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学科技学院学业预警机制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2-02-06王红青
□王红青
为全面客观了解学校学业预警机制建设现状,掌握学生对学业预警制度的实际需求情况,为学业预警机制建设提供参考依据,为未来学业预警制度的改革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开展学业预警制度研究调查问卷,并对问卷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在分析学业预警制度文本与学生学业需求及预警制度实施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改善学业预警制度的对策,为学校制定具体的预警制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以期能在学业预警机制建设方面提供参考途径。
一、学业预警建设现状
(一)管理制度。学校自2017年开始实行学业预警制度,在学生学籍管理简单规定预警时间、条件、实施过程等,未制定具体的工作管理办法。学校2020年对该条款进行修订,将预警条件由原来的“所取得总学分少于或等于10学分”修改为“所取得总学分少于或等于该学期应修总学分65%”。现行规定为:每学年第一学期结束后,由教学管理部门将该学期所取得总学分少于或等于该学期应修总学分65%的学生名单(毕业年级学生除外)、学业预警通知单报学生工作部门,学生工作部向被预警学生下达预警通知单,找学生本人谈话并在学业预警通知单上签字确认。
(二)实施过程及效果。通过调研近两学年数据发现,学校修订学业预警标准后,被预警和留级处理的学生数量有了明显的下降。2019~2020学年预警244人,留级处理35人。2020~2021学年预警156人,比上学年减少36%;留级处理12人,比上学年减少66%。
二、学业预警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警指标和等级单一,内容不够全面。未划分预警等级,仅将应修课程学分数作为预警指标,未涉及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学习态度、心理疾病等其他影响学业的指标因素。
(二)预警时间集中。每学年第二学期初开展学业预警工作,预警时间相对固定。学业预警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应该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
(三)信息化建设不完善。学业预警工作未与教务管理系统无缝衔接,预警信息未能体现在教务管理系统的学生个人信息中。
(四)预警制度不够完善。未制定专门的工作管理办法,存在薄弱环节,缺失家长警示面谈、建立预警管理档案、寄发通知及回执、后续跟踪反馈等重要环节。
三、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一)问卷调查样本情况。在全校范围面向本科生开展了学业预警制度研究调查问卷,共回收1,486份问卷,有效问卷1,476份,有效率为99.33%。使用SPSS软件进行信度分析,得出Cronbach α系数信度系数为0.869,本次调查涵盖了学校七个学科门类、四个年级,分布合理,差异性不明显,数据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可确保数据分析结果的真实性。
(二)问卷结果分析。
1.学生学业成绩认知。从调研数据来看,不少学生不了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毕业学分要求还不够了解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成绩是至关重要的,认为在校期间应该努力学习,争取取得优异成绩。
2.学业预警制度评价。学生对学业预警制度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学业预警制度可以对学习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对自身的行为具备足够的约束力和警示作用,可以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3.学生学业问题现状。学业问题是学业困难出现的先兆,通过对学业问题现状的调查,可以为建立和完善学业预警制度,实施帮扶措施带来可供借鉴的解决途径。调查显示,不少学生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学业问题,使用SPSS软件对“导致学业问题的因素”进行多重响应分析,得出P=0.00,P<0.001,说明不同学生学业问题的引发因素有显著差异。根据残差值大小判断相对偏向因素和相对不偏向因素,引发学业问题的偏向因素主要包括知识基础薄弱和学习方法不当。
4.学生学业帮扶需求。对问卷题项“出现学业问题自主解决途径”进行多重响应分析,并对多重响应分析结果进行卡方拟合优度检验,得出p=0.00,p<0.001,说明不同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有显著差异,根据残差值大小判断相对偏向因素和相对不偏向因素,学生相对偏向的解决途径主要有网络方式查找资料和请教同学。学生普遍需要的帮扶措施主要有学习方法与学业指导、心理疏导、职业规划指导、学籍及专业培养方案等政策宣讲。
5.反馈评价。参与调查的样本中有116人收到过学业预警通知,占调查总人数的7.86%。结果表明,81.90%的被预警学生认可家长对他们学习起到了良好的督促作用,表明绝大多数被预警学生对家长在学业预警环节的积极作用感受明显。根据对116个学业预警样本学生对“学业预警实施效果综合评价”的调查,结果显示,95.69%(111人)认为实施效果理想。结果说明学校非常认可学业预警工作,并对学业预警实施效果给予了非常满意的评价。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建立学业预警制度运行保障机制。
1.建立科学的学业预警制度。制定配套的学业预警工作管理办法,建立一套科学的学业预警体系。适当扩展学业预警指标内容覆盖面,并根据预警内容合理确定预警指标,划分不同预警等级。采取集中预警和分散预警相结合,根据学生出勤率、学习态度等指标对学生下达预警。理顺工作环节,明确部门及责任人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业完成情况,共同做好学业预警工作。调查显示,接近九成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对被预警学生的信息实行保密政策,因此,应保障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对预警结果的申诉权。
