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大中小德育一体化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2022-02-06朱萍萍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2期
关键词:中学阶段德育

□朱萍萍

实现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逻辑前提之一是明确德育一体化的基本内涵。“德”是指道德、品德,在中华民族的渊远发展长河中,体现着对“德”的重视。“一体化”则“是一种系统思维,其实质是要处理好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要在保持有关部分相对独立性的基础上,采取一定方式加强联系与合作,构建一个命运共同体”[1]。德育应贯穿人的一生,但最为集中的德育还是在小学、中学、大学这一较为普遍的学习阶段中,需要从小学到大学对学生实施连续不断的德育教育,因此,构建大中小德育一体化是至关重要的。习近平总书记在“3·18”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2]也体现了对大中小实施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一体化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具体的过程中,实施大中小德育一体化存在着一定的阻碍。

一、大中小学的德育定位

(一)小学德育是整体基础。小学德育是大中小德育一体化的基础,是中学、大学德育取得良好成效的前提。正如建房打地基,夯实地基是保证建筑物顺利修建、经久稳固的前提条件。只有保证德育阶段中小学德育扎实开展,才能让中学、大学德育在更高的层次上引导青少年的价值观向社会所要求的方向发展。小学阶段的儿童对这个世界与社会的认知还处于懵懂阶段,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包括正面的影响,也包括负面的影响,小学德育的重要一点就在于强化正面影响而弱化负面影响。在现代社会中,儿童更容易受到伤害,儿童缺乏规避风险和自我调节能力,因此,需要对小学生投入更多的保护,通过德育教授其甄别对错、好坏的能力。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小学德育效果不尽人意,那么在大、中学德育阶段致力于对不良道德行为或品德的纠正,将降低德育效力,直接影响“一体化”的构建。

(二)中学德育是过程强化。大、中、小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层层递进、螺旋提升的关系,中学阶段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小学德育和大学德育的过渡与桥梁,强化前一阶段的成果,衔接后一阶段的提升。“人的德性随年龄的增长有一个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过程。在发展过程中,新的阶段从前一阶段中发展出来,成为旧与新的综合体。这里就内含着新旧阶段的衔接问题。”[3]对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在这种新旧衍生中层层推进向前发展。中学阶段的学生存在一个普遍的叛逆期现象。“叛逆期,又称反抗期、危险期,是特指由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原因,学生时常出现逆反心理和叛逆行为的时期,它通常出现在14~17岁左右。”[4]中学德育若不能及时有效地强化小学德育的成果,对学生的叛逆期现象将产生不良影响,不利于中学孩子由未成年人向成年人的青春期过渡。中间环节与前后阶段都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中学德育的强化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量的不断积累引发质的变化,只有不断强化才能带来提升。

(三)大学德育是素质提升。在大学群体来说,继续升学的比例是少数,大多数的大学生是毕业工作进入社会,在大学阶段的德育工作,与社会直接联系对接。大学德育工作是为祖国培养高素质人才,明确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一份子的历史使命,以便在社会中能经受诱惑,自觉维护祖国利益。大学生的自身价值观念已经较系统化,依靠大学德育来扭转错误的价值观是非常艰难的,需要有良好基础的小学、中学德育来支撑大学德育的发展。灌输教育是小学、中学阶段对青少年德育的主要方式,大学生经历了小学、中学的德育,但是理论与实践差距甚远,大学德育在于引导其将理论付诸实践,自愿、自发地提升自身素质。

二、实施大中小德育一体化的困境

2005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提出,“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德育主要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制、心理健康教育。”[5]实现大中小德育一体化,其“一体化”应是多角度、多学科、全方位、系统而具体的,前提在于明确大学、中学、小学的德育定位,坚持整体性原则,把大中小德育视为不可割裂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命运共同体,各环节相互衔接、相互配合的有机整体。但是,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前进的,大中小德育一体化工作的成果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实施大中小德育一体化的工作中必然存在着问题与阻碍。这些问题与阻碍是多方面、多角度、多范围的。

(一)德育教育在大中小阶段的各自为政。

1.德育一体化缺乏顶层设计。教育主管部门在大中小教材编写、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理念等方面缺乏系统性思想。大中小阶段现有教材建设的整体规划不足,内容价值导向与知识的系统融合不够,有些教材还存在知识结构重叠或是过渡性断层的现象,特别是对学生道德、素质的默化影响的思政教材中。小学阶段的教材以趣味性的图文为主,到了中学阶段则直接变为纯文字的教材,小学与中学之间教材缺乏衔接性,教材在理论性更强的同时也逐步显得枯燥,缺乏系统性的融合衔接。

2.升学压力对学校德育的空间挤压。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社会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大小学阶段教育所承担的职能和使命也有所调整,但大中小教育存在纵向衔接配合脱节的问题,阻碍了一体化的实施。德育教育在中学面对与升学压力的矛盾冲突,处于边缘化位置,学校弱化了德育教育,小学、中学、大学各自侧重于本阶段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中考、高考。因此,面对小升初、初升高、高考的升学压力,给学生减负、幼儿园不得教授小学阶段知识、小学不得教授初中阶段知识就是见效甚微的呼吁,有的学校在实际中存在领会精神但不贯彻落实的情况。

