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编校合一综合研究

2022-02-06方巧敏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2期
关键词:编校书稿出版单位

□方巧敏

编、校是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许多出版单位通过设立编辑部门和校对部门来提高图书的质量。近年来,受办刊经费不足和网络出版物的兴起,为了提高经济利益、缩短出版周期,部分出版单位和高校学报编辑部没有设立校对部门,书稿的校对工作全部由编辑人员胜任,即出版社采取“编校合一”的模式。笔者总结了学界对“编校合一”工作模式的大致看法,观点一共有三种,即认同“编校合一”、反对“编校合一”、对“编校合一”保持中立态度。

一、传统出版产业背景下,学界对“编校合一”的看法

(一)认同“编校合一”。罗雅茹、袁成[1]认为计算机时代“编校合一”模式有利于提高编辑人员的质量,有利于“较异同”和“较是非”,有利于编辑自身的全面发展。编校合一使编辑人员既能体会校对人员的辛苦,又能理解编辑加工质量的提高对校对工作的意义。闫月勤和戎志毅[2]认为编校合一对编辑工作者业务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编校合一为编辑提供了再次修改文章的机会,有利于编辑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有助于编辑进一步提高语言文字素养。

(二)反对“编校合一”。在图书出版中,编辑与校对工作既是一个整体,又是两个独立的环节,二者缺一不可。童华峰[3]认为编校合一令编辑人员身兼多职,他们往往将校对工作作为“副业”,放在从属地位,不重视校对技能的训练和提高,校对责任难以落实和明确。曾文生[4]在文章中指出,编辑和校对的职责不同、角色不同、专长不同,编辑和校对既是两个环节又是一个整体,编辑不能代替校对,两者应相互交叉,相互补充。

(三)对“编校合一”保持中立态度。孙培镜[5]提出了“编校合一”作为一种出版体制,在一定条件下实行是合理的。古籍整理中的“校雠”,是指“编校合二为一”,准确地说是编校著三合一的。但出版单位如果不符合规模小、人均年发稿量少的条件便实行编校合一的话,会导致编辑人员一心二用,以损害出版物的质量而告终。徐玉梅[6]指出编校合一的优势是可实现稿件的深加工、纠正印刷排版的错误,帮助或代替作者做一些删节及补白工作。编校合一的弊端是图书质量下降、校对方法影响校对效果、主观的思维定势与客观的厌烦心理。

二、编校合一的现状分析

(一)出版社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草率实行编校合一。对于规模较小的出版社或高校学报编辑部而言,因编制人员紧张、经费有限、电子书稿的增加等问题,导致它们无法聘请专业的校对人员对图书进行校对,只能让编辑人员兼任校对工作,以此来解决出版社的内部压力。这种情况下实行编校合一有利于编辑参与图书出版整个流程,整合出版社内部资源,减少出版单位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节省了物资,解决社内校对人员匮乏的问题。但是对于规模大、年发稿量多、网络出版物迅猛增加的出版社而言,它们并不适合实行编校合一,因为该条件下的编辑部门和校对部门需要大量的人手,如果出版社让编辑人员负责校对任务,很容易导致编辑一心二用,无法同时留意书稿的文字内容和排版问题,只有这两个部门各自独立、互相协调,整个出版流程才能井井有序,图书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二)编辑人员专业能力不足,校对质量难以保证。校对的职责是既要根据原稿来发现、订正校样中的差错,又要注意原稿本身可能存在的差错并提交编辑处理。因此校对工作要求校对人员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广阔的多学科视野。稿件内容千差万别、包罗万象,校对人员对各个方面的知识运用虽然不必精通,但却需要广博。而编辑人员由于自身的知识水平有限,其校对能力无法与专业的校对人员达到一致的水平,甚至他们可能会对自己整理的稿件过于自信,在校对的时候过于大意,从而忽略了一些书稿错误。由于编辑人员缺乏校对的专业素养,他们对稿件中存在的的错误不太敏感,虽然可以借助工具书、互联网资源对书稿错误现查现改,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工作效率和图书质量,加重出版社的负担。一旦差错率较大的图书流行于市场,就会引起读者的反感和质疑,从而降低图书的社会效益,失去了忠实的读者群体。

(三)编辑的工作心理发生转变,影响图书的出版流程。出版社实行编校合一后,编辑人员既要负责自身的编辑工作,又要负责书稿的校对任务,由于某些出版社规模大、年发稿量多,其沉重的工作负担令编辑产生厌恶感。部分编辑为了节省加班时间、减轻自身的工作负担,在校对环节草草了事,由于他们对自己编辑过的稿件过于自信,很可能遗漏了稿件中的差错,导致稿件无法达到“齐、清、定”的要求,从而降低了稿件的质量标准。一旦将不合格的书籍印刷出版,书籍中存在的差错将会引起消费者的不满,这不仅会影响出版社的声誉,还会影响图书的出版流程,对出版社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部分编辑仍不会有愧疚之感,更不会因此而更加重视校对质量,甚至他们还会觉得“无错不成书”,图书存在差错属于正常现象,其工作心理的变化反映了编辑人员的职业素养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

