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X制度推进与优化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2022-02-06范志丹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4期
关键词:职业技能证书岗位

□范志丹

一、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的“瓶颈”

(一)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联系不够紧密,制约了汽车产业的发展。

1.汽车专业的人才培养还没有实现与行业发展同步。职业院校应该紧紧围绕行业的发展与需求开展专业人才培养。在这个知识快速更迭的时代,各种新知识、新技术、新规范层出不穷,行业中出现了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在当今社会中,只有具有扎实的技术技能、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及一定的创新能力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才能适应行业的需求。当下的汽车专业人才培养还滞后于汽车产业、汽车售后服务领域的飞速发展,还不能够为行业提供这样的高素质人才。

2.专业教师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陈旧。多数职业教育的教师仍采取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育,学生关注的只是期末考试的试卷是否能及格,而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潜能、交流能力、小组合作能力都没有得到锻炼,尤其对企业维修项目操作、运营管理的流程根本不熟悉。除了教学方式陈旧,教学内容也不能实现与时俱进,教师往往没有根据行业的发展及时更新教材,学生接触不到最前沿的知识和技术。

(二)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技能要求存在偏差。

1.专业教师欠缺企业一线实践经验。目前绝大多数汽车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到“学校”就业,没有汽车售后服务的相关岗位的实践经历,因此也不能很好地总结出售后服务相关岗位的技能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项目的设计往往根据学校的实践条件或个人实践能力来设计。而这些实践教学项目对学生毕业后从业岗位的技能支持有多少,是教师在学校教学中没有经过科学论证的。

2.缺乏对企业的关注,顶岗经历不足。随着学院招生数量的增加,专业教师的数量仅能满足日常教学的需求,很难再派出教师进行长时间的企业顶岗、跟岗学习。同时企业对于教师的顶岗、跟岗学习也并不热衷。同时教师的企业顶岗实习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的正常运营带来了麻烦。教师往往没有经过企业系统培训不能独立地承担一个岗位工作,尤其是在企业的运营旺季,教师的顶岗实习还会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另外,从教师自身来讲,受到教学、科研、家庭等的多重压力也认为顶岗实习是可有可无的事情。专业教师缺乏与岗位“亲密接触”的过程直接导致了专业课教学与岗位技能要求脱节。

3.校企合作关系中存在着不对等、不稳定的现象,没有解决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些实际问题。考虑到专业教师缺乏一线的实践经验,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也广泛地吸收了企业一线专家的建议,但企业专业缺乏学历教育的教学经验,只能笼统地总结出在售后服务岗位所需的技能,而这些技能如何去序化并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还需要校企双方深入地进行研讨并进行不断实践。而后期的研讨和实践却不能连贯持续的进行,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校企双方对合作的预期不一致。学校期待在校企合作中实现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使专业毕业生能满足售后服务岗位的技能要求,在入职后不需要或只需要进行短期的培训即可上岗独立完成一些工作;毕业生职业生涯能向更高的平台发展;专业在校生的培养领跑行业发展。而企业则期待学校能够提供给足够数量的毕业生即可,对毕业生的质量没有过高要求。企业会在学生入职后进行较长一段时间的培训。就汽车维修工这个岗位来说,企业对学生的培养在1~2年左右。二是企业一线售后岗位员工流动性大,与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相对接的企业人员变动势必会影响到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的实践[1]。

(三)专业课实践考核体系不够完善,缺乏科学的统一标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目前本专业实施小班授课,专业课程在实践考核环节中是由各班级的任课教师命题、考核,各教师之间虽然在命题时会进行研讨但考核中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监督。专业课程实践考核一般会在课程结束前的最后一次课进行,由任课教师按照实践考核作业单进行逐一的考核。实践考核过程没有实现教考分离,比较粗放、随意。二是专业实践考核题目陈旧,与岗位技能要求脱节。目前专业实践考核使用的题库已建成使用3年以上,题库维护次数较少,缺乏贴近岗位技能的新题目,实践考核的意义大大下降。三是因受专业课教学学时影响,生均考核时间较短致使考核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践技能考核时间有限,考核项目的设计上只能挑选一些实践操作比较简单的项目,这就导致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度下降,实践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推进1+X制度对优化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加深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的联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新的历史时期,职业教育必须更好地为现代化经济建设、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同时也要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通过“1+X”证书制度的试行与推广,在社会第三方评价组织参与职业教育的契机下,加快汽车售后服务领域人才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X证书制度的融入增强了汽车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吻合度,拓展了毕业生就业创业本领。

