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测评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研究
2022-02-06李方良郝雨萱吴建国
□李方良 郝雨萱 吴建国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高素质、高能力以及高知识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现代高校教育需要培养契合时代发展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因此高校必须要对自身教育模式进行优化与改良。从当前高校教学现状进行分析,高校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及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因为随着生活以及工作压力不断增强,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可以对学生产生非常巨大的帮助。所以,在高校教学活动中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一、心理测评的相关概念
心理测评是指以一定程度的心理学作为基础理论,按照特定程序对人心理特质的行为表现进行一定程度的量化,从而评价人的心理状况。心理测评具有客观性、相对性、间接性等特性。
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可以更准确、高效地测量个体的心理状态,便于建立个人心理健康档案,有针对性地对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及治疗,对心理危机干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是专门为大学生制定,其可以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智能化测量与评估,该系统采用专门针对青年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编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基于个体的能力、自我、适应、人际关系、智力、职业生涯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通过96个项目、22个筛查指标,进行三级筛查,对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向作用。
二、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模式
我国的心理危机干预起步时间较晚,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心理的认识不断加深,并越发重视心理健康问题。当前,我国各高校已认识到心理的重要性,已逐步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关注度,高校不断加强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的研究力度,相关专家除了借助国际先进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外,还根据我国社会现状以及高校教育环境制定了符合我国高校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主要分为两类:大多数学者认为心理危机干预应该将重点放在预防方面,少数学者认为应该将重点放在现有学生的心理危机上。
(一)重在治疗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从全局角度来说,重在治疗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可分为治疗过程与治疗方式两大类。从治疗过程进行分析,有两种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在1995年,陈仲舜提出根据时间顺序,情感危机大体可以分为5个阶段,分别为呆滞期、入侵期、矛盾期、消化期以及再塑期。因为每一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心理变化十分的复杂,因此按照时间顺序对其进行划分难免会存在较大误差,并且按照这种理论对搞高校学生进行心理问题干预存在极大操作问题。在2000年,胡泽清和邢学毅可以将干预模式分为危机前期、休克期、防御退缩期以及危机后期。但是此种理论在各阶段的内容并不清晰。这两种模式都是从心理危机产生开始,直至进行干预再结束,很难进行操作[1]。
从治疗方式进行分析,其又可以分为两种,分别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在2008年,李涛等相关研究人员认为心理危机干预就是对产生心理危机的学生开展干预治疗,采取合理措施帮助学生对情绪进行平复,并且使学生的情绪逐步恢复至正常状态。他们依据模式将干预对象分为三种,分别为团体、小组、个体的心理干预。在开展团体或小组心理干预时,相关人员要鼓励学生对情绪进行宣泄,引导学生平复情绪,帮助学生选择健康的心理危机处理方式。在对个体进行干预时,心理咨询人员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信任感,这会对后期的治疗有着巨大的帮助。在目前高校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高校运用了诸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危机干预模式。在当下,绝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都是借助心理咨询教师或辅导员,使其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从而达到心理危机干预的目的。
(二)重在预防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在2017年,林凡提出动态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该模式重点在于及时对学生心理危机展开预防,他强调学校要对主动性予以掌握。学生对于同伴的信任值要明显优于教师,同伴对其了解程度也要明显的优于教师,当某位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时,同伴往往是第一时间了解并参与干预。所以,多数高校通过设立宿舍寝室长以及心理委员等职位,可以最快速度了解到学生心理状况,进而可以对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开展心理干预,使影响降到最低。于2005年,詹启生依据大学生心理危机状况,对快速反应干预模式予以提出,其特点就是在班级内设置心理委员,从而能够快速了解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心理委员还可以作为重要媒介存在于间接干预系统内,这种模式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依次为危机形成、处理以及重估[2]。其中形成为基础,处理为核心,重估则是另一个起点。此种就是学生自主朋辈干预模式,但是由于人心理的复杂性,心理危机的种类十分的繁杂,朋辈干预也无法保证可以精确、及时地发现每位学生的心理变化,进而对学校干预速度产生严重影响。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大学生网络活动必然会受到网络影响,二者联系愈益密切。因此高校应该根据当前形势,提出新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利用心理测评系统,高校可以对整体环境变化和学生个体状态变化进行有效的监测,跟踪学生的心理状况关注其未来可能存在的变化趋势,从而提前做出相应的应急措施,制定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
三、当前心理危机干预在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危机干预措施不具备普遍性。从高校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以及学习环境进行分析,每个学生心理危机的出现的成因有着明显的差异,高校心理工作者对其进行干预时,要对心理危机的成因进行具体分析,但是采用此种模式会存在工作量巨大、耗时较长等问题,所以此种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缺乏整体的有效性[3]。但是,明确心理危机出现的成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干预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干预效果不理想。从当前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现状来看,干预能否发挥效果也与学生心理危机程度有很大关系,若心理危机较为严重,学生极有可能直接出现心理崩溃的局面,无论采取任何干预手段,都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4]。
四、基于心理测评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改进策略
心理危机干预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学习、生活等都有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所以高校要加强对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视。针对目前心理的危机干预模式及当前心理危机干预在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可以根据社会发展现状以及学生心理状态对其进行合理的改进,逐渐由重在治疗转变为重在预防。基于心理测评系统,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对心理危机干预模式进行改进。
(一)发展普遍性。心理测评系统包含心理测评与问卷调查,高校可以对此两项功能予以充分利用,从而精确获取学生真实的心理状态,对个案分析工作的开展具备积极作用,便于学院合理分配教育资源,预防恶性事件。高校心理健康中心依据心理测评结果以及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际参与中的表现,对学生心理档案予以构建,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并依据心理测评系统,将潜在或已经发生心理问题学生的相关信息传输给心理教师以及辅导员,从而使得心理教师以及辅导员可以第一时间获取相关资料。随后,心理教师以及辅导员通过分析以及整理,可以将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向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机构进行汇报,或可以向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机构请求提供服务与指导。在此期间,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机构也可以针对性地展开相关教育培训,从而使相关服务人员的工作质量与技巧得到有效提升。
另外,参考精准专业的测评结果,可以有效提升心理健康工作的条理性以及科学性。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而言,利用心理测评系统的逐级筛查量表便于有指向性的对心理危机的成因进行了解分析,不会再通过偶发行为以及主观映像去推测或者臆断心理状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依据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规律,合理解决心理冲突,并且依靠心理预警系统,相关人员可及时发现并处理心理问题,从而最大程度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增强干预效果。从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成因来看,主要原因就是事件的倏然性对学生心理冲击过强,从而使其不知所措[5]。若是学生对心理危机有着较深程度的认知,面对突发事件时,就会采取更加沉稳冷静的态度,所以对学生进行相关理论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必要性。利用心理测评系统有针对性地进行全校测评摸底,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在心理健康教育讨论、讲座等活动开展方面具备积极作用,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心理危机以及心理危机干预,使学生在面对相关问题时,会有着较为冷静的态度。从而提高学生自救、朋辈互助干预的效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将会对其生活以及学习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高校加强对心理危机干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从当前高校学生心理状况来看,高校对学生开展心理疏导以及干预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并且通过相关的疏导以及教育可以使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心理韧性得到很大的提升,从而使大学生在面对突发事件采取更加沉着冷静的态度,降低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