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策略的探寻
2022-02-06林世昌
□林世昌
社会技术型人才的应用缺口在不断扩张,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活动正在从传统的外延型发展模式转化为内涵型发展模式,综合教育质量与教学竞争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在“工学结合”理念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实现有机互动,学生能够配合工厂、车间等实业操作单位对相关专业技能进行训练,提高个人的教育竞争力。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工学结合”已经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工学结合”模式的教育概念
从广义上来看,“工学结合”模式实际上就是一种利用学校、社会两大资源落实职业教育的一种全新教育手段,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同时,其将高职教育活动中最受关注的“实践教学”活动提上了日程,对学生的实操技能与从业素养发起了针对性的训练[1]。结合高职院校的教学需求来看,“工学结合”模式实现了理论课和校外定岗实习的有机结合,构建了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培养的全新教育模式。自《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下发以来,大力推动并支持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便在职业教育活动中流传开来。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工学结合”实现了学生从课堂到岗位的自然过渡,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人才的培养模式。而对于社会岗位来说,“工学结合”实现了人才的“提前教育”,使得学生对未来从业的岗位要求、技能要求形成了一定的认识,“工学结合”下,是对个体技能与素质的深度开发。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难题分析
(一)管理要求更复杂。“工学结合”将“学生走出校园”视为落实教学工作的第一手段,在引导学生进入到企业岗位中的同时,还能对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学习能力进行深度开发。面对更为复杂的教学管理活动,教师的管理压力进一步提升,以实习岗位、教学内容为核心的管理任务正在高职教育活动中逐步成型。在以往的高职学生管理活动中,教学管理的主要重点落在专业技能的讲解与传输上,管理活动局限于校园环境之内。而在“工学结合”理念下,学生进入到实习岗位当中参与技能训练活动,学生的安全、学习,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关系等内容都被纳入到管理要求当中。与传统的高职教学管理工作相比,动态性管理因素大幅提升,管理活动呈现出了更为复杂的变动性特点,教师与高职学校所面临的管理任务更加复杂。此外,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多在教学之前、教学过程中、教学之后发生,管理工作带有明显的短期性特点,而在“工学结合”理念下,教师必须对学生的长期发展、从业态度与从业价值观负责,管理要求更加复杂。
(二)身份发生变化,管理内容繁琐。“工学结合”理念下,教师与学生开始同步承担教学管理任务,管理职责与管理要求更为复杂。对现有的高职“工学结合”教学活动进行分析,不难发现,教师往往扮演着实习指导者、技能教育者等多重角色,强调自身教育功能的全面发挥。当教育时间、教育形式与教育方法发生变化,教师不得不用更加灵活的方式来完成高职学生的教育指导任务[2]。这种情况下,管理模式与传统的教学管理机制大相径庭,学生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适应管理活动的相关要求。教师的身份发生变化,导致学生产生认知上的混淆,无法及时接受当前的教学管理工作,出现管理问题。此外,学生身份的变化也会产生一定的管理难题:当学生以员工身份进入到企业之后,其需要站在企业的高度上对员工的行为、能力进行分析,并受到企业的严格要求,这种要求使得学生产生复杂的不适应问题:情感上不适应、环境上不适应,专业技能上不适应。脱离了熟悉的教学环境,所追求的学习目标完全不同,学生产生更大的心理落差,导致学习效率受到影响。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管理策略
(一)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积极引导。部分高职院校认为,要在“工学结合”理念下对学生落实教学指导工作,只要在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管理即可,其教学管理模式、技能管理模式没有伴随“工学结合”的相关要求作出调整,导致工学结合很难落实。要让教师与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中全面发挥对学生的管理作用,就必须强调思政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行为教育等工作的互相配合,学校与实习单位共同配合,完善“工学结合”背景下的管理模式。