(二)整合岗位技能要求,推动专业课程与岗位的有效对接。1+X证书制度中的“1”指职业教育的学历证书,“X”指相关职业领域内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之间的关系是互为补充的,学生毕业时获得学历证书是对在校期间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学习的肯定,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对其从事相关职业岗位能力的认定[2]。

“X”证书的开发过程既聚焦了学校职业教育问题和需求,又兼顾了行业企业技术发展和生产需求实际。X证书制度引入了社会第三方评价机构,在深入对接行业发展的前提下整理总结了当下不同就业岗位的具体技能要求,这给学校的专业建设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建设数据和方向。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就将证书制度与专业课程进行了融合,在学历教育的同时完成职业技能的培养并进行了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经过几年的实践,“课证融合”的课程教学体系日渐成熟、学生动手能力普遍提升、企业对毕业生满意度大幅提高。

(三)统一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与考核标准。在“1+X”证书制度的推广实践中,专业课实践教学标准对接了相应证书的技能等级要求,实现了专业课实践教学标准的统一。同时专业还根据X证书的实际需要开发了模块化课程,专业课的实践教学由一门课程的单打独斗变成模块内课程的技能融合。基于模块化课程的实施还调整了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在实践教学考核部分完全按照证书技能等级要求进行评价,标准统一。考核中所有考评员均为外校聘请,实践考核流程严谨,实现了教考分离的同时也全面地考核了学生在相关领域的技能程度,同时体现了学生对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的能力水平。

三、1+X制度推进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亟需调整。在1+X制度的试行与推广中,专业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是首先需要进行调整的。只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与证书制度良好融合,专业人才培养才有的放矢。具体做法有以下三点。

1.基于1+X证书制度系统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采取中高职衔接3+2的人才培养模式。在X证书制度推广前,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是“中职三年打基础,高职两年提技能”,但打基础和提技能的标准却比较模糊。证书制度推行后,依据汽车领域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将中职的“打基础”定位在职业技能等级初级标准,高职“提技能”定位在职业技能等级中级标准。专业分段人才培养定位精准,遵循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同时,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在高职阶段推行了“小班化”教学的模式改革,由两名教师来承担班级的所有专业课程教学。针对生源特点,专业配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场所,全部专业课教学实施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通过创建企业型课堂、车间型教师、师傅型教师、学徒型学生、任务型内容等,帮助学生提升专业技能。

2.促进X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效衔接。随着X证书制度的落地实施,X课程急需与专业课程进行有机融合。将职业技能等级要点与专业课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和序化后重构课程体系及课程教学内容。专业课程体系由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拓展课三部分组成。从培养过程来看,这三类课程是依据职业成长、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标准要求依次设定的。为了使X课程与专业课程更好的融合,在中职阶段主要开设的是专业基础课,要将汽车机电维修工初级职业技能标准融入其中;高职阶段的课程体系构建要在中职培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课程安排方面将汽车机电维修工中级职业技能标准融入其中[3]。按照由简到繁、由单一到综合、由入门到熟练的职业成长规律,对专业课程的学习顺序进行安排,中职阶段分别于第三、第四、第五学期开设汽车发动机构造、汽车底盘构造、汽车电器系统构造,并于第五学期在强化训练的基础上考取汽车动力与驱动系统分析技术(初级)证书;高职阶段于第七学期开设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发动机管理系统检修、汽车传动系统检修、汽车行驶转向与制动系统检修四门课程,并于学期结束考取汽车动力与驱动系统分析技术(中级)证书;高职第八学期开设基础电气系统检修、汽车空调系统检修、汽车舒适娱乐系统检修三门对应X证书的课程,可在学期末考取汽车电子电力与空调系统分析技术(中级)证书,除此之外还开设了汽车维护与保养、汽车综合故障诊断两门技能拓展课程,开设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两门专业知识拓展课程。

