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叙事方法提升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渗透式教育研究
2022-02-06□胡红
□胡 红
一、叙事方法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叙事作为一种有效的思想表达方式和教育研究方法,对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等相关理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叙事方法,将严谨的“大道理”运用各种形式的生动“小故事”来一一呈现,再将“故事”上升到“学理”层面,并且进一步使“道理”上升到“价值”层面。故事的深入浅出,道理的层层推进,信仰的不断坚守,使理论最终被掌握、被认同,从而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叙事内容:首先要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弄清楚叙什么?怎么叙?体现怎样的文化和精神?达到什么效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体现并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社会的每个角落,在每个人的每个行为中都有中华文化的影子,选择什么样的物质载体来呈现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真正实现优秀文化的渗透性教育?笔者认为需要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进行选择。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思政+专业”的形式,选取不同的物质载体来体现丰富的文化,从而实现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渗透式教育。比如对于建筑学专业:选择的物质载体自然是建筑物,选择让学生手绘不同文化背景的建筑物,来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中汲取优秀文化营养,丰富自身文化内涵,提供文化修养;对于英语、日语等专业:选择让学生寻找国际上的中国元素,让学生开阔眼界,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和应用,树立文化自信,自觉投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中来,实现文化强国;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通过“学‘习’用典”的形式,选取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讲话中引用的典故,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知典故、悟理论、增自信。
二、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通过调研发现: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体上具有较高的认同,对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着较高的兴趣,也希望能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落实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同时,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提出了新的学习要求:在教育内容上,进行精准化、精细化和系统化教育,避免内容的粗糙堆砌;在教育形式上,采用故事等形式进行渗透式探讨和探讨式渗透,避免直白性灌输;在教育模式上,搭建“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位一体的教育平台,实施联动教育模式。
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瑰宝,是我们文化自信和文化强国的核心和基础。但是随着信息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及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和影响,使一些“95后”、“00后”青年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出现偏差。而高等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及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同时,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样具有现实可能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民众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有着良好的文化教育基础,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液中。
四、叙事方法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式教育策略
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措施有很多,本课题主要探讨叙事方法对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式教育措施。一是故事内容的选择:通过选取具有思想性的故事内容,形成更大的号召力和说服力,与讲述者产生更多共鸣,形成良性互动,从而实现心灵上的契合;二是话语体系的构建:构建具有感染力的话语体系,使高深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达到要言不烦、醍醐灌顶的效果;三是传播形式的改进:采用具有创新力的传播形式等措施,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式教育。围绕以上思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进行以下实践活动。
(一)实践一:红色经典诵读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便是经典著作,其中承载着红色印记的红色经典作品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契机,与同学们一起重温红色经典,体会革命的艰苦,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使命与责任,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和整体素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根据班级人数划分若干小组;结合“四史”学习,深入学习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各小组在进行深入学习的同时,分别选取我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过程中的任一经典著作;进行小组研读并选派代表进行诵读分享。
分享的经典作品有:《红岩》《小兵张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保卫延安》《林海雪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日》等,同学们通过课堂朗诵、PPT展示、课堂讲述、音频视频等形式进行分享。
提升了学生的思想文化内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今后的学习中,会用更加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顺应时代主旋律,成为更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说这些经典著作中的经典故事分享中,仿佛让自己也和英雄们一起经历着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他们留下的是背影,但他们为我们扛起了战争中最柔弱的生命!学生坚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二)实践二:红色家书诵读。“家是最小国”,无数优秀的家风家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读家书传家风也成为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家书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传情达意的功用之上承载着“孝常忠信”的道德价值观,“家书抵万金”“鸿雁传家书”饱含深情期待和渴望,是无法称量的。读一读红色家书,永远铭记那一幕一幕,见字如面,岁月无声,我们永远不会孤独。
在本次活动中诵读的红色家书有:
在上甘岭,黄继光在给母亲的家书中写道:“男现在为了祖国人民需要站在光荣战斗最前面,为了全祖国家中人等幸福日子,男有决心在战斗中为人民服务,不立功不下战场,不立功不下战场。”他们把对家人的感情暂时搁置,捐躯赴国难。
1922年6月3日,聂荣臻写给父亲聂仕光、母亲唐雨衫的家书:“男也,虽不敢以天下为己任,而拯父老出诸水火,争国权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儿之有责……”这封信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忧国忧民,矢志革命的高尚情怀,坦诚而执着。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始终坚守共产党人勤俭节约,不谋私利,始终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夏明翰写给妻子郑家钧的信:“红珠留着相思念,赤云孤苦望成全。坚持革命继吾志,誓将真理传人囊!”体现了革命到底的勇气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夏明翰的家书表认了对革命事业薪火相传的期望,也树立了与革命事业高度驾合的家风。夏明翰牺牲后,他的4名亲人也先后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真正做到了“誓将真理传人寰”。正是以夏明翰为代表的这一代代理想信念坚定的共产党人披荆斩棘,不悔努力,共同缔造了我们现在的繁荣富强的生活环境。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人,更要从党史中汲取力量,做好人生规划,树立远大理想,保证党的事业薪火相传。把自己的志向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相连,将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来追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三)实践三:歌曲叙事。歌曲是对文化的一种喜闻乐见表现形式,歌曲的创作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特点,更表达着不同时期的文化走向,体现着不同时代的文化内涵。每个时代的爱国歌曲无论是歌唱方式,表达方式,还是旋律都有所不同,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围绕着浓浓的爱国情。围绕“歌唱红色歌曲,感受红色爱国精神”主题开展,采取歌唱红色歌曲的形式,展现从革命时期到建设再到改革开放时期的爱国精神,目的是向同学们传递红色正能量,感受各时期红色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同学们分享和演唱的歌曲有:《国家》《映山红》《歌唱祖国》《黄河大合唱》《明天会更好》《团结就是力量》《七子之歌》《南泥湾》《大中国》《北京的金山上》《北京的金山上》《黄河大合唱》等经典曲目。
通过这次歌唱红歌活动,不仅陶冶了学生的艺术情操而且使爱国主义思想融入我们的思想和身体。在歌唱红歌的时候,一股浓浓的爱国情让我们倍受感动,在歌唱之中,一股骄傲自豪之情涌入心头。我们热爱祖国,祖国保护我们。
(四)实践四:建筑叙事。每一幢建筑都承载着一种文化,它或许是人们生活方式的表达,又或许是地方习俗的诉说;它不仅是遮风挡雨的避风港,更是一代代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褒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彰显着中华民族的辉煌与成就。学生选择不同风格和特点的建筑,介绍其建筑风格和人文特点。有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穴居式”民居的陕北窑洞;有伫立城市中心的以青砖风格的明清建筑钟鼓楼;还有唐代永徽三年,玄奘为藏经而修的砖仿木结构的四方形楼阁式塔——大雁塔等陕西特色建筑;同时还有浙江、福建等地的独特建筑风格。这些不同的建筑叙述着中华儿女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了解自然规律、顺应自然条件、创造性地进行生产、生活的生动故事。描绘出一幅幅中国人民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绚丽篇章。
一部部经典著作、一封封感人家书、一首首嘹亮歌曲、一幢幢独特建筑,都在叙说着中华儿女的故事,传承并弘扬着深厚底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更是在这一次次的叙事中学习和感受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内化于心融入血脉,并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