高职院校必须发挥自身的带头作用,由院长、企业主管负责“工学结合”背景下的学生管理工作,将相关管理计划交给主管教学单位和学生工作处长进行实施,并根据学生意见、教师意见建立完善的全员育人机制。高职院校与相关人员必须发挥以下功能:履行职责,确保在“工学结合”理念下,围绕思政教育、文化教育、技能教育、实习培训等工作对学生进行指导教育,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学生提前准备实习技能的训练场所,了解实习要求。高职院校与教师应该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学校与企业必须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管理,共同监督,学校定期要求实习企业前往本校参观,对本校的实习计划与实习策略提出改进意见,实现学校与企业的互利共生[3],并针对相关意见改进教学方案,让学生在进入实习岗位之前便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与出色的纪律观念,在源头上约束学生的行为。在“工学结合”理念下,必须加强高职学生的管理力度,以此来提高育人质量。
(二)形成完整的监督制度,努力改进。对于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活动来说,“管理”只是加强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要在根源上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建立完善的教育-实习机制,就必须加强对各个环节的教学监督,建立完善的信息搜集与改进制度,明确把握当前存在的不足问题,努力完善监督机制[4]。高职院校与实习单位必须发挥出自身的监督管理作用,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教育,完善教学管理任务。
高职院校应根据本校的专业设置情况、专业实习人数制定相应的“工学结合”计划,确保相关教学活动“师出有名”,提高“工学结合”的执行力与教育力度,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教育。在对内培训、技能训练环节,要求有关学生积极参与技能训练工作,掌握“工学结合”的有关要求,并对当前“工学结合”活动中存在的不足问题进行整改,如设备陈旧、资源分配不足、时间安排不合理等,提出需求,完成“工学结合”的理论教育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加强与实习单位的沟通力度,要求实习单位对学生承担一定的管理任务,及时记录、反馈学生在实习环节表现出来的难做、不会做、不愿做等问题,帮助高职院校对“工学结合”的方法、理念作出调整,完善“工学结合”指导模式。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在监督的过程中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辅导员、教师与实习单位必须定期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实习需求做好实习单位的调查、整改工作,并定期与学生进行谈话,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与实习需求,解决实习资源分配不当等问题。让学生在练习技能的过程中形成责任意识,将技能教育、德育教育等教育理论同步带入到“工学结合”当中,进而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三)建立科学的指导机制,不断完善。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的管理工作不能只依靠简单的谈话、聊天和调研活动展开,相关管理工作应体现出长期化、严格化和教育化的基本特点。确保学生能够在“工学结合”模式中不断成长,针对现代教学活动的有关要求建立完善的理论教学、技能教育制度,才能加强“工学结合”的育人力度。
在“工学结合”理念下,针对学生所发起的教育指导工作必须保留长期性、科学性的基本特点,强调“工学结合”与学生管理工作的与时俱进。一方面,高职院校可针对本校正在开展的“工学结合”教学活动设计网页,要求学生分享实习经验,表达实习需求,在源头上了解学生的实习状态,为相关专业实习活动的后续开展积累经验。“工学结合”与学生管理工作都是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的教学管理手段,有关高职院校必须建立严格的学生引导机制,对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习兴趣进行调查,解决“工学结合”活动中存在的负面问题。立足于学生,服务于学生[5]。另一方面,要做好本校实习指导制度与相关实习岗位的联动工作,针对有关实习要求给出实习管理意见,在源头上解决实习难题与实习问题,满足学生的实习热情,加快学生掌握实习知识的速度,提高实习学习效率。在“工学结合”理念下管理学生,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实习要求、掌握实习技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的实习压力,可借助本校的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开设实习平台,在有关平台当中定期宣传实习规则与实习要求,完成实习训练工作。让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帮助学生掌握实习与学习的一般技巧,才能使“工学结合”发挥出更大的教育价值。
四、结语
随着国家教育要求的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活动也迎来了新的挑战。有关单位必须建立完善的高职院校实习指导机制,在“工学结合”理念下,把握实习指导活动的“分寸”。与学生沟通、与实习单位沟通、与院校教师进行沟通,在源头上解决实习难题,提高整体的教学指导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