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2022-02-06陈福娇罗利霞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2期
关键词:认同感职业化辅导员

□陈福娇 罗利霞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引路人,他们的综合素质及个人能力对大学生的影响深远,因此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推动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辅导员职业准入的困境。

1.专业背景符合度低。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背景和理论水平的人才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前提和保障。然而,目前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准入条件相对较宽松,从事高校辅导员的专业背景日趋多元化,具备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的辅导员数量极少,专业配置的不合理将制约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发展进程[1]。

2.队伍结构不合理。拥有一支规模适度、专业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的专职辅导员队伍是推动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有力保障。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在高校,辅导员与所带学生的配备比例不得低于1∶200。然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招生规模大幅度扩大,专职辅导员队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由此,众多高校聘用兼职辅导员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兼职辅导员有些是高校从事行政工作的教职工担任,有些是高年级在读研究生担任,他们的专业背景相对比较复杂,工作较为繁杂,在学生管理方面经验不足,工作效果难以得到保障。辅导员队伍结构不合理这一现实是阻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一大瓶颈。

(二)岗位实践中的困境。

1.社会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低。目前,我国对于“高校辅导员”尚无正式的定义,未出现在职业分类中。职业定位不明确是影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困境。拥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的高校辅导员既属于教师又属于管理人员。但现实中高校辅导员隶属于学生工作处(部)、教学院系的双重领导,作为教师,他们不具体从事教学工作,作为管理者,他们每天要处理来自学生工作处(部)、团委、招生就业处等涉及学生学习、生活、安全、党建、就业等各种事务,工作疲于应付,根本无暇顾及个人职业发展。另外,许多人受传统观念的不良影响,认为辅导员工作空洞,且技术含量低,任何人都可以担任。因此,辅导员在高校地位不高,甚至被视为“最底层”。

2.高校辅导员工作待遇偏低。因职业准入门槛较低,大多数高校辅导员多为留校本科生或刚毕业的研究生,资历较浅、职称较低。因高校教职工工资水平与学历、资历及职称均挂钩,由此高校辅导员往往成为高校工作待遇最低的那部分人。而底层的工资待遇严重制约了辅导员工作的社会认同度和工作积极性,也势必对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3.高校对辅导员的管理制度不完善。高校对辅导员的管理制度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培训制度、考核制度等方面。

(1)培训制度方面。辅导员在高校的身份与从事教学和科研的教师及其他管理岗的教师不一样,高校辅导员扮演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师、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灵导师等多重身份。高校辅导员只有具备过硬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才能较好地胜任工作,因此,对高校辅导员的培训意义深远。然而,目前很多高校对辅导员的培训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培训主要包括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许多高校的岗前培训一般都是当年所有新引进教职工共同参与,培训时间往往集中在一周之内,内容主要包括高等教育心理学、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培训方式主要以授课、讲座为主。结合笔者自身亲身经历,感觉岗前培训效果不佳,对于辅导员职业素质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作用不够凸显。另外,高校辅导员在职培训一般每学期举行一次,主要包括专家讲座、优秀辅导员经验介绍等。但这种形式化的培训对于辅导员工作能力的提高效果不大,许多辅导员觉得这些培训只是在走过场,专注力不够,重视程度也不高[2]。

(2)考核制度方面。“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是人的需求从低到高的五个层次。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是满足高校辅导员归属需求及尊重需求的重要体现。众所周知,辅导员的工作囊括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就业及党建等各方面,工作量及工作压力极大。但是,很多高校在评优评先及工作绩效评价方面没有对辅导员开辟绿色通道,而是将辅导员与学院其他教师及行政人员一同考核。因辅导员平常忙于各类学生事务,在科研、教学等各方面的业绩自然无法与专任教师媲美。考核制度太过单一,未进行分层分类评价,对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队伍的稳定性都有较大影响,并最终影响辅导员职业化发展。

(三)职业出路的困境。

1.职业意识不强。据有关学者调查,许多高校辅导员对于自身工作没有较成熟的职业意识,他们往往把辅导员看作“阶段性”的职业,并以此为跳板,而不愿意长期从事辅导员职业,待时机成熟能够转岗的意愿很强[3]。高校辅导员从事辅导员工作一段时间后有些转岗、有些辞职,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寥寥无几,人员流动性大,导致辅导员队伍整体上没有形成金字塔形的年龄结构,这将削弱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影响辅导员的整体水平,加剧团队不稳定的恶性循环,从而使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更加困难。

2.职业行为规范性较差。职业化应该有一个针对行业的行为准则或行为标准,从业者应该按照行为准则或行为标准的要求行事。由于目前高校辅导员在职业准入时条件较宽松,辅导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方面与工作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很多辅导员缺乏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这将不利于辅导员职业化发展。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对策

(一)不断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一是高校辅导员应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学习与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知识,转变观念,拓宽自身知识面,全面提高处理学生事务的综合能力,积极参加各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交流会和研讨会。二是高校应完善辅导员准入机制,在选聘辅导员过程中应明确专业、学历等要求,选拔一批政治硬、专业强、素质高、对学生工作有热情、甘于奉献的年轻辅导员,并严格按照国家要求确定辅导员编制,做到足编配岗。三是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应加强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从提高自我认知、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加强职业规划,努力做到“择一业,从一生”。

(二)持续增强辅导员职业认同感。针对社会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低这一现实,高校应紧紧围绕教育中心工作,探索辅导员工作规律,加强人文关怀,切实提高辅导员职业认同感,为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平台。在工作待遇方面,高校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辅导员课题研究,在年终绩效考核时应充分考虑到辅导员工作的繁琐与辛苦,将辅导员的评优评先单列,并根据评选结果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在职称评聘方面,高校应制定专门的辅导员系列职称评定办法。在职务晋升方面,高校辅导员的行政职务晋升应该以实际工作考核为主,给予辅导员更多职务晋升的机会。此外,高校应关注辅导员发展需求,出台相关政策选拔优秀辅导员攻读相关专业更高学位。高校相关部门和领导对辅导员应加强人文关怀,关心其身心健康与职业发展,不断增强辅导员的归属感,从而增强其责任感和职业认同感,进而提高职业化的可持续性[4]。

(三)稳步提高辅导员职业化水平。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需要经过系统培训,从而提升专业化水平。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要尽快制定高效、实用的培训计划,通过辅导员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等多种途径,不断提高辅导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高校应因地制宜,结合学校办学特色,通过“走出去”或“引进来”的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确保培训效果。

总之,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实现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影响深远。笔者从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社会认同感、提升辅导员专业化水平等方面探讨了推动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对策,希望更多专家学者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提出更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猜你喜欢

认同感职业化辅导员
专科学生专业认同感的现状调查与培养策略研究
——以某校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为例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感培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职业化建设解决村官带头乏力问题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职业化院长尚无生存空间
加速职业化
试述高校篮球教练员的职业化艺术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