三、传统出版受冲击的背景下,编校合一未来的发展策略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使传统出版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在传统出版业受冲击的背景下,出版社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编校模式。笔者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出版社或高校学报编辑部编校合一未来的发展策略,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一)对编辑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编辑的专业素养。没有最好的编校模式,只有最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模式,条件符合的出版社可适当实行编校合一。图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有传播知识、弘扬文化的功能,它要求校对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政治敏锐性、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和广阔的多学科知识积累。校对人员在书稿的校对过程中往往能够凭借自己的专业素养来弥补书稿的缺陷,保证图书的质量。现如今,编校合一成为一种趋势,出版社实行编校合一模式虽然具备很多优势,但在节省资金、缩短出版周期的同时,也给编辑人员带来了沉重的工作压力。编辑人员除了负责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等编辑环节的工作之外,还要花时间校对样稿,对稿件的质量承担一定的责任。强大的工作量导致编辑一心二用,容易忽视稿件中的差错。出版社实施“编校合一”的时候,如果想提高图书质量,就必须提高编辑的专业素养,使编辑的业务能力与校对人员到达一致的水平。对此,出版社可聘请高校教授或专业人员对编辑进行定期的培训,扩大编辑多学科的知识视野,提高编辑的语言文字功底,使编辑熟练运用互联网技术,掌握新工具。

(二)结合多种校对方式,使校对工作优势互补。传统出版单位的校对模式比较单一,而新时代背景下的出版校对则呈现多元化趋势。目前出版行业存在五种校对方式,分别是:内校、外校、内校外校相结合、编校合一、计算机校对。

1.内校。内校是指出版单位设立专门的校对部门,由出版单位内部人员负责书稿的全部校对工作。内校坚持传统的“三校一读”制度,编辑和校对互相独立,实行责任校对负责制,由出版社内部的校对人员担任。负责内校的人员是出版单位校对部门的员工,因此图书的质量、出版进度易于掌控,校对人员还可根据书稿的难易程度调整校对方式。

2.外校。外校是指出版单位没有单独设置校对部门,他们通过外包的形式,将书稿交给校对公司或专业人员进行校对,以此来解决书稿的校对任务。外校是出版社校对力量的补充,弥补了出版社校对体制的不足,承担了出版社大量的校对工作,是图书质量的保证。

3.内校外校相结合。部分出版社采取内校和外校相结合的方式,外校负责校对中一校和二校的任务,内校负责校对后期的工作任务。这种校对模式的优势是:出版单位内部的校对人员可以检查外校人员对书稿的校对情况,及时改正稿件错漏,两者相互结合、优势互补,可以确保图书的校对质量。

4.编校合一。编校合一即出版社没有单独设立校对部门,书稿的校对工作由编辑兼任。某些出版社由于规模小、年发稿量少、经费有限等原因没有设立校对部门,而出版社又无法以额外的开销聘请外校人员对书稿进行校对,因此只能让编辑兼任校对工作,以此来解决出版社校对力量的不足。

5.计算机校对。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书稿发行量的增多,出版社必须借助计算机软件对书稿进行校对,以此解决出版社的内部压力,弥补社内校对队伍的匮乏。计算机软件通过扫描书稿,可以对书稿中的错别字、语法错误的句子做出提示,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工作人员的压力。但是计算机软件只能对书稿中简单的错误做出提示,并不能全部识别书稿错误,逻辑性的语言问题只能靠校对人员来识别。因此,计算机校对无法代替人工校对,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帮助工作人员完成最基础的校对工作。

(三)奖惩分明,提高校对薪酬。编校合一是出版社自行规定的,这打乱了原先的工作流程,增加了编辑的工作量,很多编辑人员对此表示不满,往往敢怒不敢言,这不利于企业内部的团结和员工的长期发展。和编辑工作相比,校对工作对校对人员的要求比较高,但其劳动薪酬却往往比编辑的劳动薪酬低,这导致不少校对人员心理不平衡,他们纷纷转行做编辑,导致出版社的校对队伍日渐缩小。因此,出版社应该制定公平公正的薪酬制,缩小编辑和校对工作的薪酬差距,让校对人员的付出得到应有的回报。出版社应该建立奖惩分明制度,一旦发现某个校对人员负责的稿件出现了低级的稿件差错,或者当编辑由于自己的粗心,给出版社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时,管理层应该对校对人员进行一定的责罚,以免他们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同时,对于表现优异、责任心较强的校对人员,出版社也要进行适当的奖励,以此来提高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弘扬社内正能量。

猜你喜欢

编校书稿出版单位
ABSTRACTS
顾炎武谢鼠
山西医学期刊社荣获我国新闻出版领域最高奖
——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奖
数学说理,怎么说
刘慈欣科幻作品年表
科技书稿的逻辑性审查方法归纳
把编校质量的弦绷得更紧
关于印发《出版单位变更资本结构审批办法(试行)》的通知
编校手册
关于《中国杂文》(百部)答问(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