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视角下师范生师德养成的路径研究
2022-02-06□路茜邱天
□路 茜 邱 天
一、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师范生师德培育的意义
《大学》开篇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传统教育的目标即培养贤德之才,而当代教育方针也明确指出,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都强调“以德为先”,高师院校中对师范生的师德培养更是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有课堂教学的引导,教育活动的体验,实践育人的强化,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过程评价的反馈等方式途径,其目的都在于帮助师范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专业课学习的过程中、教育实战技能的训练中、课外教育类活动的实践中既获得扎实的教学技能素养,又能自觉感知教师职业道德理念,建立和强化师范生师德素养。教育部2020年12月第313号教师提案的答复函着重强调要在教师培养培训中融入价值观建设且要贯穿于师范生培养的全过程。在此之前,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全面开展师德养成教育,将“四有”好老师标准、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和“四个服务”等要求细化落实到教师培养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要教育途径,对于深入推进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具有直接助推作用。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师德师风培育相结合,不断提升师范生的内在素养,引导师范生以德立身、以德施教、以德育德[1],进而为未来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师范生师德养成的现状
(一)师德养成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脱节。我国高师院校现行的师德养成课程主要由四大类组成,教师教育类课程、通识类教育课程、综合实践类课程、学科专业类课程。一是通识类教育课程一般为公共课程,和其他综合类高校的课程安排基本一致,尤其是师范院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非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上毫无二致,并没有体现出师范教育的特色,没有在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的同时与准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师职业道德、伦理道德教育等相结合。二是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类课程更多的是体现教师工具价值的课程,师德类课程所占比重较小,且以散落在教育类专业性课程的几个章节为主,并没有特定的体现教师专业特质的、与教师道德伦理相关的专门课程,更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师德课程相结合的课程安排,容易导致师德建设走向边缘化。三是师范院校的教育类课程更多的是一种工具理性主义,忽视了教师个体在教育行业应该具备的坚定的执教信念、正确的专业态度、正向的专业情感、对教师行业的高度认同感以及对师德践行的自主自觉性。
(二)师德教育途径单一化。在教育理念上,目前高师院校对师范生开展师德教育的目的更多是为了满足社会普遍教育的需要,容易忽视师范生师德教育的个体道德需求和师范生在自我师德内化方面的价值取向、个体发展的诉求,没有最大效果地唤起师范生在师德养成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也折射出课程思政大背景下师德教育内容没有与时俱进,缺乏时代性、生活性、情境性;在教育内容上,当下高师院校对于师范生师德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讲授师德类课程进行教育[2];在教学形式上,更多的是传统的授课形式或者是结合新媒体等信息化手段的现代化授课手段,形式相对单一且创新性、针对性不强,仍然缺乏在高校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用师德内容唤醒师范生的道德心理共鸣,这导致准教师们在未来的教学岗位上很难做到知行合一。
(三)师德涵养升华环境的断层。当下社会流行一种极端偏视价值理念的说法即教师行业是“铁饭碗”,教师是“辅导学生的赚钱机器”等,这虽然不是全部事实但是也侧面说明现下的教育中为师之风沾染了浓厚的利益趣味、世俗之见,很大程度上掩盖了原本“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崇师尚德之义。社会舆论对教师行业的市场化解读容易影响师范生以单纯的利益价值为导向涌入教育行业,而来日踏入社会的准教师是今日高师院校精心浇灌培育的师范生,他们更需要在社会提供的教师德育大环境中重塑自身的从教理想、坚定自己的育人意志、升华内在的师德品质。反观当下师范生师德养成环境缺乏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培育过程中不断浸润师德素养,对于校园主流文化的濡染、校内外培育活动的升华、教育教学实践行动三者中缺乏有效的育人合力。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师范生师德养成的有效路径
(一)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入融合。师范生师德类教育课程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的心智,帮助未来教育者梳理正确价值观,向准教师注入教育的灵魂,传授教育的技能,养成教育的情操。在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提升学生的师德素养内核不仅需要有针对性地开设德育类课程,还需要不断开发专业课程中课程思政的部分,通过多元化的渠道和路径,互相渗透,既有显性育人的强化措施,又有隐性育人的潜移默化,以此唤起师范生德育践行的主体自觉性。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师德教育之基。师范生师德教育类课程的基调要始终同社会主流价值观一致,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学生价值观构建过程中的桥梁作用。在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师范生德育工作的风向标,要在主流价值体系中强化师范生的教师理想信念,坚定从教本心,在价值引领上帮师范生系好师德养成的第一粒纽扣。其次,在坚定从教意愿的基础上,尊重师范生的个体差异性,允许客观实在中多元的、开放的主体观念存在,使之与核心价值观引导下的师德理念和谐共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评判师范生的师德教育成效。
