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育人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实践体系研究
2022-02-06葛茂奎许春蕾李范成王海亮
●葛茂奎 张 然 许春蕾 李范成 王海亮
当前,“协同育人”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努力发展的方向,在高校教育体系当中,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两个部分,其能够推动新时代环境下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改革,二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在有机耦合的过程当中,思政教育和双创教育的协同育人作用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有效解决大学生消极择业的现象、正确规划职业生涯,激发创新创业主动性,让学生能够勇于创新创业,建立良好的就业观、创业观,提升大学生的竞争力。同时要进一步改革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内容,重视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思想政治素养的协同培养工作,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重视与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构建专业化、普及化、融合化同步发展的教学体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贯彻。
一、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力度不够,没有真正形成协同育人实践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引领做的不够,对于创新创业理念的重视程度较低,两者之间的契合度不是很高,没有形成完善的协同育人实践体系,轻理论教育和创新意识培养,直接导致了早期大学生创业的低成功率。大学生创业培训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不严紧,效果不理想。一些与学生创业、技能训练和心理品格培养相关的教育内容在加强和激励学生创业方面还没有起到有效的作用。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起着重要的向导作用,可以规划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思路。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有助于培养创新创业基础人才。高校要加强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紧密结合,转变教学思维方式,全面提升思政育人功能。
(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缺少与职业就业完美衔接,难以提升协同实践育人效果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多以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为基础,主要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而单一教育模式将严重制约学生愿意接受创业教育的积极性,阻碍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创新创业课程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之间的契合度不高,无法使学生将“双创”知识与自己的职业就业更好地衔接起来,有距离感,缺少认同感,不能将知识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缺少就业创业核心竞争力,大大降低了协同育人效果。创新创业教育,顾名思义,最主要的目标就是推动创新创业的发展。但在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专业教学中缺少在创新创业实践知识、理论素养等方面对学生做详细的讲解和指导,大学生创业思维融入创新创业课程不足,导致学生缺乏实践。高校对于创新创业课程的定位不明确,整合能力差,对社会企业衔接不够。过多强调在大学理论学习的重要性,无法纳入研究以实践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而学生参加实习,所提供的职业多是技术训练,并且很少有职位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此,体现在社会、企业应该是学生发挥才智、提升素质、发展技能的实践场所。做好专业职业就业衔接,提供优质课程资源、工作技能,实现协同发展、实践育人。
(三)高校与地方、企业间未建立有效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难以发挥协同育人优势
高校组织的校企合作模式引起了众多高校和企业的关注。面对陌生的社会,高校毕业生不能尽快适应社会、适应企业,其原因在于高校与地方、企业之间缺少沟通交流平台,学生不能直接了解社会、了解企业,只凭课堂上老师讲述,间接了解相关企业知识,没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得高校毕业生在进入企业后不能发挥出应有潜力,无法将所学知识熟练的运用到工作与实践当中,这就导致高校毕业生在短时间内很难适应企业的发展,从协同育人的角度来看,这是非常不利的。地方、高校、企业三方未构成合作体系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所以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仍滞留在理论学习,无法贯穿高校创新创业活动的始终,同时也不能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活动,更不能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储备势能。高校与地方、企业间交流途径仍未完全畅通,由于地方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社会创业环境限制、家庭支持和个人技能不足等多种因素造成的,不能有效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与平台。大学生创业是一种社会实践,需要动力、支持和保证。因此,各种因素的结合才能促进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大学生更好就业创业。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的重要意义
(一)协同育人视角下的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贯彻是根本
协同育人是思想与实践相结合的育人模式,重在推动人才的全面发展。然而,思想政治教育本是一种生动、丰富的课程,需要的是生动详细的讲解,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不言而喻,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双创”教育实践体系相结合,与客观世界的紧密衔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这样的方式对广大学生确实也起到积极的正向作用:在其思想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三观”体系,但我们仍需要修复机制中不完美的地方。从个人层面看,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接班人,如果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理解不够深入,态度不够端正,就易被其他思潮所误导。对本民族的文明思想所知甚少,就会缺乏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不利于大学生个人成长及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
(二)协同育人视角下的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开展是基础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时间不长,多数是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推行,但学生往往并不重视学校的公共选修课,甚至学校也是如此,所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建设工作得不到重视,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并不强。在实际创业中,没有精炼的理论知识指导,在高校制定的学习计划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实践体系相联系,学生没有得到思想启发与足够锻炼。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实践与操作机会,学生自己也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当作头等重要的事情,对创业不感兴趣,没有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以后未来发展和工作密不可分。这样,协同育人实施起来便增了难度。可见高校要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才能更好促进人才培养。
(三)协同育人视角下的人才培养,地方、高校、企业融合发展是条件
高校与地方、企业之间缺少合作与必要的沟通与交流,学生不能直接获得地方、企业单位的需求,以至于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方向指导,不能做到学有所精,而对于知识的全方面涉猎,缺乏目的性与针对性。这也间接地导致在就业创业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专业素养不强,创新能力不突出,在企业单位不能很快地找到自己所擅长方向的情况出现,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由于对社会需求不清晰不明确,导致创业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也增加了高校毕业生的创业难度。
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的具体举措