3.开发模块化课程,改革考核方式。在专业课程内容规划选择方面,中职阶段的教学重点是打好专业基础;高职阶段的教学重点是提升专业技能,专业课实践教学项目设计参照对应证书等级进行设计。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要求,选取相应课程进行模块进行组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衔接质量。在第七学期由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发动机管理系统检修、汽车传动系统检修三门课程构成汽车动力与驱动系统模块,第八学期由基础电气系统检修、汽车空调系统检修、汽车舒适娱乐系统检修三门课程构成汽车电子电力与空调系统模块,两个模块分别对应不同的X证书。同时模块化课程号进行了考核方式改革。模块内课程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40%)和期末成绩(60%)两部分组成,期中期末成绩又分为理论机考和实践操作。理论机考题库由模块内的三门课程考题组成,实践考核成绩则是X证书的考试成绩。新的考核方式既考察了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考察了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能力。

(二)1+X证书制度与职业教育适应性还需要磨合探索。X证书制度是对专业教学中实践教学体系的一次彻底的梳理也是一次大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对教师、教材、教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使X证书制度与汽车专业教学更加的紧密融合,在“三教”改革中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具体举措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打造结构化教师创新团队。通过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课程开发技术、教学方法、专业教学标准及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培训学习,在人才培养、模块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技术应用、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全面提高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并取得了相应成果,目前专业已有X证书考评员3人,培训师3人。同时借助应用技术研究项目、产教融合技术平台,加强专业教师技术技能积累,实现提升技术技能创新和提高团队教师科研能力的目标。

2.活页式、工单式教材开发。聘请企业专家共同组建教材开发团队,针对汽车售后服务岗位群技术能力点进行教材编撰和建设,依据课程性质开发一系列多媒体教材、活页式教材、工单式教材、手册式教材,前瞻课教学讲义等。实现专业核心课程和前瞻课程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

3.借助项目化教学组织实施,提升教学活力。专业自2019年就开展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体验、强化教学效果的多元教学模式改革的相关实践。创新实施模块化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式”和“项目式”等教学改革探索。在校企合作的支持下实施“专业课堂+生产现场”双师实时互动教学,在学校企业场景交替、理论实践教学互融、研学结合方面探索新方法、新形式,打造高效课堂,加强教学创新团队培养,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组织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全面推行专兼职教师分工协作模块化教学,实施即时评价、成果发布、小组互评等多种评价手段的评价机制改革。

(三)专业实践教学配套设施需要完善。实践教学是职业院校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对实践性的要求较高,实践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职业道德品质、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作风的培养。随着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学生人数迅速增多,目前专业实践教学场所的设备数量已无法满足实际教学的需求;同时X证书制度的推行使专业课实践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岗位需求、统一了实践考核与评价的标准,随之也暴露出专业实践教学设备相对落后的现状。针对以上问题,专业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上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策略。

1.借助“双高”项目建设进行实践教学基地升级改造满足当下教学需求。在“双高”项目建设资金的支持下对专业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升级改造,改造分为两方面,一是空间区域改造,二是设施设备升级。参照X证书制度的考核模块将专业实践教学场地划分为汽车动力与驱动系统实训室、汽车电子电力与空调系统实训室、汽车转向悬挂与制动安全系统实训室。在实训教学场地重新规划后,拓宽教学区域面积,增加教学设备数量,满足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动手时间,同时也能满足X证书的实践考评要求。在实践教学设备升级方面,专业在与校企协作联盟单位的深入研讨下,选取企业售后服务岗位使用的通用工具与设备、部分主流车型的专业工具与设备作为实践教学设备升级的主要参考依据。学生在企业用什么,在学校就学什么,实现了教学与岗位完美衔接。

2.基于1+X证书制度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聚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专业要加强与名优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提升专业发展水平,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造校企合作新模式,积极探索“1+X”证书制度改革的新路途。优选合作企业,校企双方在实训室建设、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汽车售后服务行业应用人才培训等多方面展开深入合作,利用企业的行业资源、生产经验、研发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学生实习、实训、就业提供更大的空间。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和证书含金量,校企双方根据国家关于“1+X”证书制度改革的要求,按照育训并举、书证结合的思路,在汽车领域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行业应用、赛事举办等方面深度融合,真正培养出市场急需的高质量综合型技能人才。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证书岗位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试析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及落实方案
收录证书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