2.以传统道德文化渗透师德教育之全过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其身正,不令则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国的传统道德文化强调教师的修身养性对学生潜移默化的隐性影响,因此,在师德教育中要重视挖掘渗透为师树德优秀传统文化的切入点,修正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自我认知,例如在《教育学原理》《教育学基础》《教育心理学》等课程涉及师德的章节中,抓住讲解师德的小知识,融入师德教育的大内涵;在教学法课程中,不仅要教授学生教学技能,更要模拟教学情境,激发师范生的师德自觉性来处理应对不同的教学突发事件,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3]。另外,我国传统文化中强调“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知行合一”等和谐思想,要重视将师范生的理想信念同家国教育相结合,集体利益观同个人荣辱相结合,既强调教师职业意识,又重视道德观念,奉献精神,促进师范生师德境界的养成与提升。
(二)以校园文化氛围濡化师德师风建设。
1.打造主流价值观为底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以主流价值观为引领的大学校园,将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方针、校园文化同师范生的师德培养相结合,继而推动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内在价值追求、精神信念。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校风学风建设、教学理念、校园环境、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对学生的影响,创造有利于师范生师德提升的文化氛围,真正做到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在校园特色文化活动方面,要强调师德教育主题的鲜明性,同主流价值观相结合,同时兼顾趣味性,为师范生营造一个全方位耳濡目染的德育环境。
2.建立多元化的师德培育平台。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把握新时代下师范生思想倾向,积极利用大众媒体传播主流文化下的师德建设思想,例如将校园广播台、校报、校园官微、官博等建设成为提升师范生师德素养的一扇窗口。凭借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优势,结合传统道德文化向学生传递教育热点时事、师德政策方向、优秀教育文化作品等,为学生打造有覆盖度、有思想力、有交互性的师德文化氛围。将校内师德文化活动同师范生的教育实习见习活动相联系,扩展师范生师德素质提升平台,一方面在校园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师德意识,提升师德素质;另一方面在师德践行中唤醒师范生的师德自觉,实现师德认知和师德行为的统一。
(三)以实践教学和实际行动塑造师德师心。
1.重师德养成,以实践教学为引导。师德养成是师范生教育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培养拥有崇高师德的教师关乎着国家发展的长久之计和民族复兴的未来之路。要重视明确师范生师德评价标准,完善评价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以推动师德养成为目标和方向,充分调动师范生的自我道德意识,形成师德自觉。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师德问题情境模拟、社会模仿等提升师范生的师德认知,增强师德体验;重视运用师德正反面案例对比,帮助学生进行价值澄清,形成内在的师德秩序和典范;充分利用实践教学中的热点难点激发学生思考,创造移情体验,修正并提升师范生已有的师德素养,促进其师德价值观的内化;重视学生思想的异化,当代大学生自我主义意识强烈,要注重将师德教学内容落实到行动中,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帮助学生在选择、评价、行动的过程中养成正确的、合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师德素养体系。
2.重学风建设,以价值观教育为引领。学风彰显大学的精神风貌,是全体师生共同的精神价值追求。要在学风建设中融合渗透师德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树立与传统优秀道德价值观一致的理想信念,同时兼容时代精神内涵,符合时代价值规范,更新师范生对师德的认知观念,提高师范生对师德的践行能力。重视提升师范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将“四有好老师”的培养标准融入教学实践中,培养师范生的批判意识和创新能力,帮助师范生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观。
3.重师德深化,以教学行动为参照。师范生教育工作以德育为先,重在培养其综合能力,要不断地拓宽师范生的实践渠道,建立多样化的实践平台,将生产学习、社会服务和教学技能提升相结合,在具体的教学中培养、践行学生的良好品质,通过支教、社会志愿服务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服务、奉献意识,不断提高站位,树立大局意识。教育见习、实习活动过程中要更加重视师范生的师德行为表现,并注重引导准教师们充分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重视在教育实践中对师德认知、师德意识、师德情感、师德行为的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师德观念,用教学实际行动为师范生的师德养成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