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2-02-06韩琦霏
□韩琦霏
2017年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产教融合政策应继续深化,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改革,将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相结合,从而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管理会计专业所学知识众多,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将所学专业知识在企业实践工作中的应用,推进企业转型升级,从而推动经济发展。2014年财政部发布《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中国特色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势在必行,为了推动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应坚持人才带动,通过加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管理会计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应与单位合作,通过建立管理会计人才实践培训基地,从而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升级。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离不开产教融合政策的推进,结合专业特点,高职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更需要校企合作,协同培养。人才培养的模式有待进一步创新,培养适合企业发展的对口人才,从而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一、相关理论及核心概念界定
(一)利益相关理论。利益相关者是组织外部的受到组织影响的相关者,对于企业来说,利益相关者可以是债权人、债务人、政府部门、投资人和企业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如何平衡各方利益,使相关者之间达到利益最大。在产教融合中,利益相关者包括学校、企业、政府、学生、教师和社会大众等,这些相关者之间形成了相互合作、相互依靠,共同发展的关系。想要将产教融合顺利推行,需要统筹好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找好平衡点。利润相关者理论提供了一个思路,就是产教融合的发展必须重视各方利益,特别是对于企业来说,加入产教融合需要投入人力物力,成本较高,如果看不到利益它们很难参与其中,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与保障。在政策推行过程中,善于找到各方利益的契合点,解决利益冲突,将产教融合推行到更广的范围去。校企合作的顺利推行不仅是有利于校企双方的好事,提高学校就业率和企业招聘效率,还能提高人才供给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造福社会和广大群众。
(二)产教融合。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合作发展,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的办学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从字面来看,产教融合需要“产业”与“学校教学”合作参与,共同培养人才。近些年,关于产教融合发展的研究有很多,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产生了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产学研协同发展和产教融合等多种发展形式,各种模式的实施也已经有成效。不过校企合作依然存在很多障碍,需要政府加强主导、出台政策保障支持,调动学校和企业的积极性,从而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对企业来说,参与校企合作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成本耗费不小。如果没有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或者企业不能从中得到一定的利益,往往不愿意花大量精力参与校企合作,向教育投入资金定向培养人才。所以产教融合需要政府部门加大政策支持,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
(三)管理会计人才。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更新,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不断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简单重复的会计核算可以由人工智能替代,企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也产生了转变,更需要兼具管理、财务的综合人才。目前,我国会计从业人员中大多数都是低端的会计人员,缺乏高端会计人才,具备高级职称的人才占比不到1%,随着经济发展对会计高端人才的需求,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变得越来越重要。2014年财政部发布《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建设管理会计体系,培养管理会计人才,其目的在于发挥管理会计的规划、决策、控制等作用,帮助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科学管理、减少风险。管理会计人才要求具备成本管理、预算、决策、控制等能力,相较于基础的会计岗位,更强调事前预测、事中监督和控制,提前发现财务风险,发挥企业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对企业财务发展进行规划。
面对管理会计人才的稀缺和重要性,高校应主动参与到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行动中,加强管理会计师资队伍建设,改革创新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法,实现会计人才的供给侧改革。
二、高职院校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会计人才经过近些年的培养,已经形成了庞大的人才队伍,会计人员上千万。不过我国现存会计人员总数虽然大,却存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自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出现以来,企业出现了财务与业务融合的趋势,能够精通公司业务财务、可以帮助企业进行规划、决策的管理会计人才需求越来越多。管理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规划、决策、执行和评价。目前我国大部分会计人员都是从事基础会计核算的低端人才,会进行财务决策、战略规划的人才少之又少,这导致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高职院校作为人才供给的重要阵地,也开设了管理会计相关专业和课程。但却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一是人才培养的模式与产业需求相脱节,学校不够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或者了解了需求由于资金和场地的限制也做不到定向培养。二是管理会计在实际操作中的难度较大,在企业财务发展中的重要性较强,但管理会计课程在校期间开设课时不够,学校和专家都没有对管理会计相关课程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校期间开设相关课程较少,难以形成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三是受制于学校的规模和能力,以及师资水平,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理论性太强,没有真实的工作场景和实践机会,学生学习的知识难以得到应用,通常只是纸上谈兵,无法直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三、高职院校管理会计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路径
(一)政府出台政策引领,支持产教融合发展。政府的政策法规是校企合作的基本保障,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激励制度能够消除校、企双方的后顾之忧,积极参与到合作中去。从国家宏观层面来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概念已经在政府文件中多次提到,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但就校企合作的开展,还需要制订详细的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从区域经济发展层面来看,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都是地方政府直接管辖,他们的积极参与离不开地方政府在税收、资金、人才、环境等各方面的支持,这些都是企业发展最大的诉求。所以,地方政府应根据当地经济、教育发展情况,适当给予优惠政策,激发企业投身校企合作的积极性。除制订出台支持性政策,政府还可以为校企合作提供更多资金、场地等资源,校企合作的重要环节是增加企业实践工作,可以通过建设校企合作产业基地、培训工厂等,为校企合作提供更多可能性。
(二)建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目前我国校企合作融合度不够,一方面是政府出台的指导性政策法规的缺失,另一方面就是产教融合没有形成成熟的运行机制,导致校企难以真正融合。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建立需要从几个层面上考虑。第一,对学校来说应提高办学灵活性。应从产业经济发展形式出发,设置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应创新人才培养目标,针对不同的专业,根据行业标准和工作要求制订更加切实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灵活的培养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产教融合发展要求建立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不能延续过去的只依靠学校教师教课的单一教学方式,还应与企业一起融合实践教学的比重。第二,对于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一方面,学校需引进更多企业导师,建立校企合作的师资队伍,建立学生“双导师”制度。这要求企业从一开始就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指引学校人才培养的模式改革,真实培养出满足企业实际发展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自身师资团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订方案鼓励教师多参与企业实践,参加“双师型”教师素质提升培训等,提高自身教师团队能力。第三,校企合作涉及到多方利益,应在充分考虑多个利益前提下,尽量找到平衡点,完善工作协调机制。在产教融合运行过程中,需建立产教融合管理委员会,制订团队人员管理制度,建立学生培养成果考核制度,签订人才培养合同,出台经费管理办法等。这项工作重要且复杂,会直接影响到产教融合的运行效率和实施效果。
(三)协调校企合作关系,减少合作阻力。校企合作过程中的阻力主要体现在各方利益诉求不同,在合作过程中没有找到利益均衡点。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只有尽量满足各方利益,才能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从而推动改革。在合作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应由政府部门主导,减少合作障碍,推动合作顺利进行。对于参与校企合作改革的企业来说,投入了资金和人力参与人才培养,期望能够得到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和一定的资金支持。为了满足企业的诉求,可通过政府部门主导,联合学校、企业与当地金融机构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对校企合作项目提供专项贷款,解决资金难题。同时,应在政府主导下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从法律层面规范合作各方的权利与义务。企业应在合作过程中提供行业前沿的用人标准和实践工作岗位,或与学校共同建设实训基地,选派优秀团队作为校外导师参与人才培养。学校应从设立专业和指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以企业经验作为参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考核机制,通过校企合作提升人才综合素质,将符合标准的毕业生定向输入校企合作企业,投身区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