3.大中小学之间存在一定的边界壁垒。一是小学、中学、大学本身所处学习阶段不同形成的边界壁垒。大中小学形成了各自圈层,交流是在小学与小学之间、中学与中学之间、大学与大学的圈层之间,固化为同一学段的交流,不利于大中小的一体化。二是处于同一学习阶段,但因教学资源、地域差异因素形成的边界壁垒,教育资源落后、地域环境欠发展的学校缺乏与好学校的交流学习机会。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学课程时间、同样的教育体系,但城市和农村、发展地区和欠发展地区的整体德育水平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小学、中学、大学教师的各自为营。

1.大中小各阶段的教师自为阵营。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大学教师被视作不同的队伍,缺乏交叉沟通机制,交流固化。教师队伍缺乏整体性、一体化认知,固守于当前自身所处教育阶段,对大中小各阶段的共同体认知不足。教师队伍中存在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匮乏的情况,某些教师心中存在教师队伍具有等级划分的优越心理,认为大学教师对中学和小学教师有优越性,认为中学教师优越于小学教师。

2.单科任课教师重分工、轻合作。德育教育本身就是多学科的共同教育,存在其他学科教师缺乏整体德育观,割裂了分工与合作的关系,把德育教育局限为思政课或思政教师的教育任务,在同一学习阶段不能协同合作,何谈德育一体化的大中小纵深发展。

3.教师陷入个人经验主义。教师忽视现青少年成长成才规律变化,陷入个人教学经验对实施德育,与大中小学的一体化构建脱节。随着社会发展,青少年的心理成熟年龄发生变化,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对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进行了审议,将法定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从原来的14岁调整为12岁。当代的青少年了解信息的渠道多样,其心理成熟程度与过去相比存在差异,因此教师队伍对于青年的德育教育也要与时俱进,不能过多地依赖个人教学经验,既要注重本学段青少年的变化,也要注重衔接学段的青少年成长变化。犯经验主义错误者“往往经验很多,这是很宝贵的,但是如果他们就以自己的经验为满足,那也很危险。他们须知自己的知识是偏于感性的或局部的,缺乏理性的知识和普遍的知识,就是说,缺乏理论,他们的知识也是比较不完全。而要把革命事业做好,没有比较完全的知识是不行的”[6]教师队伍在德育工作中既要不断积累经验,也要注意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克服个人教学经验主义。

三、实施大中小德育一体化的策略

(一)加强顶层设计,搭建德育一体化体系。强化顶层设计,把德育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一起规划,进一步优化一体化整体布局,系统推进大中小德育一体化,增强政策协调、部门协同,更加注重各级各类学校的相互联系及教育各要素的相互影响,更加注重中央和地方步调的衔接,各部门之间政策措施协调,以及大中小学校贯彻德育一体化的落实。精准把握各学段的特点和侧重点,优化教学结构,确保各学科和谐发展,做实做细教育教学。在对小学、中学、大学制定教学目标、编辑教材等方面要有统筹性,协同推进,互通有无,构建起科学合理的德育一体化体系,大中小德育形成教育合力,螺旋上升,培养出合格的青年,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加强德育教学,实现德育与智育的并驾前行。一是,改变德育与智育在大中小各阶段的不对等现象。大中小德育教育的教学理念要更新,把德育放在与智育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改变德育边缘化的现状,共同形成并统筹推进德育和智育的协同发展,把德育和智育交融编织于教学目标任务中。二是,大中小德育一体化要社会、学校、家庭共谋一盘棋,有机统一于德育教育的链条之上,三者缺一不可。教育是在社会、学校、家庭的合力之下,学校和家庭对德育的重视程度受到社会整体德育要求的直接影响,德育与智育在学校中的天秤倾斜将滞后学生道德素质成长,家庭对德育教育的理解支持也是开展大中小开展德育的重要因素。要在一体化建设引领下,针对社会、学校、家庭在德育一体化进展中的职能定位,构建稳固而相互协同的德育链条。

(三)加强沟通交流,打破大中小边界壁垒。构建小学、中学、大学的同一个交流机制,打破大中小边界壁垒。在教育教学中,大中小三个学段的课程单位要加强定期沟通,构建起科学合理的教学、科研、学工交互交流通道,组织大中小的学校、教师交流沙龙,提供更多交流渠道和平台,打破在学段、教学资源、地域等方面的阻碍,以德育为球心,小学包含覆盖球心,中学包含覆盖小学,大学包含覆盖中学,形成全面覆盖、层层递进的“球体”模式,各地区大中小学校共创新、共谋发展的德育一体化体系。

(四)加强素质提升,促进教育者道德成长。广义的教育者不仅指教师,包括学校行政教师、家长等,但大中小德育的关键还是在于教师。教师作为一体化的重要实现者,需要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的德育教学能力,一方面在于更新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师的教学技巧,提升德育教育效力;另一方面在于加强教师的自身道德、品德的提升,打破教师队伍中的交流壁垒,规避经验主义作祟的不良影响,实现大中小教师的德育一条心,为实施德育一体化建立良好的大中小教师支持通道。

四、结语

当今社会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不断向前、向好发展,但是我们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还需要一批批有奋斗意识的有志青年来建设。德育工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培养有民族精神、有祖国认同感、有良好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新人,因此要强有力的落实德育教育,促使大中小德育同智育协同,用教育体系改革促进大中小德育一体化发展,克服各种阻碍,以达到大中小德育的和谐统一发展。

猜你喜欢

中学阶段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在多解中学创新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