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大学生精准就业创业指导策略研究

2022-02-06刘天姿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2期
关键词:实训精准技能

□刘天姿

2020年全国高校向社会输送了874万毕业生,而这一年因为新冠疫情影响,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同时在2021年我国仍然处在新冠疫情阴影之下,社会企业生产下滑,可供就业岗位减少。加上一直以来我国存在明显的教育浪费、人才浪费问题,社会已经背负了巨大的压力,会对我国综合实力产生一定负面影响。这种影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叠加,不容忽视。故此,提高大学生精准就业创业指导水平,已经是各大高校必须面对的事情。

一、大学生精准就业创业的概述

精准,即时间以及空间概念上的精确性。精准体现的是一个人、一个组织在自我科学的策划能力下,保证自身可以在最短时间、最小成本之下实现目标。对于精准就业而言,主要有以下标准:一是学能所用,学有所用。即毕业后可以分配到专业有关的岗位,发挥自己所学。进而言之,工作内容符合专业标准,大学生可以轻松驾驭。这也是最理想的教育效果。二是符合期望。即符合大学生本人期望的薪水、工作内容、工作氛围,而且还能让个人的特长、爱好等有所发挥,在未来发展上具有较大的空间。这需要大学生本人或者高校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方便学生结合自己能力去选择就业单位。不过高校这种供应信息行为并非精准就业创业的全部,只是其最基本的工作内容之一。何谓精准创业和就业呢?笔者认为对于精准创业来说,指的是个人和组织在科学选择创业目标基础上,经过详细的市场调查后确立目标,之后进行资金筹备、技术体系建设、公关活动等来最终成立公司,并能够在较短时间里进入正轨,快速打开销售通路,实现一定的利润。故此,大学生精准创业具有以下标准:一是目标确切。即拥有明确的创业领域,不茫然、不盲从。二是创业所需资金符合自身情况。即不存在过大的创业资金压力,可以通过自己筹措或者家人资助可以突破资金难关。三是学有所用。即在创业过程里能够用上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第四,风险适当。不存在过大的市场风险、政策风险、资金风险等。

通过查阅“精准就业”“精准创业”的相关材料,发现少有关于高校于此二者形成的举措。由此可见,目前高校在这两个方面还未提高重视,政府所倡导的“双创”,在高校虽然得到一定的程度推行,但大部分流于形式,缺乏深刻内容,导致教育效果不佳。精准就业、精准创业还有待于社会有关主体、学术界、教育界去共同研究。

二、大学生精准就业创业指导面临的困境

一直以来,大学生就业不容乐观的真正原因和应届毕业生数量巨大、往年毕业生就业率低、高职(中职)等毕业生就业竞争有紧密关联。虽然现如今因为电子商务的兴起,每年全国可以出现上亿个工作机会,然而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效果仍然明显不如高职、高专。例如2017年,高职学生毕业半年就业率达到了92.1%,而大学生只有91.6%。这其中便存在市场和人才、理论和实践的矛盾问题。

(一)市场竞争激烈,人才需求结构失衡。2017年统计数据中显示,该年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较好的领域有: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通信工程、数字媒体艺术等。可见这些都是随着“互联网+”提出以后获得高度发展的领域。而在2013年那一批高考的学生,有多少报考了这些专业?当时网络尚不算发达,报考者相对小众,故而四年后就业时,这些小众便成为了宠儿,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青睐。因为2017年此时网络已经高速发展,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软件开发等人才需求强烈。

2017年之后因为有了大数据技术,可以对未来就业趋向展开预测,加上一些网站人云亦云,很快便形成了所谓的2021年某类人才走俏的内容,这些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当时高考学生的意识,让他们纷纷包括那些所谓的走俏专业,结果再一次造成了扎堆情况。预计到2021年毕业季仍然会出现同领域就业竞争加剧现象。若是没有过硬的技能、特长、能力等,必然难以从就业大军中脱颖而出。有效地调节大学教育和社会就业问题,并非是大学本身需要思考的问题,更需要教育部门、就业部门甚至于整个社会参与进来,群策群力方可攻克这一矛盾。

(二)理论实践脱节,精准指导能力不足。市场需求、人才供给二者间出现了矛盾,而每一届毕业的大学生成为这一对矛盾的牺牲品。若是不选择就业,而是选择创业又当如何呢?据行业数据显示,2017年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3%左右,而之前2016年该数据还是5%,这说明2017年创业情况更加不容乐观。因为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2021年我国经济一直处在相对低迷状态,创业环境不佳,相信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将会进一步降低。导致这一结果的真正的原因,仍然是市场竞争问题,即同行业竞争让初入行业的大学生手足无措,很容易在行业乱象之下进入四面楚歌的境地。目前大学生创业存在三个短板,即:资金、人脉、行业经验。而资金管理、人脉经营、行业经验,这三个短板并不能在大学创业指导当中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术,甚至于指导教师本身就缺乏创业经验,只是照本宣科,根本不可能做到精准指导。

