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连云港枢纽经济的对策思考
2022-02-06程义伟
●程义伟
枢纽经济是以科创为引擎,以“交通枢纽平台”为硬件载体,以各种“信息服务平台”等为软件载体,以制度创新为保障,以优化各类资源分配为抓手,优化升级产业分工体系,全面提升城市能级的新经济发展模式。江苏省连云港市是国家综合性交通枢纽城市,在国家相关战略实施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机遇,充分发挥港城的区位优势,发展枢纽经济,对连云港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连云港发展枢纽经济的基础与优势
连云港枢纽地位优势突出。1994年,国家计委、建设部印发《陇海兰新地带城镇发展与布局规划(建规477号)》将连云港列为“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方桥头堡。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中国——哈萨克斯坦物流基地(连云港),成为落实“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首个实体平台。2017年6月,亚欧跨境运输视频连线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与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共同宣布开通江苏连云港——新疆霍尔果斯连接起的“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正式成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示范项目。江苏省政府更是明确提出要提升连云港市的发展定位,江苏省委领导指出,支持连云港建设成为“一带一路”交汇强支点。
1.交通网络日益完善。连云港市地理位置重要,是海陆交汇的战略要地。长三角地区港口群的“三大主体港”,其中之一就有连云港。国内27个沿海主要港口、12个区域中心港、42个交通综合枢纽,连云港也各有一席之地。连云港初步形成“一港带四区”的发展模式,主港区的经过装卸作业的货物总量,已由40多年前的432万吨,发展至目前的2.5亿吨左右;集装箱业务以每年480万标箱的规模,名列全球“百强”集装箱港口,五千吨级的列车可直接通达港口;公路对外交通已实现高速化,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约340千米,密度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位居前列;内河可通行航道串联长江、大运河、淮河等水运航道。
2.经济发展基础扎实。1984年12月,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被国务院批准设立为“第一批国家级经开区”。全球排名第1的太阳能利用企业、亚洲排名第1的MW级风机叶片制造企业、全国产销量排名第1的碳纤维生产企业,均落户连云港。连云港国家级新医药产业基地在全国医药生产行业中处于领军地位。改革开放以来,连云港市已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贸易往来。2020年,连云港市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77亿元。
3.产业规模效应显现。连云港市在“十二五”“十三五”时期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医药行业33家规模以上企业,年产值已经超过了500亿元;新材料制造业现产值超过200亿元;新能源制造业年产值超过80亿元;智能装备制造业年产值超过60亿元。目前连云港已经打造了以新医药、新能源、智能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为代表的区域产业集群。
4.创新环境不断优化。截至目前,连云港市研发经费占地区GDP的比重已超过2.5个百分点。江苏第一批“二十项复制推广改革试点经验”中,连云港占了6项。其中混拼集装箱(保税—出口)等3项经验为国内首创。2019年8月,“连云港自贸试验区片区”获得批准以来,陆续推出新政28条,业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系统的配套政策体系,发挥了积极有效的政策支撑作用。
5.枢纽经济载体基本形成。连云港市围绕港口、铁路、空港和公路枢纽,已形成一批较为成熟的枢纽经济集聚区。2020年,连云港推动500个市级重点项目,项目涵盖了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及城建、民生、生态环境、创新创业载体等。全年完成产业投入1450亿元,有18个项目被列入省重大项目投资计划,年度计划投资约325亿元。医药集群被国家工信部批准为“国家级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先进制造业集群”。
二、连云港枢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连云港枢纽经济已初步形成要素齐全的发展基础,但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需在现有基础上,补短板、促提升,优化存量、培育增量,创新发展枢纽经济的升级版。
1.枢纽经济要素基本齐全,但高端要素集聚能力不足。2020年,连云港新增加了13条国际货运航线,覆盖美国西部、波斯湾、南非等区域的重要国际港口,国内航线通达沿海主要港口,实现江淮流域全覆盖。连云港已初步形成以港为核心的、较为完善的交通物流枢纽和网络,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体系基本建立,综合服务平台支撑效应初步显现。但新一轮国家级区域经济布局规划中,连云港都没有处于核心区域或直接辐射区,面临相对边缘化的风险,高端资源要素和国际化以及高层次管理和经营人才难以被吸引。连云港城市内部布局较为分散,既增加了一定的通勤成本,同时也很难实现相关产业的集聚效应。东部片区行政管理碎片化问题依然存在,协调成本较高,受此影响,自贸试验区连云港片区不得不形成“一区三块”的格局,涉及三个不同性质的管理主体,资源整合某种程度受到行政体制的制约,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流经济”要素集聚能力较弱。
