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2022-02-06应存玺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4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融合

□何 吉 应存玺

为了更好地贯彻国家出台的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要求,我国各大高校都在积极地推行“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教育模式改革[1]。希望通过这次改革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到学生的日常课程中,这样不仅可以使真正的思政课堂获得更高的效率,也可以为其他的课堂带来新的授课思路和方式,同时还可使思政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在高校体育课中合理地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使两者更好发展。

一、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实施的必要性

体育课程不论是在义务教育阶段还是在高等教育阶段,都是每一个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不仅是为了学习一定的体育知识来更好地保护运动过程中的自己,同时也是学生增强体育技能,不断增强体魄的重要途径。通过体育课程的锻炼,让学生们感受到竞技体育精神,还可以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目前,在“课程思政”的视域下,我国的各类高校课程都在积极地与思政知识相结合[2]。2019年国务院出台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该文件从多个角度阐述了体育重要的作用,同时指出了学校是提升学生体育技能的第一场所,老师是培养学生体育综合素质的第一责任人。在帮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的时候,如果可以结合思政知识,深入挖掘体育课程内容中所包含的思政元素并加以教育技巧对学生进行传授,就可以更好地贯彻和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所提出的要求。

想要做到体育强国,其关键就在于发挥学校对于学生的引导作用。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需要一个健康的体魄去迎接接下来的学习生涯。

体育课程的设置就可以实现这个目标。体育知识的学习不仅在于掌握体育技能,更重要的是对于学生的体育素养和竞技体育精神的培养。随着国家政策的出台,体育课程结合思政教育内容,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以体育知识和技术教学为主要内容的授课模式,更加关注学生思想方面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教师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及发展,体育教育课程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课堂的教育质量也可以得到大幅度的提升[3]。

二、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内在联系机制

(一)高校体育课程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就我国当前多数高校的体育课程设置来说,大多数的课程都是在室外或者体育场馆中进行的。体育课程因其自身的特点,也就导致了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始终处在情绪起伏较大的阶段,也更容易将自己平时不容易体现的情绪显现出来,在这种状态下,更容易感受到学生内心世界真实的想法,接受新的思想和知识,这也就给思政教育带来了更多的机会[4]。教师可以通过此时结合竞技体育精神,向学生渗透一些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仰等方面的知识,学生不仅接受程度较高,同时也有更加深切的感受,教学效果相对与课堂授课效果更好。

(二)思政教育是体育课程的内在灵魂支撑。从我国教育视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高校的体育课程设置重点不仅是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还担任着强健其灵魂的职责所在。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停留在技术和知识的传授阶段[5]。教师应该结合其课堂的教学内容将思政教育和体育知识融合在一起,发挥竞技体育的隐形教育力量,相比于其他学科而言,思政教育与体育课程内容结合是效果最佳的“课程思政”,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体育课程的教学之中,通过专业知识的传授,培养相关技能,充分发挥价值化引导和导向的作用。

(三)思政教育与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具有一致性。思政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立德树人,但高校的体育课的教学目标通常分为五个阶段:参与运动、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这五个目标领域基本实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所以说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务与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基本一致,这也就侧面印证了高校体育教学以“课程思政”为载体的合理性,将两者融合,发挥思政与体育教育的价值。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难点

(一)思政教育与具体学科融合的难度较大。“课程思政”从其本质上来说还是“课程”,接下来才是思政。如果没有课程为载体进行知识的传播,那么思政知识的传播也就是空谈。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就需要明确“课程思政”与体育教学融合的课堂中,谁才是最重要的,同时在融合时要结合学科自身的特点,将思政的内容渗透到学科之中。但就两者融合的实际情况来看,“课程思政”的概念还没有被广大教师完全接受,对于这个概念理解的也不是很透彻,常常出现在授课过程中为了符合国家出台的政策方针,强行加入思政授课内容,不分主次。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融入思政知识在自己的课堂中会影响自己原有的授课内容,而拒绝将两者结合,这就导致了“课程思政”与体育课程融合效果较差,联系并不是十分紧密,还导致原有的教学质量下滑。

(二)“课程思政”对教师的要求提升。教师不仅是“课程思政”的第一执行者,同时在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课程结合落实的过程中,教师作为两者的桥梁,必须做好自身技能的提升。教师想要做好两者的融合,首先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综合技能,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不仅需要对体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还需要深入了解“课程思政”方面的相关知识,这样才能使其融入到体育课程当中,满足当前教学发展的需要。但在实际高校教学工作中,许多高校的体育教师体育技能达标,但其综合素质较差,无法将体育授课内容和思政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也就导致了融合效果并不理想。

(三)学生对于思政及体育课程的兴趣较低。“课程思政”的教育主角是学生,当学生对于思政教育及体育课程产生主观认知偏差的时候,学生自身会对相关课程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结合当前教育实施的现状不难看出,我国高校的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很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政治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学生频繁的通过网络去认识这个世界,去看待这个世界。但网络上却充斥着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没有经过筛选审核,一些观念不够成熟的学生就会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了“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还有一部分学生在接触到“课程思政”这一新鲜的教学模式后期待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知识,但因老师的综合素质较差,没有给学生带来较好的课堂体验,从而丧失了对该课程的兴趣。我国高校的课程内容比较死板,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体育考试的模式也相对固定,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较差,随着课程越来越多,学习的积极性会越来越低,那么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课堂也就是空谈。

四、“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路径

(一)加强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体育“课程思政”是一项长期工作,并不是几节课就能做好的,在二者不断磨合融合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好融合前的准备工作,学校相关工作的负责人应该精准地解读当前国家针对高校“课程思政”所出台的相关文件以及政策,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学校自身发展策略的方针,并加强相关工作的帮扶和资金投入。学校需要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深入课堂一线,挖掘体育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并制定相应的计划完成两者的结合。还可以建立相关的考核制度,来对融合后的课堂进行考核。

除此之外,学校应该加强各个系院之间的联系,将不同学科与思政教育结合的情况进行交流和分析。要积极落实高校“课程思政”,而不能只依靠体育课程,不同专业中所包含思政内容都有所区别,授课方式也有不同的变化,在授课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总结出的授课经验也存在差异,总结出这些差异的不同,相互借鉴彼此的经验,形成共同学习进步的氛围。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负责思政教育工作的相关教师更应该起到带头作用,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加强与其他专业的沟通。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思政”激励保障机制。在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过程中,需要由高校领导牵头,学校多个职能部门协同合作。教师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工作中去。例如:定期举办教师技能比武大赛,通过教师自身专业课与“课程思政”相融合对学生进行授课,给予在比赛中拔得头筹的教师精神或者是物质方面的奖励,还可以组织教师定期地参加国家的课程思政培训,及相关专家座谈会,让教师了解其他高校在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施期间优秀的举措,从而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水平。

(三)优化体育“课程思政”师资队伍的质量。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教学工作的质量,因此想要做好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工作,就必须要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课程思政”的相关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与时俱进,同时明确国家对于“课程思政”所下达的文件有明确的了解,明确自己的责任。

(四)做好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专题的设计工作。在进行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融合的时候首先要把握好一点就是,学生始终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所以一切活动的安排都需要以学生的角度出发,分析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并将其融入到课堂中。例如:将军事和体育两者相结合,为学生输入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

五、结语

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路径的构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需要的是教师几代人不断地探索研究。除此之外,学校也要提供相关的帮助和支持,相关领导要携手多个部门共同构建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教学体系,精准解读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保证教师可以顺利地将两者结合,并在后期的授课中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体育知识及政治素养,以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思政融合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