2.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是做好学业预警管理工作的根本保证。学业预警是一个连续性、复杂性的工作,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学校应加强组织体系建设,全员参与,上下贯通,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管理队伍,及时对团队成员进行业务培训,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队伍的业务水平及工作能力[1]。
3.建设预警信息管理平台。推进学业预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学业预警工作机制顺利运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现有教务管理系统基础上构建学业预警信息管理平台,开发学习评价预警、考勤预警、心理预警、违纪预警、退学预警、学籍异动警示等功能模块。参与预警工作的各级管理者可在管理平台中填报预警详细信息。学生可以实时登陆平台查询预警信息。教学管理部门利用大数据技术精准实施预警,通过对学业预警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分析,促进学业预警工作由“事后处理型”向“事前事中预防型”转变。
(二)建立多层次学业帮扶体系。
1.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学校应将专业教育、学业指导、培养方案、学业规划、学籍管理等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纳入每年新生入学教育方案,做好新生入学教育。新生入学教育应贯穿新生入学后的整个学期。让学生熟悉和了解大学的学习任务和管理方式,帮助新生实现由中学向大学的适应转型,迅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通过学习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让学生增强遵纪守法意识,了解学校规章制度,特别是学业预警、学生违纪处分等相关制度。
2.加强学业指导工作。通过建立健全学业指导队伍,不断完善支持学生学业发展的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逐步构建学生学业指导体系。搭建学生学业辅导平台,以问题为导向,疏导学业困惑,解决学业困难,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和全面发展。在现有“新生导师制”的基础上,成立学业指导中心,统筹推进全校学业指导工作。学业指导中心应充分发挥作用,推进辅导员、专业教师、管理人员等协同育人,设立由专业教师、辅导员、新生导师、学业指导专家、教学管理专职工作人员和优秀学生骨干组成的学业指导队伍,开展全程精准学业指导。把关心帮助指导学生修习学业作为重要职责。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习压力增加带来的焦虑情绪是当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短期内无法适应大学的自主学习要求,不能够迅速地转变学习方式,导致出现学业问题。部分学生因为学业问题被预警后,产生较大的精神压力,进而产生焦虑、自卑情绪,引发心理危机。学校应努力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问题预警和干预机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实施方案,认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摸排工作,做好心理问题高危人群的预防和干预工作,做到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在开展学业预警工作时,各环节的管理者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掌握学生思想心理动态,并建立“一人一档”台账,做到工作细致、程序规范。
4.建立多元主体协作平台。进一步落实学校、学生、家长三方互动育人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合力教育的功能,建立多元主体协作平台,由学校主导,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家庭主动参与到学业预警工作中,共同做好学业帮扶工作。一是强化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发挥各级学生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提高自主学习意识。针对学业困难学生,建立帮扶结对体系,以专业内学习优异的学生干部为帮扶骨干,进行“一对一”帮扶工作,建立长效帮扶机制。针对学业预警学生,成立由预警管理队伍、班干部、专业内优秀学生组成的帮扶小组,提供个性化帮扶方案,帮助被预警学生摆脱当前困境,完成转化。二是强化家庭主动参与意识,积极引导学生家长主动参与到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构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良性互动平台,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学习及心理情况,形成教育合力。针对被预警学生,向家长反馈学生学业预警的具体问题,介绍学校对学生学业预警开展的有关工作与帮扶措施,使家长参与对于学生的学习管理工作,做好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督促和关注,配合学校督促学生努力完成学业,积极协助解决困境,帮助学生早日解除预警,以达到学校与家庭合力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