2.经济稳步提升,但枢纽经济发展思路尚未完全明确。连云港市的经济规模近年来稳步提升、运行效率不断增强,具备枢纽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2019年,连云港的GDP名义增速在全省排名第1,实现了超过13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2019年,连云港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近7万元,按当期汇率折算超过了1万美元。但连云港枢纽经济的发展仍停留在较为初级的阶段,市级层面需要进一步加强枢纽经济的顶层设计。反观南京2015年就提出了发展枢纽经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枢纽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南通提出着力构建“3+3+1”枢纽经济格局,建成长三角北翼的经济中心。
3.交通基础设施条件较好,但枢纽服务能级有待提升。连云港与周边港口相比,主要差距不在基础设施条件,而是航线数量、密度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外贸运输中,连云港近远洋航线60多条,以挂靠转驳航线为主,其中远洋航线仅有3条。周边日照港泊位数与设计吞吐能力与连云港相近,航线辐射100多个国家与地区。港口综合服务能力偏弱,功能较为单一,缺乏与港口物流供应链、产业链相关的重大平台。货物通关时间过长。2018年末,连云港进口通关时间超过87小时,出口通关时间超过13小时。对比先进地区,2019年初,上海进、出口通关时长约为21.7小时、1.4小时。2019年下半年,山东省整合省内主要港口,集中设立了“山东省港口集团”,实现全省港口规划“一盘棋”。竞争对手动作迅速、发力凶猛,对连云港造成很大压力。
4.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但枢纽产业布局和结构有待优化。连云港围绕港口、铁路、航空、公路等枢纽形成了一批产业集群,但从产业与枢纽的关联度来看,部分产业与枢纽契合度不高,产业结构有待优化。连云港市6大主导行业中临港产业占比居高不下。其中,钢铁行业在2019年实现产值480亿元;化工行业实现产值418亿元;石油加工、炼焦等行业实现产值176亿元。但据统计,截至2015年,本地整体产业发展对港口的依存度约为8个百分点,在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中,产业外向依存度最低。总体而言,连云港临港产业的发展相对落后于客观形势发展,没有与港口发展形成合力。
5.物流发展基础较好,但贸易便利化程度亟待提升。据调研发现,连云港市不少外贸企业货物进出口都选择周边港,原因在于一方面由于港口航线偏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价格和服务的问题。自贸试验区获批以来,连云港向上争取的很多都是口岸相关的政策,这些政策往往受制于省内或者区域内已有相关布局而导致争取难度加大,进展缓慢。说明连云港前期在口岸配套建设和政策储备方面准备不足,超前谋划不够。
三、连云港枢纽经济发展面临的任务
1.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连云港积极放大枢纽优势,培育经济增长新引擎。我国发展正在跨越关口,努力实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江苏省也在落实“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使命。连云港也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任务艰巨。连云港亟需充分发挥枢纽优势,汇集各种要素资源,抢抓机遇发展枢纽经济,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2.“一带一路”支点地位要求连云港提升枢纽服务能级。2019年,江苏省正式提出以“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为总抓手,推动全省建设对外开放全方位高水平发展的新格局。同时,江苏正着力推进交通强省建设,提出要更大力度发展枢纽经济。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的《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连云港市被定位为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港口型)。
3.产业强市战略要求连云港发挥相关产业优势,培育现代枢纽经济。江苏省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政策,推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连云港以港兴市,就是要依靠大海“做大做强”,发展临港大产业。连云港天晴制药、恒瑞医药、豪森药业、康源药业等4家药企的综合排名,都已名列全国前5,创新能力极为突出。近年来,与连云港城市定位相符合高新技术产业、临港产业加速发展,以石油化工、钢铁冶金、机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新型装备制造业等地区枢纽经济相关产业蓬勃发展。
4.新一代科技革命要求连云港加大智慧技术应用,打造枢纽经济创新高地。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将对经济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连云港建设现代枢纽经济,应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快推动大数据应用、智慧产业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打造枢纽经济创新高地。
四、连云港发展枢纽经济的举措建议
连云港以“枢纽+”为中心,提升要素流通效率,增强集聚辐射能力,围绕交通枢纽集聚要素资源,有计划地打造特色枢纽产业集群,将枢纽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推进枢纽经济相关产业与城市融合,把连云港建设成为地区发展中心、综合枢纽中心、重要产业中心,实现成为“一带一路”交汇点强支点的战略目标。