(一)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就业创业教育全过程,实现协同育人思想实践双发展
首先,要结合弘扬民族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将课程与实践体系紧密结合。“将正确思想转化为客观存在”,使课程更具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创新创造的灵感,最终为价值劳动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再者,对于接受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学生,要积极将课本中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深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所蕴涵的智慧,端正态度,积极对待接纳正确的、有利于自己成长和发展的价值取向。作为拥有五千多年文化历史的大国,我们更应该提高和增强本民族的思想和文化自信,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融合,推动“双创”教育发展。所以,高校思政与“双创”教育之间要实现有机耦合,将创新创业的实际行为和观念结合的前提下,推动大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增强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基本创新创业素养,一方面能够更高效地发挥出思政工作的效用,另一方面能够对思政工作方式进行创新和改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与发展机会,更大程度发挥出思政教育的优势作用,建立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尽可能发挥出协同育人的最大效用,促进内涵式发展。
高校要不断培养教师讲授“双创”课程的专业素养,增强教师对于创新创业的认知,进一步推动思政与“双创”教育之间的融合发展。大学生一方面需要对创业就业有一定的认知,另一方面也要有先进理论思想的指导,因此,需要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当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符合协同育人的教学理念,又能给高校毕业生提供先进的理论指导,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就业创业观。当高校毕业生有了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就业创业观指导后,能更好的适应企业发展,适应社会,在就业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自己的价值。在创业过程中,发现新思路,找到创业的方向,只有这样青年一代才能承担起新时代的责任。
(二)落实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专创融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当前高校越来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对于就业创业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也日趋完善。高校要切实迈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步伐,培育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创新创业名师团队、创新创业教育优秀教材等一批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一批校内外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基地。积极探索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建设、教法改革。随着新形势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大学生在以后职业规划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也是学生在步入并适应社会、实践协同育人过程中所必需的一项内容。加强课程体系建设,让教师多学习和对外交流,以更专业的姿态教导学生;提高学生对“双创”教育的思想认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担当,使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真正的动手和动笔去实践操作,使学生印象深刻;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一切新事物的发展都建立在有兴趣的前提下,让学生意识到在以后的职业发展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实践与专业相关的内容,术业有专攻,实现专创融合,使学生提前了解到以后工作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更加重视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学习,使知识能与自己的职业更好地衔接起来,减少距离感,将知识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增加认同感。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的讲授,寻找适合学生创新创业学习的方法与实践,让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实践更好地联系在一起。加大课程体系建设的力度,实现专创融合新发展,提升育人实效。
高校要遵循教学规律,有序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并将创新创业课程、职业规划、就业指导有效衔接,开设SYB创业培训,结合案例进行理论知识讲授、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扮演角色进行体验、经验传授的同时引导学生实践,将课程建设成为一门理论与政策性、科学与实践性融合发展的综合课程,让学生了解掌握创新创业相关的理论、流程和方法,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实现地方、高校、企业融合发展
基于协同育人的视角,创新创业教育是加强高校与地方、企业间沟通的桥梁,让创新创业教育将专业知识与专业实践进行引导和对接,不仅能更好地实践协同育人理念,也能提高社会各行各业的能力和水平。高校要积极融入地方发展,在产学研结合、双创平台建设、文化传承等方面做出实际贡献,而为地方建设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是当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当中迫切需要的,人才在地方发展、技术在地方转化、产业在地方落地,能够保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充足的人才储备,有高水平的技术支持,并在地方发展进程中建设更高水平的大学,实现市校企融合发展。在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应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用自己的所学所能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技术进步服务,通过协同育人,实现人才强国。在此过程中,高校与政府、企业、专家、学者可以开展学术交流与讨论,对创新创业教育挖掘出新的思路,提出不同的见解,为地方经济企业发展带来新的创新。高校用专业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到专业与未来规划的相关性,不断增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专业性,作为国家发展支柱的企业,更应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以平等的姿态面对发展中的人才,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和合作,实现协同育人。
大学生创业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实践能力,还能够为地方提供更多的人才,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协同育人的视角下,想要加强政校企间的合作交流,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校企协同育人的核心是为社会和国家培养优秀人才,人才的培养也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只单单地依靠对课堂知识和理论的掌握去学习而没有自身具体实践,那么高校毕业生是无法真正承担起这一代青年的责任,如果想要拥有一支责任担当与理想并存的青年人才队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和实践培训不可或缺。所以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合作,给广大学生阐述企业发展规律,让广大学生了解企业,社会应该需要什么样的创新型人才,使学生能够在日常学习中更有针对性,做到学有所精。高校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知识指导和实践教学,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和感受社会和企业,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劳动生产力,而这离不开高校的教育与指导,更需要企业的支持,高校为企业提供人才,企业为高校提供实践平台,形成互利双赢。
总之,高校要切实迈出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步伐,坚持路径探索、制度建设、措施激励、成果引育多措并举,切实提升广大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意识和能力,高校立足办学定位,发挥优势特色,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三个方面的综合协调发展,积极探索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建设、教法改革,弘扬一批先进典型,积累宝贵经验,有效发挥思政教育与“双创”课程融专业传授、思想启迪、价值塑造于一体的协同育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