网络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迎来的机遇。网络为大学生自由表达观点及交流思想提供了优质平台,线上传播使得传统意识形态教育受限于时空的桎梏被打破,大学生社交方式由现实生活逐步向网络虚拟转化,微信、微博、QQ、快手、抖音等新媒体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不断增长,成为大学生展示自身思想动态、表达个人独特观点的平台,高校思政教师可以对新媒体平台进行监测,实时了解大学生日常关注焦点、热点,明了其思想动态和意识倾向,并能够及时跟进予以有效引导与沟通,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力求将错误思想意识消除在萌芽状态。网络能够为学生搭建起一个多维度、立体化、交互式的平台,改善其视听体验,拓宽学习渠道,使线上学习成为一种有效学习途径。高校思政教师可以将原本生涩难懂且深奥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用大学生容易接受的网络形式予以表现,通过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网页设计,条分缕析、直观形象的行文表述,将马克思主义正确意识形态输送至大学生头脑当中。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比较高,可以科学、客观运用网络技术,利用网络来得到自身所需学习资源,理性辨别网络信息真伪,应用辩证眼光看待事物发展,确保文明上网,在价值多元化的网络背景下坚定理想信念。同时,大部分大学生在网络时代能够站稳政治立场,坚决维护意识形态安全,认同国家体制优越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1]。
(二)网络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网络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难度有所增加。大学生正处在“三观”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事物缺乏理性判断能力,极易听信一面之词。一些不良媒体因利益驱使会发布一些虚假信息来博取受众眼球,而大学生因媒介素养薄弱,会出现失察失范行为,造成网络舆情(如网络恶意谩骂、围观、传谣等)。一些大学生自身知识面广度不足,对于新媒体所披露观点与所站立场认识不到位,出现盲目崇拜现象,思想行为不理智,加大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难度。同时,大量垃圾信息蔓延、各种不良观点充斥,使得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权威性受到挑战。国际上一下偏颇、消极思想伺机渗透更是对我国大学生思想带来不良影响,一些西方言论肆意否定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歪曲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辉煌成果,对我国现有理性共识带来冲击,而我国大学生大多处于父母、教师羽翼庇护下参与应试教育,对于新媒体信息鉴别力与判断力相对薄弱,极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毒害。一些不法分子重点针对大学生辨别能力不足这一弱点进行攻击,利用网络监管不严的漏洞以及大学生喜欢网络购物的心理,大肆灌输提前消费理念,通过各种网络贷款给学生带来严重后果。
二、网络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意识不高。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时,许多高校都存在安全意识不高的问题,对于一些网络信息鉴别精准性不足、敏感性不够、深入性不强,在信息关联性上分析处理不到位,对于网络信息潜藏的本质问题认识不清,使得大学生对于网络信息判断能力不足,出现错误传播,导致不良信息扩散引发网络舆情,甚至出现意识形态渗透问题。
(二)高校思政教育者自身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存在短板。一些高校思政教育者认为网络媒体技术的过度运用会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不良影响,导致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与现实脱节。一些教育者自身网络素养不够,无法科学、灵活、客观运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出现有新技术不会利用的尴尬局面,无法有效掌握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政意识形态话语权。还有一些高校思政教育者墨守成规,全然不顾时代发展趋势,还是采取传统灌输模式进行意识形态教学,内容陈旧、形式单一,难以满足时代需求[2]。
(三)高校思政教育信息分类不够。高校大学生通过学校网络所获取的信息与社会网络内容完全一致,这种现象对于大学生生理及心理成长都有着不利影响。一些高校虽然采取措施予以限制及分类,但是受限于技术水平以及制度缺陷,导致大学生很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影响,造成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
(四)自控能力不足,网络道德缺失。大学生能够利用网络来检索信息、扩充知识面、社交娱乐等,但是,由于大学生自控能力不足,沉迷于网络,影响到正常作息,尤其在一些错误思想侵蚀下,极易导致道德标准降低以及沦丧情况,随意传播网络谣言、低俗言论、垃圾信息,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带来恶劣影响。
三、网络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对策
(一)完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体系。网络意识形态作为虚拟网络社会中形成的独有思想体系,与传统意识形态有着密切关联,还会反作用于传统意识形态,对网民网络言行起到直接影响。在当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体系建设时,要着力打造正确思想观念,在国家治国理政理念、政治立场原则、战略发展方向等层面上要坚定坚决保持和党中央、国务院所制定的政策方针一致性,杜绝各种不良思想及错误认识的蔓延。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开辟意识形态专栏,着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主流意识形态,以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大学生常用网络媒介为宣传阵地,不断优化相关设计,凸显网络思想性、宣传性和引导性,深入贯彻新时代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借助网络平台对意识形态进行有效整合,突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高校要注重客观梳理、筛选、净化网络媒体信息内容,将一些有害信息予以过滤、屏蔽及剔除,防止西方自由主义思想渗透,还要做好网络大V、“意见领袖”、红人、名嘴等一干公众人物的舆论导向监测,对于通过网络散布不当言论、煽风点火等网络舆情及时预警、适度干预、精准引导,确保高校师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能够顺利开展[3]。
(二)强化育人功能,做好宣传队伍建设。高校思政教育者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环节,应当不断加强高校思政教育队伍建设,提升教育队伍理论解释力,强化意识形态队伍文化引力,提高意识形态队伍舆论传播力与引导力,紧扣广大师生需求,统筹发挥高校内外各类资源(包括红色资源、自然资源、文体资源、国防资源、科技资源等)育人功能,形成校、家、社会有机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要牢固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发展规律,不断优化高校思政教育队伍建设,从年龄、性别、职称、学历等多方面进行优化,提高思政教育者教学技能,丰富其知识体系,强化其思想状况,要建立高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安全运行机制,建立起预案研判、组织协调、竞争激励、评估反馈等有效机制,实现教育资源优化、教育时效实化、教育方式深化,促使高校思政教育特别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顺畅开展。
(三)优化网络生态,打造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阵地。高校应当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搭建大学生乐于接受的网络文化平台,以便高校理想信念与意识形态安全能够通过网络文化进行有效渗透。高校思政教师要做好网络维护,及时收集、整合、研判相关网络信息,并做好大学生日常关注舆论热点与舆论动态把握,促使自身能够占领意识形态领域高地。高校还应当协助大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不断提升大学生网络信息鉴别能力,大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大学生三观正、立场稳,牢守文明上网底线,对于错误虚假信息坚决不信、不传。要营造清朗健康、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环境,有效运用最新网络技术设立网络防护,对高校内部网络各种信息实施有效管理与甄别,对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发布的反党反社会言论实施有效屏蔽,避免大学生轻易接触到这些有害信息,尽量降低网络杂音。要建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预警机制,充分发挥大数据挖掘功能,及时感知意识形态风险并予以捕捉。还要建立高校舆情应对机制,在有效预防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处理网络舆情的能力。
(四)增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感染力。要筑牢大学生思想防线,不断提升意识形态领域安全性,牢牢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与时俱进丰富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强化内容解释,根据现实情况变化作出相应应对举措,增强意识形态教育权威。要创新意识形态教育话语体系,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予以表达,促使意识形态教育生活化、时代化、大众化。
四、结语
网络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有了新的要求,迎来新的机遇,面临新的挑战,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到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复杂性、长期性和尖锐性,积极运用科技方式,以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新时代党的政策方针为指引,遵循马克思主义化育人理念、坚持立德树人原则,扎实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为和谐社会构建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