1.全力提升枢纽服务能级。以“一带一路”建设支点为总揽,在新发展格局、大坐标体系中找准定位,按国家战略布局,发挥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桥头堡功能。充分利用好江苏自贸试验区、上海合作组织出海基地等重要平台载体,更大力度地推进改革开放,打造国家级“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以提升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服务能力为重点,提升核心竞争力。服务外贸和内贸需求,扩大远洋、近洋和国内航线覆盖面。加快数字港口、智慧港口建设,提升港口在原油、矿石等战略性物资的吞吐能力,建设高效集约的战略物资和经济贸易物资运输大通道,使连云港成为未来“海上丝绸之路”能源和矿产门户、中转及加工基地。建设“花果山国际机场”,打造区域性国际航空港,有重点地打造直飞航线、精品航线。空港为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可以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航线,开通至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区域热门国际航线,建设江苏省飞日、韩的中转节点。铁路交通枢纽紧密围绕国家沿海通道、京沪通道、新亚欧大陆桥做好枢纽建设和运营,加快“沿海高铁”连云港——盐城段的建设,联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核心区。建设完善港区铁路专支线,高水平建设港口专用铁路,前移铁路货场功能至港口区域,实现铁路班列和水运班轮的有效衔接、货物运输的高效率多式联运。
2.推进海港枢纽经济区建设。加快港口、产业、城市的融合发展,推进海港枢纽经济区的现代化转型建设。一是整合提升港口综合功能。以港口专业化码头和10-30kt深水泊位建设为重点,合理把握建设节奏,按计划建设码头设施和港口改造。实现现代化深水港、外贸远洋干线、中欧集装箱国际铁路联运班列、物流园区(中心)、信息化管理平台高效对接。加快建设“交通运力强、集聚资源优”的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二是加大港口服务产业力度。促进保税物流、港航物流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推进港产联动发展、创新发展,强化港口对枢纽经济发展的支撑。做好港口建设与临港实体经济体的计划衔接,依据临港产业发展和集聚趋势,有序调控专业化码头和深水泊位建设时序、等级和规模,鼓励与相关产业关联度密切的货种运输发展,推动港口与相关产业互动、互补、协调发展。三是加快发展与港口及临近区域密切相关的产业经济。建设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力的、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的开放型产业体系,在临港区域打造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石化、冶金临港大工业发展。
3.提升新发展格局中的产业基础能力。(1)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贯彻新发展理念,利用好国内国际两类资源、两个市场,主动适应国家“双循环”发展战略,快速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把握国际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深度融入国际价值链。(2)着力发展数字经济。建设从连云港直达国际通信出入口局的数据专用链路,为连云港经济体开展国际经贸业务、对外开展交流合作打造更为优质的数字基础设施,深化连云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数字经济合作。加快推动互联网数据开放交换共享试验区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强基础配套,引入龙头企业,汇聚人才、技术、资本等各类高端要素。(3)高质量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是国家鼓励发展的重点产业,围绕枢纽经济需求,积极落实国家和省有关物流税收优惠政策,推动物流行业高质量、高效益发展。一是鼓励物流企业创新新模式、新业态。推动物流增效提质,在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上“加速运转”。推动国际多式联运、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保税相关物流、电子商务快递物流、公路集散转运分拨、“智慧+共享”物流等物流体系发展。二是推动物流业、制造业的创新融合协同发展。利用枢纽优势汇聚而来的各类要素资源,为枢纽经济相关的先进制造业提供优质、高效的物流服务。三是建设“互联网+”高效物流。依托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效汇集有价值信息,打通线上与线下环节,建设新一代物流信息管理与共享系统平台和物流配载中心,促进物流行业的智能化、信息化。
4.系统完善枢纽经济的配套政策体系。一是服务重大项目建设。枢纽经济区的重要基建和产业项目优先纳入地方的重大项目储备库,享受立项相关审批、用地计划安排和资金扶持方面的优惠政策。对具有一定潜力、引领示范带动作用较强的项目,可以加大帮扶力度,按照国家规定优先给予相关优惠政策。二是推动枢纽经济相关产业发展。加大企业培育力度,落实各项税费减免政策,精准确定枢纽经济相关的产业发展目标与定位。三是落实财政金融支持。妥善安排各类专项资金,促进枢纽经济区经济体的全面协调发展;促进政府、企业、银行等各方的合作,在上市、融资、风险投资、并购重组等方面,为枢纽经济区先进企业和重要项目提供服务。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枢纽经济区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支持口岸功能完善。完善口岸沟通协调机制,加强口岸软硬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