三、大学生精准就业创业指导措施

精准就业、精准创业源于精准指导,这就意味着必须要积极提升师资水平,同时要建立实训基地来对大学生知识、技能来进行培养,不仅要使其拥有丰富扎实的知识,还需要有拿得出手的操作能力、管理能力等,这样才能从容应对竞争,于就业、创业大军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锻炼师资队伍,夯实专业技能。

1.积极建立双师队伍。所谓双师便是同时拥有教师资格证、技术资格证的教师,其不仅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具有对应的技术水平。这一类教师教导出来的学生也会因为具有良好的实理结合能力,而拥有非一般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双师培养方面,需要高校给予激励,能够在薪资待遇上有所倾斜,这样才能激发教师考取双证的积极性。为了保证教师拥有扎实的技能基础,还需要给予双师教师“顶岗实习”机会,让他们进入到相应的岗位,去了解具体工作流程、工作机制,对工作内外环境进行充分的研究。这样教师才能在后续教学过程里,结合自己经验去讲解,给予学生真正的知识,保证其就业、创业成功率。

2.开办校办企业。开办校办企业,给予就业创业培训教师创业机会,让其通过实际经营来了解创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并且在这些领域实现突破,拥有雄厚的行业经验。这样提升就业创业教师的能力,能够对学生进行精准的就业指导、创业指导。而非之前只是动口不动手,像赵括一样纸上谈兵。诚然,为了保证校企的成活率,也必须要从行业当中寻找高手来充当智囊。高校有必要积极地建立老毕业生数据库,了解老毕业生的近况,尤其是那些在各行业当中崭露头角的主体,必须要积极联络,力求获得他们的支持。这些主体不仅可以帮助校企运营,而且对于学弟学妹们也都会不吝赐教,充当了辅导老师的角色。他们的经验是经过多次失败总结出来的,很多在未来都有很大实用价值,需要高校对此提高重视,能够积极吸引老毕业生前来答疑解惑。

(二)资源整合优化,加强实训建设。大学生就业、创业都需要扎实的知识以及技能,故此高校联合企业,或者多个高校联合建设实训基地便成为了当务之急。而政府作为社会管理主体,也必须要对高校的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优惠政策,并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也就是说,“政府+高校+企业”多主体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训基地,已经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的一剂良药。为了保证实训基地可以稳健经营,需要对资源进行优化组合:第一,由政府主导推出集合高校、企业(社会资本)于一体的PPP实训基地建设工程。具体可以有以下投资方式:政府负责基础建设,社会企业负责设备投资,高校负责技术指导。形成的项目对外营业,同时作为高校学生实训基地。若干年后,政府将工程项目承包给企业,由企业和高校一同运营。第二,由政府负责监督,高校和企业形成合作项目,项目对外营业同时作为高校学生实训场地。这种形式的资源组合当中,政府发挥监督主体作用,为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提高其和高校合作积极性。企业则专门提供场地供高校学生在此学习,并且企业提供企业师父,和高校教师联合,形成“双师教学”模式。第三,项目建立之后,必须要有动态更新能力,保证设备、技术、工艺等都是目前社会最优等的水平,以此保证学生可以学到最先进的技术,获得最抢手的能力,才能最终实现精准就业和精准创业。这其中实训基地需要有强大的大数据管理能力,可以对我国各行各领域展开分析,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第四,高校可以让本校学生分别到不同岗位实习,力争掌握一个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这样既能让学生掌握多种技能,同时也给予其较好的创业能力。让其还没有毕业便拥有了治理企业的经验,避免了到社会上创业存在的“临时抱佛脚”的情况。由此看来,所谓精准,就是尽学校最大能力,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技能,做个跨界人才。

四、结语

在目前社会严峻的就业压力之下,高校必须要扭转传统观念,要认识到现代教育不再是学历教育,而是“知识+技能+经验”的复合式教育。必须要将精准就业、创业教育延展到大学生整个大学时期,并非只是在毕业当年实习,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大学生课余时间来提升其视野和综合能力。这其中需要积极地培养专业教师队伍,以及联合政府、社会企业塑造专业的实训基地,要让大学生在此印证理论,并能够创新理论,实现理论转化,让理论成为自己切实能力,给予自己就业优势、创业优势。这意味着,所谓精准就是扩大学生知识面、技能种类以及提升技能水平。

猜你喜欢

实训精准技能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精准的打铁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拼技能,享丰收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精准扶贫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